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袁天佑牧師:「走進時代的信仰」— 新書自序
袁天佑牧師:「走進時代的信仰」— 新書自序
2017/10/18 — 17:27
(編按:本文為作者新書《走進時代的信仰》自序)
撰寫本書自序時,剛發生了教育大學內出現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之痛幸災樂禍的字句,這行為是絕對不應該的。要處理這事,其實很簡單,校長如知悉是某位同學所為,應與他們面談,指出他們的錯誤,請他們向當事人道歉。還進一步,就是去了解為甚麼他們會作出這行為。
個人認為涉事者的行為,當然是因他們不滿蔡若蓮被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這當然是政治問題,但由特首、立法會議員到校長、建制人士卻將問題政治化,他們統一口徑的要追討涉事者,非將其置諸死地不快。「涼薄」、「冷血」、「無人性」、「超越人性道德底線」等言詞此起彼落。更有傳言,校方會取消一些同學實習機會,意即使他們不能畢業。有校長提出「永不錄用涉事者」。
當然涉事者的行為極不應該。如果是學生,他們將會為人師表,這更令人擔心和失望。但是那種追討的聲勢更令人感到憤怒。如果上述的言詞只是針對涉事者的行為,這仍可接受,但針對人則與涉事者所做的沒大分別。如尊貴的校長們要令涉事者永不翻身,更有失教育者風範。
過去幾年,社會常發生類似的事,我對這些事內心感到非常難過,因為這反映出社會嚴重的被撕裂,而且不斷惡化。所以在臉書上分享我的個人意見。因自己是一位牧師,所以也盼望可以從信仰的角度,與信徒一起反思我們應有的回應。就是未信主者,我也盼望能與大家從另一角度來看問題。每次的分享,都會收到贊同的like,但也常收到反對的意見,甚至指控我為神棍。
「走進時代的信仰」就是充滿著這張力。有人同意你,有人不同意,甚至是反對指罵。但我們不能逃避這張力,信仰「堅離地」,只談個人靈魂得救上天堂,自然沒有張力,但信仰必須在所處的時代和處境活出來。在同一時代和處境中,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人生體會,會有不同的看法,基督教信徒中間也會如此,而且意見分歧比諸非基督徒更甚。除了那些信耶穌上天堂的信徒外,關心社會的信徒也如社會一樣,分成兩大陣營,建制的和非建制的。大家有同一本聖經,解釋和執著某些經文,都有不同。在參政的人士中,不乏基督徒。特別是屬建政的參政者,常高舉自己是基督徒,但他們的言行又受到非建制的基督徒所不恥。不同,就會產生張力,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彼此分享和尊重,但往往這個時代就缺乏這情操。
我在臉書常常分享,並不表示我對信仰的解釋是絕對的對。我只是一個尋道者,正如保羅所說的,「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而是竭力追求,或許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要我得著的。」(腓三12)我只是盼望分享我有限甚或是偏頗的理解,藉此也可以聆聽他人的意見。
在我所寫的文字中,有幾點信仰內容是我所執著或強調的。
人皆罪人。我們沒有甚麼比別人超越,比別人好。不要只看見人眼中的刺,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參看太七3),所以不要隨便評斷別人(雅四11)。我常批評某些人所作的事,而且人與事很難分得清楚,但我仍儘量和盼望只按我所理解的信仰去評斷事而非人。在評論時,也要自我反省。
站在貧窮受屈者的一邊。「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人皆罪人,又會聚在一起,結合成集體和制度上的罪,打壓貧窮弱勢的人。近年來,建制人士在社會中所作的事,正是這樣。上文所說教育大學所發生的事,是近期明顯的例子,連屬於建制的大學校董會主席馬時亨也請建制人士不要再搞事了。這並不是貧窮弱勢的人沒有罪,但耶穌卻常與「稅吏和罪人」同行。
「和諧」不是「河蟹」。和諧不是統一的意見,特別是不需要與建制有一樣的立場。社會需要不同意見,彼此聆聽和接納,才是健康。保羅談及教會的團契,「要意志相同,愛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乃在於「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2-4)這道理也可用於社會。可惜的是,人所行的剛相反,這是人的罪。個人深盼人人都可學習保羅的教導,社會便會變得和諧了。
這幾年間在臉書上書寫一些意見,常被人稱為outspoken和正氣牧師,但這與我的性格與人生完全相反。其實我是一個很內向的人,過去牧會三十多年,都只是循規蹈矩的按著教會指派的工作行事,我的教會是Methodist,就是「循規蹈矩」的意思。不接受太多外間的邀請,每主日都是在所屬的教會中講道,接觸會友。人是罪人,罪也常在內心生發,並且見於行為之中。所以怎能說是正氣牧師呢?只是在過去幾年,香港變得很撕裂,教會也如此。對於社會情況內心有一種「似乎有燒著的火悶在我骨中,我忍受不住,不能自禁」(耶二十9)。我相信很多教會的傳道人也是如此。只是礙於教會中,信徒有不同意見,公開的談論,在牧養上容易產生困難。我已退休,無此包袱,所以可以較公開的評論事件。
在臉書上所寫的,本只是想網上與人分享。過去,部分文章得網上媒體轉載,已感滿足。文章編印成書,實在要多謝亮光文化出版社的林慶儀女士的建議,並為出版此書所作出的編排。序文方面,要多謝陳佐才法政牧師、李怡先生、邢福增院長和劉進圖先生。陳牧師是我讀神學的老師,他教授我講道學及牧養學。陳牧師除教學外,經常在《基督教週報》撰寫「牧師手記」,談論信仰、牧養經驗,與社會問題,後來有更多的出版,分享信仰與人生種種問題。這些文字都給我很多的啟蒙。李怡先生可以說是網上交流所認識的長者,我只與他在不久前共進一次晚餐,這是第一次見面。當時仍沒有出版此書的意向。李先生過去所寫的,很多編印成書,我差不多都看過。雖然李先生不是基督徒,但我發現他所寫的,的確就是人生和信仰的結合,在講道時我也常引用。所以也冒昧邀請他為此書寫序。邢院長常在他的臉書上寫評論文章,談論香港、中國的問題,很多人也稱他為outspoken的院長。正如我在上文所寫,在教會或神學院事奉,受到很多限制,不易發聲,但邢院長就是那麼敢言。他少年時參加教會,就是在我所牧養的一所堂會。劉先生也是我教會中的會友。他經歷過被襲的傷害,身體雖曾受傷,但心靈反為更堅強。正如他在受傷期間所寫的:「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他對信仰的反思,有時我更感到比自己更深入,更在地。
出版社向我建議幾個封面,我選擇了這幅有黑暗畫面的。原因是香港實在處於一個黑暗的時刻。但黑暗中有光明,表達出「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沒有勝過光。」(約一5)這是我的信念,也願香港人也有這信念。這亦是我樂意將文章出版成書的期望。
寫於教育大學事件被炒作的日子
袁天佑牧師
在香港成長,接受香港教育。70年代,大學畢業後,曾任中學老師,後修讀神學,成為牧師。在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工作38年,2016年年初退休。有空多關心社會事務。
2017/10/18 — 17:27
(編按:本文為作者新書《走進時代的信仰》自序)
撰寫本書自序時,剛發生了教育大學內出現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之痛幸災樂禍的字句,這行為是絕對不應該的。要處理這事,其實很簡單,校長如知悉是某位同學所為,應與他們面談,指出他們的錯誤,請他們向當事人道歉。還進一步,就是去了解為甚麼他們會作出這行為。
個人認為涉事者的行為,當然是因他們不滿蔡若蓮被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這當然是政治問題,但由特首、立法會議員到校長、建制人士卻將問題政治化,他們統一口徑的要追討涉事者,非將其置諸死地不快。「涼薄」、「冷血」、「無人性」、「超越人性道德底線」等言詞此起彼落。更有傳言,校方會取消一些同學實習機會,意即使他們不能畢業。有校長提出「永不錄用涉事者」。
當然涉事者的行為極不應該。如果是學生,他們將會為人師表,這更令人擔心和失望。但是那種追討的聲勢更令人感到憤怒。如果上述的言詞只是針對涉事者的行為,這仍可接受,但針對人則與涉事者所做的沒大分別。如尊貴的校長們要令涉事者永不翻身,更有失教育者風範。
過去幾年,社會常發生類似的事,我對這些事內心感到非常難過,因為這反映出社會嚴重的被撕裂,而且不斷惡化。所以在臉書上分享我的個人意見。因自己是一位牧師,所以也盼望可以從信仰的角度,與信徒一起反思我們應有的回應。就是未信主者,我也盼望能與大家從另一角度來看問題。每次的分享,都會收到贊同的like,但也常收到反對的意見,甚至指控我為神棍。
「走進時代的信仰」就是充滿著這張力。有人同意你,有人不同意,甚至是反對指罵。但我們不能逃避這張力,信仰「堅離地」,只談個人靈魂得救上天堂,自然沒有張力,但信仰必須在所處的時代和處境活出來。在同一時代和處境中,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人生體會,會有不同的看法,基督教信徒中間也會如此,而且意見分歧比諸非基督徒更甚。除了那些信耶穌上天堂的信徒外,關心社會的信徒也如社會一樣,分成兩大陣營,建制的和非建制的。大家有同一本聖經,解釋和執著某些經文,都有不同。在參政的人士中,不乏基督徒。特別是屬建政的參政者,常高舉自己是基督徒,但他們的言行又受到非建制的基督徒所不恥。不同,就會產生張力,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彼此分享和尊重,但往往這個時代就缺乏這情操。
我在臉書常常分享,並不表示我對信仰的解釋是絕對的對。我只是一個尋道者,正如保羅所說的,「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而是竭力追求,或許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要我得著的。」(腓三12)我只是盼望分享我有限甚或是偏頗的理解,藉此也可以聆聽他人的意見。
在我所寫的文字中,有幾點信仰內容是我所執著或強調的。
人皆罪人。我們沒有甚麼比別人超越,比別人好。不要只看見人眼中的刺,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參看太七3),所以不要隨便評斷別人(雅四11)。我常批評某些人所作的事,而且人與事很難分得清楚,但我仍儘量和盼望只按我所理解的信仰去評斷事而非人。在評論時,也要自我反省。
站在貧窮受屈者的一邊。「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人皆罪人,又會聚在一起,結合成集體和制度上的罪,打壓貧窮弱勢的人。近年來,建制人士在社會中所作的事,正是這樣。上文所說教育大學所發生的事,是近期明顯的例子,連屬於建制的大學校董會主席馬時亨也請建制人士不要再搞事了。這並不是貧窮弱勢的人沒有罪,但耶穌卻常與「稅吏和罪人」同行。
「和諧」不是「河蟹」。和諧不是統一的意見,特別是不需要與建制有一樣的立場。社會需要不同意見,彼此聆聽和接納,才是健康。保羅談及教會的團契,「要意志相同,愛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乃在於「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2-4)這道理也可用於社會。可惜的是,人所行的剛相反,這是人的罪。個人深盼人人都可學習保羅的教導,社會便會變得和諧了。
這幾年間在臉書上書寫一些意見,常被人稱為outspoken和正氣牧師,但這與我的性格與人生完全相反。其實我是一個很內向的人,過去牧會三十多年,都只是循規蹈矩的按著教會指派的工作行事,我的教會是Methodist,就是「循規蹈矩」的意思。不接受太多外間的邀請,每主日都是在所屬的教會中講道,接觸會友。人是罪人,罪也常在內心生發,並且見於行為之中。所以怎能說是正氣牧師呢?只是在過去幾年,香港變得很撕裂,教會也如此。對於社會情況內心有一種「似乎有燒著的火悶在我骨中,我忍受不住,不能自禁」(耶二十9)。我相信很多教會的傳道人也是如此。只是礙於教會中,信徒有不同意見,公開的談論,在牧養上容易產生困難。我已退休,無此包袱,所以可以較公開的評論事件。
在臉書上所寫的,本只是想網上與人分享。過去,部分文章得網上媒體轉載,已感滿足。文章編印成書,實在要多謝亮光文化出版社的林慶儀女士的建議,並為出版此書所作出的編排。序文方面,要多謝陳佐才法政牧師、李怡先生、邢福增院長和劉進圖先生。陳牧師是我讀神學的老師,他教授我講道學及牧養學。陳牧師除教學外,經常在《基督教週報》撰寫「牧師手記」,談論信仰、牧養經驗,與社會問題,後來有更多的出版,分享信仰與人生種種問題。這些文字都給我很多的啟蒙。李怡先生可以說是網上交流所認識的長者,我只與他在不久前共進一次晚餐,這是第一次見面。當時仍沒有出版此書的意向。李先生過去所寫的,很多編印成書,我差不多都看過。雖然李先生不是基督徒,但我發現他所寫的,的確就是人生和信仰的結合,在講道時我也常引用。所以也冒昧邀請他為此書寫序。邢院長常在他的臉書上寫評論文章,談論香港、中國的問題,很多人也稱他為outspoken的院長。正如我在上文所寫,在教會或神學院事奉,受到很多限制,不易發聲,但邢院長就是那麼敢言。他少年時參加教會,就是在我所牧養的一所堂會。劉先生也是我教會中的會友。他經歷過被襲的傷害,身體雖曾受傷,但心靈反為更堅強。正如他在受傷期間所寫的:「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他對信仰的反思,有時我更感到比自己更深入,更在地。
出版社向我建議幾個封面,我選擇了這幅有黑暗畫面的。原因是香港實在處於一個黑暗的時刻。但黑暗中有光明,表達出「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沒有勝過光。」(約一5)這是我的信念,也願香港人也有這信念。這亦是我樂意將文章出版成書的期望。
寫於教育大學事件被炒作的日子
袁天佑牧師
在香港成長,接受香港教育。70年代,大學畢業後,曾任中學老師,後修讀神學,成為牧師。在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工作38年,2016年年初退休。有空多關心社會事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