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CUP:不用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的人,教曉我們甚麼?
CUP:不用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的人,教曉我們甚麼?
2018年9月26日
BY BRIAN LIU
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路透社
無論在上班途中、用膳時間、如廁期間、臨入睡前,我們已習慣機不離手,無時無刻在社交媒體更新好友動向、國際趣聞、分享自拍照以刷存在感…… 我們似乎都忘了,10 多年前智能手機還沒那麼普及的年代,我們是如何過活的?英國有大學對拒絕使用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的「少數族群」展開研究,從他們身上重新反思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研究由英國錫菲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與對衡大學(Durham University)研究員 Rowland Atkinson 與 Mariann Hardey 負責,對 50 位完全不用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甚至電郵的人士,展開質性的研究,以了解他們背後所秉持的價值觀。最終歸結出以下 3 個重點:
1. 離線不會構成重大損失
WhatsApp、Snapchat、Instagram、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平台,理應讓人聯繫更緊密,但有時卻適得其反,為不少人帶來情緒負擔。有人沉溺成癮,有人因此抑鬱和焦慮,一旦離線就渾身不自在。美國民間智庫 Pew Research Center 最近發表報告,發現 4 分 1 美國成年人幾乎全日無休,持續在線上。
對於離線後的彷徨,研究中的受訪者認為,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離線不代表與世隔絕,慢慢便會發覺自己沒有太大損失,苦苦維繫網上社交才叫人疲累,結果換來都是大量無關痛癢的瑣碎資訊。離線不代表受到排擠,你反而能夠花更多心神,專注在平日相遇的人事物,與真實世界重建深厚連繫。
2. 享受與他人相處的時光
社交媒體平台的其中一個問題,在於促進我們與他人溝通同時,亦限制我們的溝通模式。研究中的受訪者都主張,交流應當更為全面,他們更重視身體接觸,交流時觀察對方的表情,在實體空間相處互動的體驗,對維繫人與人的關係更見重要。
社交媒體主宰了人與人交流的速度,互動變得即時而頻密,卻往往不夠深刻,我們甚至會為對方慢了回覆而感到焦慮。相對而言,親臨實體空間的交流,過程即使花時間,但對方更能夠真實感覺受重視,真正鞏固友誼。
他們又認為,社交媒體上的「社交」值得叫人反思。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上難處,縱使可能得到數以百計朋友問候,但其實這種問候給予的支持,遠遠不如面對面經營的友誼。
3. 觀照自心,活在當下
時下愈來愈流行靜觀修行(Mindfulness),Instagram 就有很多網紅,以宣揚靜觀理念或表演瑜伽而走紅。相關的手機 App 經常高踞下載排行榜,譬如瑜伽 App、Fitness Tracker、Health Tracker 等等。
受訪者卻認為,如果真正掌握靜觀的精髓,便明白手機容易佔據我們的心神,不利我們靜觀思緒、感受、觸覺。只有放下手機,我們才有機會逃離日常的繁瑣雜務,有時間和空間觀照自心,活於當下。
雖然受訪者不用社交媒體,但這不代表有「反社會」人格,他們通常是認為,人毋須無時無刻與世界接通,他們想要重掌生活的主導權,自主決定甚麼時間與人聯繫,甚麼時間保持獨處。即使我們最終未必選擇撤出社交平台,但適時的抽離,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對重整身心還是有其益處。
CUP
2018年9月26日
BY BRIAN LIU
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路透社
無論在上班途中、用膳時間、如廁期間、臨入睡前,我們已習慣機不離手,無時無刻在社交媒體更新好友動向、國際趣聞、分享自拍照以刷存在感…… 我們似乎都忘了,10 多年前智能手機還沒那麼普及的年代,我們是如何過活的?英國有大學對拒絕使用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的「少數族群」展開研究,從他們身上重新反思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研究由英國錫菲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與對衡大學(Durham University)研究員 Rowland Atkinson 與 Mariann Hardey 負責,對 50 位完全不用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甚至電郵的人士,展開質性的研究,以了解他們背後所秉持的價值觀。最終歸結出以下 3 個重點:
1. 離線不會構成重大損失
WhatsApp、Snapchat、Instagram、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平台,理應讓人聯繫更緊密,但有時卻適得其反,為不少人帶來情緒負擔。有人沉溺成癮,有人因此抑鬱和焦慮,一旦離線就渾身不自在。美國民間智庫 Pew Research Center 最近發表報告,發現 4 分 1 美國成年人幾乎全日無休,持續在線上。
對於離線後的彷徨,研究中的受訪者認為,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離線不代表與世隔絕,慢慢便會發覺自己沒有太大損失,苦苦維繫網上社交才叫人疲累,結果換來都是大量無關痛癢的瑣碎資訊。離線不代表受到排擠,你反而能夠花更多心神,專注在平日相遇的人事物,與真實世界重建深厚連繫。
2. 享受與他人相處的時光
社交媒體平台的其中一個問題,在於促進我們與他人溝通同時,亦限制我們的溝通模式。研究中的受訪者都主張,交流應當更為全面,他們更重視身體接觸,交流時觀察對方的表情,在實體空間相處互動的體驗,對維繫人與人的關係更見重要。
社交媒體主宰了人與人交流的速度,互動變得即時而頻密,卻往往不夠深刻,我們甚至會為對方慢了回覆而感到焦慮。相對而言,親臨實體空間的交流,過程即使花時間,但對方更能夠真實感覺受重視,真正鞏固友誼。
他們又認為,社交媒體上的「社交」值得叫人反思。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上難處,縱使可能得到數以百計朋友問候,但其實這種問候給予的支持,遠遠不如面對面經營的友誼。
3. 觀照自心,活在當下
時下愈來愈流行靜觀修行(Mindfulness),Instagram 就有很多網紅,以宣揚靜觀理念或表演瑜伽而走紅。相關的手機 App 經常高踞下載排行榜,譬如瑜伽 App、Fitness Tracker、Health Tracker 等等。
受訪者卻認為,如果真正掌握靜觀的精髓,便明白手機容易佔據我們的心神,不利我們靜觀思緒、感受、觸覺。只有放下手機,我們才有機會逃離日常的繁瑣雜務,有時間和空間觀照自心,活於當下。
雖然受訪者不用社交媒體,但這不代表有「反社會」人格,他們通常是認為,人毋須無時無刻與世界接通,他們想要重掌生活的主導權,自主決定甚麼時間與人聯繫,甚麼時間保持獨處。即使我們最終未必選擇撤出社交平台,但適時的抽離,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對重整身心還是有其益處。
CUP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