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鏡週刊:【《返校》導演徐漢強專訪(上)】重現白色恐怖校園抓人逼供「該有什麼就放什麼」
鏡週刊:【《返校》導演徐漢強專訪(上)】重現白色恐怖校園抓人逼供「該有什麼就放什麼」
文|周文凱 攝影|楊子磊 劇照提供|影一製作所
2019.09.22 09:08更新時間|2019.09.22 09:21
花費兩年半時間拍攝《返校》,導演徐漢強希望能把遊戲價值透過電影忠實呈現。
耗時兩年半、投入超過新台幣9000萬拍攝,台灣首部由知名遊戲改編、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電影《返校》,9月20日正式在全台上映;這也是徐漢強第一部執導的電影長篇作品。
徐漢強是金鐘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導演;2005年、當時不滿24歲的他以公視電視電影《請登入線實》,獲得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導演獎肯定。而他與電玩界也極有淵源,以《魔獸世界》機造影片聞名的團隊「AFK PL@YERS」,就是他與世新廣電的同學、學長一起組成;曾在2013年以「Just Another Morning」一片,拿下暴雪嘉年華的機造影片大賽亞軍。
拿過金鐘,也愛玩電玩;只是首次執導電影,就要改編全球知名的遊戲IP,徐漢強坦言壓力不小,「這兩年半,幾乎都是處在一個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精神緊繃的狀態。」身型原就削瘦、體重不滿50公斤的他,被監製李烈爆料拍片期間變得更瘦,「我本來就是一個腸胃不大好的人;就因為拍片、因為壓力大的關係,所以食慾會變得更少。」
壓力從何而來?他說自己是熱愛《返校》遊戲的玩家,從遊戲上市前半年就一直關注開發動態;拍攝團隊也都很喜歡原著,「大家都是抱著一個粉絲的心情、很謹慎在做。」所以他想要忠於原著,想要拍出遊戲傳達的價值,以及屬於台灣土地的這段歷史。
這部電影不但要過得了自己這一關、玩家這一關;最終,更要闖過台灣觀眾這一關。
用一年改寫劇本 要平衡鬼怪與現實
《返校》遊戲有優異的2D美術,恐怖氛圍也非常到位;但更吸引徐漢強的關鍵在於,「它是一個很少見、純台灣的故事;我所接觸到的遊戲裡,它也是第一個碰觸這個年代(民國50年代)及這個議題(白色恐怖)的故事。」
雖然遊戲原著就有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架構,卻也無法直接就變成電影劇本使用,「它的完整比較是在於前提跟結尾。」徐漢強解釋,相較於頭尾,遊戲中段發展就是用「遊戲性」的方式在進行,包括像是解謎,或是探索不同的場景來拼湊回憶;如果要以電影呈現,「中間會怎樣發展,有太多的可能。」
《返校》遊戲有著手繪的視覺風格,以及營造到位的恐怖氣氛。(遊戲實機截圖)
「它可以是一個非常激烈的靈異校園鬼片,比較著重在類型(電影)上面;他也可以是一個超級文學、超級獨立、超級隱喻的藝術片,它其實有很多方向可以走。」徐漢強認為拿捏整個故事的平衡,變成了劇本改編最大的挑戰;記者詢問花了多少時間改編時,彷彿又喚起了他的夢魘一般:「天啊,快一年喔;就是一直改、一直改。」
徐漢強表示,電影最終版本是他們不斷嘗試、不斷修改後的平衡呈現;例如電影雖然仍維持了恐怖氛圍,但遊戲中的一些佛、道教元素,在電影中刪減許多。他再以角色「鬼差」為例,遊戲中鬼差是採用了傳統道教文化中的形象,戴著一個斗笠,手長腳長移動緩慢。但電影中的鬼差戴上了軍官帽,行動便捷,也不像是台灣民俗裡的鬼怪,更像是從女主角方芮欣的心理狀態所幻化而成的怪物。
「我們其實有試過,在(拍攝)前期的時候,把鬼怪設定成原本的那個斗笠怪,」但徐漢強直言這樣的設定,在遊戲中或許自然,但在電影似乎會讓觀眾覺得突兀,「不知道哪裡蹦出來的。」
在遊戲中,鬼差是戴著斗笠的怪物,在電影則是主角恐懼的混合體。(翻攝自App Store)
「(電影)裡面的鬼怪形象長什麼樣子,或是道教元素要留多少,我們都希望跟故事主線是有關連的。」為此,拍攝團隊在鬼差的造型,或是電影中一些象徵符號的選擇上,經過了各種不同嘗試,「後來才決定說,應該是全部都要根據她(方芮欣)所看過的事情、她人生中所經歷過最可怕的一些事件,一種混合體。」
因此,電影中翠華中學出現的各種恐怖元素,都是從方芮欣或魏仲廷的經歷進行扭曲化。「很多橋段都是用這個邏輯在設定,我們還是從角色的經歷出發的。」徐漢強強調在遊戲中的元素要在電影呈現,都要通過一道檢驗,「就是這個東西在他們的經歷當中存不存在?那如果不存在的話,我們就必須要轉個方式來用它。」
電影中的恐怖氛圍營造,少了遊戲中濃厚的民俗氣息,更多是從角色經歷的可怕事件塑造。
電影與遊戲不同 如實還原黨國象徵
《返校》遊戲的參考背景雖然是民國50年代、戒嚴時期的台灣,但開發團隊赤燭曾表示,這是一個架空的台灣,是一個在任何在政治壓迫下都可能發生的故事;遊戲中的翠華中學看不到國旗、銅像也不知道是誰的銅像,很多事件發生是用剪報帶過,保留玩家想像空間。
但在電影中,故事發生時間明確設定在民國51年,學校有國旗飛揚,學生齊聲唱國旗歌,禮堂高掛著國父遺像,牆上寫有檢舉匪諜的標語;甚至是憲兵進入校園、民宅抓人,監獄中刑求逼供的畫面也赤裸呈現,所有場景都依照那個時代的記憶還原。
電影中如實呈現白色恐怖下的台灣,魏仲廷(曾敬驊飾)慘被刑求。
如此清楚展現一些黨國體制的象徵符號,是想要挑戰什麼嗎?「其實這件事情沒有太多的考量,」徐漢強解釋,出發點還是在於遊戲與電影的不同。「當它是一個2D遊戲的時候,它本來那個曖昧性是可以在,就是很多東西不用做得太清楚;2D遊戲又是手繪風格,其實本來它就不用那麼寫實。」
「但是當你變成一個真人電影的時候,你要還原那個時代,該有的元素其實就自然而然就會在那裡。」徐漢強在拍《返校》前做過許多功課,研讀白色恐怖相關的書籍、電影,拜訪受難者;也走了一趟景美紀念園區,從白色恐怖展裡面找尋靈感,而園區內的軍事監獄遺跡,也成為了電影的場景之一。他所接觸的各種資料,都確實的展示了白色恐怖時代,各種黨國符號、標語存在於生活的每個場景;「而它(電影)也要有一個真實性在,才有辦法說服人。你想想看,如果我們拍到講台,然後沒有國旗,你就會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不是說我們要挑戰什麼東西,」他再強調一次。這些都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曾存在過的,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就是電影變得寫實化的時候,該有什麼就應該放什麼。」
鏡週刊
文|周文凱 攝影|楊子磊 劇照提供|影一製作所
2019.09.22 09:08更新時間|2019.09.22 09:21
花費兩年半時間拍攝《返校》,導演徐漢強希望能把遊戲價值透過電影忠實呈現。
耗時兩年半、投入超過新台幣9000萬拍攝,台灣首部由知名遊戲改編、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電影《返校》,9月20日正式在全台上映;這也是徐漢強第一部執導的電影長篇作品。
徐漢強是金鐘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導演;2005年、當時不滿24歲的他以公視電視電影《請登入線實》,獲得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導演獎肯定。而他與電玩界也極有淵源,以《魔獸世界》機造影片聞名的團隊「AFK PL@YERS」,就是他與世新廣電的同學、學長一起組成;曾在2013年以「Just Another Morning」一片,拿下暴雪嘉年華的機造影片大賽亞軍。
拿過金鐘,也愛玩電玩;只是首次執導電影,就要改編全球知名的遊戲IP,徐漢強坦言壓力不小,「這兩年半,幾乎都是處在一個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精神緊繃的狀態。」身型原就削瘦、體重不滿50公斤的他,被監製李烈爆料拍片期間變得更瘦,「我本來就是一個腸胃不大好的人;就因為拍片、因為壓力大的關係,所以食慾會變得更少。」
壓力從何而來?他說自己是熱愛《返校》遊戲的玩家,從遊戲上市前半年就一直關注開發動態;拍攝團隊也都很喜歡原著,「大家都是抱著一個粉絲的心情、很謹慎在做。」所以他想要忠於原著,想要拍出遊戲傳達的價值,以及屬於台灣土地的這段歷史。
這部電影不但要過得了自己這一關、玩家這一關;最終,更要闖過台灣觀眾這一關。
用一年改寫劇本 要平衡鬼怪與現實
《返校》遊戲有優異的2D美術,恐怖氛圍也非常到位;但更吸引徐漢強的關鍵在於,「它是一個很少見、純台灣的故事;我所接觸到的遊戲裡,它也是第一個碰觸這個年代(民國50年代)及這個議題(白色恐怖)的故事。」
雖然遊戲原著就有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架構,卻也無法直接就變成電影劇本使用,「它的完整比較是在於前提跟結尾。」徐漢強解釋,相較於頭尾,遊戲中段發展就是用「遊戲性」的方式在進行,包括像是解謎,或是探索不同的場景來拼湊回憶;如果要以電影呈現,「中間會怎樣發展,有太多的可能。」
《返校》遊戲有著手繪的視覺風格,以及營造到位的恐怖氣氛。(遊戲實機截圖)
「它可以是一個非常激烈的靈異校園鬼片,比較著重在類型(電影)上面;他也可以是一個超級文學、超級獨立、超級隱喻的藝術片,它其實有很多方向可以走。」徐漢強認為拿捏整個故事的平衡,變成了劇本改編最大的挑戰;記者詢問花了多少時間改編時,彷彿又喚起了他的夢魘一般:「天啊,快一年喔;就是一直改、一直改。」
徐漢強表示,電影最終版本是他們不斷嘗試、不斷修改後的平衡呈現;例如電影雖然仍維持了恐怖氛圍,但遊戲中的一些佛、道教元素,在電影中刪減許多。他再以角色「鬼差」為例,遊戲中鬼差是採用了傳統道教文化中的形象,戴著一個斗笠,手長腳長移動緩慢。但電影中的鬼差戴上了軍官帽,行動便捷,也不像是台灣民俗裡的鬼怪,更像是從女主角方芮欣的心理狀態所幻化而成的怪物。
「我們其實有試過,在(拍攝)前期的時候,把鬼怪設定成原本的那個斗笠怪,」但徐漢強直言這樣的設定,在遊戲中或許自然,但在電影似乎會讓觀眾覺得突兀,「不知道哪裡蹦出來的。」
在遊戲中,鬼差是戴著斗笠的怪物,在電影則是主角恐懼的混合體。(翻攝自App Store)
「(電影)裡面的鬼怪形象長什麼樣子,或是道教元素要留多少,我們都希望跟故事主線是有關連的。」為此,拍攝團隊在鬼差的造型,或是電影中一些象徵符號的選擇上,經過了各種不同嘗試,「後來才決定說,應該是全部都要根據她(方芮欣)所看過的事情、她人生中所經歷過最可怕的一些事件,一種混合體。」
因此,電影中翠華中學出現的各種恐怖元素,都是從方芮欣或魏仲廷的經歷進行扭曲化。「很多橋段都是用這個邏輯在設定,我們還是從角色的經歷出發的。」徐漢強強調在遊戲中的元素要在電影呈現,都要通過一道檢驗,「就是這個東西在他們的經歷當中存不存在?那如果不存在的話,我們就必須要轉個方式來用它。」
電影中的恐怖氛圍營造,少了遊戲中濃厚的民俗氣息,更多是從角色經歷的可怕事件塑造。
電影與遊戲不同 如實還原黨國象徵
《返校》遊戲的參考背景雖然是民國50年代、戒嚴時期的台灣,但開發團隊赤燭曾表示,這是一個架空的台灣,是一個在任何在政治壓迫下都可能發生的故事;遊戲中的翠華中學看不到國旗、銅像也不知道是誰的銅像,很多事件發生是用剪報帶過,保留玩家想像空間。
但在電影中,故事發生時間明確設定在民國51年,學校有國旗飛揚,學生齊聲唱國旗歌,禮堂高掛著國父遺像,牆上寫有檢舉匪諜的標語;甚至是憲兵進入校園、民宅抓人,監獄中刑求逼供的畫面也赤裸呈現,所有場景都依照那個時代的記憶還原。
電影中如實呈現白色恐怖下的台灣,魏仲廷(曾敬驊飾)慘被刑求。
如此清楚展現一些黨國體制的象徵符號,是想要挑戰什麼嗎?「其實這件事情沒有太多的考量,」徐漢強解釋,出發點還是在於遊戲與電影的不同。「當它是一個2D遊戲的時候,它本來那個曖昧性是可以在,就是很多東西不用做得太清楚;2D遊戲又是手繪風格,其實本來它就不用那麼寫實。」
「但是當你變成一個真人電影的時候,你要還原那個時代,該有的元素其實就自然而然就會在那裡。」徐漢強在拍《返校》前做過許多功課,研讀白色恐怖相關的書籍、電影,拜訪受難者;也走了一趟景美紀念園區,從白色恐怖展裡面找尋靈感,而園區內的軍事監獄遺跡,也成為了電影的場景之一。他所接觸的各種資料,都確實的展示了白色恐怖時代,各種黨國符號、標語存在於生活的每個場景;「而它(電影)也要有一個真實性在,才有辦法說服人。你想想看,如果我們拍到講台,然後沒有國旗,你就會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不是說我們要挑戰什麼東西,」他再強調一次。這些都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曾存在過的,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就是電影變得寫實化的時候,該有什麼就應該放什麼。」
鏡週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