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6-果欄﹕向北望?百感交集的香港觀眾

果欄﹕向北望?百感交集的香港觀眾
文:阿果
19:39 26/1/2014


【明報專訊】這個星期,「香港」「觀眾」的眼神和心情,注定一同開叉。

得由上星期日的「本地樂壇盛事」說起。這場「盛事」,名叫《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由TVB悉心炮製,今年的賣點,不是「天王巨星」、「非凡歌藝」,而是(再一次的)「一人一票」、「全民公投」,結果林峰和容祖兒獲選為「眾望所歸」的最佳男女歌手。這邊廂頒獎禮標榜「全民」,放大「盛事」,那邊廂「全民」卻決不賣帳——有人恥笑林峰失準,痛斥台上眾人「不是歌手」;亦有人(再次)鄭重提醒廣大市民,這場「香港式公投」,絕非普選(又或「精選」),說到底它不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篩選遊戲。

面對(又)一場本地音樂大爛騷,有人堅持努力批判,吐血埋怨香港樂壇歌不勁、曲不金,令有心人痛心疾首;也有人選擇轉移視線,亮電腦,北望神州,尋找五光十色的流行光影——例如是近期由內地紅到香港的《我是歌手》。


G.E.M.成名港人矛盾

《我是歌手》,中國湖南衛視精心炮製的音樂真人騷,第一季節目叫好叫座,曾經引來兩岸歌迷熱烈迴響(亦即互相指罵)。新一季節目載譽重來,照舊由七位來自兩岸三地的知名歌手同場較量,再由五百名現場評審投票決定名次。這場大玩「中國式普選」的音樂騷,近日在中港兩地同時成為熱話,箇中原因只有一個:香港歌手鄧紫棋(G.E.M.)的演出。小妮子不單參賽,更加一戰成名,聲名大噪,一夜之間成了全國樂迷的新寵(微博粉絲數量以幾何倍數增長),有內地樂評人則感嘆,原來香港還有如此「唱得又睇得」的歌手;與此同時,香港人亦為之驕傲,有專欄作家甚至公開感謝G.E.M.:「讓我們看見香港樂壇的新希望」。

當然,不是人人都為G.E.M.的演出而喝彩。有許多人說,她只賣技巧,不講感情,是嗌歌而非唱歌,是歌唱機械人而非歌手。「G.E.M.唱得好嗎?」這道問題,沒有明確答案,我不想深究。過去幾天,一邊重溫G.E.M.由寂寂無聞(有許多香港觀眾說,從不知G.E.M.唱得這樣好),變為全國焦點的過程,一邊查看內地網民和香港百姓的即時迴響,老實說,我的心情有點矛盾。這一刻,反而想講講身為「香港」「觀眾」的這種心情。


高呼港文化不死又怕行得太埋

事實上,論近期在內地走紅的香港歌手,G.E.M.不是唯一一個。就在G.E.M.身處長沙比賽的同時,大眾女神謝安琪則參與了深圳衛視的《中國音超》節目,同樣技驚四座,既令中國觀眾驚訝於「粵語天后」的非凡歌藝,亦讓香港觀眾點頭自豪,落力轉載——G.E.M.和謝安琪的演出,之所以吸引港人注意、平民轉述,很大程度上都出於一種身為香港人的認同。看兩女參與內地歌唱比賽,情形有如看單車場上的李慧詩,普羅大眾全部期望她能在芸芸(內地)強敵中脫穎而出,為港爭光。香港選手扳倒(內地)強敵,香港觀眾亦自然臉上有光。

然而另一方面,音樂工業有異於體育運動,它茲事體大,機制複雜。香港人一方面為謝安琪、G.E.M.自豪,高呼香港流行文化不死,另一方面又怕兩人跟內地音樂工業,以至遼闊無邊的樂迷市場「行得太埋」,最終會變成梁振英口中「按樓上廣西發展」的香港年輕人,離你我而去。香港人身分與普及文化、流行明星息息相關,明星一旦北移,本土文化也自會逐漸凋零——正如近年香港電影以「合拍」主導,中港明星共冶一爐,情節布景內地優先,最終香港精神也無從談起。作為香港人,既為自己的明星、自己的身分自豪,但又要怕明星赤化、身分衰落,我們的心情,時常矛盾。

香港人百感交集,而身為香港的「觀眾」,心情就更加複雜。我喜歡流行文化,因為它有人性、夠率真。至於《我是歌手》這類影視「真人騷」,明顯與「真」、「人」背道而馳——節目觀眾的表情,個個誇張扭曲,有如舞台劇演員;歌手們的演出,往往少講感情,多賣技巧……對於近年在內地盛行的這種「真人騷」,我其實有點感冒。

但問題在於,內地的音樂節目縱然有時太過五光十色,但總算是個理想的舞台。它讓歌手少說話,多唱歌(而非只唱半首);它尊重歌手的選擇、聽眾的耳朵,從不會強迫歌手們演唱經典電視劇主題曲,更不會安排一眾異常業餘的電視藝員唱歌較量……它未必是一個非常好的音樂騷,但勝在娛樂性豐富,歌手們確實可以做好歌手本分。


找到平衡不能死守

所以作為觀眾,我矛盾。我討厭內地音樂節目的浮誇,但更憎恨本地音樂騷的離譜——《我是歌手》沒錯是太簡單直接,但香港的節目就連「讓歌手做歌手」這個基本要求,也達不到。更值得思考的是,身為香港歌手,面對兩地音樂節目的重大反差,可以點揀?如果你是謝安琪、G.E.M.,面對這些邀約,怎麼辦?要堅持本土,唱好勁歌,還是北望神州,背負罵名?

我喜愛香港流行文化,所以更樂見G.E.M.和謝安琪在《我是歌手》、《中國音超》等中國音樂騷露面,在更廣闊的舞台上一開眼界,鍛煉技巧,反過來為香港樂迷帶來更出色的音樂。在唱片公司不思進取,媒體放軟雙手的刻下,香港流行文化若執意死守,就只會繼續凋零。新的大中華流行版圖早已成形,港式流行要慢慢在新的時勢下,尋找出路。當然這不代表要完全符合北方需求(像是生產針對內地口味的合拍片),更重要的是找到平衡。

這一點,G.E.M.和謝安琪該都清楚——前者多次在facebook「宣示主權」:「我一定會唱廣東歌,因為我是香港歌手」;後者首次出場,唱的歌曲就是Beyond的《情人》,為的是要捍衛廣東話:「其實今天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唱粵語歌,那是因為我是代表了、就是來自香港。」

這不是不錯的做法嗎?港式流行會被吞噬,還是找到另一條路?也許毋須急於定論。讓心情開叉的我們多等一會,給香港流行文化多一點時間。


文×阿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