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2-阿果:大直路與急轉彎—香港電視交叉點

阿果:大直路與急轉彎—香港電視交叉點
7:11 22/12/2013


實不相暪,周五黃昏之前,這篇文章寫的,是全城(黃子華除外)關注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頒獎禮舉行之前,我曾經用專家口吻說,這次雖然沒有「萬千熄機」,但畢竟發牌事件過去不久,加上無綫形象直插谷底,普羅大眾繼續冷待TVB,掩臉不看這場星光熠熠的小圈子遊戲,應是理所當然。

結果,當晚我(跟張智霖和TVB Fun的廣大選民一樣)跌碎了幾副眼鏡。作為電視迷,我本想在此鄭重寫上頒獎禮的三點啟示:一、流行文化暗流洶湧,觀眾心情難以觸摸,所謂的專家評論,有時很「流」,不必理會。二、香港人對TVB的感情,深入骨髓,直插肺腑;熄機能靠一時衝動,但絕不能直到永遠。三、電視文化根深柢固,香港百姓可以接受家徒四壁,但前提是有電視作發聲牆紙。綜合以上,我打算在文章末段蓋棺總結:港人不可不看電視,無綫不可不繼續壟斷,香港電視媒介的前路,明顯會是一條漫無邊際、毫無起伏的大直路,三個字,無彎轉。

不過周五以後,這篇盡是「當然」、忙於「總結」、探討「直路」的文章,注定要轉彎。


「有彎轉」與港視續前緣

事緣王維基召開記者會,向普羅大眾公布他口中「比較risky」的Plan B——明年七一,香港電視將以網絡平台及流動電視方式開台,屆時你我只要將接收器接通手機、電腦或電視,即可免費收看港視3至5條頻道,與廖啟智、郭鋒和陳安瑩再續前緣。瞥見王維基掛起招牌笑容,扮show girl示範如何用手機睇電視,我微笑、開眼,因為香港電視媒介的前路,終於可能「有彎轉」。

何謂「轉彎」?回溯普及媒介歷史,電視的發展一日千里——大部分時間,它踏上高速公路,飛快奔馳,不斷擴張;然而根據傳播學者分析,這數十年來,直路以外,至少出現過兩個大彎。


美國電視兩次重要發展

先用美國例子。第一個彎,在一九七○年代初(美國時間)。此前二十年,電視市場乃類比地面電視的天下(如ABC、CBS電視台),這些無線電視台,頻譜和頻道有限,俱受限制,但基於其廣播性質(普羅百姓安坐家中,便能免費收看),一直深受大眾歡迎。也因此,電視台在編排、製作節目時,亦多遵照大眾口味,度身訂造——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啟迪思維、發揚創意這些偉大任務全部拋諸腦後,只需用最穩陣的內容(如肥皂劇),留住大部分的觀眾。

直至電視媒介轉入了第一個彎——有線電視興起。當時隨着廣播政策改變,美國的有線電視台,收視及影響,皆日漸增長。有線電視頻道多,提供的選擇亦因應增加,而其需要收費的性質亦令電視台得以對創作採取更寬容的態度——不用取悅「大眾」,反可炮製一些質素高、題材偏門的作品,吸引中產階級、教育水準較高的觀眾注意,從而游說廣告客戶「目標觀眾喺晒度」,大賣廣告,賺取收入。轉彎以後,無線電視的領導地位受到威脅,針對niche market的有線電視大行其道,電視市場從此進入戰國時代。

第二個彎,出現在二十多年後。一九九○年代末,科技進步,促使媒體數碼化,於是電視媒介由以往的傳統廣播媒介,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學者Michael Curtin口中的matrix media——於是電視台一邊揮動數碼廣播的旗幟,矢志令觀眾看到更靚(高清)、更多(頻道選擇)的電視,一邊善用剛崛起的新媒體,為節目做發行、推廣,跟觀眾大玩互動。在新的媒體環境下,電視台面臨更劇烈的競爭,亦因此創作更多高質素的節目——不然如何在高手林立的網絡年代生存?


媒介形態改生態未變

翻開歷史,美國電視轉了兩個彎,那香港又如何?電視媒介的「彎位」,既因科技發展促成,又與社會文化、政府政策、市場等因素,息息相關。亦因如此,香港電視媒介儘管於運作模式上跟美國近似(一樣商業大過天),但發展步伐卻跟美國大相逕庭——拜技術演進所賜,我們在一九六七年開始與無綫電視交往,感情深厚;我們於一九九三年認識了有線電視(及一眾美女新聞主播);最近幾年,我們集體更換高清電視機,扔掉舊式錄影機,逐漸習慣使用手機、網絡,或重溫教主金句,或將Chilam的「義氣仔女」論一睇再睇。乍看來,即使中間有時差,但香港的電視媒介,確有如美國一樣,有轉過彎。

但實情呢?由大牛龜到Plasma電視到智能手機,由雪花到殘影到高清,香港電視媒介於技術上轉了一大個彎。然而,有別於美國電視市場因科技轉變而令電視節目選擇更多、質素更高,香港人轉了幾個彎,眼前依然是原封不動的三色標誌。有線電視及now TV有過豐功偉績,但近年影響力逐漸縮小;踏入網絡年代,全港最多人收看的網絡電視,是myTV;地鐵乘客眼前手機屏幕所播放的,仍舊是吳啟華的(不變)臉孔和岑麗香的(不變)演技……媒介形態改變了,但媒體生態,卻是五十年不變,如王維基在記者會所說,香港人可以享受免費電視,卻不可以享受選擇電視的自由。


電視革命還看市民抉擇

周五傍晚客串show girl的王維基之所以令我微笑、開眼,全因港視進軍流動電視的舉動,雖危機四伏(多謝樂小姐、珍姐、Sandy,令香港人對TVB有入骨的感情),卻可能令香港電視媒介轉一個真正的「彎」——它絕對不會推翻TVB霸業(正如美國有線電視的例子),但新選擇的存在,卻不單可令香港人轉變習慣,改用(更)大mon的手機,時刻低頭煲劇,更能令電視媒介出現真正的競爭,使普羅觀眾、廣告客戶,重獲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心水。這場勢將香港電視媒體由1.0帶到(真正的)2.0的大戰,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電視革命的發生,既有賴科技,亦要文化支持。如文首的專家所言,香港人與TVB切肉不離皮,而由TVB負責播種的本地電視文化,同樣根深柢固。要扭轉局面,可以一時,很難一世。立足交叉點上,香港電視媒介的「彎」能否轉得成,還看廣大市民如何抉擇——它會繼續盛載萬千星輝,在毫無起伏的大直路龜速慢行?抑或在最壞的時候急轉彎,開展另一段路?

我們有得揀。


文 × 阿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