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6-阮穎嫻:大灣區不能只重機遇,也須重實行和分配
阮穎嫻:大灣區不能只重機遇,也須重實行和分配
2019年2月26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一出,「大灣區」頓成2019年「潮語」。政府官員和泛民政黨反應兩極,都是自說自話,牛頭唔搭馬嘴。
大灣區重點在於融合,包括法規、人才、資金的流通等。但融合必然與一國兩制衝突,這是一個解不開的結。最近幾年發生的事:銅鑼灣書店事件、高鐵、港珠澳大橋、一地兩檢、明日大嶼、獨立關稅區、逃犯引渡等,背後都是融合和一國兩制的衝突,這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可以想像《綱要》一出,矛盾將有增無減。
大灣區融合有好處
政府着重「機遇」和「蘇州過後無艇搭」。融合有其好處。融合的好處是各處營商成本下降,便利投資及消費。在遠古年代,大陸與香港銀行不互通,就算同一名號也未必可以一卡兩地提款;現在很多銀行可以做到這個功能,便是簡單如此都需要行政及法規上各個地方配合。簡單如打電話收長途電話費,市民不是要開漫遊,就是要多買張卡,或申請一卡多號。又例如港珠澳大橋,行車要申請通行證和買三地車保。融合,就是闖大灣區如在香港,帶愈少的證件,申請愈少的批文,而不是左一個關卡、右一個關卡。
融合的另一好處是互補。區域間的關係有幾種:一是競爭,二是互補,三是從屬,四是「合作性競爭」(coopetition)。中國一向鼓勵不同省市在經濟、政策上競爭,有政績的官員可升官,有助實驗新的政策,效果好的讓其他省市仿效,從競爭中選拔人才和改善施政。互補即大家分工,例如有地方做設計銷售研發,有地方做工業和製造,不重疊。從屬有高低之分,高者有權力控制及分配。合作性競爭,本指市場內一組公司互相合作來減少競爭。競爭不一定是惡性,反而要找到自己的長處才能生存。大灣區內幾個市大概規模太小,就像歐盟國每個經濟體都不夠大。把體系打通就成為一個議價能力較高的地方,缺點是國家間要放下很多自主權,福利、貨幣、稅制、法制、金融體系要符合一定最低要求。大灣區模式以區內結盟打大佬,較類近互補及「合作性競爭」;區內各市與中央的關係是從屬。
大灣區與一國兩制無法避免的衝突
泛民所批評的,是《綱要》沒有釐清融合和一國兩制的界限。《綱要》確立「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但這不能為泛民解憂。所謂一國兩制,就是有邊界,但融合的目的是使邊界含糊。到底哪些方面堅守兩制,哪些方面會重新劃界呢?
資金流動上,香港連支付寶也不與大陸互通,因為互通了就可以走資,導致「港燦」北上,車叫不到,食飯埋單也埋不到。
人才流通,會像歐盟一樣到處打工毋須工作簽證?專業人士的資歷如醫生、護士、律師、會計師可以互通毋須考牌嗎?但他們行使的是不同制度。
知識產權方面,例如專利及商標,大陸和香港有不同制度。知名外國品牌在大陸被告侵權,賠款了事的荒唐事經常發生。融合以後,香港怎樣處理?
根據美國《香港政策法》,香港是獨立關稅區,在高科技轉移等問題上,美國把香港和大陸分別處理。自鬧出華為事件,日前美方已傳出要重新檢視香港的特殊地位。這對香港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現在公屋及綜援被揭有申請人在大陸有樓,《綱要》下這些資訊可以互通做資產審查嗎?還是要保障個人在兩地的私隱?
香港的福利、醫療,都是以香港常住人口為基準預計資源。現在有了大灣區3小時生活圈,無論公營私營的需求都可能激增,大家信任香港的服務質素才來幫襯。但官員未就新增需求重新估算所需資源,例如「10年醫院發展計劃」的2000億元及牀位數量就只計香港人口而已,運房局「10年建屋目標」也是如此。官員圍着習近平拍拍手就算,好像無想過要認真全盤重新規劃!還是因為這些因素一早已計算在內但市民不知道?另外,究竟因投入大灣區而需要的額外資源,是大灣區共同承擔,還是香港身為富有之地要全部資助呢?
以上例子說明,落地實行,何者通、何者不通才是重點。某些項目寫得比較清楚,如遊艇自由行、打電話不收漫遊費用等;有些則漸漸有了眉目,逃犯引渡、教師和社工的資歷互認已在熱議。
大灣區發展只講機遇不講分配
最後,即使融合增加大灣區的整體利益,不代表就能成功。歐盟因為這些利益分配不均,終成困局,就是最佳例證。歐盟雖是國家級合作,裏面人、資金互通,陸路過境不用刷護照。歐盟的一些獎學金、基金,有歐盟國籍者都可以申請,有些歐洲大學學費只有歐盟價和國際價兩分。
福利方面,移民去到別國,都能享受一定福利如醫療、教育。好處是擴大了人才庫、資金庫,有競爭力就能有更好機會;壞處是國家要放下很多主權,新成員加入要通過審查,在國內立法確保符合歐盟的人權、法律、福利等最低標準。富國要出錢資助窮國。某些法規改動須在歐盟內談妥,不能自國處理,否則就有法規缺口。因為管道打通,所以各樣社會援助和公共服務,還有房屋的需求,更難預算。
歐盟裏有贏家輸家,德國佬覺得希臘佬懶惰,工作40年就退休,不知所謂,「做假帳」又要別國出手幫助;希臘佬覺得歐盟害死他們。窮國覺得法、德掌權大晒,大家都不高興。窮國受資助,富國出錢,一旦融入就很難脫掉,富國國民怨聲四起,你看英國都玩到公投脫歐一鑊粥了。特區政府只講機遇,不講分配,大概政府認為一國兩制的兩邊都不是民主政體,上層規劃政府說了算,反觀不少港人已抱怨「被規劃」,政府沒有考慮和疏導市民的憂慮。
最簡單是香港收回部分高爾夫球場發展,因為大灣區已有很多世界一級高球場。粉嶺高球場是殖民地遺物,那時香港獨處一隅,所以香港自己有一個靚球場。現在為了要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香港高球場被剷掉。高球場成《綱要》公布後第一滴血,本地高球愛好者只能含淚說一聲「大灣區萬歲」。歐盟都有得傾吓,但大灣區無,不能期望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阮穎嫻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2019年2月26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一出,「大灣區」頓成2019年「潮語」。政府官員和泛民政黨反應兩極,都是自說自話,牛頭唔搭馬嘴。
大灣區重點在於融合,包括法規、人才、資金的流通等。但融合必然與一國兩制衝突,這是一個解不開的結。最近幾年發生的事:銅鑼灣書店事件、高鐵、港珠澳大橋、一地兩檢、明日大嶼、獨立關稅區、逃犯引渡等,背後都是融合和一國兩制的衝突,這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可以想像《綱要》一出,矛盾將有增無減。
大灣區融合有好處
政府着重「機遇」和「蘇州過後無艇搭」。融合有其好處。融合的好處是各處營商成本下降,便利投資及消費。在遠古年代,大陸與香港銀行不互通,就算同一名號也未必可以一卡兩地提款;現在很多銀行可以做到這個功能,便是簡單如此都需要行政及法規上各個地方配合。簡單如打電話收長途電話費,市民不是要開漫遊,就是要多買張卡,或申請一卡多號。又例如港珠澳大橋,行車要申請通行證和買三地車保。融合,就是闖大灣區如在香港,帶愈少的證件,申請愈少的批文,而不是左一個關卡、右一個關卡。
融合的另一好處是互補。區域間的關係有幾種:一是競爭,二是互補,三是從屬,四是「合作性競爭」(coopetition)。中國一向鼓勵不同省市在經濟、政策上競爭,有政績的官員可升官,有助實驗新的政策,效果好的讓其他省市仿效,從競爭中選拔人才和改善施政。互補即大家分工,例如有地方做設計銷售研發,有地方做工業和製造,不重疊。從屬有高低之分,高者有權力控制及分配。合作性競爭,本指市場內一組公司互相合作來減少競爭。競爭不一定是惡性,反而要找到自己的長處才能生存。大灣區內幾個市大概規模太小,就像歐盟國每個經濟體都不夠大。把體系打通就成為一個議價能力較高的地方,缺點是國家間要放下很多自主權,福利、貨幣、稅制、法制、金融體系要符合一定最低要求。大灣區模式以區內結盟打大佬,較類近互補及「合作性競爭」;區內各市與中央的關係是從屬。
大灣區與一國兩制無法避免的衝突
泛民所批評的,是《綱要》沒有釐清融合和一國兩制的界限。《綱要》確立「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但這不能為泛民解憂。所謂一國兩制,就是有邊界,但融合的目的是使邊界含糊。到底哪些方面堅守兩制,哪些方面會重新劃界呢?
資金流動上,香港連支付寶也不與大陸互通,因為互通了就可以走資,導致「港燦」北上,車叫不到,食飯埋單也埋不到。
人才流通,會像歐盟一樣到處打工毋須工作簽證?專業人士的資歷如醫生、護士、律師、會計師可以互通毋須考牌嗎?但他們行使的是不同制度。
知識產權方面,例如專利及商標,大陸和香港有不同制度。知名外國品牌在大陸被告侵權,賠款了事的荒唐事經常發生。融合以後,香港怎樣處理?
根據美國《香港政策法》,香港是獨立關稅區,在高科技轉移等問題上,美國把香港和大陸分別處理。自鬧出華為事件,日前美方已傳出要重新檢視香港的特殊地位。這對香港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現在公屋及綜援被揭有申請人在大陸有樓,《綱要》下這些資訊可以互通做資產審查嗎?還是要保障個人在兩地的私隱?
香港的福利、醫療,都是以香港常住人口為基準預計資源。現在有了大灣區3小時生活圈,無論公營私營的需求都可能激增,大家信任香港的服務質素才來幫襯。但官員未就新增需求重新估算所需資源,例如「10年醫院發展計劃」的2000億元及牀位數量就只計香港人口而已,運房局「10年建屋目標」也是如此。官員圍着習近平拍拍手就算,好像無想過要認真全盤重新規劃!還是因為這些因素一早已計算在內但市民不知道?另外,究竟因投入大灣區而需要的額外資源,是大灣區共同承擔,還是香港身為富有之地要全部資助呢?
以上例子說明,落地實行,何者通、何者不通才是重點。某些項目寫得比較清楚,如遊艇自由行、打電話不收漫遊費用等;有些則漸漸有了眉目,逃犯引渡、教師和社工的資歷互認已在熱議。
大灣區發展只講機遇不講分配
最後,即使融合增加大灣區的整體利益,不代表就能成功。歐盟因為這些利益分配不均,終成困局,就是最佳例證。歐盟雖是國家級合作,裏面人、資金互通,陸路過境不用刷護照。歐盟的一些獎學金、基金,有歐盟國籍者都可以申請,有些歐洲大學學費只有歐盟價和國際價兩分。
福利方面,移民去到別國,都能享受一定福利如醫療、教育。好處是擴大了人才庫、資金庫,有競爭力就能有更好機會;壞處是國家要放下很多主權,新成員加入要通過審查,在國內立法確保符合歐盟的人權、法律、福利等最低標準。富國要出錢資助窮國。某些法規改動須在歐盟內談妥,不能自國處理,否則就有法規缺口。因為管道打通,所以各樣社會援助和公共服務,還有房屋的需求,更難預算。
歐盟裏有贏家輸家,德國佬覺得希臘佬懶惰,工作40年就退休,不知所謂,「做假帳」又要別國出手幫助;希臘佬覺得歐盟害死他們。窮國覺得法、德掌權大晒,大家都不高興。窮國受資助,富國出錢,一旦融入就很難脫掉,富國國民怨聲四起,你看英國都玩到公投脫歐一鑊粥了。特區政府只講機遇,不講分配,大概政府認為一國兩制的兩邊都不是民主政體,上層規劃政府說了算,反觀不少港人已抱怨「被規劃」,政府沒有考慮和疏導市民的憂慮。
最簡單是香港收回部分高爾夫球場發展,因為大灣區已有很多世界一級高球場。粉嶺高球場是殖民地遺物,那時香港獨處一隅,所以香港自己有一個靚球場。現在為了要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香港高球場被剷掉。高球場成《綱要》公布後第一滴血,本地高球愛好者只能含淚說一聲「大灣區萬歲」。歐盟都有得傾吓,但大灣區無,不能期望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阮穎嫻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