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陳韋安:講道不是教導,而是旅程
陳韋安:講道不是教導,而是旅程
20171025
承接前幾篇有關成年人靈性的課題,若說聚會是成年人反思的契機,那麼崇拜講道必然也是如此。因此,讓我們重新反思一下講道功能與本質。這是我的命題:講道是一段帶領會衆思緒的旅程,而不純粹是教導聖經。
早在七十年代美國已經掀起一場「新講道運動」(New Homiletic Movement)的熱潮。這運動批判傳統固有的講道方式,重新思考講道的本質與方法。建基於這基礎上,德國講道研究者馬丁歷高(Martin Nicol)提出「戲劇構作式講道」(Dramaturgische Homiletik),強調講道是一種藝術的呈現。讀者別誤會,所謂「講道是藝術」,在此並非泛泛之談,也不是要將講道弄得抽象深奧難明。馬丁歷高認為,講道作為藝術,其信息的傳遞不只是命題或內容(content),而是一種形式與內容結合的表達。德語「表達」(Darstellung)一詞 ,正是「指向」與「置放」二字的結合。因此,講道者在講道的角色並非是教導者,而是講學。講道者應該呈現,而非講論(A preacher should show, not tell)。當然,這不是說,講道者不用說話,而是重新思考講道者的語言在講道中所扮演的角色。
若說講道是上帝之道與人之間相遇時刻,那麼,從神學的角度來說,講道的目標就不只是陳述(talk about)上帝之道,而是成為上帝之道的載體,讓人透過講道直接與上帝之道相遇。按講道方法而言,講道其實是聽道者的思緒(consciousness)的旅程。我稱之為「思緒」,因它不只是理性的明白,更是情感與靈性的進程。在講道的過程中,會衆的思緒並非被動地吸收與學習。當然,講道對會衆是有益的,但這只是講道後的成果。會衆在講道的過程中並非懷着「上課」或「學習」的心態,而是主動地經歷講道者所鋪陳的旅程,從而直接與上帝之道相遇。因此,在新模式的講道下,講道者的角色就改變了——講道者的預備功夫不再只是向聽道者陳述上帝,並作有關的教導;而是,講道者的預備成為了一種舞臺的鋪陳,建構聖經的世界與會衆世界相遇的場景,並讓會衆的思緒經歷主動踏入旅程之中。
傳統三點式講道的好處是容易預備——直接點出教導重點(三點),每一點再加上解釋、釋經證據、講道例子或見證。誠然,這麼多年來,會衆的口味與心態也已「被教導」與「被調教」了——每個星期坐下,被動地吸收與接收。我要說,若說講壇是個長期被公認的教會問題,或者,要改變的就不純粹是「講道質素」,或「會衆態度」而已。我再強調:古舊方式的講道仍然可以誕生優秀的講道——我們昔日都聽過不少好的講道。不過,若說講道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要改善就不是個別講員的問題,而是整個講道文化能否有效在這一代呈現上帝之道。
陳韋安
20171025
承接前幾篇有關成年人靈性的課題,若說聚會是成年人反思的契機,那麼崇拜講道必然也是如此。因此,讓我們重新反思一下講道功能與本質。這是我的命題:講道是一段帶領會衆思緒的旅程,而不純粹是教導聖經。
早在七十年代美國已經掀起一場「新講道運動」(New Homiletic Movement)的熱潮。這運動批判傳統固有的講道方式,重新思考講道的本質與方法。建基於這基礎上,德國講道研究者馬丁歷高(Martin Nicol)提出「戲劇構作式講道」(Dramaturgische Homiletik),強調講道是一種藝術的呈現。讀者別誤會,所謂「講道是藝術」,在此並非泛泛之談,也不是要將講道弄得抽象深奧難明。馬丁歷高認為,講道作為藝術,其信息的傳遞不只是命題或內容(content),而是一種形式與內容結合的表達。德語「表達」(Darstellung)一詞 ,正是「指向」與「置放」二字的結合。因此,講道者在講道的角色並非是教導者,而是講學。講道者應該呈現,而非講論(A preacher should show, not tell)。當然,這不是說,講道者不用說話,而是重新思考講道者的語言在講道中所扮演的角色。
若說講道是上帝之道與人之間相遇時刻,那麼,從神學的角度來說,講道的目標就不只是陳述(talk about)上帝之道,而是成為上帝之道的載體,讓人透過講道直接與上帝之道相遇。按講道方法而言,講道其實是聽道者的思緒(consciousness)的旅程。我稱之為「思緒」,因它不只是理性的明白,更是情感與靈性的進程。在講道的過程中,會衆的思緒並非被動地吸收與學習。當然,講道對會衆是有益的,但這只是講道後的成果。會衆在講道的過程中並非懷着「上課」或「學習」的心態,而是主動地經歷講道者所鋪陳的旅程,從而直接與上帝之道相遇。因此,在新模式的講道下,講道者的角色就改變了——講道者的預備功夫不再只是向聽道者陳述上帝,並作有關的教導;而是,講道者的預備成為了一種舞臺的鋪陳,建構聖經的世界與會衆世界相遇的場景,並讓會衆的思緒經歷主動踏入旅程之中。
傳統三點式講道的好處是容易預備——直接點出教導重點(三點),每一點再加上解釋、釋經證據、講道例子或見證。誠然,這麼多年來,會衆的口味與心態也已「被教導」與「被調教」了——每個星期坐下,被動地吸收與接收。我要說,若說講壇是個長期被公認的教會問題,或者,要改變的就不純粹是「講道質素」,或「會衆態度」而已。我再強調:古舊方式的講道仍然可以誕生優秀的講道——我們昔日都聽過不少好的講道。不過,若說講道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要改善就不是個別講員的問題,而是整個講道文化能否有效在這一代呈現上帝之道。
陳韋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