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邢福增:在地的信仰,在地的牧者
邢福增:在地的信仰,在地的牧者
2017/10/18 — 17:14
近年來,常常聽到不少批評指香港教會「離地」(不接地氣),暴露了信仰與時代脫節的困局。是的,信仰從來不是處於真空的狀態,屬靈人也是真真實實地活在具體的時空處境之中。不論是基督徒個人或是信仰群體,即或具有「天國人」的身分,但如何履行「地上公民」身分,實踐社會責任與使命,這從來是無法逃避,又極具張力的挑戰。
面對這種張力,有堅持基督教乃純粹個人的福音,與社會無關;教會應避免捲入政治爭議,扭曲了福音真理。相反,又有強調基督教乃徹底的社會福音,能夠為社會政治議題提供基督教的獨特答案;個人福音反過來才是將福音真理瘦化的元兇。前者突顯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uniqueness),後者則堅持其「關聯性」(relevance)。早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神學家趙紫宸已經指出:基督徒既不能「反潮流」,專心宗教而忘記了社會國家目前的重要問題;但也不能「順潮流」,因著關心政局而忘記了自己的信仰1。基督徒活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特別是經歷雨傘運動前後對信仰的衝擊,對趙氏的慨嘆只會感到更迫切與扎心,在在期望見到可以活出「在地」(local)的真實信仰。
回顧近年間廁身時代洪流的香港教會,袁天佑牧師可說是其中一位公認最具時代觸覺的牧者。雨傘運動期間,他身兼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長及香港堂(灣仔)的主任牧師,其言行實踐不僅展現了信仰如何直面時代的勇氣,也身體力行地讓我們見到一位牧者的承擔。袁牧師在退休後仍緊貼時代脈搏,勇敢地宣講與教導,將經文(text)與處境(context)連接起來,讓許多在時代困惑中感到乏力與迷失的信徒,得到適切的牧養與教導。
承蒙袁牧師邀請,為他的新著《走進時代的信仰》撰序,實在是我的榮幸。近年間,只要進入網絡世界,便會讀到袁牧師的文章,或是主日崇拜講章,或是對時局的感言評論。他的貼文,分享及轉載率極高,甚至跨越信徒圈子,以「牧師」身分進入公共媒體領域。德國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所言:「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正是袁牧師的寫照。如今袁牧師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不僅便於讀者,更是側面地為時代留下有血有肉、充滿掙扎的見證與記錄。同時也有力地指出,基督教不是「離地」,而是「在地」的真實信仰。
其實,我早於30多年前便認識袁牧師。回想我是在1984年在中大校園決志。帶領我決志的學兄,將我領至循道衞理觀塘堂的青年團契。當時,袁天佑牧師就是觀塘堂的主任牧師。主日崇拜時聽他講道,已經深受教導。可惜我後來在信仰上面對疑惑,參與觀塘堂聚會僅一年便「自我流失」。直至1986至1987年間被上主逮住,迷途知返,並在1987年於鄰近我家的安素堂受洗。後來開始參與循道衞理會的事奉,與袁牧師有較多接觸,但亦止於會議層面。直至我在2014年8月「被院長」後,袁牧師那時是會長及神學校董,加上一些共同關注的議題,跟他的交流機會增加,我也成為其臉書的「粉絲」,繼續受他的鼓勵與牧養。
末了,我想起差不多65年前一位曾在中國宣教的傳教士的一段話,他說:「如果宗教只停留在個人層面,它會完蛋。但如果宗教並非肇始於個人,那它就根本沒有開始」("If religions end with the individual, its end. If it does not begin with the individual, it never begins.")2 如果我們同意基督教信仰的整全性,那麼,《走進時代的信仰》雖或不一定提供令所有人滿意的答案,但卻一定可以刺激我們去反省,並聆聽上主的召喚,直面時代,並在時代中尋索與兌現「在地」與「本土」的信仰。
是為序
2017年9月14日
台北
安息年旅居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苑
(編按:本文為袁天佑牧師新書《走進時代的信仰》的推薦序)
邢福增
土生土長香港人,有志於中國基督教及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研究。從事神學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現任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1. 趙紫宸:〈基督教學生運動有方向麼?〉,《消息月刊》,期19(1948年4月),頁3。
2. Leonard M. Outerbridge, The Lost Churches of China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2), 159-167.
2017/10/18 — 17:14
近年來,常常聽到不少批評指香港教會「離地」(不接地氣),暴露了信仰與時代脫節的困局。是的,信仰從來不是處於真空的狀態,屬靈人也是真真實實地活在具體的時空處境之中。不論是基督徒個人或是信仰群體,即或具有「天國人」的身分,但如何履行「地上公民」身分,實踐社會責任與使命,這從來是無法逃避,又極具張力的挑戰。
面對這種張力,有堅持基督教乃純粹個人的福音,與社會無關;教會應避免捲入政治爭議,扭曲了福音真理。相反,又有強調基督教乃徹底的社會福音,能夠為社會政治議題提供基督教的獨特答案;個人福音反過來才是將福音真理瘦化的元兇。前者突顯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uniqueness),後者則堅持其「關聯性」(relevance)。早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神學家趙紫宸已經指出:基督徒既不能「反潮流」,專心宗教而忘記了社會國家目前的重要問題;但也不能「順潮流」,因著關心政局而忘記了自己的信仰1。基督徒活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特別是經歷雨傘運動前後對信仰的衝擊,對趙氏的慨嘆只會感到更迫切與扎心,在在期望見到可以活出「在地」(local)的真實信仰。
回顧近年間廁身時代洪流的香港教會,袁天佑牧師可說是其中一位公認最具時代觸覺的牧者。雨傘運動期間,他身兼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長及香港堂(灣仔)的主任牧師,其言行實踐不僅展現了信仰如何直面時代的勇氣,也身體力行地讓我們見到一位牧者的承擔。袁牧師在退休後仍緊貼時代脈搏,勇敢地宣講與教導,將經文(text)與處境(context)連接起來,讓許多在時代困惑中感到乏力與迷失的信徒,得到適切的牧養與教導。
承蒙袁牧師邀請,為他的新著《走進時代的信仰》撰序,實在是我的榮幸。近年間,只要進入網絡世界,便會讀到袁牧師的文章,或是主日崇拜講章,或是對時局的感言評論。他的貼文,分享及轉載率極高,甚至跨越信徒圈子,以「牧師」身分進入公共媒體領域。德國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所言:「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正是袁牧師的寫照。如今袁牧師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不僅便於讀者,更是側面地為時代留下有血有肉、充滿掙扎的見證與記錄。同時也有力地指出,基督教不是「離地」,而是「在地」的真實信仰。
其實,我早於30多年前便認識袁牧師。回想我是在1984年在中大校園決志。帶領我決志的學兄,將我領至循道衞理觀塘堂的青年團契。當時,袁天佑牧師就是觀塘堂的主任牧師。主日崇拜時聽他講道,已經深受教導。可惜我後來在信仰上面對疑惑,參與觀塘堂聚會僅一年便「自我流失」。直至1986至1987年間被上主逮住,迷途知返,並在1987年於鄰近我家的安素堂受洗。後來開始參與循道衞理會的事奉,與袁牧師有較多接觸,但亦止於會議層面。直至我在2014年8月「被院長」後,袁牧師那時是會長及神學校董,加上一些共同關注的議題,跟他的交流機會增加,我也成為其臉書的「粉絲」,繼續受他的鼓勵與牧養。
末了,我想起差不多65年前一位曾在中國宣教的傳教士的一段話,他說:「如果宗教只停留在個人層面,它會完蛋。但如果宗教並非肇始於個人,那它就根本沒有開始」("If religions end with the individual, its end. If it does not begin with the individual, it never begins.")2 如果我們同意基督教信仰的整全性,那麼,《走進時代的信仰》雖或不一定提供令所有人滿意的答案,但卻一定可以刺激我們去反省,並聆聽上主的召喚,直面時代,並在時代中尋索與兌現「在地」與「本土」的信仰。
是為序
2017年9月14日
台北
安息年旅居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苑
(編按:本文為袁天佑牧師新書《走進時代的信仰》的推薦序)
邢福增
土生土長香港人,有志於中國基督教及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研究。從事神學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現任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1. 趙紫宸:〈基督教學生運動有方向麼?〉,《消息月刊》,期19(1948年4月),頁3。
2. Leonard M. Outerbridge, The Lost Churches of China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2), 159-16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