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阮穎嫻:《明報》的精神分裂
阮穎嫻:《明報》的精神分裂
20140127
■1月20日,李慧玲、陳惜姿、吳志森、卉芸四人在《明報》副刊專欄齊齊開天窗,抗議抽稿事件。資料圖片
近日《明報》幾個專欄作者同日開天窗,抗議明報抽稿,一整版有四個大洞。《明報》淪陷之所以叫人惋惜,是因為不忍見其「公信第一」的金漆招牌黯然失色,多少知識分子的風骨伴隨金漆一併掉落。《明報》記者曾身犯險境調查豆腐渣工程、報道唐梁僭建、湯顯明貪腐等新聞。如今眼見一眾記者長年累月打下的江山即將煙消雲散,不禁令人嘆息。
香港傳媒正在淪陷是不爭事實。大部份傳媒控制權已集中在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商家手中。香港記者協會2007年的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新聞工作者認為業界的自我審查較九七嚴重,三成承認在過去十二個月曾進行自我審查,四成表示同事或上司有自我審查,當中包括淡化中央政府的負面消息、敏感消息及與傳媒老闆利益相關的負面消息。
《明報》的變化也早有端倪。在反高鐵事件上,社評贊成政府方案,但港聞版大幅報道反高鐵運動的波瀾壯闊,又肯定運動對社會的貢獻。李柱銘批評《明報》挺梁倒唐,但《明報》也有揭發梁振英僭建,並多番揭露現屆政府的醜聞紕漏。粉嶺高球會事件,一方面《明報》社評呼籲不應再逼高球會,另方面記者又窮追不捨在頭條揭發高球會違規僭建。這種情況在「星期日明報」及社評尤其明顯,區家麟、何雪瑩稱之為「精神分裂,陰陽怪氣」。
《明報》最大的價值,就是其「公信第一」的匾額:不過於激進,亦不過於保守。它跟民主黨一樣,幾十年的老字號,一路走來,累積了不少支持者。民主黨標榜理性務實,因時制宜,會與建制合作談判,容易吸納溫和派、中立人士、中產及知識分子支持。正因如此,碰到敏感議題,民主黨有能力引導市民支持其中一方,影響力舉足輕重。《明報》亦是一樣。
公眾對《明報》的情意結那麼深,正是因為其中肯公正的知識分子報紙形象。要從《明報》身上榨取最大價值,就不應有張揚的人事調動,也不應殘暴抽稿滅聲,而是對外繼續披着知識分子的外衣,內向記者施壓、微調角度、加強自我審查、減少向偵查記者投放資源,才能保住公眾對《明報》的信任,同時操控民意。給你一匙山埃,誰都不肯吃;但把山埃混進美酒佳餚,日積月累,遲早中毒。如今事件曝光,社會反彈極大,滿城風雨,沒有可能瞞過去。今後不管換不換人,大家都會金睛火眼贒實《明報》。
有人覺得苟延殘喘的《明報》會荼毒人心,大呼「執左佢啦」。我的看法是,這次事件令公眾了解到前線記者與管理層的對立,胡亂將兩者混為一談,對前者不公平。讀者所看到的「精神分裂」,很可能是記者辛苦堅持、用盡各種方法爭取編採自主才得以保留的。過去的《明報》比現在的《明報》危險,因為河蟹在肚裏;現在河蟹浮面了,反而更安全。
如果大家都了解《明報》的困境,與其消滅一個能提供資源給記者作深入調查的平台,倒不如繼續用公眾力量叫管理層好自為之。作者還能在《明報》開天窗尚屬好事,要知道編輯要隨便找文章填滿窗框充數非難事。天窗最終打開,顯示反抗有用,若他日終歸滅亡,誰也阻不了,那時才獻上白花哀悼。
阮穎嫻
浸大傳播系講師
20140127
■1月20日,李慧玲、陳惜姿、吳志森、卉芸四人在《明報》副刊專欄齊齊開天窗,抗議抽稿事件。資料圖片
近日《明報》幾個專欄作者同日開天窗,抗議明報抽稿,一整版有四個大洞。《明報》淪陷之所以叫人惋惜,是因為不忍見其「公信第一」的金漆招牌黯然失色,多少知識分子的風骨伴隨金漆一併掉落。《明報》記者曾身犯險境調查豆腐渣工程、報道唐梁僭建、湯顯明貪腐等新聞。如今眼見一眾記者長年累月打下的江山即將煙消雲散,不禁令人嘆息。
香港傳媒正在淪陷是不爭事實。大部份傳媒控制權已集中在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商家手中。香港記者協會2007年的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新聞工作者認為業界的自我審查較九七嚴重,三成承認在過去十二個月曾進行自我審查,四成表示同事或上司有自我審查,當中包括淡化中央政府的負面消息、敏感消息及與傳媒老闆利益相關的負面消息。
《明報》的變化也早有端倪。在反高鐵事件上,社評贊成政府方案,但港聞版大幅報道反高鐵運動的波瀾壯闊,又肯定運動對社會的貢獻。李柱銘批評《明報》挺梁倒唐,但《明報》也有揭發梁振英僭建,並多番揭露現屆政府的醜聞紕漏。粉嶺高球會事件,一方面《明報》社評呼籲不應再逼高球會,另方面記者又窮追不捨在頭條揭發高球會違規僭建。這種情況在「星期日明報」及社評尤其明顯,區家麟、何雪瑩稱之為「精神分裂,陰陽怪氣」。
《明報》最大的價值,就是其「公信第一」的匾額:不過於激進,亦不過於保守。它跟民主黨一樣,幾十年的老字號,一路走來,累積了不少支持者。民主黨標榜理性務實,因時制宜,會與建制合作談判,容易吸納溫和派、中立人士、中產及知識分子支持。正因如此,碰到敏感議題,民主黨有能力引導市民支持其中一方,影響力舉足輕重。《明報》亦是一樣。
公眾對《明報》的情意結那麼深,正是因為其中肯公正的知識分子報紙形象。要從《明報》身上榨取最大價值,就不應有張揚的人事調動,也不應殘暴抽稿滅聲,而是對外繼續披着知識分子的外衣,內向記者施壓、微調角度、加強自我審查、減少向偵查記者投放資源,才能保住公眾對《明報》的信任,同時操控民意。給你一匙山埃,誰都不肯吃;但把山埃混進美酒佳餚,日積月累,遲早中毒。如今事件曝光,社會反彈極大,滿城風雨,沒有可能瞞過去。今後不管換不換人,大家都會金睛火眼贒實《明報》。
有人覺得苟延殘喘的《明報》會荼毒人心,大呼「執左佢啦」。我的看法是,這次事件令公眾了解到前線記者與管理層的對立,胡亂將兩者混為一談,對前者不公平。讀者所看到的「精神分裂」,很可能是記者辛苦堅持、用盡各種方法爭取編採自主才得以保留的。過去的《明報》比現在的《明報》危險,因為河蟹在肚裏;現在河蟹浮面了,反而更安全。
如果大家都了解《明報》的困境,與其消滅一個能提供資源給記者作深入調查的平台,倒不如繼續用公眾力量叫管理層好自為之。作者還能在《明報》開天窗尚屬好事,要知道編輯要隨便找文章填滿窗框充數非難事。天窗最終打開,顯示反抗有用,若他日終歸滅亡,誰也阻不了,那時才獻上白花哀悼。
阮穎嫻
浸大傳播系講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