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5-元氣堂:航空精英,非洲修行助貧童
元氣堂:航空精英,非洲修行助貧童
7:36 15/1/2014
■愛滋病童中,阿德(左)是伍尚智最疼錫的病童之一。
「有因必有果,做對的事情,自然會有好結果」,是以擁有航空公司經理職銜的伍尚智毅然辭去工作,捨棄安定,遠赴非洲挑戰另類工作假期——到世界最貧窮的國家馬拉維(Republic of Malawi)當孤兒院院長。放棄富裕的物質生活,在貧瘠土地與生老病死苦難為伴,他視之為「修行」,從苦中悟出「平淡是福,知足常樂」的處世之道。
記者:溫曉嵐
攝影:陳永威
■相比起泥地,孤兒院的碌架床算是高床軟枕。
■因為是佛教組織,馬拉維的學生也要學少林功夫強身健體!
■孤兒院特設中文課,培訓孩子當繙譯,長大後多一項謀生技能。
■孤兒院內,每位孩子也要學習自理。
■孩子需要做家務如打掃地方,貢獻團體。
伍尚智,七十後,一如不少同齡的打工精英,工作上已攀升至管理階層,然而高薪厚職沒有讓他停止思索人生真諦。念過大學的佛學課程,頓覺人生不能營營役役,於是生起出走念頭,尋找人生意義。對從小念基督教學校的伍而言,佛不是宗教,而是哲學:「我認為宗教向善就沒有問題,但一定要修行,不修行就是空談。」他的修行就是辭去航空公司經理職務,加入台灣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遠赴非洲馬拉維的孤兒院當院長。「選擇阿彌陀佛關懷中心,貪其機構小,地方遠。機構小可以貢獻更多,地方遠則是我貪玩,想去一個跟香港截然不同的世界。」伍尚智解釋。然而孤兒院院長的工作量,絕非說笑,他坦言當院長的工作比當經理更累:「在那裏要管理三百多人的機構,職務範圍很闊,由剪指甲、編排餐單、分發文具校服、編訂課程等跟小朋友有直接關係的事情,以至一般行政人事,甚至是跟政府買地、起孤兒房、籃球場等發展項目,都需要我處理。」全天候照顧學生,星期一至日年中無休,「學生星期日都會來找我,要踩單車、打乒乓波,突然誰又跌傷了,頑皮學生爬圍牆……總會有事情發生,精神上及體能上隨時要做好準備!」
領悟平淡是福真諦
但總有一些事情,即使擁有十足精神及體能都無法應付,例如死亡。「在那邊工作,會發覺死亡不是很遙遠的事,一星期可以有好幾個孩子前來請假辦喪事,拿恩恤金。因為醫療資源匱乏,當地人很多時生病了也未能就醫,平均壽命更只有51歲。」他繼續說:「那裏有一成人口是孤兒,愛滋病令有生產力的一代沒有了,留下一班孤兒,社會問題惡性循環。」在孤兒院250個孩子當中,有十多個自出生以來已從母體感染愛滋病,其中一位名叫阿德的院童特別得院長歡心:「他永遠排隊排最後,別人打波打出界,又會替別人拾回來,是個很好的孩子。有一次他的白血球指數急跌,離死神很近,我既擔心,也無奈。」回港後,伍尚智不時收到非洲的來信,早前他得知兩位當地職員因意外及疾病離世,感覺生命異常脆弱,「香港人只會想怎樣減肥、怎樣排毒,但馬拉維的人面對的則是生存問題。」生老病死苦難,看多了,伍尚智反而從中悟出「平淡是福,知足常樂」的道理——是老生常談,但當中泰然的處世之道,卻是修行成果,「那邊有種種意料不到的情況,停電就是其中之一,有時電器『啪』一聲就燒了,所以工作要及時做,有文件影印就立即做,因為明天可能會停電,做不了。」面對無常,惟有活在當下;眾生煩惱源自「捨」,伍尚智總括經驗:「『放下』給人的感覺像一座山,但當你戳穿它,會發現,其實它如紙一樣薄。」
■伍尚智接受有線高清娛樂台《惠英紅的快樂傳說》訪問時,發放正能量。
■不論香港還是馬拉維,波一樣是圓的,不同的只是場地。
廣東話清唱《光輝歲月》
由台灣慧禮法師創立的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以收養及培育孤兒為己任,目的是把佛法弘揚到非洲大陸。中心內的兒童除了接受馬拉維正規教育外,還需要學習中文,伍尚智表示法師希望培育出新一代非洲人:「馬拉維母語為齊切瓦語及英語,孩子多學一種語言,特別是越來越重要的中文,未來的機會便會較多。」孩子從小學習中文,聆聽會話無難度;此外,中心亦加入少林功夫及中樂等活動充實孩子的課外生活,「功夫就像體育課,可加強紀律及提高專注力;至於中樂課,則是我離開非洲之前剛剛開始的,課堂由一班台灣義工主理,孩子學習琵琶、笛等樂器。」訪問期間正好有七位來自馬拉維的兒童來港,準備與張學友及關淑怡等一同在伊館演出,其中三位孩子就在我們面前清唱《光輝歲月》,歌聲洪亮,發音清晰,是苦練成果?小女孩眨眨大眼睛,以標準普通話回答:「學了一天。」也許她們不知道琅琅上口的歌詞背後,述說着一代黑人領袖曼德拉的偉大抗爭故事,但可以肯定,她們往後的歲月將要比上一代的更光輝。
7:36 15/1/2014
■愛滋病童中,阿德(左)是伍尚智最疼錫的病童之一。
「有因必有果,做對的事情,自然會有好結果」,是以擁有航空公司經理職銜的伍尚智毅然辭去工作,捨棄安定,遠赴非洲挑戰另類工作假期——到世界最貧窮的國家馬拉維(Republic of Malawi)當孤兒院院長。放棄富裕的物質生活,在貧瘠土地與生老病死苦難為伴,他視之為「修行」,從苦中悟出「平淡是福,知足常樂」的處世之道。
記者:溫曉嵐
攝影:陳永威
■相比起泥地,孤兒院的碌架床算是高床軟枕。
■因為是佛教組織,馬拉維的學生也要學少林功夫強身健體!
■孤兒院特設中文課,培訓孩子當繙譯,長大後多一項謀生技能。
■孤兒院內,每位孩子也要學習自理。
■孩子需要做家務如打掃地方,貢獻團體。
伍尚智,七十後,一如不少同齡的打工精英,工作上已攀升至管理階層,然而高薪厚職沒有讓他停止思索人生真諦。念過大學的佛學課程,頓覺人生不能營營役役,於是生起出走念頭,尋找人生意義。對從小念基督教學校的伍而言,佛不是宗教,而是哲學:「我認為宗教向善就沒有問題,但一定要修行,不修行就是空談。」他的修行就是辭去航空公司經理職務,加入台灣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遠赴非洲馬拉維的孤兒院當院長。「選擇阿彌陀佛關懷中心,貪其機構小,地方遠。機構小可以貢獻更多,地方遠則是我貪玩,想去一個跟香港截然不同的世界。」伍尚智解釋。然而孤兒院院長的工作量,絕非說笑,他坦言當院長的工作比當經理更累:「在那裏要管理三百多人的機構,職務範圍很闊,由剪指甲、編排餐單、分發文具校服、編訂課程等跟小朋友有直接關係的事情,以至一般行政人事,甚至是跟政府買地、起孤兒房、籃球場等發展項目,都需要我處理。」全天候照顧學生,星期一至日年中無休,「學生星期日都會來找我,要踩單車、打乒乓波,突然誰又跌傷了,頑皮學生爬圍牆……總會有事情發生,精神上及體能上隨時要做好準備!」
領悟平淡是福真諦
但總有一些事情,即使擁有十足精神及體能都無法應付,例如死亡。「在那邊工作,會發覺死亡不是很遙遠的事,一星期可以有好幾個孩子前來請假辦喪事,拿恩恤金。因為醫療資源匱乏,當地人很多時生病了也未能就醫,平均壽命更只有51歲。」他繼續說:「那裏有一成人口是孤兒,愛滋病令有生產力的一代沒有了,留下一班孤兒,社會問題惡性循環。」在孤兒院250個孩子當中,有十多個自出生以來已從母體感染愛滋病,其中一位名叫阿德的院童特別得院長歡心:「他永遠排隊排最後,別人打波打出界,又會替別人拾回來,是個很好的孩子。有一次他的白血球指數急跌,離死神很近,我既擔心,也無奈。」回港後,伍尚智不時收到非洲的來信,早前他得知兩位當地職員因意外及疾病離世,感覺生命異常脆弱,「香港人只會想怎樣減肥、怎樣排毒,但馬拉維的人面對的則是生存問題。」生老病死苦難,看多了,伍尚智反而從中悟出「平淡是福,知足常樂」的道理——是老生常談,但當中泰然的處世之道,卻是修行成果,「那邊有種種意料不到的情況,停電就是其中之一,有時電器『啪』一聲就燒了,所以工作要及時做,有文件影印就立即做,因為明天可能會停電,做不了。」面對無常,惟有活在當下;眾生煩惱源自「捨」,伍尚智總括經驗:「『放下』給人的感覺像一座山,但當你戳穿它,會發現,其實它如紙一樣薄。」
■伍尚智接受有線高清娛樂台《惠英紅的快樂傳說》訪問時,發放正能量。
■不論香港還是馬拉維,波一樣是圓的,不同的只是場地。
廣東話清唱《光輝歲月》
由台灣慧禮法師創立的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以收養及培育孤兒為己任,目的是把佛法弘揚到非洲大陸。中心內的兒童除了接受馬拉維正規教育外,還需要學習中文,伍尚智表示法師希望培育出新一代非洲人:「馬拉維母語為齊切瓦語及英語,孩子多學一種語言,特別是越來越重要的中文,未來的機會便會較多。」孩子從小學習中文,聆聽會話無難度;此外,中心亦加入少林功夫及中樂等活動充實孩子的課外生活,「功夫就像體育課,可加強紀律及提高專注力;至於中樂課,則是我離開非洲之前剛剛開始的,課堂由一班台灣義工主理,孩子學習琵琶、笛等樂器。」訪問期間正好有七位來自馬拉維的兒童來港,準備與張學友及關淑怡等一同在伊館演出,其中三位孩子就在我們面前清唱《光輝歲月》,歌聲洪亮,發音清晰,是苦練成果?小女孩眨眨大眼睛,以標準普通話回答:「學了一天。」也許她們不知道琅琅上口的歌詞背後,述說着一代黑人領袖曼德拉的偉大抗爭故事,但可以肯定,她們往後的歲月將要比上一代的更光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