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8-《讀書好》第七十七期,打開書櫃預告
《讀書好》第七十七期,打開書櫃預告
陶傑.讀書.做人
21:33 2014/1/28
劉:其實亦會否跟中國知識分子缺乏多元的文化中心有關?他們都想做官,這些多年來都在讀同一本書。
陶:那當然,其實為甚麼文人不去當商人。金庸數口精,又寫小說,又當報館皇帝管理一班文化人,他身兼商人、文人、皇帝三重性格。所以我說應該鼓吹文化人更加文化分裂。就算外國也崇尚Steve Jobs吧,Steve Jobs讀哈佛,可是知識分子,所以說這幾種身份之間本應沒有衝突。但為甚麼中國人就要求文人一定要清高?死的時候要拿頸擋刀?為甚麼不可以說醫生風骨?律師風骨?CEO風骨?測量師風骨?為甚麼要將知識分子compartmentalize和specifically地圈成一個小眾社群?根本全民都是知識分子!
從前農、工、商算文盲,但現在不是吧?香港可有九所大學。但現在討論普選時,大學的校長和教授們在哪?昔日丁文光讀地質學,黃萬里讀水利學,但他們反對建三峽,他們願意承擔為民請命的角色。香港呢?CEO就進銀行、去蘭桂坊,說I hate politics。結果我跪下了我便沒風骨?這是甚麼道理?甚麼邏輯?這根本是最大的欺淩。
所以說到底,為甚麼我要犧性自己?但這正正是共產黨最想做的結局:分化。只是被推出來受死的人,他們有運行嗎?沒有。共產黨隨後便可逐個擊破。
然後這不又回到香港的原罪:考試、當公務員、考專業資格、泊個大碼頭,都為顧全自己。中國人是自私的,self-interested。所以《禮運大同篇》,也是孫中山當時所說的「天下為公」概念,甚至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共產,都正正針對中國人「極度自私」的小農心態,只望見自己眼前兩畝地,其他的就「哪管他人瓦上霜」。這樣不成為一個state;這種民族做不成citizen。所以,要瓦解你們,太容易。
讀書愈不實用愈好
劉:其實這也不是政治發展的問題,是整個香港社會的根本問題,這根本不是知識型社會。
陶:從來都沒有知識型社會。說回讀書,讀書並不真的有效。看書其實愈不實用愈好。詩詞、宗教、古代人物傳記、藝術,愈不實用,愈應該看。這樣人才會有inspirations,有創意。再到了相當年紀,你自然會打通。十五、六歲讀莎士比亞的Othello或King Lear,當然不會有真實感受,因為那是悲劇。
劉: 但在西方,學生真的要讀希臘悲劇。
陶:對,但中學教的是The Merchant of Venice和Romeo and Juliet,以及A Midsummer Night ´s Dream。這幾套莎劇最貼近Harry Potter式的故事,不用深嚐人生苦痛。最後還有一部悲劇會給中學生看,就是Macbeth。Macbeth的悲劇就是權力,他想殺了國王由自己當,讀它就是想讓他知道野心擴張、權力腐敗的後果。若中學生讀Hamlet或者King Lear,所有答案也只會是搬字過紙。但這樣說,若學校讓你先「入貨」,到你三、四十歲遇上人生挫折,再回頭打開酒箱,二十多年後的酒就嚐得出味道來了。
劉:所以你不建議中學生看中國名著?
陶:可以看,但要導讀,因為中國古書很毒,很depressing。讀明史看到朱元璋殺人,到清史康雍乾時期文字獄再殺,太多輻射在裏面。
劉:毛澤東不正是看這些。
陶:看得多個人會變成zombie。除非你同時吃戒毒藥,即西方學問。吸毒不打緊,但一定要有美沙酮check and balance。所以只懂古書又不了解西方,必然中毒。若然你潛意識被吸進去,變成被洗腦,那不得了。因為人性思考力是有弱點的。
陶傑.讀書.做人
21:33 2014/1/28
劉:其實亦會否跟中國知識分子缺乏多元的文化中心有關?他們都想做官,這些多年來都在讀同一本書。
陶:那當然,其實為甚麼文人不去當商人。金庸數口精,又寫小說,又當報館皇帝管理一班文化人,他身兼商人、文人、皇帝三重性格。所以我說應該鼓吹文化人更加文化分裂。就算外國也崇尚Steve Jobs吧,Steve Jobs讀哈佛,可是知識分子,所以說這幾種身份之間本應沒有衝突。但為甚麼中國人就要求文人一定要清高?死的時候要拿頸擋刀?為甚麼不可以說醫生風骨?律師風骨?CEO風骨?測量師風骨?為甚麼要將知識分子compartmentalize和specifically地圈成一個小眾社群?根本全民都是知識分子!
從前農、工、商算文盲,但現在不是吧?香港可有九所大學。但現在討論普選時,大學的校長和教授們在哪?昔日丁文光讀地質學,黃萬里讀水利學,但他們反對建三峽,他們願意承擔為民請命的角色。香港呢?CEO就進銀行、去蘭桂坊,說I hate politics。結果我跪下了我便沒風骨?這是甚麼道理?甚麼邏輯?這根本是最大的欺淩。
所以說到底,為甚麼我要犧性自己?但這正正是共產黨最想做的結局:分化。只是被推出來受死的人,他們有運行嗎?沒有。共產黨隨後便可逐個擊破。
然後這不又回到香港的原罪:考試、當公務員、考專業資格、泊個大碼頭,都為顧全自己。中國人是自私的,self-interested。所以《禮運大同篇》,也是孫中山當時所說的「天下為公」概念,甚至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共產,都正正針對中國人「極度自私」的小農心態,只望見自己眼前兩畝地,其他的就「哪管他人瓦上霜」。這樣不成為一個state;這種民族做不成citizen。所以,要瓦解你們,太容易。
讀書愈不實用愈好
劉:其實這也不是政治發展的問題,是整個香港社會的根本問題,這根本不是知識型社會。
陶:從來都沒有知識型社會。說回讀書,讀書並不真的有效。看書其實愈不實用愈好。詩詞、宗教、古代人物傳記、藝術,愈不實用,愈應該看。這樣人才會有inspirations,有創意。再到了相當年紀,你自然會打通。十五、六歲讀莎士比亞的Othello或King Lear,當然不會有真實感受,因為那是悲劇。
劉: 但在西方,學生真的要讀希臘悲劇。
陶:對,但中學教的是The Merchant of Venice和Romeo and Juliet,以及A Midsummer Night ´s Dream。這幾套莎劇最貼近Harry Potter式的故事,不用深嚐人生苦痛。最後還有一部悲劇會給中學生看,就是Macbeth。Macbeth的悲劇就是權力,他想殺了國王由自己當,讀它就是想讓他知道野心擴張、權力腐敗的後果。若中學生讀Hamlet或者King Lear,所有答案也只會是搬字過紙。但這樣說,若學校讓你先「入貨」,到你三、四十歲遇上人生挫折,再回頭打開酒箱,二十多年後的酒就嚐得出味道來了。
劉:所以你不建議中學生看中國名著?
陶:可以看,但要導讀,因為中國古書很毒,很depressing。讀明史看到朱元璋殺人,到清史康雍乾時期文字獄再殺,太多輻射在裏面。
劉:毛澤東不正是看這些。
陶:看得多個人會變成zombie。除非你同時吃戒毒藥,即西方學問。吸毒不打緊,但一定要有美沙酮check and balance。所以只懂古書又不了解西方,必然中毒。若然你潛意識被吸進去,變成被洗腦,那不得了。因為人性思考力是有弱點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