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0-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去世,曾發掘錢鐘書張愛玲文學史地位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去世曾發掘錢鐘書張愛玲文學史地位
20131230 23:50


夏氏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

鳳凰網文化訊 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1229日(北美時間)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92歲。夏志清好友、著名學者陳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經從紐約、臺北和其他管道證實,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在紐約逝世。

夏志清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鐘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使此書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內地80年代“重寫文學史”運動的最重要的動力

《中國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沈從文和錢鐘書等人極力推崇。尤其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錢鐘書的《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對這三個人的評價,在上世紀60年代,是石破天驚的,對當時的港臺文學界乃至之後的內地文學界都震動很大。


夏志清與張愛玲:不得多得的真正知音

夏志清先生則是張愛玲不可多得的真正知音,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既體現在夏志清對張愛玲的文學評述上,體現在他對張氏著作的出版關切上,也體現在他對張愛玲去美之後的工作安排、生活關照以及很多方面的鼓勵和友情上。

夏志清對張愛玲文學地位最重要的斷語有三: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不朽之作”。這些斷語下於1957年、1961年。振聾發聵的見解,改變了張愛玲作品的命運,改變了現代文學史的作家構成,改變了文學史研究的方向。

二人通信始於19613月張氏收到夏志清寄給的英文初版《中國現代小說史》。2013年,夏志清著《張愛玲給我的信件》由臺灣聯合文學出版,本書內容最早在19974月號的《聯合文學》刊出,陸續刊載至20027月號,共刊出103封張愛玲的信件、卡片。這些信件數量僅次於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劄,在這些信裡,張愛玲談創作、談翻譯、談出版、談讀書、談生活、談友情,時間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廣。張愛玲研究學者陳子善認為,“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這批信劄的整理、注釋和出版,為充實‘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夏志清評錢鐘書:《圍城》是中國最有趣的小說

夏志清畢生研究中國現代小說,文化昆侖錢鐘書是他的研究物件之一。錢氏是學者,他的小說本為世人所疏漠。夏志清品評他的《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寫得最有趣、最細膩的小說,或許是最偉大的小說。”經他這麼一評,眾人刮目,再度審視,果真精彩絕倫,獲得認同;加之改編成電視劇一播,錢鐘書變得家喻戶曉。

正因夏志清對錢鐘書的關注,方才鬧出一則笑話,讓健在的錢鐘書看到了摯友夏志清撰寫的悼文——1975年,友人誤傳錢鐘書過世的消息,夏志清悲哀難抑,寫了篇《追悼錢鐘書先生》,交臺北《中國時報》發表。兩人都是大名人,此事以訛傳訛如迅雷。風從西方來,直刮得錢家聲震屋瓦,“悼”得家人坐立難安。若干年後,錢鐘書訪問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只好雙手揖拱謝罪。亦正因夏志清把錢鐘書奉為至尊,當錢真的離世時,他的“悼文”不再追懷友人的懿德風範,而聚焦《錢氏未完稿〈百合心〉遺落何方?》。他不信錢鐘書所言在1949年遷居時將稿子扔掉了。

其實,錢、夏之間沒有什麼私交,畢生只面晤三次。一是1943年秋在上海夏志清的老友宋淇先生家,那時夏剛由滬江大學畢業不久,錢此時亦尚伏草莽;二是1979年錢訪“哥大”;三是1983年夏的尋根之旅。他們的互敬,純是“義氣相投,文氣相通,同氣相逑”。

夏志清還對“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評點沈的《靜》時他說,“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再沒有別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內,寫出一篇如此有象徵意味如此感情豐富的小說來。”


夏氏文學研究:濯去舊見 以來新意 中西合璧

夏志清是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行者和權威。《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一本中國現代小說批評的拓荒巨著,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後,立即成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熱門書,也是歐美不少大學的教科書。由於當時正處於西方與中國大陸的冷戰時代,資料取得有限,無法作到全面性的觀照,因此歷史感略嫌不足,但是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領域裡,卻具有開創性的地位。並且從中發掘了錢鐘書與張愛玲、沈從文等作家。他對這三個人的評價,在上世紀60年代,是石破天驚的。夏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而錢鐘書的《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作者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寬廣深邃的批評視野,探討中國新文學小說創作的發展路向,尤其致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

夏也相當欣賞白先勇的作品,在《白先勇論》一文中認為:“《臺北人》甚至可以說是部民國史,因為《梁父吟》中的主角在辛亥革命時就有一度顯赫的歷史。”他推崇白先勇兼采中國傳統與西方小說技巧的優點,作為小說家,他具備悲天憫人的胸懷,藝術成就是無庸置疑的。

夏氏是西洋文學專家,但以中國文學揚名,從其《中國現代小說史》撰述的用功精神,“濯去舊見,以來新意”,融合中西的治學方法,並且挖掘許多現代極有潛力的作家,對於當代作家如余光中、陳世驤、盧飛白、於梨華、陳若曦等人都有極獨到且公正的見解。除了《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英文著作外,另有英文專書《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以及《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夏志清文學評論集》、《雞窗集》、《印象的組合》等文學評論集。

夏志清著述甚豐,英文著作還有《中國古典小說》、《夏志清論中國文學》,中文著作有論文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夏志清序跋》和散文集《雞窗集》等。


夏志清生平:從耶魯博士到哥大教授

夏志清,江蘇吳縣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家。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6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任中文教授,1991年退休。1961年,夏志清在美國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舉成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夏濟安是其親兄,遺作有《夏濟安日記》。夫人為王洞,居住在紐約曼哈頓西113街。

夏之父為銀行職員,夏于1942年自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時,已大量閱讀了中國文學名著。1946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于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萊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出,取得留美獎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

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又稱洛氏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家的地位。1961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20067月,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該院成立以來當選時最高齡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作新娘子”。



眾議夏志清:不特名世 亦必傳世

文筆之雅,識力之定,迥異點鬼簿、戶口冊之論,足以開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傳世。——中國社會科學院 錢鐘書


夏志清的書至今已是公認的經典之作。它真正開闢了一個新領域,為美國作同類研究的後學掃除障礙。我們全都受益于夏志清。——中國香港中文大學 李歐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