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8-綠色生活:開路先鋒,遠足徑幕後英雄
綠色生活:開路先鋒,遠足徑幕後英雄 2014/05/18 【明報專訊】 郊野學堂山徑篇 如果香港從沒有郊野公園,我們的生活質素、環境、甚至動植物生態,會不會受影響?會變成怎樣? 縱觀現在政府的取態,後果不難想像。 港督麥理浩認為「山嶺海灘屬於大多數人」 ,他在任時,郊野公園計劃火速進行,為香港留下了珍貴的空間和美麗的土地,麥理浩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一班前線職員,付出汗水和努力,也沒有現在的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位處郊區或路途偏遠,不及城市方便,要種樹、築路、建路牌,沒有大型機器幫忙,究竟這些路是怎樣築成? 山坡陡峭,那些樹又是怎樣種的? 一連數期的郊野公園系列,將告訴你郊野公園背後的人和事,讓你知道,得來不易的郊野公園是怎樣煉成。 港督麥理浩在任時,十分支持郊野公園計劃,七十年代末開始,各區郊野公園陸續落成。一九八○年代是築路工人最忙碌的時期,新的遠足路線不斷開放,讓我們深入野外,走往不同的郊遊地點。各式遠足徑長度和難度不一,當中,最受歡迎的可算是多條長途遠足徑,包括麥理浩徑(全長一百公里)、衛奕信徑(全長七十八公里)、鳳凰徑(全長七十公里)及港島徑(全長五十公里)。此外,有二十九條長短不一的郊遊徑、十一條適合一家大小的家樂徑、二十條讓遊人寓郊遊於學習的自然教育徑,以及十六條樹木研習徑。 山坡路陡峭,路是怎樣築成? 許多山路陡峭崎嶇,沒有大型機器幫忙,要築路實在不容易,究竟這些路是怎樣建成? 沒有郊野公園之前,所謂山路大多是村民踏出來的古道,方便村民在村與村之間往來。除了山路,亦有部分山徑直接在山上開鑿出來,為方便遊人行走,工人須在斜坡上開鑿一條平路。要是上山下山的路,就要加上石塊、固定山路,甚至用木材,嵌入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山路塌毁。 逐塊石堆砌出來 遠足徑常見的石頭路,是築路工人就地取材,逐塊石堆砌出來。陳木勝師傅和馮洪明師傅,在漁護署任職超過三十年,大嶼山的遠足徑,便是他們一手築成,最難忘是八十年代建的鳳凰徑,山路又斜又長,共分十二段,要把島上所有重點郊遊地點相連,是艱巨的任務,前後花了三年才竣工。 木勝憶述,「那時由馮師傅帶隊,我們八時便開工,拿大批工具上山,就地取材用附近的石頭築路,石頭愈大愈好,因為大石才穩固,一百幾十斤是『濕濕碎』。石頭先用麻繩綁好,用竹升摃在膊頭上,兩人一前一後搬運,二百斤或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