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3-陳韋安:當我們代禱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陳韋安:當我們代禱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20140413
我們都已習慣了 whatsapp 式的祈禱。
十幾人的 whatsapp group,某某弟兄姊妹發出突如其來的代禱事項,數分鐘之後,一個又一個(或多個)「禱告手手」轟炸、轟炸、轟炸着你的手機。相當壯觀的。當然,間中也會發生這情況:「禱告手手」send了,自己卻忘記了爲他禱告,「哎吔」。大家千萬不要以爲這篇文章是要批評 whatsapp 或 facebook 式的禱告。完全不是。相反,這些「禱告手手」,這些 「禱告 as a Like」,其實說明了代禱的意義——當我們代禱的時候,其實從來都不只是在代禱。在我們每天發出一朵又一朵的代禱小花底下,裡面其實埋藏着深厚的神學。爲了容易閱讀,我大概把道理分爲三點:
1. 奉主名求
我們每次禱告結束前的「奉主名求」,本來就是意味着弟兄姊妹之間本身結連着的禱告關係(default 的)。「奉主名求」這四個字,當然不是爲了方便你說「阿門」。「奉主名求」,來自耶穌在約翰福音的「在我的名裡面」 ἐν τῷ ὀνόματί μου,指着基督耶穌的代求(你不會以爲「奉主名求」是一句咒語吧...)。耶穌基督替我們祈求(路22:32、約17、羅8:34;來7:25),帶來弟兄姊妹彼此代禱的可能——因爲我們「在基督裡」,我們就具體地處於弟兄姊妹之間的歡笑與哀哭裡,所以我們彼此代禱。
因此,我們每次「奉主名求」,其實都必然指向着我們在主裡的弟兄姊妹。這個基督論的代求關係,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說得很清楚:「基督的代求與我們在教會裡彼此的代禱毫無衝突。所以,我們應當以此作爲堅定的原則,即我們在教會裡一切的代禱都專靠惟一能替我們代求的基督。」(Inst. III.20.19)
2. 禱告是愛的盡頭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聽見弟兄姊妹分享他們的患難,我們都常常忍不住對他/她說:「爲你祈禱呀!」。「爲你祈禱」,不是一個空白的口頭禪。它,深深藏於肢體愛的關係中。彼此代求,是彼此相愛的延伸。因此,禱告不是省時、省力、hea的幫助——不是我們懶惰,沒有時間,婉轉地選擇「爲你祈禱」這10秒內完成的神聖捷徑。禱告以先,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已經盡力地愛這位肢體。因爲,代禱是愛一個人的最後功夫。當我們已經竭力、耗盡一切、付上了實質的幫助,到了一個地步,我們發現自己的有限,我們無助,我們只能祈禱,懇求天父幫助「我們所愛的」。因此,禱告不是省卻實際的幫忙,而是幫忙的最終點。
3. 禱告離不開具體的關係
我們問,爲什麼要有祈禱會呢?每個人在自己家裡祈禱不就好嗎?或者,爲何祈禱會要分享呢?大家乾脆花一個多小時時間祈禱就好了。爲何總是分享?因爲怕悶嗎?不是。原因是:我們的禱告從來離不開弟兄姊妹的關係——我們不但爲弟兄姊妹祈禱,我們更想聽他/她的聲音,見他/她一面,真實地送上實質的關懷。我們的禱告,永遠都是伴隨着實質的關係。禱告與關懷是分不開的,正如禱告與工作分不開一樣。代求,從來都不是空泛抽象的。每一個代求都必需出於具體、行動、委身的愛。因此,我們很難爲一些不認識的人代求。禱文可以隨意說出來,上帝當然會垂聽,但是,總是缺少了甚麼似的。這種「代禱與愛」的關係記載在許多保羅的書信之中——
「我怎樣(在禱告中)不住地提到你們。」(羅一9)
「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腓一4)
「祈禱的時候,不住地想念你。」(提後一3)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弗六18-19)
因此,我們每次得知弟兄姊妹的苦難,感受他們難過得說不出來的眼淚,看見他們在 facebook 分享的苦澀,我們都忍不住回覆:「禱念!」「pray for you!」「爲你祈禱!」「禱已祈」......
是的。我們爲他/她禱告,我們還會在whatsapp 或 Facebook 對他/她說:「我會爲你禱告。」
因爲,代禱裡面,最寶貴的,其實是愛。
所以,下次留言「爲你祈禱」時,不妨後面加上一個 :),效果更佳。
陳韋安
20140413
我們都已習慣了 whatsapp 式的祈禱。
十幾人的 whatsapp group,某某弟兄姊妹發出突如其來的代禱事項,數分鐘之後,一個又一個(或多個)「禱告手手」轟炸、轟炸、轟炸着你的手機。相當壯觀的。當然,間中也會發生這情況:「禱告手手」send了,自己卻忘記了爲他禱告,「哎吔」。大家千萬不要以爲這篇文章是要批評 whatsapp 或 facebook 式的禱告。完全不是。相反,這些「禱告手手」,這些 「禱告 as a Like」,其實說明了代禱的意義——當我們代禱的時候,其實從來都不只是在代禱。在我們每天發出一朵又一朵的代禱小花底下,裡面其實埋藏着深厚的神學。爲了容易閱讀,我大概把道理分爲三點:
1. 奉主名求
我們每次禱告結束前的「奉主名求」,本來就是意味着弟兄姊妹之間本身結連着的禱告關係(default 的)。「奉主名求」這四個字,當然不是爲了方便你說「阿門」。「奉主名求」,來自耶穌在約翰福音的「在我的名裡面」 ἐν τῷ ὀνόματί μου,指着基督耶穌的代求(你不會以爲「奉主名求」是一句咒語吧...)。耶穌基督替我們祈求(路22:32、約17、羅8:34;來7:25),帶來弟兄姊妹彼此代禱的可能——因爲我們「在基督裡」,我們就具體地處於弟兄姊妹之間的歡笑與哀哭裡,所以我們彼此代禱。
因此,我們每次「奉主名求」,其實都必然指向着我們在主裡的弟兄姊妹。這個基督論的代求關係,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說得很清楚:「基督的代求與我們在教會裡彼此的代禱毫無衝突。所以,我們應當以此作爲堅定的原則,即我們在教會裡一切的代禱都專靠惟一能替我們代求的基督。」(Inst. III.20.19)
2. 禱告是愛的盡頭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聽見弟兄姊妹分享他們的患難,我們都常常忍不住對他/她說:「爲你祈禱呀!」。「爲你祈禱」,不是一個空白的口頭禪。它,深深藏於肢體愛的關係中。彼此代求,是彼此相愛的延伸。因此,禱告不是省時、省力、hea的幫助——不是我們懶惰,沒有時間,婉轉地選擇「爲你祈禱」這10秒內完成的神聖捷徑。禱告以先,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已經盡力地愛這位肢體。因爲,代禱是愛一個人的最後功夫。當我們已經竭力、耗盡一切、付上了實質的幫助,到了一個地步,我們發現自己的有限,我們無助,我們只能祈禱,懇求天父幫助「我們所愛的」。因此,禱告不是省卻實際的幫忙,而是幫忙的最終點。
3. 禱告離不開具體的關係
我們問,爲什麼要有祈禱會呢?每個人在自己家裡祈禱不就好嗎?或者,爲何祈禱會要分享呢?大家乾脆花一個多小時時間祈禱就好了。爲何總是分享?因爲怕悶嗎?不是。原因是:我們的禱告從來離不開弟兄姊妹的關係——我們不但爲弟兄姊妹祈禱,我們更想聽他/她的聲音,見他/她一面,真實地送上實質的關懷。我們的禱告,永遠都是伴隨着實質的關係。禱告與關懷是分不開的,正如禱告與工作分不開一樣。代求,從來都不是空泛抽象的。每一個代求都必需出於具體、行動、委身的愛。因此,我們很難爲一些不認識的人代求。禱文可以隨意說出來,上帝當然會垂聽,但是,總是缺少了甚麼似的。這種「代禱與愛」的關係記載在許多保羅的書信之中——
「我怎樣(在禱告中)不住地提到你們。」(羅一9)
「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腓一4)
「祈禱的時候,不住地想念你。」(提後一3)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弗六18-19)
因此,我們每次得知弟兄姊妹的苦難,感受他們難過得說不出來的眼淚,看見他們在 facebook 分享的苦澀,我們都忍不住回覆:「禱念!」「pray for you!」「爲你祈禱!」「禱已祈」......
是的。我們爲他/她禱告,我們還會在whatsapp 或 Facebook 對他/她說:「我會爲你禱告。」
因爲,代禱裡面,最寶貴的,其實是愛。
所以,下次留言「爲你祈禱」時,不妨後面加上一個 :),效果更佳。
陳韋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