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7-陳曉蕾:【綠是彩色】少年滋味,中年焦慮

陳曉蕾:【綠是彩色】少年滋味,中年焦慮
6:10 27/5/2016


「如果可以日日和好朋友一齊,仲可以唱歌、環遊世界,死而無憾!」風紀隊長說完眼泛淚光,她剛演出音樂劇,自覺是最後一次了。「我不知道會否有一生可以堅信的理念。」少年喜歡唱歌、喜歡哲學,和同學打成一片但似乎又格格不入。「人生應該是自由的,所以一點點自由也好,就會令人很放鬆、好開心。」十歲的妹妹一臉認真地說。
導演張經緯的紀錄片新作《少年滋味》拍攝九位十歲到二十四歲的青少年,難得地坦白,生活難以理解,夢想不敢多說,而壓力隱約都來自身旁的媽媽:迫著學琴練唱歌、指定以後要做醫生、千辛萬苦也要移民來港……少年滋味背後,無時無刻透露出香港中年的焦慮和憂心。
Selina投訴練琴做功課冇得休息,媽媽不以為然,「細路仔係咁啦,不然怎樣?」紀錄片公映,媽媽看了兩次,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細個好簡單,讀完書就返工,沒什麼學,也沒多想什麼。現在的細路有理想,但這些理想又不一定做到。」聽到少年這麼多想法,會改變少少嗎?「應該唔會。」媽媽望著Selina說:「我發覺其他人更努力,要更努力!」
「我其實覺得這些媽媽是迷茫的,困惑的。」導演張經緯形容音樂「好變態」,只容得下少年得志,家人亦被迫催谷。張經緯十一歲學大提琴,自覺已經太遲,偶像馬友友四歲學琴,但竟然到了四十九歲才真心喜歡。「幾悲哀,馬友友喎!」張經緯激動得逐字把馬友友的電視訪問稿寫出來:馬友友在「虎爸」操練下拉得一手好琴,彈得好惟有繼續,他不覺得自己有選擇,直到接近五十歲,才發現可以透過音樂了解人性,“finally I was happy. It took a long time.”
張經緯慶幸父母並不強迫他做任何事,媽媽是幼稚園老師,一直給他很大自由,「媽媽曾經開口想我做醫生,因為她很怕看醫生,如果兒子是醫生就不用怕,但我沒聽!」他在家裡並不頑皮,但學校操行一塌糊塗,「媽媽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在學校會這樣,老師講東,我一定講西,媽媽整天說:『如果這個世界個個都像你,就好麻煩!』」因為學校太悶,他才去音統處學大提琴。
考入演藝學院音樂系、全職加入香港小交響樂團、二十六歲到美國紐約進修音樂,卻又轉讀哲學和電影。「我讀什麼媽媽都沒有『詐型』。我盡量不問她拿錢,但有時真的開口,她馬上就寄,什麼都不問。她其實是困難的,但東拉西扯七拼八湊也供我留學。」
二千年紐約十七歲華裔少女與黑人男友合謀殺死父母,震驚華人圈子,張經緯改編成電影劇本贏得楊紫瓊「電影神話劇創作比賽」,他回港領獎,決定留下。當時正值香港電影低潮,生計都靠香港電台的外判節目。他開始拍攝成本較低的紀錄片,第一部《音樂人生》拍了六年,幸好一鳴驚人。終於到最近,他才有機會開拍十六年前的得獎電影劇本,預計明年上演。「小時睇相,說我有『祖蔭』,我一直不覺得,家人不算有錢,但中年以後才發覺家人給我『最舒服的距離』,讓我可以做喜歡的事,有錢人的子女都未必有這機會。」他反思《少年滋味》裡的家庭壓力,往往是心理多過經濟問題,「人們總是誤解經濟無憂少年理應不愁,但少年要的是理解和空間。」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

陳曉蕾
電郵 :leilachan1301@gmail.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