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2-何靜瑩-我的生命竟能觸動別人
何靜瑩-我的生命竟能觸動別人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3年8月22日
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芳姨的博客文章。芳姨今年六十多歲,在我們屯門毛衣廠工作。我把這些年聽到她有意無意間流露的生活點滴,串連寫成文章。在面書登出這篇訪問前後,我都逐字逐句地將文章內容讀給不諳文字的她聽,還特意打印一份送給她的家人細閱。
我對芳姨的家人會有什麼感受非常好奇。芳姨笑說她丈夫和兒子閱後都不禁說:「你真有這麼好嗎?」
芳姨突然又爆出一句:「何小姐,你一定是幕後黑手!」
我知道這個開心果一定是很喜歡這篇文章,卻故意裝傻追問:「怎麼?有哪裏寫錯了?」
「所有的事情只要通過你那張嘴和筆,就會變得很美好。」
我還是咄咄逼人:「你說清楚,到底哪詞、哪句、哪件事情是誇張失實的?」
飯堂裡坐著很多工友,側耳傾聽我們的妙問妙答。
「文章句句屬實,我只是不明白,你怎能將我這幾年零零碎碎地在巴士、飯堂講過的小事都記在心頭,全都寫下來?」芳姨慢條斯理地說。
我認真地告訴芳姨:「我們的筆不是魔術棒,如果你的生命不是如此精彩和美麗,我們絕對無法寫出這樣動人的故事。」
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人物/紀實寫作不但要啟發讀者,更要讓故事的主人翁發現自己的生命原來是那麼美麗。
每一個平凡的人物故事,都有觸動別人的元素,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縷述自己的故事。而做人物專訪的記者,問題又總離不開「你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哪一件事給你最深刻的印象」之類,說實話,連我也不能在一時三刻內想起自己那麼多的「最」。
我自問接受訪問時都頗用心,更附送不少 soundbite (精句),對方好像也被觸動了,但最後出來的文章許多時仍流於平淡記述,有時更為一兩句 soundbite 而斷章取義。
要記者在交稿死線前花時間,把零碎的採訪片段抽絲剝繭,重構一個畫面,這牽涉到寫手的筆力、觸覺、視野,還有他 / 她是否願意用心走進受訪者的世界。
讓我再說一個幕後花絮。過去幾個月,何力高在本欄用心寫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小人物大故事,其中一篇是關於我在中環開設的毛衣店店長 Brian 。訪問前,我深明就算是一個有心有力的作家,遇上一個不太擅長分析自己感受的 Brian ,他也難以在兩小時的訪問裡切中要害。
於是我花了不少時間預先跟 Brian 做受訪前的準備:「公司不需要你做宣傳,你毋須說甚麼溢美官腔。我希望其他的八十後看到你的故事後,會受到感染,並發現原來他們也可以像你一樣發現自己。
「我希望你說真切的個人生命分享,或者你在本公司的成長歷練。哪怕是當日你第一次到屯門毛衣廠的面試經歷,也是很好的題材。」
Brian 半信半疑,問:「你真的不介意重提那個面試過程嗎?會把你的惡形惡相表露無遺的啊!」
「我的形象向來都是這樣,」我笑著說:「只要訪問稿可給其他人深刻的啟發就行。如果你剛踏入社會工作時遇上的挫折能造就別人的話,這也是你自我治療的機會啊!」
然後我們用了幾個小時回想他在公司裡遇過的小插曲,當中不乏與我有關的小過節,猶如做了一次徹底的工作評估。
〈從發霉到發亮──一個80後的重生〉刊登後,不少80後讀者說因此反省自己的未來路向,或對枯燥乏味的工作開始有新看法,亦有管理層表示重新部署對年輕一代的企業培訓。而 Brian 卻真正地感受到原來他從前不太光彩的男人之痛──宅在家中發霉的日子,竟能激勵同輩,並為80後討回一點公道。他也在面書上留言:「多謝支持小弟!我會努力!希望其他80後一同努力!」
一篇觸動心弦的文章,是作者和故事主人翁之間的心靈互動,須要用心、用時間發掘。我有幸每天與許多來自不同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共事,我盼望可以像拍攝紀錄片一樣,捕捉他們漫不經心的每字每句、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然後勾劃、剪接出動人的畫面,呈現給讀者欣賞。
何力高現正密鑼緊鼓籌備音樂劇《震動心弦》,訓練一班中學生於九月踏上葵青劇院的台板,所以暫時由我接力寫《故事人生》的專欄。我自問文筆遠遜力高兄,但我會繼續秉持寫作的最高目標,用心撰寫小人物的大故事。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3年8月22日
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芳姨的博客文章。芳姨今年六十多歲,在我們屯門毛衣廠工作。我把這些年聽到她有意無意間流露的生活點滴,串連寫成文章。在面書登出這篇訪問前後,我都逐字逐句地將文章內容讀給不諳文字的她聽,還特意打印一份送給她的家人細閱。
我對芳姨的家人會有什麼感受非常好奇。芳姨笑說她丈夫和兒子閱後都不禁說:「你真有這麼好嗎?」
芳姨突然又爆出一句:「何小姐,你一定是幕後黑手!」
我知道這個開心果一定是很喜歡這篇文章,卻故意裝傻追問:「怎麼?有哪裏寫錯了?」
「所有的事情只要通過你那張嘴和筆,就會變得很美好。」
我還是咄咄逼人:「你說清楚,到底哪詞、哪句、哪件事情是誇張失實的?」
飯堂裡坐著很多工友,側耳傾聽我們的妙問妙答。
「文章句句屬實,我只是不明白,你怎能將我這幾年零零碎碎地在巴士、飯堂講過的小事都記在心頭,全都寫下來?」芳姨慢條斯理地說。
我認真地告訴芳姨:「我們的筆不是魔術棒,如果你的生命不是如此精彩和美麗,我們絕對無法寫出這樣動人的故事。」
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人物/紀實寫作不但要啟發讀者,更要讓故事的主人翁發現自己的生命原來是那麼美麗。
每一個平凡的人物故事,都有觸動別人的元素,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縷述自己的故事。而做人物專訪的記者,問題又總離不開「你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哪一件事給你最深刻的印象」之類,說實話,連我也不能在一時三刻內想起自己那麼多的「最」。
我自問接受訪問時都頗用心,更附送不少 soundbite (精句),對方好像也被觸動了,但最後出來的文章許多時仍流於平淡記述,有時更為一兩句 soundbite 而斷章取義。
要記者在交稿死線前花時間,把零碎的採訪片段抽絲剝繭,重構一個畫面,這牽涉到寫手的筆力、觸覺、視野,還有他 / 她是否願意用心走進受訪者的世界。
讓我再說一個幕後花絮。過去幾個月,何力高在本欄用心寫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小人物大故事,其中一篇是關於我在中環開設的毛衣店店長 Brian 。訪問前,我深明就算是一個有心有力的作家,遇上一個不太擅長分析自己感受的 Brian ,他也難以在兩小時的訪問裡切中要害。
於是我花了不少時間預先跟 Brian 做受訪前的準備:「公司不需要你做宣傳,你毋須說甚麼溢美官腔。我希望其他的八十後看到你的故事後,會受到感染,並發現原來他們也可以像你一樣發現自己。
「我希望你說真切的個人生命分享,或者你在本公司的成長歷練。哪怕是當日你第一次到屯門毛衣廠的面試經歷,也是很好的題材。」
Brian 半信半疑,問:「你真的不介意重提那個面試過程嗎?會把你的惡形惡相表露無遺的啊!」
「我的形象向來都是這樣,」我笑著說:「只要訪問稿可給其他人深刻的啟發就行。如果你剛踏入社會工作時遇上的挫折能造就別人的話,這也是你自我治療的機會啊!」
然後我們用了幾個小時回想他在公司裡遇過的小插曲,當中不乏與我有關的小過節,猶如做了一次徹底的工作評估。
〈從發霉到發亮──一個80後的重生〉刊登後,不少80後讀者說因此反省自己的未來路向,或對枯燥乏味的工作開始有新看法,亦有管理層表示重新部署對年輕一代的企業培訓。而 Brian 卻真正地感受到原來他從前不太光彩的男人之痛──宅在家中發霉的日子,竟能激勵同輩,並為80後討回一點公道。他也在面書上留言:「多謝支持小弟!我會努力!希望其他80後一同努力!」
一篇觸動心弦的文章,是作者和故事主人翁之間的心靈互動,須要用心、用時間發掘。我有幸每天與許多來自不同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共事,我盼望可以像拍攝紀錄片一樣,捕捉他們漫不經心的每字每句、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然後勾劃、剪接出動人的畫面,呈現給讀者欣賞。
何力高現正密鑼緊鼓籌備音樂劇《震動心弦》,訓練一班中學生於九月踏上葵青劇院的台板,所以暫時由我接力寫《故事人生》的專欄。我自問文筆遠遜力高兄,但我會繼續秉持寫作的最高目標,用心撰寫小人物的大故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