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2011001-《BBC知識》國際中文版-音樂心理學

音樂心理學 21:45 2013/12/31 本文刊載於2011年10月1日出刊的《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pansci.tw/archives/7713 這感覺你一定有過。當收音機傳來艾瑞莎. 弗蘭克林(ArethaFranklin)的經典歌聲,或是舒舒服服坐著聆聽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時,突然間整個心情都變了─原本消沉、散漫、煩亂的心,變得振奮、投入而平靜了。 音樂這種改變心情的力量令人讚嘆, 而現在正是需求最大的時候。iTune自從二○○一年上市以來,已賣出超過五十億首歌曲;而MySpace音樂網站的創站者也說,它們二○○八年九月上線後,短短幾天內,線上收聽就突破十億首。 為了滿足人們對音樂的渴望,這類網站正運用前所未有的複雜方式,幫我們找出那些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會喜歡的音樂。它們大多藉由詳細檢視我們已有的檔案或線上收聽習慣,找出其中模式。音樂社群網站Last.fm會分析每個月收到的八億筆要求、以及使用者添加的標籤,據此推薦新的藝術家。該網站所用的「回報」(scrobbling)技術常常會帶來驚喜。「我們發現AC/DC的歌迷很可能也喜歡貝多芬,」Last.fm共同創辦人理察.瓊斯(Richard Jones)說。 但澳洲搖滾樂團的作品和月光奏鳴曲會有什麼關係呢?有沒有可能從這些喜歡和不喜歡的清單找出蛛絲馬跡,看出究竟為何有些音樂能振奮我們、有些卻令我們興趣缺缺? 時代的基石 數世紀以來, 作曲家都是憑著經驗法則,運用具有情緒感染力的特定音調組合,創作出令人難忘的音樂。不過,這些音調組合何以對我們的心(mind)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最近科學家才開始揭開其中奧祕。根據考古發現,距今至少五萬年前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就開始演奏樂器,為何科學家過了這麼久才開始研究這種愉悅感的來源? 「心理學家總是想盡辦法要證明他們研究的嚴謹,而探討音樂的情感面,卻是『意象』的問題。」音樂這門新科學的先鋒之一、服務於日本大阪關西大學的諾曼.庫克(Norman Cook)說,「情感就是這樣難以掌握的題目。」 庫克表示,另一個問題是,學術界長久以來早有定見:我們對音樂的反應是學來的,而非音樂刺激大腦所致。然而這門心理學新分支的創見之一就是:音樂觸動了人類大腦非常基本的層面。 和弦蘊含情緒 ...

20131231-盧斯達-泛民主派與香港人的悲劇迷戀

泛民主派與香港人的悲劇迷戀 21:36 2013/12/31 悲劇比現實好。悲劇雖是悲慘,但也是美麗輕省的。希臘悲劇中有英雄,雖然受苦受難,卻不乞求觀眾的可憐,死亡最終與英雄相遇。悲劇英雄崛起、墮落,劃出一條美麗的曲線,最後一切嘎然而止,劃上句號。我們心裡都渴望這種寂滅,因為現實遠比悲劇和死亡麻煩、混亂、不自在。 鐵達尼號沉船,男女主角生離死別,省卻現實裡的生活、生計、吵架或者離婚;張國榮梅艷芳死在香港最黃金的日子,誠可惜,也誠幸福,因為他們看不到今日的香港。我們心裡共有這種迎接死亡和毀滅的渴望。我們希望故事是這樣的:香港在九七年極盛之時,被中共徹底毀滅,傳奇就此終結。個別政客更加認為自己會在九七後被投入政治監牢,誠如曾憲梓所言,真荒謬,把自己看得那麼高。 現實永遠是反戲劇、反文學。以上這些想像沒有實現,但生存比死亡殘酷:九七之後,香港平穩過渡,然後逐年剝落。像一道舊牆,油漆不斷剝落,露出黑暗斑駁的花痕。士可殺,不可辱。斬首是殺,凌遲是辱。香港現在是慢慢死,很難看,一點也不可歌可泣,殊不悲壯。 有著九七情結的香港政客和市民,心裡渴望的是文學、是史詩,而不是現實——即使他們生活於這個現實中。香港人面對九七之後的世界,不知所措。意外的幸存,並不帶來恩典,而是意識形態真空和無方向感,還有作為「中國的倖存者」的虛假恥辱。所以我們其實是更加歇斯底里地自我營造文學和史詩——六四的祭壇和動議、象徵式的中國政治、非要將香港置於大中華歷史格局的虛妄心理——這都是大家自我陶醉的文學和史詩。雖然絢麗燦爛,極盡迷人,卻不是真的,是人民的鴉片。 其實戲早已唱完了,但他們不願醒。大起大落、充滿大中華歷史氣象的政治戲劇永遠比較吸引。六四最終的悲劇收場,符合悲劇模式。所以我們會將整件事看成烈士殉國,越是戲劇性的想像,越適合香港人的悲劇情結。他們自身的悲劇,在廣場投射出墮落的曲線。六四支聯會晚會,既是禮讚「英靈」,也是我們自我祟拜的降靈會。憑著自我期許的道德堅持,維園晚會成為一個撫慰心靈的佈道會。它是吸引的,讓我們忘卻俗世,一心經驗靈性的高潮。 如果你爭取的只是一個嬰兒的奶粉安全,是不是很小眉小眼?但這就是現實和真實。常識看似簡單,卻要脫離九七情結的虛假創傷,才能重新掌握,要脫離一切自我陶醉的想像,回歸到日常。混亂、斑駁、龐雜的,這才是現實,一個不會有奇跡的現實。兵來要...

20131229-家明:17歲少女心事之一《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家明:17歲少女心事之一《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20131229 由本周2013到下周2014,我要用兩周/年記述兩部電影的少女肖像,她們同樣17歲,同樣來自法國。她們的故事、情感很真實。不誇張的說,看得我心驚肉跳。 第一個女孩叫Adèle,電影是《接近無限溫暖的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接近》是今年五月康城影展的大獎得主,但此片的焦點不只「得獎名片」;作為愛情影片,其整整三個小時的篇幅,及極大膽的女同志性愛場面,均廣受談論以至批評(1月初公映後將延伸到香港)。Adèle是《接近》女角的名字,角色有點度身訂做,飾演的演員是Adèle Exarchopoulos,今年才20歲。在片中她由17演到30,導演Abdellatif Kechiche說千挑萬選才找到她。《接近》根據法國同志漫畫改編,英文片名「藍是最溫暖的顏色」來自漫畫。法語片名不同:「The Life of Adèle – Chapters 1 & 2」,仿照影片內提及Marivaux的小說La Vie de Marianne,Kechiche巧妙把十八世紀文學及流行漫畫結合。驟看《接近》跟小說有幾點共通:同以女角命名,故事橫跨十多年,而且都是不完整:Marivaux的小說未完成;電影片名注明「第一及二章」,結局是開放式,Adèle的故事應該可以說下去。 這是《接近無限溫暖的藍》跟原著漫畫最不同的地方。漫畫是倒敘的,由Adèle的日記作引子;電影是直敘的,沒有敘事者,Adèle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鏡頭不停跟着她(三小時影片,印象中鏡頭沒離開過Adèle),加起來就是她的「影像日記」。《接近》的攝影及剪接非常風格化,特寫用得貫徹,跟演員的距離非常「接近」,沒有幾個「建立鏡頭」。試舉一例,差不多影片最後,Adèle跟情人Emma在咖啡館重逢(令人印象最深的其中一幕)。我們看不清咖啡館的模樣,只見Emma從廚房通道走來,面露笑容的她,在牆邊靠了靠(牆上掛着曼克頓橋夜景照片),再過來跟Adèle問好。Emma坐下來後,就是兩人長達十多分鐘的對話。她們初時有點見外,後來熱情如火,幾近不能自控,全是兩人淺景深特寫的對剪。人臉的表情變化多端,本來就很吸引,已故的英瑪褒曼深明此理,《接近》算繼往開來而大放異彩。鏡頭的「近」,深化了影片Adèle的視點,讓我們緊貼其私...

20131230-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去世,曾發掘錢鐘書張愛玲文學史地位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去世 , 曾發掘錢鐘書張愛玲文學史地位 2013 年 12 月 30 日 23:50 夏氏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 鳳凰網文化訊 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教授于 2013 年 12 月 29 日(北美時間)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 92 歲。夏志清好友、著名學者陳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經從紐約、臺北和其他管道證實,夏志清先生 29 日下午在紐約逝世。 夏志清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 1961 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鐘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使此書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內地 80 年代“重寫文學史”運動的最重要的動力 。 《中國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沈從文和錢鐘書等人極力推崇。尤其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錢鐘書的《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對這三個人的評價,在上世紀 60 年代,是石破天驚的,對當時的港臺文學界乃至之後的內地文學界都震動很大。 夏志清與張愛玲:不得多得的真正知音 夏志清先生則是張愛玲不可多得的真正知音,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既體現在夏志清對張愛玲的文學評述上,體現在他對張氏著作的出版關切上,也體現在他對張愛玲去美之後的工作安排、生活關照以及很多方面的鼓勵和友情上。 夏志清對張愛玲文學地位最重要的斷語有三: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不朽之作”。這些斷語下於 1957 年、 1961 年。振聾發聵的見解,改變了張愛玲作品的命運,改變了現代文學史的作家構成,改變了文學史研究的方向。 二人通信始於 1961 年 3 月張氏收到夏志清寄給的英文初版《中國現代小說史》。 2013 年,夏志清著《張愛玲給我的信件》由臺灣聯合文學出版,本書內容最早在 1997 年 4 月號的《聯合文學》刊出...

20131229-韓麗珠:劏開肚腹,說一個故事──關於《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韓麗珠:劏開肚腹,說一個故事──關於《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8:00 29/12/2013 從事性別研究多年,研究範圍包括男同性戀、女性情慾和多元關係的何式凝(以下簡稱何氏),繼《從情慾、倫理與權力看香港兩性問題》(與曾家達合著)(以下簡稱《從》)之後,出版了自傳體的《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以下簡稱《我》)。《從》以置身事外的研究者身分,採訪不同個案,讓他們述說自己的故事,何及曾則進行分析,以疏離的學術論文語調,闡述其中呈現的社會現象,個案接受訪問時所透露的深藏的不為人知的欲望,以及背離一般定義的道德規範的行為。《我》一書以自傳為寫作形式,以散文式的貼近個人情感的筆調抒述,但在我看來,那是一種另類的研究,作者以自身的經歷為研究對象,那跟一般的學術研究不同的,顯然是既拍紀錄片,又參與劇場的何,期望研究的結果不再限於紙張之上,而是能成為一種行動,透過剖割自己五十五年的人生,如標本般釘在印刷本上供人閱覽,鼓勵同樣藏着滿腹傷痕的女人,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故事。「我相信一個誠懇的說故事方式,或者可以更有節奏地與其他女性的聲音的連繫,合奏成另一首樂章,鼓勵更多人不要害羞,儘管說。務求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帶來一點流動、震動、悸動、行動、活動、運動。」(頁31「五十自序」) 情感地圖 於是,重點就在於「說故事」。如何述說,以及,一個怎樣的故事。 《我》以第一身自述,書中的「我」並非虛構,由「我」口中說出之事,活生生,血淋淋,猶如向讀者展現一道道新舊創疤,部分仍然在淌血,作者當然是自覺的,只是她並不迴避痛苦,甚至樂於細察傷口帶來的深層意義。不過,寫作不一定能帶來療癒,在許多情况下,那只是不得不如此的需要。 有別於一般的自傳,《我》並不以生命之初作為全書的起點,反之,「我的男友是同志」是書中第一章,她人生的故事由此揭開序幕。作為一位女性,從結婚生子的夢想破滅開始,才真正思考及追尋自己的情感路向。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本自傳,倒不如把此書視作作者個人情感地圖,從「我為什麼愛上了一位男同志」的自我詰問,探索成長的體驗,跟父親的關係、在經濟起飛時期的一個中下層家庭裏感受到的壓抑、在殖民地女子名校的高壓教育洗禮、在教會內外不同途徑所追尋的信仰,甚至,六四事件,九七回歸等城巿內外的變化,都在為她設定愛的架構,促使她追求一種超越現實需要以及等價交換的愛,而是「從心裡出...

20131231-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永不過期的新年願望

【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永不過期的新年願望 7:59 31/12/2013 ■一直許下的願,根本從來未曾實現。 每年來到最後一天,我的心情總是特別忐忑。就像小時候的8月31日,我永遠在與暑期作業作最後衝刺,為了在開學天有點交代。然而從幾年前開始,我開始停止許下任何新年願望,因為我發現一直許下的願,根本從來未曾實現。 願望1:減肥(2003年至今) 在大學畢業之前,我以為這輩子都是吃不胖的瘦子。都怪我媽把我當農村走地豬一樣餵養,早餐要我連吃兩個意粉才上學,更別說每天晚餐的兩大碗飯了。反正恒常這樣吃,當時的體重都不超過100磅。可是自從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我得到的不只是薪水,還有10磅脂肪。猶記得2004年第一個願望,就是把這10磅甩掉。可是在2013年最後一天(也就是現在),我比當年要減的磅數,足足多出30磅。也就是說本來是減10磅,結果卻增了30磅。而最可怕的是,這個世界有兩樣肥人救星:一是橡筋褲,一是UNIQLO。無論我再怎麼胖,還有他們陪我走下去啊! 願望2:收拾書房(2007年至今) 從前沒有書房的時候,一直希望將來要有書房:房間內有田園風的木製書櫃,分類放好心愛的書本,再放下偌大的書桌與舒適的椅子,方便閱讀與寫作。這確實在搬家時實現了幾個月,其後的日子,在書房出現的可不只是書本了,還有鞋子、衣服、禮物、各式等待分類的賬單……書房從此變成雜物房。 我從很享受呆在書房裏看書,變成每次踏進那裏都感到慚愧,後來甚至盡可能避免進去,逃避自責。雖然這幾年間,我曾經斷續收拾過,可是書房就像地獄一樣,好不容易擊破一層,還有十七層在等着我。作為一個正常軟弱的人,當然不會投奔苦海啦! 現在我一年基本上沒幾天在香港,所以收拾書房的願望順理成章地延長,直至下一次搬家為止。 願望3:全家去旅行(2005年至今) 我印象中的唯一一次全家旅行,應該是我念中三時,跟爸媽和妹妹去海洋公園,我爸還做了燒鵝三文治逼大家吃(關於我爸做過的獨特菜式,寫一個月都寫不完)。雖然有此陰影,但我在工作幾年後,還是想組織一次全家旅行。我記得那一年立定決心要搞,可是光是討論去哪裏就有夠麻煩了。我爸是再世徐霞客,去哪裏都要走路,當然希望去落後國家自由行。從他在我念幼稚園時,就帶我去看《神秘的西藏》欣賞天葬,你大概能猜到他的口味。偏偏我媽最怕舟車勞頓,連把她搬上飛機都有難度,...

20131231-戴耀廷-點解仲唔佔?幾時先至佔?究竟想唔想佔?

點解仲唔佔?幾時先至佔?究竟想唔想佔? 7:24 31/12/2013 在特區政府公佈政改諮詢文件,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訪港講話及之後一些港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如梁愛詩、譚惠珠)的護法言論,不少人覺得真普選之路已徹底封閉,中央無意給港人真普選已是有目共睹,故現在還等甚麼,為何還不「佔中」? 或許這種解讀有一定道理,但香港是講法治的,一天還未有具法律規範性的決定(如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或立法會通過行政長官提交的政改議案),我們還不能在法律上說真普選已完全被封殺。要進行公民抗命,要合理及要爭取得到更多人支持,其中一項條件是在合理情況下用盡了合法途徑去爭取仍失敗。非暴力抗爭卻沒有這條件。由於「和平佔中」是一次公民抗命的行動,而不是單純的非暴力抗爭行動。因此,至少到現在為止還不可以在法律上說,合法爭取真普選的途徑已用盡,故現在還不是公民抗命去「佔中」的時機。 當然有人要以非暴力抗爭去「佔中」,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們,只是時機未成熟就「佔中」,行動成效會成疑。要有足夠人數以足夠韌力去「佔中」,我個人估計仍需多一些時間累積及等候一個更好的時機。你或許說我太謹慎,但「佔中」是現在港人爭真普選的最重要一張牌,隨便打了出去,若不能產生大的果效,就會浪費了這張牌。且「佔中」這手牌的威懾力,不止於打出去的後果,更在於他掛在北京政府頭上產生的不可預知性。 現在特區政府正進行政改諮詢,到五月初才完結。諮詢報告合理地要兩個月才能完成,故報告發佈日子必是過了一四年七月一日。因此一四年七一不可能是「佔中日」。的而且確,特區政府有意避過七一,令「佔中」較難號召群眾,但在八九年六四或零三年七一發生之前,六四或七一這些日子本身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只要港人對普選的訴求是強烈的,未來出現的「佔中日」無論是在日曆上哪一天,那一天都必會成為港人集體回憶中另一個重要日子,正如六四和七一一樣。因此,我們不一定要依靠七一來凝聚民氣,而更重要是如何積聚力量。這是「和平佔中」未來一年的最大挑戰。 但甚麼時候是「佔中」的最好時機呢?在公佈政改諮詢報告後,行政長官應在不久後會向全國人大常務會提出報告修改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辦法(政改第一部曲)。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會決定是否確定行政長官提交的報告(政改第二部曲)。特區政府到時就會開始第二輪諮詢,提出具體的普選特首方案諮詢市民意見。估計那最快也要在一四年八月之後發表...

20131231-陶傑-學習一位偉人

學習一位偉人 7:56 31/12/2013 中國政府架空梁特,由中移動讓王維基的電視台復活,雖然是招安,但已經狠摑了拒不發牌的梁班子──即梁振英連同他的行政會議──一巴掌。 繼而是繞召三局長上北京,另行會談,沒有你梁特一份。然後由港澳辦主任向香港記者說真話:以後特首來述職,不要盡說好事,還要稟報有什麼不足。這樣一來,又是朝向中方稱「治港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成果」的梁特,再補一巴掌。 一年多以來,香港演變成什麼爛局,中國政府不是儍瓜。你可以開動打手,拚命叫喊「敵對勢力」、「港英餘孽」、「地產財團」聯手搞破壞,阻撓梁特施政,但是習近平和李克強,雖然在北京要處理很多更大的大陸問題,卻不等於任你在香港欺瞞戲弄。 所以最近,梁特的一位女戰友竟還負隅頑抗,再次定性,聲稱梁特「得罪了財團,財團㩒住梁振英施政」,這次,財團老闆有了中國的最新風向撐腰,不怕了,公開回擊。 我們評論人,要客觀中立。梁特「競選」時,很有抱負,聲稱要「打大老虎」,因此像延安時的毛澤東,深得知識份子與勞動人民支持,合乎時代潮流,民望極高,這是要充份肯定的。 今年毛誕大壽,中國崇拜毛主席,提倡學習毛澤東思想。梁特施政,不錯,阻力很大,但當年毛主席在一九六五年,外面對帝修反的外國勢力,內有劉少奇鄧小平、資產階級司令部,下有層層劉鄧集團的官僚餘孽,結構處境與梁振英一樣。 毛主席會不會被帝修反、劉鄧財團及其餘孽「㩒住」,無法施政?不會。毛主席說:「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善於建立一個新世界」。毛主席以狂風掃落葉之態,發動紅衛兵,由下至上,向阻力宣戰。 梁特紅彤彤,人也聰明,在街頭發動了「愛港力」和「青關會」,這一點,學毛主席,是學對了,有此魄力,可惜未能堅持。人家毛主席一不做二不休,敢用紅衛兵揪鬥劉少奇。梁特有一個林鄭,做周恩來,還有極左份子做「中央文革小組」,本來也學到三分毛澤東,但是特府內的劉鄧──像小鬍曾、陳德霖,還有打着紅旗反紅旗的林召集人呢? 所以,中國紀念毛誕,中國人個個都說要學習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不是凡人學得了的,會唱幾首毛歌、跳幾隻忠字舞,算個屁?連梁特這等高人,也功虧一簣。毛主席是曠古絕今的中國巨人。 陶傑

20131230-區家麟:風起了,心在動

風起了,心在動 (30/12/2013 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本文略加長) 看宮崎駿告別作《風起了》,後排幾位少女,不停在感動位爆笑;完場,主題曲響起,她們頻呼:睇唔明,哈,真係睇唔明,哈哈哈… 也許,真的難明,因為宮崎駿最後要說的事,不再純真、不再是孩子的心思;不再是童話,是現實世界。 故事主角是二戰時日本零式戰機設計師堀越二郎,他夢想設計飛機,那個時代,這夢想是詛咒,因為只能設計戰鬥機。二郎成功了,他的完美工藝,殺人無數;機師,也沒一個活著回來。 少年時代與女孩在大地震中邂逅,多年後重遇,病危中成婚,淒美情緣,主人公忠於工作、奮力追夢,卻沒有陪伴妻子最後一程,讓她孤獨離去。 如果說《風起了》「反戰」,恕我看不出,那些質疑戰爭的對白,幾個殘骸的片段,不是主線,倒似是安撫觀眾的點綴。 宮崎駿引退了,大師畫他喜歡的故事,就是如此,沒有什麼明白不明白;他為自己畫,為日本人畫,為日本的劫難而畫,也不需要管其他人明白不明白。 當《飛機雲》響起,後排少女狂呼「唔明唔明」,字幕升起,彩雲燦爛,風起了,心倒動了一下。 多少人為了追逐夢想,在夾縫中堅持,夢圓一刻,卻原來是助紂為虐,忽視家人與至愛,失去的不能挽回。宮崎駿告別,畫他喜愛的真實故事,側寫逐夢的代價與現實之殘酷。看不懂的人是幸福的。 區家麟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5042.html

20131230-【七筆思議】周一鳴:我的2014十五大港聞回顧

【七筆思議】周一鳴:我的2014十五大港聞回顧 7:39 30/12/2013 ■沙田車公廟外出現異常交通擠塞,附近居民相信與還神活動有關。 【一月一日】網上民間公投結果出現一面倒支持公民提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深受良心感召,晚上表態支持無篩選政改方案,得到昔日同道民主黨成員喝采。 【二月二日】發叔疑避環保人士抗議,年初三罕有缺席車公廟為港人求籤,由司機代勞求得上上籤,籤文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三月十一日】備受落台壓力的日相安倍,如期與國家總理在香港會面,有指安倍的右翼立場有助中國境內民怨凝聚,故此中方同意破冰會面以助安倍重奪自民黨黨內權力。 【四月二十一日】特首再次落區引發街頭毆鬥,一批金毛青年與多名來自北區的老人家因車馬費問題在場外爭執動武,當中老人以大聖劈卦重創金毛,令多人骨折,現場擁有聖約翰救傷資格的學民思潮成員亦參與協助急救。 【五月四日】三名早前計劃來港解釋基本法的內地政法界權威,因疑受中央打黑行動牽連先後被禁出境,未能支援政務司解釋「愛國愛港」原則,令為期五個月的政改諮詢期屆滿也未能達成具體成果。 【六月四日】 H7N9肆虐本港雖未有影響維園燭光悼念活動的參與人數,但由於主辦單位蔡姓負責人因病缺席,令大會程序節奏比往年為快,多名集會參加者會後均表示意猶未盡。 【六月十五日】佔中三子推動全民網上公投政改方案,再次出現一面倒支持無篩選真普選意向,但立法會蔣議員聲稱其個人資料被網上盜用,未能參與公投而拍枱呼怨。 【六月三十日】政務司今日亦突然加入跳船潮,消息人士指當事人乃不忿要承擔早前政改諮詢慘淡收場及「築福香港」活動被網民半年多以來揶揄惡搞,才會意興闌珊辭別官場。 【七月一日】特首上任兩周年,出席慶回歸活動上,被記者「高炒」攝得疑似鬼剃頭病徵,晚上特首回應有關查詢,否認特首抱恙,並指特首鬚根旺盛,足證明內分泌正常。 【九月一日】開學日有兩批分屬某愛港組織的前度及現役成員,為狙擊林老師回校開課而先起爭執,過程中誤將香港家長聯會李會長爆樽。 【十月四日】警務處處長早上上班時,於灣仔總部外被一快速下墜黑影擊中頭部昏迷,事後證明乃一頭本地麻鷹,相信因為空氣污染指數太高影響視野,撞上玻璃幕牆引發今次意外。 【十一月十九日】持續第二年有過百名市民聚集電視台門外抗議,要求全港熄機,但由於當晚台慶壓軸表演為叻君心...

20131230-劉細良專欄:歷史在這裏沉思

劉細良專欄:歷史在這裏沉思 7:38 30/12/2013 ■王岐山年輕時有一番理想,並是《走向未來叢書》其中一個編委。 每天打開新聞,都見到共產黨大小幹部違紀貪腐遭懲處的消息,習近平掌權後,整黨整風,執行有關工作的,是王岐山。他由朱鎔基一手提拔,年輕時更有一番理想。八十年代內地興起一股文化熱,那年頭在胡耀邦主政下,社會思潮激盪,告別毛澤東閉關鎖國年代,知識分子在思考中國出路,自由化氣氛下,思想界空前活躍。那時有一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叢書,對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大學生有深遠的影響,名字叫做《走向未來叢書》,王岐山就是其中一個編委。 這套書最先引入西方七十年代興起的科學哲學,包括Karl Popper、Thomas Kuhn等重要思想家作品,用深入淺出的中文向內地介紹,科學哲學在那時是用來打破官方高舉的馬克思歷史決定論。我記得當中一本影響全國的叫《在歷史表象的背後》,作者是金觀濤、劉青峰,兩人將《興盛與危機》一書的理論簡化,變成一本普及歷史作品,書中認為要打破中國歷史超穩定結構,也否定共產革命進步性,當時十分轟動,大學生皆有一本。 精神面貌模糊難獲認同 年輕時的王岐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八十年代是內地思想言論自由開放的歲月,沒有定於一尊的「中國模式」,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香港年輕學生之所以關心中國,不是為了當共青團、政協、搞中港車牌及貿易,而是出於一種單純赤子之心,因為受那種自由探索的氛圍所感染,八十年代內地仍然窮困,走出羅湖關口,是長長的矮木屋。 當中國領導人在問,為甚麼香港人心未回歸時,不妨先問問王岐山,八十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氣質與精神面貌上,與今天有何分別?一個沒有核心價值、精神面貌模糊的國家,如何叫香港年輕一代認同呢?或許回歸十多年,他們早已忘記我們上一代是逃避共產黨才冒死流亡香港。 一切改變始於1989年六四,在這一天之後,本土知識分子與共產黨越走越遠,但愛國隊伍卻日益壯大,因大家知道愛國可以搵食,是一種工具主義、實用主義下的愛國愛港運動,不談價值,不論理想,就像是東莞式夜總會發生的一夜情慾,各取所需,利益掛帥,貨銀兩訖。 王岐山當《走向未來》系列編委時,曾有一本,在另一個出版社印行,亦是唯一內地出版發行文革反思作品,書名叫《歷史在這裏沉思》、不知他是否仍然記得。1989年至今,歷史何嘗不是也在沉思,久...

20131230-陶傑:袁大頭

袁大頭 7:36 30/12/2013 日本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選在跟中國的習總參拜毛堂,剛在同一天,你拜你的,我拜我的,顯示東方文化慎終追遠的忠孝傳統,亦相映成趣。 中國傳媒聲稱「安倍拜鬼」,那麼習總統率六常委拜的毛屍,不是拜鬼,應該是拜神了。無論神和鬼,都有感性的情緒色彩。靖國神社裏只有靈位,沒有屍首,反而北京的毛堂,屍首供奉着一條。所以,新聞寫作,要講事實,安倍去靖國神社,是「參靈」,而習總等一眾精英,在毛堂,是「謁屍」。 日本參靈有風險,美國不悅。中國的謁屍,風險更甚。因為大陸的毛左,正在與毛澤東瀰漫全國的屍毒,裏應外合,習總一個不留神,「紀念堂」隨時會鬧屍變,將「改革開放」的「修正主義路線」,從頭清算。 所以今日的「習李新政」,只要了解中國現代史,就知道,有三分像袁世凱。 袁世凱在清末,本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也不滿皇朝舊制,也想改革,但是袁世凱的層次不高,他只會計算如何用革命黨人的力量,抑制滿清的親貴;又利用清室的軍力,打擊革命黨人,恰又做得一定的限度,令他自己成為「穩定」的力量。 袁世凱玩平衡,當初與國民革命軍不妥協之後,回來跟清室談判,令清廷接受他的條件,而對國民革命軍,袁世凱掌控了清室的生死權。 對於國民革命軍,只有袁世凱能減少流血,遂默許袁世凱為將來的總統。 本來,袁世凱有韋小寶的「優勢」,可以大小通吃,但為甚麼袁世凱失敗?因為袁世凱的「改革」,很有限度,他心中清朝滅後的「共和」,是總統個人獨權的「共和」;是清室的大權轉交他一人。國民革命軍的共和,是民權的共和,由國民普選出權力的共和。 今日的習總,左懾於毛粉的聲勢,右則「改革」壓力民間不滿共產黨的制度性貪腐,但是袁世凱絕不介意結束清室,只要自己專權;習總卻要維護「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所以袁世凱從來不必謁東陵,參拜慈禧太后的屍首。袁世凱雖然也失敗,但袁大頭膽子大多了,也強多了。 陶傑

20121203-素黑:當弱者跟強者戀愛

素黑:當弱者跟強者戀愛 20121203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他的女友是家中長女,辛苦地獨力撐起一個家,養活幾個病弱的家人,養成她獨立、強勢的性格。他因為懦弱,曾被強勢的父親強逼結婚,結果拖了好幾年,最終還是離婚收場,從此和父親割裂關係,但已不再相信別人、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愛。   後來遇上她,被她的真誠和孝順感動了。他向她剖白,並主動告訴她他的過去。她接受了他。因為他家裏出了事,需要搬走,她主動提出讓他搬到她家住。他依從了她,和她的家人一起同住了。   因依賴忘記反省   一起住之後,她很細心地照顧他,無論衣服、飲食、健康等等都無微不至。一段時間後,彼此開始出現了摩擦。一些日常生活細節、個人習慣,以及對事情的看法、觀點及見解,成為了他們產生衝突的源頭。她對小事情要求特別嚴格,因為不方便在她家人面前跟她辯說,所以對她非常遷就,她說甚麼他便做甚麼,不會反抗,怕她不高興。有時明明覺得自己沒有問題,也會先跟她道歉,再討好她。   某天,她在他同事面前很不客氣的呼喝他,令他十分不好受,也沒面子。那一刻他忍了下來,沒作即時反應。回家後對她冷戰。她主動逗回他,之後還一起去行山,她又特地買了禮物送他。可是第二天她突然提出分手,並要求他離開她的家,說他們不合拍,她從沒愛過他,一開始就不應在一起。   後來她媽媽說原來她找了三個算命師,算他倆的八字,算命師均說他不是她的真命天子,也算到他將會在一個月內遇到新女友。他們就這樣分手了,很荒謬。他還很珍惜她,仍然很想和她一起,照顧她,讓她不用獨自面對家庭的壓力,令她開心幸福。可是沒用。他開始反省自己,自從和她相處後他便迷失了,變得對她依賴,沒有主見,一切由她安排,不用再花心思,不再細心觀察,沒了積極性,也沒騰出時間、空間給自己靜下來,反思自己,自我檢討。   對,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因為依賴而忘記了自我反省,忘記了留給自己私密的時空,忘記了重新看關係、看生活、看自己。於是,我們開始迷失,迷失到了某種程度、某種慣性、某種歲月,便會墮落,或且遺忘。關係,就在這時候步向死亡。   無法分開便是債   迷信問卜的人本來就對愛沒信心。控制欲、照顧欲強的女人容易把男友當成家人,需要她的照顧,變相需要她的操控,稍一不依她的標準去做的話,她便會反目。她其實習慣了馴化關係,不知關係應互相尊重和磨合。但偏偏馴...

20131229-果欄﹕轉折點,香港普及文化2013

果欄﹕轉折點,香港普及文化2013 11:14 29/12/2013 【明報專訊】無可否認,普及文化在香港,有過黃金歲月;三大傳播媒介,電視、音樂、電影,曾經都是香港命根,能令三太公點頭,教順嫂自豪,但這些通通是往事。 過去一年,香港普及文化危機四伏,所受衝擊,幾無間斷——年初藝評獎得主賈選凝狠批《低俗喜劇》「低俗得義無反顧」,質疑港產片誤入歧途;年中李純恩狠批「現在香港歌壇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創作人既「自作孽不可活」,香港歌壇亦是抵死;年尾香港電視不獲發牌,教全港觀眾回首,窺見今日的電視如何不濟——劇集言之無物,《東張西望》淪為喉舌,高層政治手腕低劣(無封殺壹傳媒;司法阻攔王維基;亞視唔執輸,有王征玩花臣)。 一年之間,曾令你我驕傲的普及文化,相繼淪陷,於是愈來愈多人蓋棺定論,稱香港流行文化難以重溫昔日輝煌,新時代之下它即將步入轉折,由盛變衰,是以觀眾、學者應盡快掩臉,早日離場。 這就是所謂的「轉折點」?我同意,也不同意。毫無疑問,在行將過去的這一年,香港普及文化步履蹣跚,百病叢生,這個事實,不管杜汶澤、黃偉文、李寶安如何反駁,依然揮之不去。然而眾所周知,我們所身處的香港,早已不再是普及文化初出發時的香港,新的時代既衍生了新的政經氣候、媒體環境,亦因而構成了新的普及文化版圖。我們在模仿李純恩和賈選凝的口,以舊有概念判定香港文化由盛轉衰,大走下坡之前,亦應注意,我城的普及文化在2013年,經已走進了一個(與質素及影響力尚且無關的)轉折點。 要觸摸香港普及文化刻下的轉折,我們要老老實實,介入各個層面,為它來一次全面盤點。 [媒體] 新舊交織 形態複雜 時移世易,造就新舊交替,媒體亦然。於是「新媒體取代舊媒體」的論述,近年常見於輿論——HMV瀕臨清盤,報章疾呼「互聯網殺死實體唱片」;無收視低迷,傳媒歸因「網上睇劇已成大趨勢」;香港電視流動開台,記者引學者意見,一同唱好:「畢竟香港人人手持一部智能電話……」這是事實的全部嗎? 也許未必。美國傳播學者Henry Jenkins於2006年出版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一書,指出縱然當下新媒體湧現,來勢洶洶,反之傳統媒體活力衰竭,敗勢漸成,但大眾亦毋須輕信數碼革命改變一切,貿言斷定後來者將會打垮媒體大阿哥,...

20131229-長毛:年年行,悶唔悶?

年年行,悶唔悶? 11:12 29/12/2013 【明報專訊】聖誕時分,少不免有賀節之問候短訊。其中一個至為特別,似應來自朋輩的小兒女,恭祝之餘,先詢我今年元旦會否遊行,復又補上一句:「年年行,悶唔悶?」閱之不禁微笑,童言果真無忌,不若成人對話,轉彎抹角,機關暗藏!由於事忙,並未奉答世侄,今日在此饒舌,希望他有緣讀到,元旦日遊行碰到我為「社民連」站台籌款之時,再作議論! 其實,答案至為簡單,「重行行,爭再爭!」普選目的不達,抗爭自然不惜!試想想,若以中共政權安排實行「普選」,由小圈組成之提名委員會篩選候選人,則即使二○一七年港人真能投票選特首,亦不過在這幫權貴之唾沫餘星中尋穢。情有多壞?且以超現實之黑幽默為大家醒醒腦!設若「提委會」真的實施「機構提名」原則在二○一七年提名以下三人候選,你該如何投票?按他們的「參照」原則(即所謂「提名委員會」須參照選舉委員會組成),候選名單可能就是 (8)董建華 (9)曾蔭權 (10)梁振英 原因是什麼?「不言而喻」,他們已經鑑定「愛國愛港」、「不會對抗中央」,「八九不離十」嘛!董建華是八,曾蔭權是九,梁振英是十,為體現講話精神,(1)至(7)號競選號碼懸空?讓選民投票領略「八九不離十」的原則,銘記中央過去十五年為港人揀選「不言而喻」,「當之無愧」的特首,簡直就是活教材,破例實在值得!我不知道我的世侄裏,有幾多會趕上尾班車,有幸能夠享受如此投票選特首的權利?但我肯定,若果元旦不遊行,將來不佔中,這個黑色笑話難保不有成真的一天! 什麼是普選?喬曉陽、李飛這些芝麻京官為其主子背書,來港胡說一通,再由林瑞麟、林鄭月娥港產權臣又為之再背書,可謂愈說愈糊塗,且看最近出爐的政改諮詢文件,洋洋數千言,不及我在街頭講解之急口令:「人人有權依法參選特首、提名他人參選以及投票選舉候選人!」不及三十字,言簡意賅,何須舞文弄墨,浪費紙張? 當然,林鄭月娥、袁國強、譚志源月入近三十萬,豈能不文過飾非,替上大人塗脂抹粉,掩蓋其政治說教的貧血蒼白,現時他們念念有辭,引經據典,不外向港人催眠洗腦,叫大家不要問提名委員會委員篩選候選人之罪惡,而要認識《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決定為金科玉律!即使這兩把尚方寶劍如何砍殺普選於未然,但既是皇上御賜,大家就得引頸就戮,只差未叫我們謝主隆恩,得享全屍! 直斥權貴者 就是非理性? 身...

20131229-樂仁﹕泛民分裂與曼德拉

樂仁﹕泛民分裂與曼德拉 13:32 29/12/2013 【明報專訊】曼德拉離世,眾人忙不迭為曼德拉那段跟白人政府和談結束種族隔離的歷史添上這樣那樣的解釋,順道為香港當前的政改引申出這樣那樣的啟示。只是,我記得的,是另一段歷史——數年前的溫和泛民,就是建基於對曼德拉的解讀,拒絕參與公投,走進中聯辦。 當年,香港泛民歷來最嚴重的分裂,正正是跟曼德拉有關。 香港民主運動向來都「和理非非」,港人一向相信和平理性地施壓政府還會願意講點道理,如非到最後一步也不想走得太激進。此外,應以溫和方式爭取民主的思想,早在六四事件後亦已開始在部分民主派精英階層扎根。六四後,民主沒法在中國開花結果,當時不少民運參與者及學者檢討時都提出一個理念──爭取民主,要懂得「見好就收」,「進兩步退一步」,更要懂得與當權者中的改革派互動,把握合作機會,「和平有序」地爭取民主,避免正面衝突。 「抗爭」還是「妥協」? 只是,2003年七一50萬人上街,最終「和平散去」,雖然23條被攔住了,但民主制度卻沒有寸進,到底應繼續以「溫和」還是相對「激進」的手法來爭取民主,應「抗爭」還是「妥協」,香港民主運動的路線之爭,正式走上面。 2010年,香港政改之爭再現,到底應以五區公投的「激進」手法來爭取民主,還是應走「溫和」之路走進中聯辦跟中央政府談判,是泛民領袖面對的抉擇。最終部分泛民選擇談判,走進中聯辦,而被引述來支持這決定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理論及國際經驗,正是曼德拉當年與白人政府的和談。 當時的溫和泛民認為,以抗爭方式爭取民主根本沒有出路,也欠缺民眾支持,因此應調整策略,以妥協及協商方式來爭取民主,並拉攏中央的溫和派合作。具體的操作是,溫和泛民跟激進泛民劃清界線,中央的溫和改革派也跟激進派劃清界線,中央與泛民兩個溫和派再結成聯盟,推動民主改革,以對話和協商方式帶動民主。曼德拉的例子,就被引述來當最佳的國際經驗:當年曼德拉與時任南非總統德克勒克決定開展談判,曼德拉一方更決定暫停武力鬥爭,以創造協商氛圍,目的在向南非願意改革的白人顯示,改革路線會帶來更安全和諧的社會。 靠群眾卻不為群眾綑綁 這段歷史,曼德拉的成功之道被總結為,應緊靠群眾卻不為群眾綑綁,既能鬥爭亦能談判,最重要是,要鞏固建制內的改革派,孤立體制內外的極端力量。當時最被廣為引述的,正是曼德拉形容他們與白人國大黨關係...

20131229-姚恭飛:誰要為毛澤東慶生?

誰要為毛澤東慶生? 11:11 29/12/2013 2013年是中共前主席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從北到南,從廟堂到江湖,北京、上海、廣州、重慶,乃至香港,都出現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其實這類活動,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部署了。浙江杭州某出版社的編輯,早就接到任務,要在2013年出版數十本關於毛澤東的書籍。編輯苦不堪言,也羞於將自己的名字署在「責任編輯」上,以防「遺臭萬年」。於是乃所有人採用同一化名,緩解尷尬。 有人說,中國近年因社會矛盾激化,導致民間對毛時代的懷念情緒增加。但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不過是中國極左勢力的刻意渲染。 習近平自十八大上台以來,曾被寄予政治改革的厚望。但今年,他頻頻倒行逆施,一面反憲政、抓維權者,一面多次表達其個人對毛澤東的崇拜。有學者認為,中共現主政者仍誠意政改,但需要和保守勢力周旋與妥協,此間博弈瞬息萬變,最終結果如何亦難預言。只是過去一年對毛的紀念活動,令中國政局就像中國空氣一樣,愈來愈霧濛濛看不清。而香港人與中國保持距離的決心,似乎也愈發堅定。 全世界都在看 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共當前執政者會如何處理毛誕,因為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信號。12月5日,英國TheEconomist網站刊登一篇名為〈MaoZedong:MerryMao-mas!〉的文章,指出習近平面臨嚴峻考驗。文章說,習近平喜歡使用一些具有毛澤東時代特點的語言,比如他發起了走「群眾路線」的運動,但在意識形態方面,習近平並不是一個毛主義者,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看,中國新領導層打算在經濟方面比已故改革者鄧小平更加遠離毛主義。但文章也指出,毛澤東仍然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公眾輿論有巨大影響力,習近平不敢淡化毛澤東的「貢獻」,擔心這種直截了當的非毛化可能最終削弱黨的領導。 文章說,中國自由派希望習近平和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利用毛誕的機會否定毛主義,以此作為中國廣泛政治改革的前奏,而中國那些頑固的毛主義者則希望借助毛誕使毛澤東獲得神聖化,他們要求將毛澤東誕辰日宣布為國家法定假日。文章說,最近幾個月,中國的左右兩派都在極力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都將密切關注習近平在毛澤東誕辰日說些什麼。已經有西方人士從美國的歷史經驗中得出結論說,中國可能正在重新回歸毛澤東時代的革命價值觀。 學者趙楚認為,中共在經濟層面的改革,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改革。他指出,自中共十一屆三...

20131229-鄭培凱:喜大普奔

喜大普奔 11:10 29/12/2013 我有一位研究中國上古史的老同學,前些年在台灣當教育部長,不知怎麼心血來潮,對成語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擺出一副嚴肅的學術面孔,發表了不少雷人的言論,挑戰我們的智商。有的屬於復古主義,回到詞源最初可能出現的上古時代,重新詮釋成語的意義,如「罄竹難書」,可能指的是政府一心為人民服務,做盡了好事,所以,老百姓感恩戴德,砍盡了滿山的竹林,寫滿了所有的竹牘,像是讚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樣,感激涕零,說不完政府的德政。有的則屬於未來主義,認定了某些西方的童話故事,只要人們不斷傳播,代代相傳,將來一定會成為膾炙人口的中文成語,如「三隻小豬」,在新新人類的語彙中,可能使用的頻率,或許還高於「守株待兔」。 中文四字成語的普遍使用,不分賢愚貴賤都樂於朗朗上口,或許跟漢字的結構有關,或許跟腦神經運作漢語的機制有關,可能涉及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其中的玄機,我至今還捉摸不透。古人說先天有太極,太極化兩儀,兩儀生四象,從而出現八卦,出現天地萬物。關鍵數字可以是二,可以是四,也可以是八。展現在語言詞彙上,兩個字太短,八個字太長,中庸之道是四個字,於是就朗朗上口了。香港學生人人都會說「守株待兔」,而且應用到股市攻略上,有的股票要長,有的要短炒。你要他寫下來,他就寫「守豬待兔」。問他說,不是《韓非子》的寓言典故,講的是宋國愚夫守在大樹旁邊,等兔子自己撞上來嗎?他就直直瞪兩眼,像是聽天方夜譚的故事,還會問,守一隻豬,再等兔子撞上來,長短炒,通吃兩不誤,不是比較合理嗎? 內在玄機複雜寓意 四字成語的內在玄機,雖然摸不透,外在現象倒是很清楚,就是人們樂於使用四個字來表達複雜的寓意。最近有位研究傳播學的朋友談起中央政策,隨口就說,反正是「喜大普奔」唄。我聽不懂,問什麼是「喜大普奔」?他說,你連這個成語都不知道?就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相走告。」我只能哦哦,連說謹受教。看我一臉茫然,他問,是不是「不明覺厲」啊?我又聽不懂了,只好恭恭敬敬,繼續受教。他說,就是「雖然不明白,但還是覺得很厲害」的縮寫。現代的四字成語,是網路上的縮寫語言,已經出現一大串了,年輕人打手機、發短信、用微信,都是這麼講話的。 他還告訴我不少新成語,令我大開眼界。如「累覺不愛」,是說:「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人艱不拆」,是指「人生已如此艱難了,就請你不要急於拆...

20131229-馬家輝:自由派知識分子

馬家輝:自由派知識分子 11:10 29/12/2013 八十年代的台灣,前半截是戒嚴,後半截是解嚴,政治氣候變化極大,自由派知識分子在過程裡發揮了極大作用,因為黨外人士民間衝衝衝,國民黨當然要壓壓壓,知識分子介於其中,適時地協調、折衷、談判、收風,有助減輕雙方的誤判風險,亦可為雙方提供顧及面子的下台階,讓大家免於擦槍走火。 當時的台大有所謂「四大教授」或「四大寇」,胡佛、楊國樞、李鴻禧、張忠棟,在心理學和法學院和政治學等領域各據一方,亦常在報刊撰文評論時政,得到黨內黨外的基本信任,故能扮演對立雙方的interface,儘管也有兩面不討好的尷尬困境,但回看歷史,誰都沒能否認其對台灣民主發展的積極影響。 其實不僅是回看台灣歷史,即使在拉丁美洲或其他亞洲社會,幾乎所有民主進程皆有自由派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他們不是管治建制裡的掌權者,卻可對管治者有建言機會;他們不是異議運動的領軍者,卻可對運動策略和理想有所啟發。若無這群人,黑白對立得過於直接分明,結局便只能是明刀明槍的革命了,難有和平漸進——不知道香港的民主路途會否相同?抑或,是例外,欠缺強而有力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但卻仍能和平地開出民主之花? 忽然談回台灣的八十年代,只因昨天提及的《彳亍躓頓七十年》一書寫了不少關乎知識分子與管治權力的拉扯回憶,作者葉啟政教授,跟黃光國和瞿海源皆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被合稱為楊國樞教授的「三大弟子」,他在台大執教時加入了由楊國樞推動組成的「澄社」,以知識分子立場監督民主進程,對時局穩定做出了微妙的貢獻。香港人即使對葉啟政一無所知,亦不妨透過他的生平經歷而聯想本土現狀,應得啟發。 葉啟政教授出生於一九四三年。祖父出生於清朝而成為日治下的順民。父親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而於二次大戰後變回中國人。葉啟政出生於日治之末而經歷了國民黨的高壓統治和民進黨的執政輪替。三代人,三個時代,三個王朝,見證了福爾摩沙的苦難身世,但幸好變化的方向終究是善的,台灣終究有了民主,不似香港,既無知識分子力量,亦無制度的光明遠景,有的只是衝撞與打壓,路途愈走愈艱困,視野愈演愈狹窄,誰都不知道出路何在。 民困城愁,香港當下,真的,正值黑暗世紀。

20131229-小美:【七筆思議】周日美言:寒戰之後.陸劍青梁樂民

【七筆思議】周日美言:寒戰之後.陸劍青梁樂民 11:09 29/12/2013 ■《寒戰》的佳績,令陸劍青(左)和梁樂民一躍成為金像導演。 曾經和一些業內的朋友,討論過「懷才不遇」和「懷才得遇」的比率高低問題。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本身有才華,再加上努力去苦幹,和心中有着一份堅持,基本上都是「懷才得遇」的概率比較高,因為在每個求才若渴的行業中,都希望不斷發掘和培育出人才,把行業的傳承精神發揚開去。假若在奮鬥的路途上,再能遇上伯樂,那就在「懷才得遇」的福澤上,仿似再加上一對翅膀,如虎添翼,向成功更邁進了。 去年憑電影《寒戰》平地一聲雷,創出極亮眼成績的兩位導演---陸劍青和梁樂民,正是既有才華又能遇上伯樂的一個典例。 先說陸劍青(Sunny),我和他認識比較久,十多年前他在副導演的崗位上,已經是一個超級苦幹派,他總把前期拍攝的安排,打點得極為妥當,是一個刻盡己任,處事鞠躬盡瘁的好副手。 ■兩團創作火燄迸發出強勁花火,就衍生了《寒戰》這個劇本。劇照 包搞掂先生 Sunny性格比較外向樂天,常有「天掉下來當被冚」的大無畏精神,平常會說些冷笑話來和緩緊張的工作氣氛,但一涉及工作就十分認真,對導演和演員的訴求總希望盡力達成,名副其實的「包搞掂先生」,所以Sunny有句口頭禪:「得,得,得,我同你諗掂佢!」相信就是這份凡事盡做兼拼到底的精神,因此Sunny一直深受業內導演喜愛起用,亦自有原因。但在電影工作崗位打拼的同時,Sunny亦漸漸地對電影創作燃起了一團火,所以公餘時亦有構思劇本,希望有一天亦可以踏上電影導演的台階,成就一齣自編自導的作品,而Sunny曾說:「我並沒有念過甚麼電影專科,但是這些年跟隨不同導演工作的實戰經驗,實在獲益良多,是更實用的電影先修班,也許比上正式大學更受用。」所以Sunny一面做好份內事,一面研發創作的種子,靜候體驗「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老話。 再說梁樂民(Longman),他本身是一位美術指導,為人比較內向,不多話,比較偏向思考型。在我眼中,Longman是一個「書生」,很重視文人氣節,待人處事很有原則,很有立場,即如做美術的工作,他當然自有一套「美的標準」,總希望不要被改動太多,記得他曾說:「一件衫一個景我做了出來,一定是盡力做好才呈現,但如果仍是未被接受,或要大改動,自是不會太開心,但是我仍會緊守我的崗位,...

20131229-珍妮絲﹕剎那芳華成永恆

打開娛樂﹕剎那芳華成永恆 11:09 29/12/2013 【明報專訊】每次經過禮頓中心,總有一絲惆悵。不只是因為看見商舖變臉之快,讓我驚訝,更深刻的,是那兒曾是我第一次見到梅艷芳的地方。在很久以前,在遠於住好變成莎莎之前,那裏是一間叫建國的酒樓。假日,我會和家人於那兒吃茶,偶爾會見到一些明星。那是八十年代初吧,剛得了新秀冠軍的梅艷芳,光芒乍現,整個人像罩了一層金光似的,在人群中特別耀眼;她和朋友輕談淺笑,徐徐步下於酒樓門口的幾級樓梯,像為燦爛的歌唱事業揭開序幕;想不到多年後,她於舞台上的絕唱反是背觀眾拾級而上,每一步都帶傷痛和不捨,卻又不得不和歌迷告別,淒美而殘忍。 梅艷芳的聲線低沉,充滿磁性,把人間的複雜情感都吸進去,唱出來的,是唏噓和欠缺,很愀愴,很無奈。她唱快歌時勁度十足,冰山也可劈開;唱慢歌時,似水柔情讓人融化,《不信愛有罪》、《一舞傾情》、《情歸可處》是女子求愛的呼喚,《心肝寶貝》是如此纏綿——「心肝寶貝,突然在眼前,我急促氣喘」,這樣心如鹿撞的感覺,你嘗過嗎? 八十年代的香港紙醉金迷,夜店如雨後春筍,笙歌每夜。梅艷芳的歌是熱播之選,《壞女孩》、《妖女》、《紅唇烈焰》必然上榜,通常在一輪勁歌轟炸之後,都會播放柔情的慢歌紓緩一下,讓耳朵享受一點雪芭;這時,《癡癡愛一次》的前奏便會響起,「不羈的你,情感那樣迷離;癡心的我,而竟癡心向你。」每個人都細心傾聽,高潮過後的寧靜更加震撼,舞池中相擁慢舞的情侶沉醉其中,把美麗時光定格,梅的歌聲就這樣和時代融在一起,襯托一代人的回憶。 那最後一場的演唱會,我思前想後,結果也沒有勇氣去看。不忍看見瘦弱的身軀被偌大的舞台吞沒,不忍聽見曾經雄壯的聲音被病魔蹂躪,對於她的堅強和堅持,我只在心底佩服,默默祝福。後來,在看影碟時見到她請來那麼多嘉賓,我看到演唱會的另一層意義:她的朋友之多,足以傲視整個演藝圈,每位都是那麼愛惜她、欣賞她,明知在這次合唱以後,便再沒有了,大家都強忍淚水,把最好的發揮出來,「生離死別」竟被她歌頌了,這樣不凡的舞台王者,香港是永遠不會把她忘記的。 歌頌生離與死別 她曾因為外貌不美而感自卑,唯獨在舞台才能揮灑自如,肯定自己。梅艷芳的美並不是外表一層皮那樣膚淺,她的豪邁、直率、堅毅、幽默令伊多添一重深度,她懂得自嘲,堅強以外偶爾自憐的時候讓人痛惜,六四事件表現的擇善固執、不畏強權,...

20131229-反智動物:2013十大反智事件回顧

反智動物:2013十大反智事件回顧 11:09 29/12/2013 「駟馬高車出遠途,今朝赤腳返回廬,莫非不第人還井,亦似經營乏本歸。」2013,車公籤文又再應驗:「宜慎小人,凡事不利」。解文若有所指,求籤者拒絕評論。到年結以前,來一個老處女出閣,迫不得已動了個議,新界王悻悻然回首,只嘆車公之意不能曲。2013始於一個寒冷的星期二,終於另一個寒冷的星期二;始於中港矛盾衝突,終於另一場中港矛盾衝突;始於當政者企圖撕裂社會,終於港人被分化得七零八落……驀然回首,2013比科幻更科幻,比荒誕更荒誕。藉2013最後一篇,來個大事回顧,以笑遮哀。 第十位:黃鴨熱 黃鴨熱與禽流感之大不同,在於人傳人的感染率高,並且能透過網絡傳播。Rubber Duck確實充滿創意和想像力,卻在香港折射出一窩蜂心態,萬人迫爆尖沙嘴海旁,一齊舉機拍照,結果只是場成功的商場活動。至於內地湧現大量山寨版黃鴨,燕瘦環肥,醜態已見慣不怪了。 第九位:路姆西熱 內地河蟹草泥馬之後,香港也從瑞典進口外援:「路姆西」。聖誕前夕的搶購潮,見盡香港人的忐忑。有人說盲搶路姆西和盲搶鹽沒有分別,又說羊群心理講粗口諧音教壞細路,固然有道理,不過路姆西現象出於對狼英治港的憤懣和無力,十分值得同情,所以姑且放在第九位。 第八位:碼頭天與地 貨櫃碼頭工人被壓榨,終於在三月爆發工潮,壯漢徒手挑戰龐然企業,令人動容。香港勞工問題未解決:集體談判權缺席,判頭制度漏洞,建制工會的利益衝突,勞工局選擇性潛水等等。另外,HIT董事總經理嚴磊輝親身示範製作公關災難、TVB《東張西望》炮製的偽新聞節目,皆成功化神奇為腐朽,令人大開眼界。 第七位:政壇金句王 雖然年尾走勢稍為放緩,蔣麗芸一句「好多男人連自己結婚紀念日都唔記得!」為梁特辯護,剛烈之中隱含點點傾慕之情,始終雄據金句王的榜首位置。黨友樹根,「收皮」及「肯肯定」皆藝高人膽大之作。另外新任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亦憑:「三個字─不予置評」絕殺政圈,小小特區的任務實在委屈,相信市民普遍支持白宮把他接走。 第六位:香港維穩費 梁振英上台後,以老人和金毛為主力的「撐政府」活動無日無之,「派錢買梁粉」在元旦東窗事發,一男子在流動公廁被記者撞破,向遊行人士派錢。到八月天水圍黑色梁粉武鬥事件,港不成港。維穩經費南下香江,僧多粥少,愛字頭變利字當頭,靜心BB也報警求...

20131229-陳淑莊:傳媒淪陷記

蝶夢莊周:傳媒淪陷記 11:09 29/12/2013 我得開宗明義講清楚自己不是傳媒人,這篇文只是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去寫對香港傳媒這一年發展的感想。事緣好友游清源離開他工作多年的《信報》,最近創立網上新聞平台《852郵報》,這個新媒體跟平地一聲雷的《主場新聞》有點類似,都是以突發觀點(breaking views)為重點,又以精簡搶眼的改圖在社交網站如facebook迅速傳播,搶在傳統的印刷傳媒在第二天出版之前梳理出時事觀點。 我作為一個關心社會的香港人,當然對香港傳媒日新月異、百花齊放十分歡迎,而且它們越來越創新,像《852郵報》在網上做民意調查,要人投票選出「十句到尾」(例如馮煒光的:「三個字:不予置評」)、「十個義士」(例如高舉愛與和平的佔中三子)和「十個惡人」(從特首、司長到局長都有份)。最有趣的倒是網民的反應,例如大家評價「十個惡人」時說:「惡人不會鬼祟,小人啱啲。」網民爭相提議應該用甚麼稱號,有的說「衰人」,有的說「賤人」,社會累積的民憤可見一斑。 我一邊廂樂見香港傳媒越來越熱鬧,另一邊廂又不得不為香港的新聞自由擔憂,例如《852郵報》的成立是始於游清源跟《信報》的新管理層意見不合,意興闌珊離去。然後我數一數手指,過去一年,或者應該說,由梁振英上任特首之後,香港傳媒恍如步入寒冬,有的是受到明目張膽的欺壓,有的是逐步逐寸被「陰乾」。游清源數了「十個惡人」,我也數數香港傳媒過去一年的「五個淪陷」: 一 香港電視不獲發牌 香港電視有出色的製作,有財政健全的公司背景,也有全香港市民的支持,卻因為梁振英特首這位「一男子」因素,於是香港電視的牌照申請就被否決了。明明說好只要符合資格便能獲得牌照,後來遊戲規則無聲無息更改了,申請牌照的機構變成三揀二。「一男子」明目張膽破壞程序公義,結果令不問世事的電視演員和普通師奶也要上街抗議。 二 壹傳媒被杯葛 「萬千熄機賀台慶」雖然沒有令阿叻陳百祥跪回家,卻也令無綫台慶收視錄得近16年的新低。無綫這些年來新聞報道是是但但、節目更是穿崩位層出不窮,他們沒有反省被觀眾離棄的原因,卻遷怒報道事件的壹傳媒,嚴禁對方進入電視城,不准對方採訪無綫活動,這些活動有些甚至是公帑支付的政府活動,試問無綫阻撓記者執行採訪天職及剝奪市民的知情權,背後所抱持的霸權及公報私仇心態何等醜惡,而負責監管免費電視的政府部門竟然袖...

20131229-魚之樂:甚麼是「理性語言」?

魚之樂:甚麼是「理性語言」? 11:15 29/12/2013 陶傑連寫兩篇文章(〈天工開物〉及〈中文不宜審案〉)侃侃而談中文如何不是「理性的語言」,陳雲隨即發表了〈中文不是理性語言嗎?〉一文,雖然沒有點名,但顯然是回應陶傑。這兩人的文字,通常不是曲筆抽水,就是有政治目的,因此,對他們的論點,尤其是表面上似有學術內容的,不必當真;例如這幾篇,陶傑大概只是想借意再踩「小農」中國人一腳,而陳雲也許不過是乘機推銷華夏文化。然而,這次不妨認真對待,因為「中文不是理性的語言」這個看法,似乎有不少人接受,值得花點筆墨澄清一下。 甚麼是「理性語言」?英文有 ‘rational language’ 一語,但那是電腦科學裏的用語,指一種特定的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不是陶陳兩位說的「理性語言」。其實,理性(或非理性)的是人,語言如何能夠理性呢?陶傑這樣解釋: 「因為中文精長於感性,而愚拙於知性。中文是方塊字,其字義與繪畫一樣,着重於畫面外延伸的無限聯想。」 他的意思應該是中文較適合用來抒情,而用來表達知性的內容時會較為曲折困難;真的如此嗎?那可要看那個「較」的程度了。只談個人運用中英兩種語文的經驗,我不肯定中文比英文較適合用來抒情,但同意中文比起英文的確較難清楚表達抽象和複雜的內容,不過,也只是稍為困難,遠不至於是中文「愚拙於知性」。陶傑所謂「字義與繪畫一樣」,說的只能是單字,而且限於象形字,可是,表達思想要用句子 --- 中文句子如何構成繪畫、以象形表意?至於「着重於畫面外延伸的無限聯想」,我只能說「不知所云」。 陶傑認為由於中文不是「理性語言」,「用中文制訂法律,必多漏洞」,但他舉的例子卻沒有說服力。他的例子是中國一條「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裏的這幾句:「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 [...] 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陶傑這樣質疑: 『「在精神上重視」如何定義?「重視」到怎樣才及格?在精神上很重視,但在物質上不予重視,對老人家又算不算「保障不足」,而「保障」要多少,才算「孝順」?家人要「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經常」是幾多次?一個月一次?每年過年中秋各一次?重陽、端午、十一假期,還是都要「看望」?「看望」是什麼意思?回來在床前「看」三分鐘,「望」十五秒,算不算履行了法律?「問候老人」,如何「問候」法...

20131228-袁兆昌: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 11:15 28/12/2013 有些事情不忍細細回顧。每到年末,如果搬起手指算算在一年中故去的文化人,方知道,什麼叫做損失。無論香港,還是中國,乃至世界,我們都距離一個偉大的文化時代並不遙遠。那些創造偉大時代的文化人,正在加速度離去。有些人,只要他們在,也不必常常念起,便是一種心安,溘然仙逝,才覺其重要,身上丟失了什麼一般。痛,是可以過去,但丟失的,再也尋不回。 剛剛進入2013年,1月5日,著名香港作家也斯因病辭世,各大傳媒為作家編成專輯以悼念。2012年,也斯先生被選為香港書展年多作家,當時他抱恙出席部分書展活動。文化界友人回憶,也斯先生精神不俗,也談笑風生。在那年書展之前,香港文化局的議題很熱,先生接受電郵訪問時,稱在接受中醫治療,恢復得不錯。誰也沒想到,時間剛剛來到2013年,也斯先生就離開了,令人無限感傷。 哀傷的1月 這真是不幸的一個月,中外文化人接二連三地去世。1月14日,日本著名電影導演大島渚去世。大島渚是蜚聲國際的導演,和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齊名。大島渚的作品,如《感官世界》等,是備受爭議的作品。他的前衛、另類,對世界電影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大約一周後,1月20日,中國著名話劇演員于是之去世。于是之是中國人熟知的演員,1949年建國後,以出演《雷雨》、《茶館》、《關漢卿》等經典劇目著名。1984年,他憑藉在電影《秋瑾》中的演出,獲得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的最佳男配角獎。又6天後,1月26日,曾經獲得芥川龍之介獎等文學大獎的日本作家安岡章太郎去世。次日,美國記者、歷史學家,曾經獲得普里茲獎的StanleyKarnow離世。再次日,中國科學史家、思想家許良英與世長辭。這繼而連三的消息,讓人難以接受。 許良英先生是2012年去世的方勵之先生的戰友。1980年代,作為中國良心知識分子,他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滿足於經濟層面的改革,努力推進中國的民主建設。 六四事件後,許良英先生執意不肯離開中國,在之後20多年中,不斷發表文章、發起聯署,要求中共當局改善人權狀,真正是至死不渝。 肅穆的6月 2013年對香港來說,另一重大損失是一批老戲骨告別我們。 1月19日,喜劇演員鄭祖突發心臟病離世,享年52歲。1990年代,鄭祖演出過多齣周星馳的喜劇電影,例如《國產零零漆》的鋼牙、《破壞之王》的黑熊等。 ...

20131229-戴耀廷:權力、權益與權利

戴耀廷:權力、權益與權利 11:15 29/12/2013 什麼是政治?政治其實歸根到柢是關乎權力(power)的問題,是由誰來行使權力。在一間公司內如是,在一個國家內也如是。權力分配有不同方式,有集中於一個人、一個機構或一個團體,但也可以是分散於不同人、機構或團體,並相互制約。 擁有最大及最終權力的,就決定了資源如何分配,尤其是經濟權益。因此政治也是關乎權益(interest)分配的問題。權力如何分配自然地影響了權益的分配。誰有權力,誰就可左右權益如何分配。這是與所有人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甚至你去哪裏「買」及「買什麼」都受影響。當你想「買」時,發現原來只可以去大型商場內的超級市場,路邊的菜檔因市區重建已遷至很遠的室內街市去了。舖租愈來愈貴令物價也隨不斷升,你能「買得起的」也愈來愈少了。 城市規劃、樓價、物價等與民生有密切關係的問題都是離不開經濟權益如何分配,而經濟權益分配會否偏向於一些利益集團,就看權力是在哪些人手上及這些人是受到什麼影響去行使權力。若擁有龐大經濟資源的利益集團能主導權力分配,那麼權力行使自然會保障它們的權益。因此,當政治權力分配不均,經濟權益分配也不可能公平。 每一個人是否能影響權力如何分配,及他們在社會整體經濟分配上能否得到公平的一份,就在於人是否被承認為享有與生俱來的權利。這些權利(right)包括了政治權利及經濟權利。政治權利讓人可選出他們的政治領袖去行使權力,經濟權利則讓人享有合乎人類尊嚴的經濟權益。因政治權利能讓每一個人都可有權去決定誰來當政治領袖去行使權力分配經濟權益,那就較大可能令政治領袖行使權力去分配經濟權益時,會讓每一個人都可公平地享受得到他的經濟權利。 從權力、權益及權利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看到民主普選制度與我們是如何地息息相關。民主普選能體現我們的政治權利,讓我們能有更大機會影響權力行使,那自然也會影響權益分配,從而使我們的權利也可受到更大保障。 戴耀廷

20131229-馬鼎盛:毛澤東抗拒中央殺大將

馬鼎盛:毛澤東抗拒中央殺大將 11:16 29/12/2013 今年是毛澤東一百二十歲冥壽,內地左派全力策劃大型紀念活動,無非是億元建「韶山潤澤東方文化產業基地」,承辦《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紀念演出;韶山毛館等在港舉辦「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展覽」,由毛新宇策劃毛誕一百二十周年郵票發行在京座談會。韶山市將紀念毛活動作為壓倒一切的最大政治任務,十二個重點紀念項目,已投資十九億元。此外沒甚麼高規格的動作。 不必神化 毋須抹黑 既沒必要神化毛澤東,也不必抹黑老毛,只要還原歷史真相就好。經過四○年代延安整風後大權在握的老毛最喜歡講全黨服從中央,但當他官卑職小的時候,敗將毛澤東抗拒中央勾結土匪殺害大將的故事,八十六年後應該真相大白了。七八年十一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連續三天,四次談話拍板:「對毛澤東的錯誤還是要講,不能迴避」。 一九二七年八月,中共中央派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作為特派員去湖南搞秋收起義,毛就任湖南前敵書記領導的起義胎死腹中。五千人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潰散,總指揮盧德銘戰死,老毛「三灣改編」將幾百殘部縮為第一團。 師長余灑度接到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寫給他和毛澤東的信說,已取消進攻長沙,中共太上皇蘇聯駐長沙領事馬也爾大怒,中央也要追究(老毛等放棄進攻長沙的)責任,着毛澤東速去匯報,指令部隊暫駐湘贛邊待命。 毛澤東違抗命令說 「我不離開部隊。我會派人向省委作報告。」「我正與茅坪的袁文才聯繫。我們就在這一帶團結農民武裝,壯大自己。」余灑度北伐時任葉挺警衞團一營長,他率領警衞團參加了南昌起義,聽老毛不服從中央調令,還要上山當土匪,余灑度大怒:「我們怎麼能跟他們搞到一起?」毛澤東輕鬆說:「我們就是要團結他們,改造他們,把三山五嶽的(土匪)隊伍聯合成大隊伍,統治階級就拿我們沒有辦法了(黨中央也拿老毛沒有辦法了)。」余灑度嚴肅地說:「毛澤東同志,中央和共產國際的精神非常清楚,你如果不執行,是要承擔後果的。」 特別法庭 審判叛將 毛澤東卻道:「承擔麼子後果?坐監獄、撤職、殺頭!不會吧!」氣得余灑度師長離開部隊去上海找黨中央匯報。 團長陳浩、副團長徐恕、參謀長韓昌劍看不慣毛澤東逼走余灑度,趁機拿兵權,決定偷襲茶陵縣城。毛澤東帶團部和主力一營、三營在江西大汾遭到遂川靖衞團伏擊。團部和三營向南逃。毛澤東在連黨代表羅榮桓等保護下向北逃,竹茬刺傷...

20131229-教育現場啟示錄﹕通識與政治取向:新高中同學們有話說

教育現場啟示錄﹕通識與政治取向:新高中同學們有話說 11:16 29/12/2013 【明報專訊】近來部分建制派議員和社會人士十分關注通識科會否淪為政治灌輸的工具,令學生們的政治取向變得激進。撇開政治立場而言,其實要求通識科迴避政治議題有違通識科本身的教育理念,實在不可取。且不少人已指出,要是通識科被改革派老師騎劫去灌輸學生激進思想,那按道理愛國學校亦可推行愛國教育。 主流輿論對此議題的討論多從政客、教育專業人士的角度出發,反而從學生的體驗去探討的比較少。在通識科中政治課題上的學與教過程上,我們關注的應該不單是老師如何教,而且是學生「如何學」、「學得怎麼樣」、「學了什麼」。就此方面,我們因研究關係,過去兩年多訪問了幾十名新高中學生,了解他們對通識科的看法和經驗。從受訪學生的分享可見,整體上學生在通識科課堂上的學習過程和成效並非如一些輿論所言帶政治色彩,對學生之政治取態的影響相當有限。反過來說,通識那種多角度思考的訓練,更好讓不少學生的政治取向變得較持平、包容。我們希望透過以下幾個個案(個案姓名皆以化名處理),看看通識科對學生的政治觀的影響。 深入認識時政「磨平我們尖角」 小伍就讀本地一所傳統名校,校內成績(包括通識科)優異。他不認為通識科學習會讓學生產生某種單一的政治意見、價值和行動取態。他字正腔圓地解說:「我覺得通識不會令人產生立場,它不會生尖角出來,反而把我們的尖角磨平了。因為通識是要面面俱圓,要有多方面認知。如果這個推到極點,就會變成每個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樣子。通識雖說要我們有立場,但只是限於要我們不能模稜兩可。實際是不想我們有太堅定的立場,各種不同東西我們都要知道,理解他人的感受。」 「除非考卷需要不然不講政治」 他就自己的經驗而言,通識科加深了同學們對社區以至世界上不同議題的認識,並訓練他們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過,正如不少受訪學生一樣,小伍也得承認,自己年紀尚小,朋友圈子一般對時政問題沒什麼興趣。他坦言,「平時除非考卷上的需要,不然也不會講政治上的問題。」與其他科目相似,學生面對通識科,多抱以考試主導的學習態度。先不談這個現象是好是壞,「應試式學習」確實仍是不少新高中學生的寫照。 通識科可能未能提高小伍對政治議題的興趣,但通識科到底讓他重新檢視自己過往對某些政治概念的理解:「以前我們讀歷史可能學到什...

20131229-安裕周記﹕留下只有思念

安裕周記﹕留下只有思念 11:08 29/12/2013 【明報專訊】二○一三年倏忽而過,歲末之時,西方人多要唱一闕蘇格蘭古詩Auld Lang Syne,日本人則在大除夕圍爐看完《紅白歌唱大賽》後與全場歌手合唱《螢之光》送別一年;其實這兩首歌都是我們小學年代的《友誼萬歲》,曲譜一樣,曲詞不同。然而這裏頭也有政治:Auld Land Syne原詩是用蘇格蘭語寫成,後來才改作英文,蘇格蘭獨立鬧得震天價響的今天,這首在年末寒風之下滿是暖色的曲子卻另有意涵,剛烈民風在歌裏翩然而至。 《螢之光》則是十九世紀明治維新後編入小學歌唱讀本的官方指定歌曲,日語原歌詞有四節,極極大多數場合,包括學年畢業或紅白歌唱大賽以及棒球賽小息之時,只唱第一節「螢之光,窗邊雪,讀書歲月,由是經年」,第三四節一般場合絕不會唱。用上「極極大多數」和「絕不會唱」這些字眼,是因為《螢之光》在歷史上帶有軍方色彩,也和日本近代史有緊密關係。這歌曾經是日本帝國海軍的《告別進行曲》,原歌詞第三四節,「千島之廣,繩亦然」,就曾在清廷割讓台灣後改為「千島之廣,台灣亦然」。日本文部省多次更改歌詞,便是有其政治原因。近期中日糾紛惡化,日本社會有人在網上提出「為何不可唱第三四節」。這些都是後話。 不過,二○一三年於我們而言不僅是回憶的總結,正如這些驪歌一樣更多的是政治含意。在我們的憶念當中,二○一三年是香港社會及政治運動的啟蒙歲月,佔領中環運動由一篇文章揭櫫成形,兩個大學教授和一個牧師促動了香港回歸以降最深入人心的政治理想。社會躁動在年輕一代之間立下誓約,爭取這個城巿成為我們真正的家,而不是廉價文宣的「家是香港」或口腹之欲的「築福香港」。政治學者稱,此刻香港政治是「難以管治」(ungovernable),真正意義實應在於管治當局已失民心,社會相當部分人口階層不承認梁振英政權的合法性,造成如此情狀的肇因不是社會,而是梁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管治哲學。 二○一三年流逝的不僅是我們對政府的信任,更多的是人們對昔日流金歲月的憶懷。在面對政治失衡的現實世界,香港社會義無反顧對曾經在我們建設社會的漫長日子攜手走來的人與事留下深深思念。文化界在今年年頭走了也斯,歲暮時分吳昊也走了;影劇界的蘇杏璇和黎漢持在六月相差不過兩天,一先一後離開我們。他們在七十年代以還,在不同範疇寫下他們版本的香港故事——對七十年代的中...

20131229-張灼祥:生活

生 活 11:08 29/12/2013 一年將盡,翻看舊作,才察覺人的記憶那麼不可靠。幾年前看過的書,電影,寫下的感言,不看原文,沒法記起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寫過這樣的文章。 10年4月11日寫《白色恐懼》那套電影,電影描述1913年德國小鎮的少年的暴行,二十年後,他們都成了納粹狂熱份子。在極權國家,人活在恐懼中,沒個人尊嚴可言。 當時寫下幾句:我們活存「的社會容或有不足之處,此時此地,不用在恐懼中生活,是做人最大的福氣。」 如今更肯定當時的想法。香港即使有千百般的不是,仍有可取之處:我們可駡這政府,嘲笑在位的高官如豬八戒照鏡,亦不用怕,我們仍是安全的,不用像在極權國家生活,毫無安全感。 年初朋友說想到北韓一行,想看看當地人怎樣生活。他知道可以去的地方都是經過人為修飾,與真正的社會面貌可有距離。不知怎的,他沒法成行。上星期他說不想去了:「即使去了可以安全回來,也不要去。這樣的政權,這樣的政府,想起來都驚怕,在那裏旅行,會有什麼樂趣可言呢。」在那裏生活的人,是活在恐懼中麼。還是,覺得一切理所當然,沒有恐懼不恐懼這回事,都習慣了。 看電影,教人感到不安的,不是神怪片(更兇猛的鬼怪,都是假的,不用怕),而是備受政治迫害的善良男女主角,是那麼的孤立無援。他們活在恐懼中,我們坐在電影院,在黑暗中看着銀幕上男女主角的遭遇,他們驚惶失措,我們感到不安。他們逃出生天,我們感到欣慰,他們遭受迫害,我們傷心難過。看同類型小說,亦會有近似感受。然後,我們明白沒有恐懼的生活,不是必然的。看過電影,看過小說,我們會鬆一口氣。離開電影院,我們呼吸的是自由空氣,我們不用有不必要的恐懼。把小說看完,返回現實世界,儘管這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但至少,我們不必害怕受到政治迫害,我們暫時仍是安全的,仍是可以選擇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張灼祥

20131229-畢明:拒絕變成豬

拒絕變成豬 11:07 29/12/2013 莫說是五年前,就算是三年前,我也萬料不到,家中的電視,會由Sony換上了Samsung。我想不到。當手提電話進化成了智能手機,上一代的產品霸主不再叱咤,甚至凋零,我曾經對Nokia多麼的忠心。當電視進化成Smart TV,Sony也像一個老去的名字。 家中的Samsung TV,什麼上網瀏覽、連接社交媒體、使用apps、3D視像等等基本身手不在話下,某天,在電視插入了USB手指,看着表妹替我下載的英美電視劇,電話響起,想把電視音量收細或暫停播放,忽然找不着電視遙控器(誰又能找到該死的remote control呢),煩躁發作之前,想起電視的motion control功能,隔空憑我的身體動作,就可把音量調低,繼而執行了「pause」的指令,哼,遙控器?你即管躲起來吧! 自由市場的品牌輪替真好。消費行為的民主,是誰做得不好,誰就得退。 煲完了Kevin Spacey影帝級表演的美劇《House of Cards》和第二季的《Newsroom》,我又看了舊一點的BBC劇集《Criminal Justice》。是的,我愛看電視劇,但不是CCTVB的,傻的嗎?看過了那麼好的,是沒法回頭的了,《Downton Abbey》出色得過份,英美一流的電視劇簡直把我寵壞,你不可能返轉頭,那既侮辱智慧,又侮辱品味。最近讀了一個李宗盛的訪問,他語重心長的談台灣的文創產業,對文字的敬意和對音樂的尊重,他都執着:「講一句最重的話,就是一個生物你一直餵它吃爛東西,它會變成豬的。對音樂的渴望大家都有,但你不能一直餵它爛東西。」字字驚心。我想,電影、電視、修養、品味、愛情、生活、政治,都一樣。 我們的電視劇,爛的,但HKTV不獲發牌。政治,爛處未算爛,一爛還有一爛臭。「它會變成豬的」。豬電視和豬政治,沒有競爭,不容輪替,每天上演,好鬱悶。《Criminal Justice》裏面有一句對白:「英國有全世界最好的刑事司法制度」,多麼理直氣壯!聽見這對白,胸中翻起一陣莫名的感慨,香港人對這個城市的法制,有否同樣強健的信心和自豪呢?保障市民,保護公民的自由平等公義,我們信任法治的心有沒動搖?我有。看警權,看傳媒氣候,看採訪自由,看西環之手,因為釋法、因為功能組別、因為很多高官議員路人皆見的質地能力,你唔驚我心寒,很多議題的表決,點票結果都在...

20131227-林行止:京意港意連氣不容易,公民刁民抗命有區分

林行止:京意港意連氣不容易,公民刁民抗命有區分 19:59 27/12/2013 一、 如果沒有「佔領中環」的提出,肯定沒有今日香港普選動京華的局面;只是,事到如今,在李飛主任「被邀請」來港「宣旨」未足月的二十多天內,行政長官不可抗拒中央、候選人必須愛國愛港而且要經「筲箕篩選」才能參選,已成不可討論的框架,亦即中央已為香港的行政長官普選設下樊籠,換句話說,中央對於把這種完全陌生的選舉制度交到可能不聽指揮的香港民眾手裏,絕不放心,因此,前後門都要守。 由於酌情權完全操諸京官之手,什麼才算符合「愛國愛港」標準,只有京官認許算數,並無公開準則可以參照,那意味「守門員」會以港人不明不白甚且被某些人視為違規的手法,沒收所有「來球」......。香港回歸已十多年了,中央為治下特別行政區的普選定下一些規範,本為應有之義,問題出在港人根本不知什麼才配稱「愛國愛港」。在這種情形下,還有什麼公平選舉可言!?難怪有人要「疊埋心水準備佔中」,有人則向北京「攤牌」:「真普選或佔中」! 中國已是「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這些年來她操控香港的手法,卻令老香港愈來愈憂心,遠的不說,三任行政長官的表現俱未孚眾望,而這種失落,已充分反映在新世紀以還,大部分港人紛紛「打倒昨天之我」,再不相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定下的「一國兩制」可底於成,「五十年不變」以至實行普選的承諾更難兌現。事實擺在眼前,中共「有權不用」的基因不會改變,為了令這隻已到手的「金鵝」在其旨意下繼續「下金蛋」,用在約翰.霍金斯任教的兩位華人學者孔誥煒和郭慧英的分析(見收在中大出版社彭麗君編《邊城對話》中的<歷史視野下的「西藏問題」和「台灣問題」一文>),在處理香港問題上,中共又用上了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故伎,一方面由上而下直接管控,一方面和當地保守勢力結合......。兩位學者認為中國這種做法「犯了錯誤」;但從西藏大體上和平安定與台灣和內地經濟關係日趨密切上看,京官肯定不以為這樣做是「犯了錯誤」。正因如此,才會把管治西藏的一套移形換影地派到香港頭上。 由上而下及結合當地保守勢力,遂形成了對京官挑選的行政長官無一稱職因而於言文上力爭北京應承的二○一七年落實「真普選」,當這種由所謂泛民派提出的情理訴求,與照北京的話辦事的保守力量︱所謂建制派︱無法妥協時,在普選問題上,京官便南下「劃地為牢」,不准泛民越出「雷池」...

20131228-KtoyhK:快落往隨<接近無限溫暖的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圖片
KtoyhK:快落往隨<接近無限溫暖的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20131228 經過很多人介紹,得知此電影內裏的方向,作為一套演示女同志面貌的電影,去說明女性成長時對環境作出問號,其實此電影真的令人醉心成服。寫實的性愛場面,是導演說給任何一位觀眾,女性之間真實的溝通方式,只會在真摰的時間去活現自己,導演在性愛場面處理亦表面得乾淨利落,不論在色情或情色去看,已高於一般三級片的功能,而兩位女主角的倍感演繹,聲效配搭,視覺取像,已是近年歐洲電影不可比擬。如其說這是女同志電影,但作為男觀眾的我,感受最深卻是女性愛的方式更貼近事實,更用心,不求回報,她們會看清自己過錯和得失。 記憶中,我從來沒有看到,任何一部電影的攝影方式,可以和這電影相比,我所說是有大量的特寫鏡頭,導演大量補足各演員的對話內容,去展示臉部表情,對觀眾來說可以是很沉悶,但導演能領觀眾進入他的視野觀。因為整整約三個小時,導演由女性之間,再到女與男,女與長輩,女與平輩,女與下一代和最後女與社會。即是導演自己的想法,其實是面向社會,世界和當下問題。但為何要用女性視點反觀呢?答案早在電影中說出了,正是眼睛說出內容可以很複雜,卻俱有力量,同時是單一,狹窄,單向。所以到了電影中後期,用了女主角的體驗,去補助眼神的單向,同時複雜起自己視點,帶出一個人需要的真實面貌。 這電影很平實,沒有半點高潮位,而在性愛場面沒有多餘渲染色情,恰當去敘事,為兩位女主角有力地呈上她們的變化,他們的發生在一個偶然的相遇,漫不經心的生活游走令她們有一見鐘情的感覺,一個眼神相疊交流性情感。只是回望卻令她們開始起,思潮不定的想法。到兩者坦誠交流是在郊外椅上開通她們之間的大道,在陽光充足的早上令她們有別一樣的渴求,像陽光活潑她們枯寂的生活,她們歡欣與期待透過畫作轉移,留在兩者中心,慢慢被植下來。到第二場有陽光背景時,正是兩位女主角,開始她們坦蕩蕩的情感狀態,通向穩定,進入只有她們的大道。往後的發展佔了大部分電影篇幅,導演不被俗套地表達同性戀的人的生活怎樣用極大努力融入大家的生活。最後黃昏一幕,背影遠去,一切已完,不過只是一段姻緣。導演用了四個場景交代了她們的去向,由起初到完結,由探究到冷卻,由歡欣到淡意,由跳越到過去。這就是一般到大眾的情愛故事,大家是不能否認同性戀和異性戀是一樣的。 電影場景是伴...

20131206-吳志森:太后之死

太后之死 2013-12-27 明報 頭條新聞的太后是不是死了?死因為何?還是仍有半條命吊在哪裡,還有機會翻生?有沒有人從中作梗,阻止太后復活或復辟?即使不是當事人,作為一般觀眾,都好奇想知道,何況我是記者,當然希望了解當中有沒有新聞題材。 太后之死,表面上死於自然,是因為做了幾年,想換角色。但實際是死於突然,事前毫無跡象,事後也不問究竟。新角色唐三藏和孫悟空,無論布景服飾化裝都已經做到十足,但始終做不起,就像以前的心戰室和包租公的角色一樣,觀眾記也記不住,遑論深入民心,停了這麼長時間,人們仍是衝口而出,掛住太后。 按照正常電視人的邏輯和思路,如果不是只講政治正確,或要照顧當權者意識形態需要的話,既然受歡迎,又有口碑,收視不錯,欣賞指數也有不俗的表現,是否應該考慮讓太后再出來,跟觀眾見面? 但我也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會人人都喜歡太后。 例如跟我同期的保守傳媒人,見到我,似笑非笑,一臉不屑:「估唔到你咁嘅嘢都肯做。」仿佛我做了甚麼作奸犯科有傷風化殺人放火的事似的。他們都有這樣的心結:做新聞傳媒,一定要四平八穩,不能出位,否則便有失身份。 還有一種人,像我的老餅同學,年紀當然與我不相上下,每次見面,都重覆相同的說話:「我頂唔順你個樣,接受唔到囉,一見到就熄機...」我知道,這類人,人老了,就保守,接受不了新生事物,永遠活在自己的年代和圈子中,稍有偏離,都認為是大逆不道,無權就避開,視而不見,有權了,就想方設法加以禁制,無論如何,都不能在我權力範圍眼皮底下出現。 最關鍵的可能是政治原因。極左建制派,透過左報批判頭條,無論甚麼角色,即使不是太后,《頭條新聞》陰陽怪氣反政府,已經定了性,鐵案已成,絕不能翻。但太后與小豪子兩個丑角,演活了當今的政治醜態,無可否認,又的確特別乞人憎。 不喜歡太后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和理由,有些是個人喜惡,有些是政治考量,不管如何,觀眾和我都想知太后的死因是甚麼?要死,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總要給個理由,有個說法。 吳志森

20131228-李展鵬:對不起,她不是女神-梅艷芳逝世十周年  

李展鵬:對不起,她不是女神──梅艷芳逝世十周年   8:20 28/12/2013 今天,在娛樂新聞中最常出現的是哪種女星?雖然沒正式統計,但「女神」卻肯定名列前茅。在最近一片紀念梅艷芳逝世十周年的氣氛中看女神現象,特別有意義,因為,梅艷芳正是距離女神最遙遠的成功女藝人代表。什麼「事業線」、可愛臉蛋、驚人美貌,對不起,她通通沒有;她絕不是宅男的夢中情人,也沒有女性整容時會指定複製的眼耳口鼻。如果梅艷芳今天出道,面對女神當前,她會被如何定義歸類?她又有多少成功的空間? 一個女神泛濫的時代 近幾年,娛樂圈刮起一陣女神風,而首用「宅男女神」稱號的則是台灣媒體。所謂女神,指的是那些貌美的女星,她們有的氣質清新(如陳妍希),有的性感迷人(如周秀娜),有的青春可人(如Angelababy),有的成熟美麗(如朱茵)。當然,還有更多女神的名字,是除了宅男與娛記之外沒人會記得的。這些女神被萬(網)民擁戴,活躍於娛樂新聞與網上論壇,有關她們的貼圖總是沒完沒了。儘管如此,她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往往拿不出膾炙人口的歌曲或是家喻戶曉的電影。她們的名氣常跟她們的演藝成就不成正比。另外,只要新鮮感一過,不少女神就會人間蒸發。 既然大受歡迎,但卻沒有什麼演藝作品,這一點也不奇怪。一眾女神被追捧的,只是她們的驅殼;至於她們唱了什麼歌,演了什麼電影,很多人是不在乎的。她們存在的最大意義,是擺出迷人姿態,或作出清純狀,讓男性觀眾看得心花怒放即可。她們是男性的慾望投射對象,是情慾客體。作為一件object,她們不必有獨特個性與演藝才華。她們是倒模出來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撞樣」(即是因為用了同一五官標準整容而結果長得很像)。 而把女星捧上女神位置的,就往往是宅男。千千萬萬的宅男喜歡什麼?不擅社交、缺乏成就感的他們,喜歡的自然是沒有侵略性的、小鳥依人的、為男人賣弄性感的女人,而不是自信、強悍、有主見、有成就,而難以被男人駕馭的現代獨立女性--如梅艷芳。這種女人,只會被宅男恐懼及冷待。當然,像「花瓶」這類女星任何年代皆有。而在當年,從早期的張曼玉、周星馳電影中的張敏,到一眾選完港姐之後馬上穿泳衣在《追女仔》系列中出現的女星,亦大不乏人。但至少,完全不符合女神條件的梅艷芳仍可獨領風騷,她不只演技受肯定,甚至曾是當年身價最高的女星。 女神不搞笑,女神不動粗 除了演藝上的真材實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