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4-品味蘋果:追蹤獵戶 採集歌謠 趙式慶不愛江山愛草原
品味蘋果:追蹤獵戶 採集歌謠 趙式慶不愛江山愛草原
9:08 24/11/2013
■蘇浙公學的一角,掛滿歷任校董的照片,趙式慶說着他的傳承故事,情景交融。
以特立獨行形容趙式慶,應不為過。
父親是華光船務主席趙世光,已故船王趙從衍的孫兒,含着銀匙出世,偏偏最討厭十里洋場。
二十出頭,一個人出走內蒙古,在貧瘠之地,追蹤中國最後的獵戶鄂倫春人,採集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歌謠。
在英國生活多年,卻以傳承中國武術為大任,出版英文版洪拳天書;為將武術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出奔走。
「由少數民族到武術,都係一脈相通,好多傳統文化,唔記錄同保存,好快就會消失。」在這個富二代眼中,保育使命,較繼承十億家族生意,更刻不容緩。
記者:呂麗嬋 攝影:羅君豪
約訪趙式慶,他一口答應,地點選定在校舍有點殘舊的蘇浙公學,而非華光辦公室,「保育傳統文化,都係為咗我哋嘅下一代,嚟學校比較適合,我係蘇浙校董,會嚟開會,因利成便。」他解釋。六呎三吋高,趙式慶不苟言笑,眼神銳利,不笑時生人勿近,但其實彬彬有禮,甫見面,趨前站定與記者一一握手,又以「阿慶」介紹自己,親切如住在隔壁的好街坊。
不過,這個外形不俗,曾被女性雜誌選為全港十大「筍盤」的名門之後,卻自言年輕時憂鬱又孤僻,最怕別人認定他是無憂米的趙家公子,「細個唔鍾意出聲,冇咩朋友,喺香港讀完中一,就過英國讀書,好多華人留學生鍾意聚埋一齊,我就同佢哋格格不入,身邊朋友都係鬼仔,心底覺得,自己前世一定係蒙古人或者外族!」嚴肅的臉,罕有綻放頑童式的笑容。
生於航運世家,爺爺「船王」趙從衍,五二年創立華光船務,跟環球船務的包玉剛和東方海外的董浩雲,並稱香港三大船王。對上有三個姐姐的趙式慶,是趙世光的獨生子,一直被篤定為第三代接班人,可惜我行我素的他,對從商一直興趣缺缺,早前因父親趙世光中風,「臨危受命」的大家姐趙式明,在接受訪問時便打趣謂,接掌家族生意,只是執弟弟二攤!
■一文一武,除了文化保育,8歲便習武的阿慶,對武術傳承,一樣肉緊。趙式慶提供圖片
走上改變一生的旅程
不同於一般不務正業的富二代,三十五歲的趙式慶,自小已特立獨行,有自己一套。愛思考的他,知性善感,並不以生為「有錢人」而沾沾自喜,眼看貧富不均,對人生有好多疑問,「十六歲前嘅我,好多嘢諗唔通,物質不缺,但並不快樂。」趙式慶是家中孻子,與三個姐姐感情甚篤,但談起心事,他直言卻是格格不入。「爸爸(趙世光)係一個好幽默嘅人,細個我好多嘢諗,又最鍾意拋書包,引名人名句講大道理,最記得Daddy成日笑我:阿仔,我真係唔知你講咩!」說起童年往事,阿慶忍不住自嘲,哈哈大笑。
這種少年維特的煩惱,也許在一般人眼中,有點為賦新辭,但善感的性格,卻讓他走了彎彎曲曲的路。在大學選讀哲學,他不諱言,也是為了尋找人生的出路。「以前喺香港讀書,歷史、文學科科紅,去到英國,呢啲統統成為我嘅強項。英國好注重文科,重視一個人嘅整體修養,鼓勵獨立思考。長篇史詩、古希臘悲劇,問嘅,全部係人生嘅問題。」
人點解存在?究竟有無神?以為書本可解答心中的疑團,問題卻越問越多。在學術殿堂,他找不着答案,懊惱依然。「二千年由英國回港,早已回歸,爸媽係傳統嘅人,希望我學好普通話,輾轉去咗北京大學讀美學,臨走之前,一個人去咗內蒙,冇特定目的地,抱着體驗生活嘅心態,越走越遠。」沿着呼倫貝爾一直往東北走,穿過無邊無際的草原,行行重行行,越走越貧瘠,也越走越澄明。「那是改變我一生的旅程。」一面認真。
在了無人煙的草原,他看到另一個世界。原來,除了名人派對、繼承祖業,在商場馳騁,人生,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喺草原,物質生活好貧瘠,對於牧民嚟講,我係素昧平生嘅陌生人,但佢哋會同你分享一切,最簡單嘅食物、招呼你入住蒙古包,同你舉杯暢飲。喺嗰度,人與人嘅相處、人與自然嘅交流,重回最基本嘅關係。」這個自稱前世是蒙古人的富二代,找到心中的真善美。
「人生中首次,遇到嘅人,對我沒有先入為主嘅印象。」不因他來自富裕家庭,視他如二世祖般輕視他;也不因他的身份,刻意奉迎或禮待,「喺蒙古,我第一次覺得,啲人接受我、喜歡我,係因為我本身,唔係其他原因。」那股藏在心中的鬱悶,一掃而空。前所未有的快樂,令他決定留下來,住進獵戶的家,成為一分子。家人催促他回去,但不久,他又心思思,回到草原。
在這裏,阿慶找到他心中認為快樂的生活方式,也遇上鄂倫春人,「鄂倫春族,位處內蒙自治區與黑龍江大小興安嶺之中,現多居於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
人口只剩一萬的鄂倫春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據指,是中國最後一批獵人。鄂倫春人精騎善射,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裏,居無定所,過着遊獵生活。「佢哋有自己嘅語言同生活方式,以狩獵和馴鹿為業。」阿慶說。
住進簡陋的蒙古包,他學懂安靜地欣賞河流在陽光下的美;看到獵民選了山上最美的樹對着唱歌,他會情不自禁,滿心歡喜。阿慶記得,有一年的冬天,氣溫只有攝氐零下三四十度,他第一次背着木頭,隨獵民上山。「獵人有自己嘅生存規律,唔會隨便砍伐山上的樹木,只砍枯萎嘅;佢哋以狩獵維生,但春天係禁鹿期,動物嘅繁殖期,絕對唔會胡亂獵殺母鹿和小鹿。」白樺樹木生長於鄂倫春族聚居地,面對茂密的樹林,尊而敬之,粗糙的樹皮,繡以精美的傳統圖騰,製成手工藝品。
■出身富裕卻淡薄名利,過去十年,趙式慶(後左)致力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保育,走遍大小部落,住進獵戶的家,儼如一家人。趙式慶提供圖片
■攝氏零下30度的低溫,內蒙塔河縣漫天飛雪,氣候嚴寒,生活艱苦。
■今年7月,他深入大興安嶺的阿龍山,探訪僅存的熬魯古雅鄂溫克馴鹿部。
■沒有文字,卻有語言,傳統的舞蹈和歌謠,唱出族人的故事,是最好的記錄。
■都市化的結果,樹林被大肆砍伐,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流失。趙式慶提供圖片
已不再抗拒繼承祖業
只是,住久了,愛煞這裏的文化,也看到問題所在。「有個老太太同我講,鄂倫春語,她兒子只懂幾句,到孫子一代,已唔再識講,所謂嘅傳統,將隨時間湮滅,唯一願望係民族不致完全消失,就算只簡單喺博物館記上一筆,已心滿意足。」賴以維生的狩獵被禁,樹林被大肆砍伐,成為垃圾山,為了融入體制,年輕一代往外尋找工作機會,傳統文化不斷流失,老太太無能為力,他這個生在十萬八千里遠的城市人,聽在耳中,卻自覺責任重大。
回港後,他先後成立了鄂倫春族基金會和地脈基金會,致力於黑龍江、內蒙古及寧夏等偏遠山區的保育工作,又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讓年輕一代接受教育,設定資助,鼓勵年輕人重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喺大城市長大,會追求物質上嘅享受,但當人嘅核心價值改變,你會交到多啲真心嘅朋友,追求嘅唔再係賺幾多錢,而係要點樣保護你認為有價值嘅嘢。」他說。
過去十年,他便先後踏足內蒙古與黑龍江一帶超過五十次,為鄂倫春的歌謠作記錄和系統研究,甚至結集成唱碟,尋找知音人之餘,也讓新生代的鄂倫春族人,重新認識快將失傳的母語。上月,基金會就舉行了一個慈善晚宴,他便創作了名為「天鵝公主」的原創舞蹈表演,結合他研究多年的鄂倫春傳統舞蹈和歌謠,備受好評。
「由少數民族到武術,都係一脈相通,好多傳統文化,唔記錄同保存,好快就會消失。」在英國生活多年,趙式慶卻熱愛中國文化,「正正因為我投入西方文化,先知道自己民族文化嘅價值何在,點解覺得佢咁有魅力。」除了少數民族的保育,八歲便習武的他,對中國武術傳承同樣肉緊。今年六月,他便與師傅林鎮輝,合寫英文版洪拳入門,又成立中華國術總會,團結不同門派,為將武術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出奔走。
「小說入面,攞到本秘笈就天下無敵,現實之中,練武卻要下苦功,集中精神,同做人一樣。」在擂台上搏擊,要有豁出去的勇氣,擂台下的生活,何嘗不是?父親趙世光近年身體欠佳,六年間兩度中風,身為家中獨子,回家幫忙家族生意,似乎順理成章。對於繼承祖業,他直言沒有從前抗拒。
「以前咩都打交叉,𠵱家覺得做任何嘢,都有好有壞,方法取決一切。」趙式慶很坦白,已為人父的他,笑說以前萬事興趣先行,今天,就算提倡保育,都不再一味感性,會考慮延續性。「就算係做生意,都可以有良心,文化保育同做生意,唔一定互相牴觸。」是疑問也是答案,不愛江山愛草原的阿慶說。
9:08 24/11/2013
■蘇浙公學的一角,掛滿歷任校董的照片,趙式慶說着他的傳承故事,情景交融。
以特立獨行形容趙式慶,應不為過。
父親是華光船務主席趙世光,已故船王趙從衍的孫兒,含着銀匙出世,偏偏最討厭十里洋場。
二十出頭,一個人出走內蒙古,在貧瘠之地,追蹤中國最後的獵戶鄂倫春人,採集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歌謠。
在英國生活多年,卻以傳承中國武術為大任,出版英文版洪拳天書;為將武術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出奔走。
「由少數民族到武術,都係一脈相通,好多傳統文化,唔記錄同保存,好快就會消失。」在這個富二代眼中,保育使命,較繼承十億家族生意,更刻不容緩。
記者:呂麗嬋 攝影:羅君豪
約訪趙式慶,他一口答應,地點選定在校舍有點殘舊的蘇浙公學,而非華光辦公室,「保育傳統文化,都係為咗我哋嘅下一代,嚟學校比較適合,我係蘇浙校董,會嚟開會,因利成便。」他解釋。六呎三吋高,趙式慶不苟言笑,眼神銳利,不笑時生人勿近,但其實彬彬有禮,甫見面,趨前站定與記者一一握手,又以「阿慶」介紹自己,親切如住在隔壁的好街坊。
不過,這個外形不俗,曾被女性雜誌選為全港十大「筍盤」的名門之後,卻自言年輕時憂鬱又孤僻,最怕別人認定他是無憂米的趙家公子,「細個唔鍾意出聲,冇咩朋友,喺香港讀完中一,就過英國讀書,好多華人留學生鍾意聚埋一齊,我就同佢哋格格不入,身邊朋友都係鬼仔,心底覺得,自己前世一定係蒙古人或者外族!」嚴肅的臉,罕有綻放頑童式的笑容。
生於航運世家,爺爺「船王」趙從衍,五二年創立華光船務,跟環球船務的包玉剛和東方海外的董浩雲,並稱香港三大船王。對上有三個姐姐的趙式慶,是趙世光的獨生子,一直被篤定為第三代接班人,可惜我行我素的他,對從商一直興趣缺缺,早前因父親趙世光中風,「臨危受命」的大家姐趙式明,在接受訪問時便打趣謂,接掌家族生意,只是執弟弟二攤!
■一文一武,除了文化保育,8歲便習武的阿慶,對武術傳承,一樣肉緊。趙式慶提供圖片
走上改變一生的旅程
不同於一般不務正業的富二代,三十五歲的趙式慶,自小已特立獨行,有自己一套。愛思考的他,知性善感,並不以生為「有錢人」而沾沾自喜,眼看貧富不均,對人生有好多疑問,「十六歲前嘅我,好多嘢諗唔通,物質不缺,但並不快樂。」趙式慶是家中孻子,與三個姐姐感情甚篤,但談起心事,他直言卻是格格不入。「爸爸(趙世光)係一個好幽默嘅人,細個我好多嘢諗,又最鍾意拋書包,引名人名句講大道理,最記得Daddy成日笑我:阿仔,我真係唔知你講咩!」說起童年往事,阿慶忍不住自嘲,哈哈大笑。
這種少年維特的煩惱,也許在一般人眼中,有點為賦新辭,但善感的性格,卻讓他走了彎彎曲曲的路。在大學選讀哲學,他不諱言,也是為了尋找人生的出路。「以前喺香港讀書,歷史、文學科科紅,去到英國,呢啲統統成為我嘅強項。英國好注重文科,重視一個人嘅整體修養,鼓勵獨立思考。長篇史詩、古希臘悲劇,問嘅,全部係人生嘅問題。」
人點解存在?究竟有無神?以為書本可解答心中的疑團,問題卻越問越多。在學術殿堂,他找不着答案,懊惱依然。「二千年由英國回港,早已回歸,爸媽係傳統嘅人,希望我學好普通話,輾轉去咗北京大學讀美學,臨走之前,一個人去咗內蒙,冇特定目的地,抱着體驗生活嘅心態,越走越遠。」沿着呼倫貝爾一直往東北走,穿過無邊無際的草原,行行重行行,越走越貧瘠,也越走越澄明。「那是改變我一生的旅程。」一面認真。
在了無人煙的草原,他看到另一個世界。原來,除了名人派對、繼承祖業,在商場馳騁,人生,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喺草原,物質生活好貧瘠,對於牧民嚟講,我係素昧平生嘅陌生人,但佢哋會同你分享一切,最簡單嘅食物、招呼你入住蒙古包,同你舉杯暢飲。喺嗰度,人與人嘅相處、人與自然嘅交流,重回最基本嘅關係。」這個自稱前世是蒙古人的富二代,找到心中的真善美。
「人生中首次,遇到嘅人,對我沒有先入為主嘅印象。」不因他來自富裕家庭,視他如二世祖般輕視他;也不因他的身份,刻意奉迎或禮待,「喺蒙古,我第一次覺得,啲人接受我、喜歡我,係因為我本身,唔係其他原因。」那股藏在心中的鬱悶,一掃而空。前所未有的快樂,令他決定留下來,住進獵戶的家,成為一分子。家人催促他回去,但不久,他又心思思,回到草原。
在這裏,阿慶找到他心中認為快樂的生活方式,也遇上鄂倫春人,「鄂倫春族,位處內蒙自治區與黑龍江大小興安嶺之中,現多居於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
人口只剩一萬的鄂倫春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據指,是中國最後一批獵人。鄂倫春人精騎善射,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裏,居無定所,過着遊獵生活。「佢哋有自己嘅語言同生活方式,以狩獵和馴鹿為業。」阿慶說。
住進簡陋的蒙古包,他學懂安靜地欣賞河流在陽光下的美;看到獵民選了山上最美的樹對着唱歌,他會情不自禁,滿心歡喜。阿慶記得,有一年的冬天,氣溫只有攝氐零下三四十度,他第一次背着木頭,隨獵民上山。「獵人有自己嘅生存規律,唔會隨便砍伐山上的樹木,只砍枯萎嘅;佢哋以狩獵維生,但春天係禁鹿期,動物嘅繁殖期,絕對唔會胡亂獵殺母鹿和小鹿。」白樺樹木生長於鄂倫春族聚居地,面對茂密的樹林,尊而敬之,粗糙的樹皮,繡以精美的傳統圖騰,製成手工藝品。
■出身富裕卻淡薄名利,過去十年,趙式慶(後左)致力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保育,走遍大小部落,住進獵戶的家,儼如一家人。趙式慶提供圖片
■攝氏零下30度的低溫,內蒙塔河縣漫天飛雪,氣候嚴寒,生活艱苦。
■今年7月,他深入大興安嶺的阿龍山,探訪僅存的熬魯古雅鄂溫克馴鹿部。
■沒有文字,卻有語言,傳統的舞蹈和歌謠,唱出族人的故事,是最好的記錄。
■都市化的結果,樹林被大肆砍伐,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流失。趙式慶提供圖片
已不再抗拒繼承祖業
只是,住久了,愛煞這裏的文化,也看到問題所在。「有個老太太同我講,鄂倫春語,她兒子只懂幾句,到孫子一代,已唔再識講,所謂嘅傳統,將隨時間湮滅,唯一願望係民族不致完全消失,就算只簡單喺博物館記上一筆,已心滿意足。」賴以維生的狩獵被禁,樹林被大肆砍伐,成為垃圾山,為了融入體制,年輕一代往外尋找工作機會,傳統文化不斷流失,老太太無能為力,他這個生在十萬八千里遠的城市人,聽在耳中,卻自覺責任重大。
回港後,他先後成立了鄂倫春族基金會和地脈基金會,致力於黑龍江、內蒙古及寧夏等偏遠山區的保育工作,又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讓年輕一代接受教育,設定資助,鼓勵年輕人重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喺大城市長大,會追求物質上嘅享受,但當人嘅核心價值改變,你會交到多啲真心嘅朋友,追求嘅唔再係賺幾多錢,而係要點樣保護你認為有價值嘅嘢。」他說。
過去十年,他便先後踏足內蒙古與黑龍江一帶超過五十次,為鄂倫春的歌謠作記錄和系統研究,甚至結集成唱碟,尋找知音人之餘,也讓新生代的鄂倫春族人,重新認識快將失傳的母語。上月,基金會就舉行了一個慈善晚宴,他便創作了名為「天鵝公主」的原創舞蹈表演,結合他研究多年的鄂倫春傳統舞蹈和歌謠,備受好評。
「由少數民族到武術,都係一脈相通,好多傳統文化,唔記錄同保存,好快就會消失。」在英國生活多年,趙式慶卻熱愛中國文化,「正正因為我投入西方文化,先知道自己民族文化嘅價值何在,點解覺得佢咁有魅力。」除了少數民族的保育,八歲便習武的他,對中國武術傳承同樣肉緊。今年六月,他便與師傅林鎮輝,合寫英文版洪拳入門,又成立中華國術總會,團結不同門派,為將武術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出奔走。
「小說入面,攞到本秘笈就天下無敵,現實之中,練武卻要下苦功,集中精神,同做人一樣。」在擂台上搏擊,要有豁出去的勇氣,擂台下的生活,何嘗不是?父親趙世光近年身體欠佳,六年間兩度中風,身為家中獨子,回家幫忙家族生意,似乎順理成章。對於繼承祖業,他直言沒有從前抗拒。
「以前咩都打交叉,𠵱家覺得做任何嘢,都有好有壞,方法取決一切。」趙式慶很坦白,已為人父的他,笑說以前萬事興趣先行,今天,就算提倡保育,都不再一味感性,會考慮延續性。「就算係做生意,都可以有良心,文化保育同做生意,唔一定互相牴觸。」是疑問也是答案,不愛江山愛草原的阿慶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