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2-【你來看此花時】日本池坊,習花悟人生
【你來看此花時】日本池坊,習花悟人生
02022018
距有文字記載至今,日本花道有五百五十五年歷史。
久聞池坊花道,卻不知其詳。走進位於太子的花道館一探究竟,原來學習日本花道並非正襟危坐,更非肅穆得鴉雀無聲。
彼時,教室播放着李宗盛版的《鏗鏘玫瑰》,插作的間隙,學生外遊買回來的糕點,夾雜着「邪惡」的零食,就在桌與桌之間傳遞。
偶爾誰人一句語出驚人,引發哄堂大笑。
氣氛是輕鬆的,然而態度是認真的。插花人正埋頭鑽研着,不經意間,一朵花在指尖開了。
習花過程有張有馳,學生有藝術家蔡芷筠(中),老師是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右)。
習花過程有張有馳,學生有藝術家蔡芷筠(中),老師是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右)。
埋在花簇裏一個個專注的臉龐,聚精會神地觀察着每一朵花的表情,仔細辨別每一片葉子的表裏,枝條斜度都要細緻入微……
「 哎呀,葉子剪得太狠。」
「我這朵花低頭了怎麼辦……」
「請留意你拿剪刀的姿勢喔。」 花道館的「大內總管」張愛倫走過時溫馨提示一句。她進門時肩上背着沉甸甸的花材。她平日負責管理花材,按照老師的安排分配花材,處理學生彈性的上堂時間、各種瑣事千絲萬縷,卻煉得處變不驚的淡定。
她原本是幼稚園老師,五年前來花道館做老師的助手,為了勝任工作而開始學池坊花道,愈學愈投入,「愈學愈發現不懂」,目前達到準教授級別。「任何花都需要用心料理,即使枯枝黃葉也有風情,要訓練眼睛看到她們的美。」
池坊花道貫徹傳統的師徒制,並非集體教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進度。
每一堂課,老師指定插作的花材,學生自行挑選花器來插作。完成後,老師會一對一改花和指導。
每當老師改花時,常聽到學生恍然大悟道:「哇!是喔,這樣更好。」
花道教室中的花器,要根據花形和花材來選取。
每次課堂學生記錄所用花形、花材及花器等信息,參照學習進度。
插花是插一種世界觀
藝術家蔡芷筠在這裏學了五年花道,此堂的水仙練習遇到了難題。老師對她細聲傳授的秘技只有高級別的學生才可以學,她使勁點頭,豁然開朗地笑了。「葉子不聽話,我插得好像頭髮亂了,老師扭一扭就不一樣了。老師一改,立即如出水芙蓉!」
插作水仙,她之前練過四次,「現在又好像第一次插一樣。」有的花一年才遇見一次,每個練習都是如此寶貴。
過去蔡芷筠經常活躍於社會抗爭行動,靜下來學插花是從前意料不到的。一路上實在有很多「哇」一聲的時刻。
「現代設計說的美似乎是很抽象而主觀的概念,但花道美的觀點是可以很具體的,美是有法則、說得出來,只要跟着嚴格的規矩就可以達到美。更重要是,背後是一個可傳承、可傳授的完整系統支持你。」
她說,規則並不會消除個性,反而令人更懂得「珍惜」與「尊重」。「批判別人好易,但池坊插花人不可批判別人或直指他人錯處。學習看到每枝花的最美細節,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了。在探索花卉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老師改花時對花作的評語,往往又擊中內心的痛處。每次插完花,心事也執拾乾淨。她舉例說,以前最不喜歡劍蘭,覺得很俗氣。某次插作時,偏偏花材中有劍蘭,她順理成章將之放到最後。最後老師改花時一語中的:「這枝不一定要收起來,本身也很好看。」
時刻學習換一種眼光,會找到事物美麗的新角度。「花道不只是一個興趣,更是一場修行。浮躁的世代,花道可以改變自己的觀點和心態。面對不公義的事並非視而不見。我沒有停止改變社會的。改變不一定要靠抗爭,做教育、藝術等都是社會參與。」
插作一盆花,同時也插出一種世界觀。
離席前,每個人整理乾淨自己的座位,包好花卉帶回家,「有暗香盈袖」。
一根水仙的長勢,也要花工夫鑽研。
說與不說的藝術
觀察插花教學,發現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對學生的點評總是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學生看了老師改的花,默默做筆記和參透。「思維不該被語言限制。我有時候刻意不說,看著學生犯錯,這樣印象更深刻。」他說,平時我們太依賴靠言語去學習,有時說太多反而成為障礙。
「老師說哪句話,不說哪句話都有意義的,即使他沒有教的部分也是在教育。」這是梁偉怡以親身經歷領悟到的。2016年,他參加日本京都「舊七夕會全國華道展」中的比賽──每年一度最大規模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花道展,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插花高手。此前,他連續挑戰了三次這個比賽,只拿過鼓勵性質的獎項,第四次參加,已對獲獎不懷期望,只是「抱着拿不到獎也要拚死努力參賽,不要失禮人前的心態,使盡洪荒之力來迎戰。」
為了這次比賽,他提前一年觀察竹子在日本的生長狀況,以及附近共生的植物,希望更能將植物的神韻插出來。整年在不同的研究室也一直練習生花,希望能對生花有更深入的體會。備戰時以為萬無一失,怎料老師對他的作品說了一句:「靚是不夠的。」
靚是「不夠」的。到底重點是「靚」,還是「不夠」呢?就如參禪一樣在心中反覆字斟句酌,老師輕描淡寫的這五個字令他冥思苦想了三天。
直到比賽前夕,他剎那間頓悟,謎題迎刃而解。「原來老師比我更加了解我自己深層的內心!」最終,他的作品獲「秀作」獎,成為日本首位獲獎的外國人。
「師生之間的信任何其寶貴!」他說,反思現代教育,「製造」了讓師生之間的互不信任。評估制度只是方便行政,許多人拿學位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拿資歷,功利計算着付出多少錢、多少時間,將得到什麼證書、學位、技巧等等……藝術的生命是靠人才能傳承下去,而花道提醒我們師徒關係的本質應該是什麼,回歸純粹的學習精神。
傳播欣賞生命的種子
梁偉怡在近十年的花道教學中領悟:「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花一樣,先看到美的一面,不要先入為主。」
試過有學生屢教不明,幾個星期的練習一錯再錯,令他倍感困惑,「是否學生故意與自己作對?」最後發現原來只是彼此對「前」與「後」位置的理解不同。
「每一次改花,都是針對學生的心性特質而改。」他說,有的學生很討厭橙色花,一直要她練橙色花。學生錯了,他刻意不說,留待合適的時機才說。「經驗過這個錯誤,印象會更深。」
有個八歲的學生,在課堂拿向日葵把玩。孩子說笑:「反正花已經死了。」
梁偉怡對他嚴肅地說:「只要不是連根拔起,修剪枝條, 植物會繼續長。即使剪下來,還是有生命的。」
課後,孩子將枝條回家養着,第二天,花蕾綻放了。他興奮地大叫:「真的是有生命!」
後來,他在花墟見到地上有一朵被棄的蝴蝶蘭,撿回家養着。在公園看到死鳥屍體,他對媽媽說好想葬了牠。
花令孩子對生命有理解了。
日本花道插花習花常用工具
花道掃盲 快問快答
問:插花,有了人的介入,是否不自然?
答:蟲子吃過的葉子,是否不自然?人呼吸其實也是介入了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將人與自然對立的思想才是破壞自然的根源。
問:學花道可以得到什麼?
答:我只能答你學習花道後我得到什麼,但你會得到什麼待你學習後再來告訴我。
問:多久可以插到花?
答:如果只是插花,不學也可以。
問:一定是用很少花嗎?
答:你試試看。
問:我可以跳班嗎?
答:你學習數學時,加、減、乘、除,想跳過哪一步不學呢?
問:什麼時候可以升級?
答:當你將心放在如何把花插好,而忘記想要升級時,就可以升級了。
問:學完花道會得到什麼證書?
答:花道學不完呢。
問:老師,我要學多久?
答:學一世,你的老師至今都還在學。
陳伊敏
周耀恩
02022018
距有文字記載至今,日本花道有五百五十五年歷史。
久聞池坊花道,卻不知其詳。走進位於太子的花道館一探究竟,原來學習日本花道並非正襟危坐,更非肅穆得鴉雀無聲。
彼時,教室播放着李宗盛版的《鏗鏘玫瑰》,插作的間隙,學生外遊買回來的糕點,夾雜着「邪惡」的零食,就在桌與桌之間傳遞。
偶爾誰人一句語出驚人,引發哄堂大笑。
氣氛是輕鬆的,然而態度是認真的。插花人正埋頭鑽研着,不經意間,一朵花在指尖開了。
習花過程有張有馳,學生有藝術家蔡芷筠(中),老師是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右)。
習花過程有張有馳,學生有藝術家蔡芷筠(中),老師是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右)。
埋在花簇裏一個個專注的臉龐,聚精會神地觀察着每一朵花的表情,仔細辨別每一片葉子的表裏,枝條斜度都要細緻入微……
「 哎呀,葉子剪得太狠。」
「我這朵花低頭了怎麼辦……」
「請留意你拿剪刀的姿勢喔。」 花道館的「大內總管」張愛倫走過時溫馨提示一句。她進門時肩上背着沉甸甸的花材。她平日負責管理花材,按照老師的安排分配花材,處理學生彈性的上堂時間、各種瑣事千絲萬縷,卻煉得處變不驚的淡定。
她原本是幼稚園老師,五年前來花道館做老師的助手,為了勝任工作而開始學池坊花道,愈學愈投入,「愈學愈發現不懂」,目前達到準教授級別。「任何花都需要用心料理,即使枯枝黃葉也有風情,要訓練眼睛看到她們的美。」
池坊花道貫徹傳統的師徒制,並非集體教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進度。
每一堂課,老師指定插作的花材,學生自行挑選花器來插作。完成後,老師會一對一改花和指導。
每當老師改花時,常聽到學生恍然大悟道:「哇!是喔,這樣更好。」
花道教室中的花器,要根據花形和花材來選取。
每次課堂學生記錄所用花形、花材及花器等信息,參照學習進度。
插花是插一種世界觀
藝術家蔡芷筠在這裏學了五年花道,此堂的水仙練習遇到了難題。老師對她細聲傳授的秘技只有高級別的學生才可以學,她使勁點頭,豁然開朗地笑了。「葉子不聽話,我插得好像頭髮亂了,老師扭一扭就不一樣了。老師一改,立即如出水芙蓉!」
插作水仙,她之前練過四次,「現在又好像第一次插一樣。」有的花一年才遇見一次,每個練習都是如此寶貴。
過去蔡芷筠經常活躍於社會抗爭行動,靜下來學插花是從前意料不到的。一路上實在有很多「哇」一聲的時刻。
「現代設計說的美似乎是很抽象而主觀的概念,但花道美的觀點是可以很具體的,美是有法則、說得出來,只要跟着嚴格的規矩就可以達到美。更重要是,背後是一個可傳承、可傳授的完整系統支持你。」
她說,規則並不會消除個性,反而令人更懂得「珍惜」與「尊重」。「批判別人好易,但池坊插花人不可批判別人或直指他人錯處。學習看到每枝花的最美細節,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了。在探索花卉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老師改花時對花作的評語,往往又擊中內心的痛處。每次插完花,心事也執拾乾淨。她舉例說,以前最不喜歡劍蘭,覺得很俗氣。某次插作時,偏偏花材中有劍蘭,她順理成章將之放到最後。最後老師改花時一語中的:「這枝不一定要收起來,本身也很好看。」
時刻學習換一種眼光,會找到事物美麗的新角度。「花道不只是一個興趣,更是一場修行。浮躁的世代,花道可以改變自己的觀點和心態。面對不公義的事並非視而不見。我沒有停止改變社會的。改變不一定要靠抗爭,做教育、藝術等都是社會參與。」
插作一盆花,同時也插出一種世界觀。
離席前,每個人整理乾淨自己的座位,包好花卉帶回家,「有暗香盈袖」。
一根水仙的長勢,也要花工夫鑽研。
說與不說的藝術
觀察插花教學,發現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對學生的點評總是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學生看了老師改的花,默默做筆記和參透。「思維不該被語言限制。我有時候刻意不說,看著學生犯錯,這樣印象更深刻。」他說,平時我們太依賴靠言語去學習,有時說太多反而成為障礙。
「老師說哪句話,不說哪句話都有意義的,即使他沒有教的部分也是在教育。」這是梁偉怡以親身經歷領悟到的。2016年,他參加日本京都「舊七夕會全國華道展」中的比賽──每年一度最大規模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花道展,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插花高手。此前,他連續挑戰了三次這個比賽,只拿過鼓勵性質的獎項,第四次參加,已對獲獎不懷期望,只是「抱着拿不到獎也要拚死努力參賽,不要失禮人前的心態,使盡洪荒之力來迎戰。」
為了這次比賽,他提前一年觀察竹子在日本的生長狀況,以及附近共生的植物,希望更能將植物的神韻插出來。整年在不同的研究室也一直練習生花,希望能對生花有更深入的體會。備戰時以為萬無一失,怎料老師對他的作品說了一句:「靚是不夠的。」
靚是「不夠」的。到底重點是「靚」,還是「不夠」呢?就如參禪一樣在心中反覆字斟句酌,老師輕描淡寫的這五個字令他冥思苦想了三天。
直到比賽前夕,他剎那間頓悟,謎題迎刃而解。「原來老師比我更加了解我自己深層的內心!」最終,他的作品獲「秀作」獎,成為日本首位獲獎的外國人。
「師生之間的信任何其寶貴!」他說,反思現代教育,「製造」了讓師生之間的互不信任。評估制度只是方便行政,許多人拿學位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拿資歷,功利計算着付出多少錢、多少時間,將得到什麼證書、學位、技巧等等……藝術的生命是靠人才能傳承下去,而花道提醒我們師徒關係的本質應該是什麼,回歸純粹的學習精神。
傳播欣賞生命的種子
梁偉怡在近十年的花道教學中領悟:「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花一樣,先看到美的一面,不要先入為主。」
試過有學生屢教不明,幾個星期的練習一錯再錯,令他倍感困惑,「是否學生故意與自己作對?」最後發現原來只是彼此對「前」與「後」位置的理解不同。
「每一次改花,都是針對學生的心性特質而改。」他說,有的學生很討厭橙色花,一直要她練橙色花。學生錯了,他刻意不說,留待合適的時機才說。「經驗過這個錯誤,印象會更深。」
有個八歲的學生,在課堂拿向日葵把玩。孩子說笑:「反正花已經死了。」
梁偉怡對他嚴肅地說:「只要不是連根拔起,修剪枝條, 植物會繼續長。即使剪下來,還是有生命的。」
課後,孩子將枝條回家養着,第二天,花蕾綻放了。他興奮地大叫:「真的是有生命!」
後來,他在花墟見到地上有一朵被棄的蝴蝶蘭,撿回家養着。在公園看到死鳥屍體,他對媽媽說好想葬了牠。
花令孩子對生命有理解了。
日本花道插花習花常用工具
花道掃盲 快問快答
問:插花,有了人的介入,是否不自然?
答:蟲子吃過的葉子,是否不自然?人呼吸其實也是介入了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將人與自然對立的思想才是破壞自然的根源。
問:學花道可以得到什麼?
答:我只能答你學習花道後我得到什麼,但你會得到什麼待你學習後再來告訴我。
問:多久可以插到花?
答:如果只是插花,不學也可以。
問:一定是用很少花嗎?
答:你試試看。
問:我可以跳班嗎?
答:你學習數學時,加、減、乘、除,想跳過哪一步不學呢?
問:什麼時候可以升級?
答:當你將心放在如何把花插好,而忘記想要升級時,就可以升級了。
問:學完花道會得到什麼證書?
答:花道學不完呢。
問:老師,我要學多久?
答:學一世,你的老師至今都還在學。
陳伊敏
周耀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