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陳智傑:小道消息,魅力沒法擋?
陳智傑:小道消息,魅力沒法擋?
23:07 26/11/2015
【明報專訊】本周初,家長們知悉2016年度小學一年級自行分配學位的派位結果。雖說香港出生率下降,整體學位供過於求,但派位結果還是讓家長們緊張起來。一如既往,各種各樣有關小一入學面試和派位的小道消息,紛紛湧現於各社交平台、網絡論壇和人際耳語中。儘管教育局及各學校都提供不少官方消息,傳媒大幅報道相關的教育新聞,教育界中人大都呼籲家長們不必讓子女因入學而承受過分壓力,但相關的小道消息仍是不脛而走。
廣告
如果官方及學校的公布、新聞傳媒及專家所提供的為「正規」信息,那在網絡及人際耳語流傳的便是相對「非正規」的社會消息。我早前在本欄曾探討「城市傳說」(urban legend)的社會現象——簡單來說,當社會對資訊的需求大於供應,人們便會自行尋找相關消息;再者,如果「正規」信息欠缺公信力,亦變相無法滿足社會對資訊的需求。這些社會背景,便是醞釀「城市傳說」、小道消息等「非正規」消息的溫牀。
「非正規」消息可塑性較大
在上述說法的基礎上,再值得深思的研究問題是:「非正規」的社會消息是否只是「正規」信息的替代品?無論是資訊供求關係的分析,還是「正規」信息的公信力問題,其前提都是人們會先追求「正規」信息,並在「正規」信息發揮不了作用時,才轉而尋求「非正規」消息。不過想深一層,所謂的「非正規信息」,會否滿足了人們一些無法從「正規」信息所取得的社會功能?讀者們或可反問自己:如果教育局和一眾學校決定完全公開自行分配學位的考核及取錄過程,讓一眾新聞傳媒全面、客觀、深入地報道小一入學叩門的「神秘面紗」,那些流傳於耳語中的「面試攻略」和「入學貼士」會否到此為止?我的直覺是——不會。
相較於由官方、機構組織、權威專家和新聞機構所發放的「正規」信息,「非正規」消息的可塑性較大。「正規」信息往往要經組織的認可(官方消息或機構的新聞公布)、程序的檢測和專業價值的考核(專家證言和新聞資訊),才可發布。故此,每一個人——即使是傳媒或組織的高層領導——都難以對「正規」信息有絕對的話事權。可以說,「正規」信息雖有其可塑性,但這種可塑性很大程度上奠基於集體決定,以及不同個人和集體之間的妥協產物。反之,「非正規」消息則幾乎沒有顧慮組織和集體的思想包袱,自由創作的空間大,內容也可以多姿多采。
人際社交不可或缺的「調味粉」
正由於「非正規」消息的內容往往較「正規」信息更引人入勝,而且被組織和社會問責的機會較少,因而亦有機會發揮一些「正規」信息未必能及的社會功能。首先,是人際間的社交滿足感。相信大家都有類似以下的生活經驗:一班人「細聲講,大聲笑」,或在下午茶時段、公司的茶水間、午飯時間「相熟」的同事「講是非」。所謂的「是非」,或真有其事,或無中生有,或嘩眾取寵,或以訛傳訛,但真真假假都不太重要——反正最讓人享受的,是一班人圍在一起「講是非」的「取暖」感覺。「非正規」消息由於內容「加鹽加醋」,讓人情緒起伏,故此亦是人際社交中不可或缺的「調味粉」。
真假難分 能毁人名譽挑起矛盾
雖說「非正規」消息未必讓人人當真,惟正因其真假難分,故亦能造成「曾參殺人」的效果。是故,「非正規」消息往往是毁人名譽、暗中攻擊對手、挑起紛擾矛盾的利器。同學之間、同事之間、職場之間、官場之間,以至民間社會總是充滿「非正規」消息,其中不少都涉及貶抑某人、某組織或某社會類群的風評。這些風評,有的滲了蛛絲馬迹,有的捕風捉影,但總體來說都讓人、組織、制度,或整體社會名譽受損。相較於以「正規」信息堂堂正正地展開辯論,「非正規」消息於政治或人際關係的操作上更具彈性。
再者,每個社會都有其禁忌,或於道德層面讓人尷尬之事。對於一些人人想知,但無人想講的事,「非正規」消息便大派用場了。例如尋花問柳、男女間的微妙關係,又或者在組織「走後門」的方法等,可以說是幾乎存在於每個社會的事實。不過,基於社會的道德期望,人們未必能以「正規」信息公開探討。結果,相關的「非正規」消息——諸如網絡指南、「行內」的暗號等,便應運而生。
總括而言,「非正規」消息的課題,讓傳播學更加緊扣社會組織和發展的形態。上文提及的社會現象——人際傳播與謠言的作用、政治或組織謠言的醞釀動機與過程,以及社會禁忌的傳播方式,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題材。
陳智傑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23:07 26/11/2015
【明報專訊】本周初,家長們知悉2016年度小學一年級自行分配學位的派位結果。雖說香港出生率下降,整體學位供過於求,但派位結果還是讓家長們緊張起來。一如既往,各種各樣有關小一入學面試和派位的小道消息,紛紛湧現於各社交平台、網絡論壇和人際耳語中。儘管教育局及各學校都提供不少官方消息,傳媒大幅報道相關的教育新聞,教育界中人大都呼籲家長們不必讓子女因入學而承受過分壓力,但相關的小道消息仍是不脛而走。
廣告
如果官方及學校的公布、新聞傳媒及專家所提供的為「正規」信息,那在網絡及人際耳語流傳的便是相對「非正規」的社會消息。我早前在本欄曾探討「城市傳說」(urban legend)的社會現象——簡單來說,當社會對資訊的需求大於供應,人們便會自行尋找相關消息;再者,如果「正規」信息欠缺公信力,亦變相無法滿足社會對資訊的需求。這些社會背景,便是醞釀「城市傳說」、小道消息等「非正規」消息的溫牀。
「非正規」消息可塑性較大
在上述說法的基礎上,再值得深思的研究問題是:「非正規」的社會消息是否只是「正規」信息的替代品?無論是資訊供求關係的分析,還是「正規」信息的公信力問題,其前提都是人們會先追求「正規」信息,並在「正規」信息發揮不了作用時,才轉而尋求「非正規」消息。不過想深一層,所謂的「非正規信息」,會否滿足了人們一些無法從「正規」信息所取得的社會功能?讀者們或可反問自己:如果教育局和一眾學校決定完全公開自行分配學位的考核及取錄過程,讓一眾新聞傳媒全面、客觀、深入地報道小一入學叩門的「神秘面紗」,那些流傳於耳語中的「面試攻略」和「入學貼士」會否到此為止?我的直覺是——不會。
相較於由官方、機構組織、權威專家和新聞機構所發放的「正規」信息,「非正規」消息的可塑性較大。「正規」信息往往要經組織的認可(官方消息或機構的新聞公布)、程序的檢測和專業價值的考核(專家證言和新聞資訊),才可發布。故此,每一個人——即使是傳媒或組織的高層領導——都難以對「正規」信息有絕對的話事權。可以說,「正規」信息雖有其可塑性,但這種可塑性很大程度上奠基於集體決定,以及不同個人和集體之間的妥協產物。反之,「非正規」消息則幾乎沒有顧慮組織和集體的思想包袱,自由創作的空間大,內容也可以多姿多采。
人際社交不可或缺的「調味粉」
正由於「非正規」消息的內容往往較「正規」信息更引人入勝,而且被組織和社會問責的機會較少,因而亦有機會發揮一些「正規」信息未必能及的社會功能。首先,是人際間的社交滿足感。相信大家都有類似以下的生活經驗:一班人「細聲講,大聲笑」,或在下午茶時段、公司的茶水間、午飯時間「相熟」的同事「講是非」。所謂的「是非」,或真有其事,或無中生有,或嘩眾取寵,或以訛傳訛,但真真假假都不太重要——反正最讓人享受的,是一班人圍在一起「講是非」的「取暖」感覺。「非正規」消息由於內容「加鹽加醋」,讓人情緒起伏,故此亦是人際社交中不可或缺的「調味粉」。
真假難分 能毁人名譽挑起矛盾
雖說「非正規」消息未必讓人人當真,惟正因其真假難分,故亦能造成「曾參殺人」的效果。是故,「非正規」消息往往是毁人名譽、暗中攻擊對手、挑起紛擾矛盾的利器。同學之間、同事之間、職場之間、官場之間,以至民間社會總是充滿「非正規」消息,其中不少都涉及貶抑某人、某組織或某社會類群的風評。這些風評,有的滲了蛛絲馬迹,有的捕風捉影,但總體來說都讓人、組織、制度,或整體社會名譽受損。相較於以「正規」信息堂堂正正地展開辯論,「非正規」消息於政治或人際關係的操作上更具彈性。
再者,每個社會都有其禁忌,或於道德層面讓人尷尬之事。對於一些人人想知,但無人想講的事,「非正規」消息便大派用場了。例如尋花問柳、男女間的微妙關係,又或者在組織「走後門」的方法等,可以說是幾乎存在於每個社會的事實。不過,基於社會的道德期望,人們未必能以「正規」信息公開探討。結果,相關的「非正規」消息——諸如網絡指南、「行內」的暗號等,便應運而生。
總括而言,「非正規」消息的課題,讓傳播學更加緊扣社會組織和發展的形態。上文提及的社會現象——人際傳播與謠言的作用、政治或組織謠言的醞釀動機與過程,以及社會禁忌的傳播方式,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題材。
陳智傑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