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9-吳希文﹕檢討農業別讓農業無路可走

吳希文﹕檢討農業別讓農業無路可走
明報2014年1月19日


【明報專訊】特首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檢討農業政策時,想起去年的特首新年賀辭。甫開頭的畫面,是特首與夫人在禮賓府收菜,說「我最喜歡栽種,搬進禮賓府後,仍然繼續這個嗜好」。當年身邊不少人揶揄特首口說愛耕種、撐農業,當年的《施政報告》卻高舉開發新界旗幟,在農地上大興土木。回到今年,事實是政府一邊說檢討農業,一邊仍將多個開發、破壞新界農地的項目推上馬,在這種「房屋、發展至上」的思維下檢討本土農業,最終會幫助農業跳出多年來捱打的狀態,還是讓農業無路可走?

這個疑問的背後,很大程度上顯示社會關注未來保護農地的具體方向和措施,惟見微知著,《施政報告》如是說﹕「政府將檢討現行的農業政策,以提升生產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包括引進現代化、環保及保育大自然資源和農業生態的農業技術,為市民提供優質的農產品,亦可促進鄉郊的多元發展。政府會在今年內進行諮詢。」政府眼中的農業,首要是推高產量和改善農業技術,這並非刻意貶低政府內外多搞幾個黃肉西瓜、蜜瓜,或者禁室培育多幾棵「工廠菜」的創意人才,但如何保護農地,或者是農業的多元化社會價值等討論,政府似乎已有意無意間漠視。


前車可鑑支持農業變結束農業

這種情下去檢討出來的農業建議,可以把農業帶到哪個情?或可回顧1999年一份名為《關於支援香港農業發展的顧問研究》的報告。當年諮詢過程極度低調,諮詢對象只有業界代表。報告建議的策略之一,是把農業重點從「香港新鮮食品生產」轉為「香港新鮮食品供應」。報告書有觸及農地面對問題,即土地競爭激烈、地主拒絕出租農地復耕等,不過當年的結論,是建議市場決定農地的數量、研究辦法維持農地生產、恢復休耕地生產,直至該地需要發展為止。相比之下,顧問對高科技生產支援表現積極,建議政府承擔五年科研農場的營運經費,研究單位可提供如銷售育種、種植或其他合約服務的技術支援,以提高收入。

有業界代表當年批評報告變相結束本地農業,回顧過往十多年的農業頹勢,其預言雖不中亦不遠矣。前車可鑑,本地農業放棄生產角色、默許農地繼續萎縮、獨捧「賺錢」農業模式等可預見的諮詢結果,未來請公眾極力阻止。

回顧政綱看農業綜合社會價值

相比起施政報告,特首政綱內有關農業的部分更略顯進取,有關農業的內容,除了是「支援農民發展有機耕作」有丁點兒「行貨」的建議,也有一句「從生態景觀及『綠色香港』等角度重新審視本港農業的綜合社會價值,成立跨部門工作組,訂定政策,在宜耕農地上推廣及支援多功能農耕活動」。推動農業與生態保育共融的概念,是近年各國推動農業的趨勢之一,最近可數到2008年的「生物多樣性日」以「農業的生物多樣性」為主題,而今年2月2日的國際濕地日,主題則是「濕地與農業」,一看之下,特首的政綱曾把農業價值從單純看成經濟產業,轉化為促進生態保育,視之為跨部門工作,已算為現時以「奉行自由市場的政策原則」的農業政策打出一個缺口。

這段農業對生態保育的正面肯定,如今《施政報告》內銷聲匿,是有如八萬五「無提代表唔存在」,還是如標準工時「唔提唔代表唔做」,實在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一天未能重新定義農業的角色,把農業多元化的價值放進政策願景及目標之內,什麼生態保育,甚至是社區經濟、廚餘回收、綠化緩衝、食物自主等理念,也就繼續無法獲實際的政策支援。

農業可檢討項目如恆河沙數,近年各關注農業組織的倡議,例如訂立糧食自給率、收地規劃「農業優先區」、改善農地復耕政策、規管休閒農場內農耕比例、把農業加入主流教育中等等,已製造了不同面向的討論空間,當新界東北、洪水橋、新界北等規劃議題仍未獲主流社會關注之際,勿讓政府「偷雞」成功,把農業再次矮化為「幾蚊一棵菜」、「GDP極低」的結論,再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文×吳希文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