20170818-陳韋安:成年人的靈命

陳韋安:成年人的靈命
20170818


有人說:「成年人的教會生活,大概是他們年青時的信仰延續。」這句話的意思是,成年人繼續去教會,因為他們年青時信了主——這句話聽起來甚似廢話,內裡卻蘊涵一個重要道理。

年輕的信仰永遠是最珍貴的。念那天起步,懷內們掙扎。中學階段,一起成長,剛認識信仰,或開始認真追求信仰,生命中第一次體驗上帝的真實。更重要的是,年輕人的時間充裕,只要青少年同工稍為稱職一點,就能夠帶來極度有效的牧養,團契、靈修、短宣、營會、事奉、退修,埋身牧養,大手佈道,嚴格門訓。如無意外,年青人大概就經歷人生中第一次信仰爆發。

然而,歲月催人,年復年,日復日,每個星期不斷重覆的聚會,一樣的屬靈道理,一樣的牧養板斧,團契、靈修、短宣、營會、事奉、退修,沒有改變過。不。我不是說他們需要嶄新的道理。問題只是,昔日的年輕人已長大,過去的牧養板斧不再湊效。培靈了一次,就不再培靈,復興了一次,就不再復興。更重要的是:他們生活模式改變了。繁忙的生活負擔不起繁忙的教會生活;「這個星期沒有靈修」成了最常說的話;短宣、營會、事奉通通都無瑕參與,參與後卻發現沒有特別幫助。

成年人繼續聚會,因為它是年輕信仰的延續。不過,假若他們不幸遇上教會人士糾紛,或是同年好友因結了婚參加了家庭團,或者,因着一兩年前的政治撕裂,他們的信仰生活就開始動搖——不是信仰動搖,而是對教會的聚會動搖。一直勉強參與的主日崇拜,開始也不再願意參與了。

此時,成年人的心裡掙扎。為甚麼我的靈命會如斯境況?為何我與上帝的關係不再像年輕時一樣呢?「不冷不熱」、「靈命低落」、「不愛主」成了他們的稱號——不一定是別人灌上,而是自己因內疚灌上。成年人一直懷念過去年少時候的信仰日子。

說了許久,我想說的是這個——或者,成年人的靈命問題,不單純是靈命低落,而是量度與標準的錯誤。

首先是「量度」的問題。若然教會以活動或聚會來量度與造就靈命,任何不在教會活動以內的人,他們的靈命就無法被量度,甚至被認為「無法被建造」:「他沒有參加祈禱會」,「她不參與教會事奉」,「他們沒有培靈會的更新」。問題是,參與教會聚會不獨是個人意願問題,而是往往基於客觀的生活因素。香港人的生活模式往往無法與教會生活結合。

其次是「標準」問題。正如一開始所說,成年人的信仰往往是年輕信仰的延續。面對信仰的危機,「回到信仰的起點」成為許多成年人的信仰目標。奈何的是,這是不必要的標準。成年人的靈命其實不是重覆過去。過去的教會生活,青年團契的緊密關係,投放在教會的時間,正是成年人不能負擔的。若然成年人以過去的教會生活作為靈命標準,他就只會活在靈命低落的內疚中。

因此,成年人需要拋開過往的信仰模式,開展一種新的靈命觀。究竟如何?下期分解。


陳韋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