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3-生活達人:建築模型大師見證模型手藝歪倒時
生活達人:建築模型大師見證模型手藝歪倒時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模塑達人鍾經洋(圖/馮凱鍵)
維港兩岸,不少建築物,鍾經洋都砌過。(受訪者提供)
自言有讀寫障礙的鍾經洋,畫圖對他來說,易如反掌。(圖/馮凱鍵)
鍾經洋自製獨木舟_獨木舟可以摺起,體積剛好可以揹住上地鐵。(圖/馮凱鍵)
到達海邊,才打開獨木舟。(圖/馮凱鍵)
獨木舟還可以撐起一個篷,鍾經洋說因為他想釣魚但又怕曬。(圖/馮凱鍵)
工作室裏的工具,分分鐘齊全過五金舖。(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大約一個月前,鍾經洋接到「香港造節」來電,邀請他參展。
「現在的後生,都不懂用雙手做東西了,你正好可以告訴他們,用雙手做東西也可以維生。」
鍾經洋起初不知道如何反應,一來,他已經半退休了,二來,如今靠雙手是真的可以維生,他不敢說。
鍾經洋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建築模型大師,八十年代開始替不同國際建築師樓做模型,當中包括讓他打響名堂的匯豐大廈,還有香港機場、青馬大橋。
萬丈高樓從地起,在打地基前,其實還有要先做模型,替建築打好根基,把概念化為真實。
不過,大概十年前開始,香港開始沒耐性,手藝一文不值,模型業逐漸式微,建築師承建商湧到內地訂做模型,只求快又平,講求仔細準確的建築模型,都變成花巧工廠式粗製濫造的樓盤模型。
鍾經洋遣散下屬後,如今的一人公司偶爾做老顧客生意,閒時整理往日為模型拍下的相片,才知道自己幾十年來做了過千個模型,湊合起來,幾乎就是一個時代的香港寫照,細緻而立體。
■問﹕建築模型,怎才算做得好?
■答﹕有時我看見其他人做的模型,有好多元素,好豐富,顏色又花,又多車,又多人。
但我做的,盡量做得calm,低調。
我想畀人一個舒服感,睇落去唔好咁凌亂,唔想太眼花,唔好太老套。
做一個建築物,就是看建築物,不是看車、人仔,應把重點放回建築物上。
1. 度身訂做 可帶上港鐵的獨木舟
鍾經洋的模型工作室在黃竹坑,有車牀、有雷射切割機、有雪櫃,曾經是個有八人的模型公司,有傳媒曾說,這裏的工具比五金舖裏的還要齊全。一列窗戶面向後山,是個無敵山景,窗前有三個垂懸的圓形魚缸,「那些本來是街燈的燈罩」。見我神情驚訝,他就高興了,娓娓道來他是如何自製魚缸。十年前,SARS時期,生意一落千丈,他遣散員工,只留下自己和一個兼職秘書,往後偶爾接小規模的建築模型工作,偶爾整東整西自得其樂,例如魚缸,例如可帶上港鐵的獨木舟——以發泡膠為船身,外面加一層布,再塗一層膠,吹乾後船身堅硬,重點是船分為三截,是一艘可摺疊的獨木舟,摺起後的長度,剛好比港鐵早前定下的上限少十毫米,「我計得好準㗎,就是為了上港鐵,挑戰一下」。半退休的鍾經洋,雙手總是停不下來,「小時候,我在赤柱聖士提反上學,後面就是沙灘,我和我哥,造過一艘柚木獨木舟。我一直好想要一架,但哪有地方存放?然後就想,不如自己整!」
2. 誤打誤撞入行 英語後來才上口
做模型,並不是他從小的志願,都是誤打誤撞入了行,還成為香港行內都知道的建築模型大師級人馬,客戶不少是國際建築師樓,英語琅琅上口。雖然後來還是逃不了製造業衰落的命運,他說話時總在打哈哈,說自己一世夠運,說自己好彩。
「我根本不喜歡讀書,我有學習障礙,早排才打電話問我女兒,『provide』點串、『promote』點串。她反問我,為什麼不用電腦裏的spell check?沒用的,連電腦都認唔到我想串什麼字,錯得太離譜,哈。」鍾經洋讀書不成,父親見他反正考不成會考,中四就送他到英國,可是未入到大學,就回港了,「那是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老竇話無錢,叫我回來,我估,都應該沒有大學會收我」。不過,四年英國生活,讓他學會了英語,「我常跟年輕人說,英文要大膽講,不要怕,人們知道你懂得說,就以為你懂得寫,不會有人再懷疑你的英文,哈哈」。
3. 畫圖做手辦開始 不計成本用塑膠做
回港後,他在父親的公司幫忙,不久在一間美國玩具公司打工,幫忙畫圖、做手辦,開始了做模型的日子。他說,畫圖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專業,「我文武都不行,叫我做文員、填文件實死。在工廠,幾個人一起,畫下圖,好簡單那種。老闆拿着圖,說不如做個手辦來看看,給客人看,看實物比較好吧,可以讓客人看是否合心意,也可以讓工廠試試顏色效果、配件大小,只憑空想的話,出錯的風險高一點」。那時候,玩具廠一般用石膏雕手辦,但鍾經洋選擇用矽膠,「即是假牙那物料,反正是老闆的錢,就用好一點的材料吧」。
見證製造業存亡
正因為有用塑膠做手辦模型的經驗,玩具廠在全球石油危機中結業後,鍾經洋才得以繼續替舊客戶做手辦,「他們請我幫忙做電話、收音機」。七十年代末,石油危機爆發,玩具業先是掀起倒閉潮,然後本來駐紮香港的就逐漸向北移。「低技術的工業先走,香港開始做技術較高的電子業。那是八十年代,電子業剛起飛。」雖然玩具與電子的產品完全不一樣,但做手辦勝在自由,材料沒局限,只要像樣就好,「其實都沒有什麼難度,整電話,改用亞加力膠片,材料未用過不緊要呀,我便走到有類似材料賣的地方,去買、去問」,當時工作室未有大型切割機器,「都只用最原始的方法工作如線鋸,創業的成本很低」。
4. 那時謀生,一本黃頁搞掂
他先在父親公司借地方工作,後來與荷蘭人合資在柴灣開公司。他又說自己好運,「我本來不認識這荷蘭人,他是在黃頁找到我的。後來有建築師樓找我做建築模型,同樣是因為黃頁。很正常,其實當時全香港沒幾間模型公司」。鍾經洋說,那個年代,謀生相對簡單,只要有個電話號碼、公司名稱,黃頁就會把你放進清單。他從一間倒閉的工廠,用一成不到的價錢買下兩部大型車牀,還有一堆枱枱櫈櫈,看上去有點規模,也開始放膽接大一點規模的工程。一九八二年,他第一次做建築模型的是沙田馬會會所,「那時仍未覺得驚,也有想過自己是否做得來,但也沒理太多」。三年後,自己搬到黃竹坑工廠後不久,第五個建築模型項目,就是讓他成名的匯豐總行模型。
成名作——匯豐總行模型
「一般模型公司,多在家裏接生意,或許因為見到我們有廠房吧,而且那時的建築模型仍然流行用紙𠝹,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用膠做。」匯豐總行的模型,以1:33的比例做,做好的模型足有一張雙人牀般大,「真係驚,size好大,模型要做得更仔細」。這項工程,難度甚高,鍾經洋說,1:33的比例並不常見,一般建築模型用1:50、1:100,於是,連在建築模型裏活動的人仔也沒法在坊間找到,全部人手製作。而且,建築師樓要求模型要能拆件,準備建築設計隨時可以改動,換句話說,模型每一個配件都必須精確無誤。那是電腦未普及的年頭,鍾經洋日日夜夜與計算機為伴的年頭。
5. 挑戰難度 專挑香港地標
自此以後,建築模型的工程接踵而至,他沒有仔細統計過自己做商業大廈抑或基建模型比較多,只說不大喜歡做樓盤模型,多年來只做過五個。「商業大廈,大多是單一業主,他會比較着重建築外觀,所以建築設計都比較靚,建築師也較重視建築模型,他要以此來取悅業主。但樓盤不同,樓盤賣了出去就有好多業主,發展商着眼點不在建築外觀,而是可以賣多少錢一呎,可以發水多少。」鍾經洋對住宅樓盤避之則吉,他覺得,反正時間都是賣給別人,他寧願花在更美的建築上。除此以外,可以選擇的話,他會選挑戰性高的那些。「例如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很想做得到,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即使將來起另一條橋,也不會像青馬大橋那樣震撼。」我問鍾經洋,你還有哪些代表性作品?「不如這樣,我請你寫下十個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建築項目?十個應該會中了七個。」貨櫃碼頭、機鐵、科學園、昂坪360……「我常想像,划着我的獨木舟,從機場划到港島,該會經過好多我有參與做過的建築模型,青馬橋、貨櫃碼頭、海運、鐘樓、郵輪碼頭、會展、中環、數碼港,還有香港仔遊艇會。」
鬥便宜無得鬥
直至SARS前後、金融風暴,建築模型的訂單愈來愈少。新樓依然年年有,建築模型也未被淘汰,可是香港好多模型公司陸續北移,成本低了,開出的模型造價便宜兩三成。「客人跟我說,便宜一點吧。我可以便宜多少?便宜兩成,我已經無利可圖。做了還要虧本的話,不如不做。」鍾經洋說,那是完全無法競爭的環境,他怕勉強捱下去,最後連遣散費也派不成,就分批讓員工離開,有孩子要養的先走。結果,他開始了一人公司的日子。
內地生產「膠感很重」
不過,沒有訂單的日子其實不長,路遙知馬力,沒多久,有老顧客回頭找鍾經洋。「他打電話來,請我standby,說有個模型快從內地運到香港,想我看看有沒有辦法挽救。」那建築模型,一看上去就不專業,比例錯了,做一個1:500的模型,卻放了1:200的車仔、人仔,「像個玩具城、大人國,人很大、車很大,建築物卻很細」。他說,模型的顏色也噴得不好,一個平地,鍾經洋也會用兩三種灰色混合用,做出層次、立體感,但內地的只用一種灰色,做出的模型,「膠感很重」。可是,雖然質量始終香港好,但內地實在太便宜,建築師樓沒選擇。「無得鬥的,他們一個工廠二三百人,我才一個人,怎可能?但我也看過他們這種操作之下的問題﹕幾十個人做一個模型,每人做一部分,最後嵌起來,才發現嵌不到,人人做的部分有些微偏差。」
6. 做埋都唔夠交租 模型手藝不獲尊重的年代
環境變遷,價值觀也隨着變異,鍾經洋說,往時建築師來洽談,會問他需要多少時間,「現在不是這樣了,尤其政府那些工程,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由他們告訴你可以做多久」。建築項目,由構思到真正落成,所需時間大幅縮短,鍾經洋看到的,是人們對於建築模型這行業也少了尊重,「外國人好一點,他們知道這是一門值得尊重的手藝、行業,但中國人只當你是工人。」他試過一次,做杜拜機場的模型,做其中一道閘時,發現支撐的鐵支歪了,便告訴建築師他遇到的問題。幾個月後,杜拜機場正式動工了,那人後來告訴鍾經洋:「早該聽你的話,那處建的時候真的歪了。」「做模型好重要,相比起你要建成的建築物,砌模型只花很少錢,但這是不能省掉的投資,它可以幫你賺好多錢。」
只是,都回不去了。鍾經洋遇上好運的年代,其實是香港發展急速的黃金時代,他年輕時敢於創業,最後算是成功了,卻不敢鼓勵今天的年輕人創業。「內地巿場真的太大,人又多,香港所有搬得動的東西,都來自內地。在香港,說創業真的很難,租金咁貴,如果這裏(工廠單位)不是我自己物業,我都不會留下。做埋都唔夠交租。如今靠雙手是否能維生?我真的不知道。」
文/陳嘉文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模塑達人鍾經洋(圖/馮凱鍵)
維港兩岸,不少建築物,鍾經洋都砌過。(受訪者提供)
自言有讀寫障礙的鍾經洋,畫圖對他來說,易如反掌。(圖/馮凱鍵)
鍾經洋自製獨木舟_獨木舟可以摺起,體積剛好可以揹住上地鐵。(圖/馮凱鍵)
到達海邊,才打開獨木舟。(圖/馮凱鍵)
獨木舟還可以撐起一個篷,鍾經洋說因為他想釣魚但又怕曬。(圖/馮凱鍵)
工作室裏的工具,分分鐘齊全過五金舖。(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大約一個月前,鍾經洋接到「香港造節」來電,邀請他參展。
「現在的後生,都不懂用雙手做東西了,你正好可以告訴他們,用雙手做東西也可以維生。」
鍾經洋起初不知道如何反應,一來,他已經半退休了,二來,如今靠雙手是真的可以維生,他不敢說。
鍾經洋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建築模型大師,八十年代開始替不同國際建築師樓做模型,當中包括讓他打響名堂的匯豐大廈,還有香港機場、青馬大橋。
萬丈高樓從地起,在打地基前,其實還有要先做模型,替建築打好根基,把概念化為真實。
不過,大概十年前開始,香港開始沒耐性,手藝一文不值,模型業逐漸式微,建築師承建商湧到內地訂做模型,只求快又平,講求仔細準確的建築模型,都變成花巧工廠式粗製濫造的樓盤模型。
鍾經洋遣散下屬後,如今的一人公司偶爾做老顧客生意,閒時整理往日為模型拍下的相片,才知道自己幾十年來做了過千個模型,湊合起來,幾乎就是一個時代的香港寫照,細緻而立體。
■問﹕建築模型,怎才算做得好?
■答﹕有時我看見其他人做的模型,有好多元素,好豐富,顏色又花,又多車,又多人。
但我做的,盡量做得calm,低調。
我想畀人一個舒服感,睇落去唔好咁凌亂,唔想太眼花,唔好太老套。
做一個建築物,就是看建築物,不是看車、人仔,應把重點放回建築物上。
1. 度身訂做 可帶上港鐵的獨木舟
鍾經洋的模型工作室在黃竹坑,有車牀、有雷射切割機、有雪櫃,曾經是個有八人的模型公司,有傳媒曾說,這裏的工具比五金舖裏的還要齊全。一列窗戶面向後山,是個無敵山景,窗前有三個垂懸的圓形魚缸,「那些本來是街燈的燈罩」。見我神情驚訝,他就高興了,娓娓道來他是如何自製魚缸。十年前,SARS時期,生意一落千丈,他遣散員工,只留下自己和一個兼職秘書,往後偶爾接小規模的建築模型工作,偶爾整東整西自得其樂,例如魚缸,例如可帶上港鐵的獨木舟——以發泡膠為船身,外面加一層布,再塗一層膠,吹乾後船身堅硬,重點是船分為三截,是一艘可摺疊的獨木舟,摺起後的長度,剛好比港鐵早前定下的上限少十毫米,「我計得好準㗎,就是為了上港鐵,挑戰一下」。半退休的鍾經洋,雙手總是停不下來,「小時候,我在赤柱聖士提反上學,後面就是沙灘,我和我哥,造過一艘柚木獨木舟。我一直好想要一架,但哪有地方存放?然後就想,不如自己整!」
2. 誤打誤撞入行 英語後來才上口
做模型,並不是他從小的志願,都是誤打誤撞入了行,還成為香港行內都知道的建築模型大師級人馬,客戶不少是國際建築師樓,英語琅琅上口。雖然後來還是逃不了製造業衰落的命運,他說話時總在打哈哈,說自己一世夠運,說自己好彩。
「我根本不喜歡讀書,我有學習障礙,早排才打電話問我女兒,『provide』點串、『promote』點串。她反問我,為什麼不用電腦裏的spell check?沒用的,連電腦都認唔到我想串什麼字,錯得太離譜,哈。」鍾經洋讀書不成,父親見他反正考不成會考,中四就送他到英國,可是未入到大學,就回港了,「那是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老竇話無錢,叫我回來,我估,都應該沒有大學會收我」。不過,四年英國生活,讓他學會了英語,「我常跟年輕人說,英文要大膽講,不要怕,人們知道你懂得說,就以為你懂得寫,不會有人再懷疑你的英文,哈哈」。
3. 畫圖做手辦開始 不計成本用塑膠做
回港後,他在父親的公司幫忙,不久在一間美國玩具公司打工,幫忙畫圖、做手辦,開始了做模型的日子。他說,畫圖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專業,「我文武都不行,叫我做文員、填文件實死。在工廠,幾個人一起,畫下圖,好簡單那種。老闆拿着圖,說不如做個手辦來看看,給客人看,看實物比較好吧,可以讓客人看是否合心意,也可以讓工廠試試顏色效果、配件大小,只憑空想的話,出錯的風險高一點」。那時候,玩具廠一般用石膏雕手辦,但鍾經洋選擇用矽膠,「即是假牙那物料,反正是老闆的錢,就用好一點的材料吧」。
見證製造業存亡
正因為有用塑膠做手辦模型的經驗,玩具廠在全球石油危機中結業後,鍾經洋才得以繼續替舊客戶做手辦,「他們請我幫忙做電話、收音機」。七十年代末,石油危機爆發,玩具業先是掀起倒閉潮,然後本來駐紮香港的就逐漸向北移。「低技術的工業先走,香港開始做技術較高的電子業。那是八十年代,電子業剛起飛。」雖然玩具與電子的產品完全不一樣,但做手辦勝在自由,材料沒局限,只要像樣就好,「其實都沒有什麼難度,整電話,改用亞加力膠片,材料未用過不緊要呀,我便走到有類似材料賣的地方,去買、去問」,當時工作室未有大型切割機器,「都只用最原始的方法工作如線鋸,創業的成本很低」。
4. 那時謀生,一本黃頁搞掂
他先在父親公司借地方工作,後來與荷蘭人合資在柴灣開公司。他又說自己好運,「我本來不認識這荷蘭人,他是在黃頁找到我的。後來有建築師樓找我做建築模型,同樣是因為黃頁。很正常,其實當時全香港沒幾間模型公司」。鍾經洋說,那個年代,謀生相對簡單,只要有個電話號碼、公司名稱,黃頁就會把你放進清單。他從一間倒閉的工廠,用一成不到的價錢買下兩部大型車牀,還有一堆枱枱櫈櫈,看上去有點規模,也開始放膽接大一點規模的工程。一九八二年,他第一次做建築模型的是沙田馬會會所,「那時仍未覺得驚,也有想過自己是否做得來,但也沒理太多」。三年後,自己搬到黃竹坑工廠後不久,第五個建築模型項目,就是讓他成名的匯豐總行模型。
成名作——匯豐總行模型
「一般模型公司,多在家裏接生意,或許因為見到我們有廠房吧,而且那時的建築模型仍然流行用紙𠝹,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用膠做。」匯豐總行的模型,以1:33的比例做,做好的模型足有一張雙人牀般大,「真係驚,size好大,模型要做得更仔細」。這項工程,難度甚高,鍾經洋說,1:33的比例並不常見,一般建築模型用1:50、1:100,於是,連在建築模型裏活動的人仔也沒法在坊間找到,全部人手製作。而且,建築師樓要求模型要能拆件,準備建築設計隨時可以改動,換句話說,模型每一個配件都必須精確無誤。那是電腦未普及的年頭,鍾經洋日日夜夜與計算機為伴的年頭。
5. 挑戰難度 專挑香港地標
自此以後,建築模型的工程接踵而至,他沒有仔細統計過自己做商業大廈抑或基建模型比較多,只說不大喜歡做樓盤模型,多年來只做過五個。「商業大廈,大多是單一業主,他會比較着重建築外觀,所以建築設計都比較靚,建築師也較重視建築模型,他要以此來取悅業主。但樓盤不同,樓盤賣了出去就有好多業主,發展商着眼點不在建築外觀,而是可以賣多少錢一呎,可以發水多少。」鍾經洋對住宅樓盤避之則吉,他覺得,反正時間都是賣給別人,他寧願花在更美的建築上。除此以外,可以選擇的話,他會選挑戰性高的那些。「例如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很想做得到,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即使將來起另一條橋,也不會像青馬大橋那樣震撼。」我問鍾經洋,你還有哪些代表性作品?「不如這樣,我請你寫下十個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建築項目?十個應該會中了七個。」貨櫃碼頭、機鐵、科學園、昂坪360……「我常想像,划着我的獨木舟,從機場划到港島,該會經過好多我有參與做過的建築模型,青馬橋、貨櫃碼頭、海運、鐘樓、郵輪碼頭、會展、中環、數碼港,還有香港仔遊艇會。」
鬥便宜無得鬥
直至SARS前後、金融風暴,建築模型的訂單愈來愈少。新樓依然年年有,建築模型也未被淘汰,可是香港好多模型公司陸續北移,成本低了,開出的模型造價便宜兩三成。「客人跟我說,便宜一點吧。我可以便宜多少?便宜兩成,我已經無利可圖。做了還要虧本的話,不如不做。」鍾經洋說,那是完全無法競爭的環境,他怕勉強捱下去,最後連遣散費也派不成,就分批讓員工離開,有孩子要養的先走。結果,他開始了一人公司的日子。
內地生產「膠感很重」
不過,沒有訂單的日子其實不長,路遙知馬力,沒多久,有老顧客回頭找鍾經洋。「他打電話來,請我standby,說有個模型快從內地運到香港,想我看看有沒有辦法挽救。」那建築模型,一看上去就不專業,比例錯了,做一個1:500的模型,卻放了1:200的車仔、人仔,「像個玩具城、大人國,人很大、車很大,建築物卻很細」。他說,模型的顏色也噴得不好,一個平地,鍾經洋也會用兩三種灰色混合用,做出層次、立體感,但內地的只用一種灰色,做出的模型,「膠感很重」。可是,雖然質量始終香港好,但內地實在太便宜,建築師樓沒選擇。「無得鬥的,他們一個工廠二三百人,我才一個人,怎可能?但我也看過他們這種操作之下的問題﹕幾十個人做一個模型,每人做一部分,最後嵌起來,才發現嵌不到,人人做的部分有些微偏差。」
6. 做埋都唔夠交租 模型手藝不獲尊重的年代
環境變遷,價值觀也隨着變異,鍾經洋說,往時建築師來洽談,會問他需要多少時間,「現在不是這樣了,尤其政府那些工程,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由他們告訴你可以做多久」。建築項目,由構思到真正落成,所需時間大幅縮短,鍾經洋看到的,是人們對於建築模型這行業也少了尊重,「外國人好一點,他們知道這是一門值得尊重的手藝、行業,但中國人只當你是工人。」他試過一次,做杜拜機場的模型,做其中一道閘時,發現支撐的鐵支歪了,便告訴建築師他遇到的問題。幾個月後,杜拜機場正式動工了,那人後來告訴鍾經洋:「早該聽你的話,那處建的時候真的歪了。」「做模型好重要,相比起你要建成的建築物,砌模型只花很少錢,但這是不能省掉的投資,它可以幫你賺好多錢。」
只是,都回不去了。鍾經洋遇上好運的年代,其實是香港發展急速的黃金時代,他年輕時敢於創業,最後算是成功了,卻不敢鼓勵今天的年輕人創業。「內地巿場真的太大,人又多,香港所有搬得動的東西,都來自內地。在香港,說創業真的很難,租金咁貴,如果這裏(工廠單位)不是我自己物業,我都不會留下。做埋都唔夠交租。如今靠雙手是否能維生?我真的不知道。」
文/陳嘉文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