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CUP:快樂的演化功能

CUP:快樂的演化功能
2017年4月20日


人類演化史上,快樂一直擔當助人求生的重要角色。 圖片來源:FRaU

人人都想快樂,這種心理傾向可能並非偶然,而是自古以來演化成就。歷來有不少研究指出,幸福感配合特定行為出現,有助人民提高競爭能力;有理論指,天擇之下,快感作為一種生存優勢,逐漸變成一種演化心理後遺。

快樂與多巴胺(dopamine)--一種負責傳達快感的神經傳遞物質--息息相關,吸煙、飲酒、拍拖、食糖都會刺激多巴胺,令人產生興奮感,進而令腦部上癮。不過,多巴胺最顯著增加的情況不單單在於滿足,而是在於意外驚喜,例如測驗成績意想不到的好,但吃一排朱古力就未必有同樣強烈的效果。

倫敦大學腦科學研究員 Robb Rutledge 表示:「多巴胺偏愛未知,對已知事物不感興趣,如此則有助人類學習適應新環境。」原始世界充滿競爭,一個初民快樂,意味生存條件相對優渥,存活機會更大。結果,幸福基因隨生還者留存後世。一項針對非同居孿生子女的研究就顯示,快樂有一半源自個人經歷,另一半則可由基因因素解釋。


有研究顯示,部分快樂屬於遺傳現象,人類整體是快樂物種。

愈快樂的人愈多優勢:吸引伴侶、結交朋友、激發創意甚至增強免疫系統。有研究發現,積極生活型(eudaemonia)的快樂會顯著改變基因的表現,導致發炎機率下降、抗病毒力增強;相反,精神痛苦則會容易誘發災症,削弱抗病毒力,長遠而言不利生存。「快樂的迷思」(The Myths of Happiness)作者、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Sonya Lyubomirsky 表示:「快樂不只是自我感覺良好,還有助達致成功人生。」

快樂既有助人類成功生活,長年演化之下,人類遂愈加傾向快樂。有研究綜合近千項調查發現,全球約 110 萬受訪者中,大部分人自覺快樂,平均幸福指數有 7/10。連加爾各答露宿者都滿意生活,囚犯久居監獄之後也自稱快樂,或者人類的確是快樂物種。

不過,既然快樂機制與演化有關,時移勢易,某些快樂可能已不合時宜,例如幸災樂禍。遠古資源匱乏,不論是伴侶、棲所還是食物,往往奉行零和機制,一人得益,代表另一人當災,人類由是傾向從他人的不幸感到快感。演化遵循激烈競爭的邏輯,但在現今鼓勵和平共處的社會,復仇即便能帶來快樂,零和思維也已然用處不大,甚或有害。


Stock photo 總是強顏歡笑:很想快樂就會得到快樂?

不快也是一種演化的推動力,效果甚至比快樂更顯著。負面情緒諸如歉疚、憤怒、悲哀、焦慮和嫉妒均可驅使人們趨吉避凶,善用得宜即能帶來正面效果。如果說快樂是目的,不快就是改變的原動力;假如人類何時何地都覺快樂,無意求變,其實不利求生,因此痛苦比幸福更深刻,快樂往往難以長久,一如活在「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上。

愈追求快樂,會不會愈適得其反?美國將「追求快樂」(pursuit of happiness)寫入憲法保障權利(雖然「happiness」一詞當時泛指物質、道德及宗教層面的滿足,並非單指心靈),但今日平均每 10 個美國人就有 1 人服食抗抑鬱藥。當追求快樂變成義務,新自由主義量產不滿,消費社會鼓吹無窮欲望,人生似乎愈來愈難滿足。快樂的初衷並不單純,但人類演化上百萬年至今,或者是時候為幸福重新定義了。


BY 恭應湘
CUP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