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8-許驥:何廣棪教授:我不是藏書家
許驥:何廣棪教授:我不是藏書家
20131128
學者開倉賣書 書迷工廈尋寶
一個只有200多名粉絲的帳號,
一條微博竟被轉發了近4000次。
為什麼?因為這條微博是由一位來自香港的教授,
說要準備散盡自己的150箱過萬本藏書,
惠澤有緣讀書人,呼籲在香港的愛書人千萬不要錯過。
此舉引來兩岸三地愛書人的關注,奔走相告。
聽說北京藏書家史航,甚至託在香港的朋友前去淘書。
這些書的主人,是現任新亞研究所和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何廣棪。這逾萬本書,都是何廣棪畢生親自購買並閱讀過的。正是憑藉這些書,使他成為在文獻學、目錄學方面的知名學者。現在,他要讓知識流傳。
世界小,讀書人的世界更小。那天下午,來到位於長沙灣的迷你倉,恰巧香港作家、詩人廖偉棠也在這裏。雖然是工作日,但仍有不約而同前來的幾個年輕人在挑書,大家幾乎全部都是從微博獲知消息。散發着淡淡樟腦香氣的書籍,把大家吸引到這裏。從書的種類看,以人文為主,也頗龐雜,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來買書的,不少是學生以及文化工作者,看得出都是行家,各取所需。
一個越南華僑的故事
何廣棪出生於1940年,是越南華僑,祖父輩在清末光緒年間就去往越南,他在西貢(胡志明市)長大。在越南時,何廣棪就愛讀古文。他說,那時候越南華人稍微有能力的,都教授子女念古文,認為是上流社會的語言。何廣棪的父親,又於家中教他讀《古文觀止》。學習刻苦的他,還報讀夜校學古文。
20世紀中葉的越南不太平。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這年,持續長達20年之久的越南戰爭正式爆發。1956年,為了逃避戰火,何廣棪隻身乘船,來到香港,投靠住在北角的表姨。他的父母,也於稍後抵港,何家開始在香港落地生根。
因為來不及把存放在越南的書帶過來,剛來香港的時候,何廣棪到處找書看。他在表姨家,獲得了個100平方呎左右的自由小天地,便開始跑書店買書。他說,那時候年紀小,買的都是《古文評註》一類在他看來叫做「通俗書」的書籍。當時跑得最多的,是位於皇后大道的中華書局。如果買舊書,就去實用書局和新亞書局。他和兩家書店的老闆龍良臣先生、蘇賡哲先生,都是故交。
何廣棪說:「那時候買舊書,有時候比新書還貴,因為老闆識貨,比如龍先生,一眼就知道哪本是絕版書,進貨可能50,賣出去要100,當時的賣書人真是厲害。」還有很多書店,如波文、龍門、友聯等等,幾乎沒有何廣棪沒去過的。他在每家書店都打過書釘,但每次去總要搬幾本書回來。
所以,很快小小的房間就被買回來的書給佔領了。
何廣棪認為,做學問的人必須要自己買書。他說,最起碼自己的書可以在上面做筆記,很方便。他不太喜歡用圖書館,因為常常通宵做學問,如果依賴圖書館資源,便受制於圖書館的開放時間。他說:「學問的大小與藏書多少有關。」在何廣棪看來,一個人買書才會愛書,愛書才會讀書。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一個不買書的學生,和一個買書的學生,畢業時的學術造詣往往天壤之別。
大學時代,何廣棪主要致力於研究宋代文學。畢業後,曾經做過中學老師。然後又考入錢穆先生創辦的新亞研究所,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大量的閱讀,使何廣棪的研究方向,逐漸從文學轉向文獻學、目錄學。在研究所,何廣棪遇到了對他影響至深的國學大師饒公饒宗頤。何廣棪說,他受饒公薰陶很重,饒公在治學上給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他與饒公的因緣,在畢業後數十年從未間斷。
饒宗頤的勸誡
1993年何廣棪赴台,在台灣畫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任教。次年,饒公到台灣講學,二人見面。何廣棪跟饒公說,自己正在做關於宋代目錄學家陳振孫的研究,向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下稱「國科委」)申請了資助,準備寫一部「辨證」。饒公聽了,勸誡他不要做「辨證」,而應做「考證」。「辨證」與「考證」之別,前者專注找出錯謬之處,加以註解;而後者則事無鉅細,每句話皆考證,這樣對何廣棪的學問有幫助,對讀者也不無裨益。
何廣棪聽取了老師的意見,開始做考證工作。但是,按照與國科委的約定,項目必須在一年內完成。何廣棪說:「那一整年,我不眠不休,連跟人飲茶的時間也沒有。」終於,他如期把50萬字的《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下稱《考證》)完成。憑藉《考證》,何廣棪獲得教授資格。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何廣棪又陸續完成了關於陳振孫的4本大部頭,合共逾500萬字,奠定了他在學術上的重要地位。目前,何廣棪正在進行緊張的編校工作,明年即將在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合編本。
陳寅恪的啟示
因為愛書,何廣棪還和書有許多因緣際會。例如,他幫助「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陳寅恪之兄陳隆恪,在香港出版過詩集。
何廣棪曾鑽研陳寅恪。1970年代,美國歷史教授汪榮祖從上海帶來一部手稿影印本,作者正是陳寅恪的哥哥陳隆恪。原來,是陳隆恪的女兒,在內地文革的肅殺環境中,希望出版父親的詩作。
汪榮祖冒險將手稿帶來香港,交給何廣棪。何廣棪二話不說,在自己的出版社里仁書局,為陳家印製了《同照閣詩鈔》一書。這部書,當時一共只印了300本,早已絕版。那天,被一位細心的讀者,從書堆中翻出兩本,買走,如獲至寶。何廣棪臉上,亦洋溢愉快的笑容。
從1993年到2009年,何廣棪一直在台灣任教,做過兩屆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離開前,他把在香港的藏書裝箱,封存起來。轉眼16年便過去,這次是因為住了40多年的房子要裝修,心想與其這些書放着不用,莫如將書散出。其中包括不少絕版書、作家簽名本等等,一本不留。
不過,雖然擁有這麼多藏書,但何廣棪覺得自己不是藏書家,而是「用書家」。他說,在香港買書,受居住條件限制頗多,書用完後一般就裝箱處理。
這幾天,何廣棪親自坐鎮,把每本書親手交給它們的新主人。都說文物有靈,相信這些書,在等待有緣人的到來。
【Profile.何廣棪】
1940年出生,籍貫廣東鶴山,出生於越南,1956年來港,畢業於新亞研究所,為知名目錄學家。曾在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任教16年,2009年退休後回香港,現任新亞研究所和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代表作有《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碩堂文存》等。何廣棪藏書頗豐,今年11月宣布散盡自己的過萬本藏書,惠澤學人,此事引起兩岸三地讀書人的廣泛關注,成為一宗文化事件。
【世紀.教授開倉賣書】
日期:即日起至12月1日
時間:每天12:00至17:00
地址:九龍長沙灣福榮街348號昌發大廈D座7字樓加利迷你倉
[文、圖/許驥 編輯/袁兆昌]
明報世紀版
20131128
學者開倉賣書 書迷工廈尋寶
一個只有200多名粉絲的帳號,
一條微博竟被轉發了近4000次。
為什麼?因為這條微博是由一位來自香港的教授,
說要準備散盡自己的150箱過萬本藏書,
惠澤有緣讀書人,呼籲在香港的愛書人千萬不要錯過。
此舉引來兩岸三地愛書人的關注,奔走相告。
聽說北京藏書家史航,甚至託在香港的朋友前去淘書。
這些書的主人,是現任新亞研究所和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何廣棪。這逾萬本書,都是何廣棪畢生親自購買並閱讀過的。正是憑藉這些書,使他成為在文獻學、目錄學方面的知名學者。現在,他要讓知識流傳。
世界小,讀書人的世界更小。那天下午,來到位於長沙灣的迷你倉,恰巧香港作家、詩人廖偉棠也在這裏。雖然是工作日,但仍有不約而同前來的幾個年輕人在挑書,大家幾乎全部都是從微博獲知消息。散發着淡淡樟腦香氣的書籍,把大家吸引到這裏。從書的種類看,以人文為主,也頗龐雜,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來買書的,不少是學生以及文化工作者,看得出都是行家,各取所需。
一個越南華僑的故事
何廣棪出生於1940年,是越南華僑,祖父輩在清末光緒年間就去往越南,他在西貢(胡志明市)長大。在越南時,何廣棪就愛讀古文。他說,那時候越南華人稍微有能力的,都教授子女念古文,認為是上流社會的語言。何廣棪的父親,又於家中教他讀《古文觀止》。學習刻苦的他,還報讀夜校學古文。
20世紀中葉的越南不太平。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這年,持續長達20年之久的越南戰爭正式爆發。1956年,為了逃避戰火,何廣棪隻身乘船,來到香港,投靠住在北角的表姨。他的父母,也於稍後抵港,何家開始在香港落地生根。
因為來不及把存放在越南的書帶過來,剛來香港的時候,何廣棪到處找書看。他在表姨家,獲得了個100平方呎左右的自由小天地,便開始跑書店買書。他說,那時候年紀小,買的都是《古文評註》一類在他看來叫做「通俗書」的書籍。當時跑得最多的,是位於皇后大道的中華書局。如果買舊書,就去實用書局和新亞書局。他和兩家書店的老闆龍良臣先生、蘇賡哲先生,都是故交。
何廣棪說:「那時候買舊書,有時候比新書還貴,因為老闆識貨,比如龍先生,一眼就知道哪本是絕版書,進貨可能50,賣出去要100,當時的賣書人真是厲害。」還有很多書店,如波文、龍門、友聯等等,幾乎沒有何廣棪沒去過的。他在每家書店都打過書釘,但每次去總要搬幾本書回來。
所以,很快小小的房間就被買回來的書給佔領了。
何廣棪認為,做學問的人必須要自己買書。他說,最起碼自己的書可以在上面做筆記,很方便。他不太喜歡用圖書館,因為常常通宵做學問,如果依賴圖書館資源,便受制於圖書館的開放時間。他說:「學問的大小與藏書多少有關。」在何廣棪看來,一個人買書才會愛書,愛書才會讀書。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一個不買書的學生,和一個買書的學生,畢業時的學術造詣往往天壤之別。
大學時代,何廣棪主要致力於研究宋代文學。畢業後,曾經做過中學老師。然後又考入錢穆先生創辦的新亞研究所,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大量的閱讀,使何廣棪的研究方向,逐漸從文學轉向文獻學、目錄學。在研究所,何廣棪遇到了對他影響至深的國學大師饒公饒宗頤。何廣棪說,他受饒公薰陶很重,饒公在治學上給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他與饒公的因緣,在畢業後數十年從未間斷。
饒宗頤的勸誡
1993年何廣棪赴台,在台灣畫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任教。次年,饒公到台灣講學,二人見面。何廣棪跟饒公說,自己正在做關於宋代目錄學家陳振孫的研究,向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下稱「國科委」)申請了資助,準備寫一部「辨證」。饒公聽了,勸誡他不要做「辨證」,而應做「考證」。「辨證」與「考證」之別,前者專注找出錯謬之處,加以註解;而後者則事無鉅細,每句話皆考證,這樣對何廣棪的學問有幫助,對讀者也不無裨益。
何廣棪聽取了老師的意見,開始做考證工作。但是,按照與國科委的約定,項目必須在一年內完成。何廣棪說:「那一整年,我不眠不休,連跟人飲茶的時間也沒有。」終於,他如期把50萬字的《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下稱《考證》)完成。憑藉《考證》,何廣棪獲得教授資格。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何廣棪又陸續完成了關於陳振孫的4本大部頭,合共逾500萬字,奠定了他在學術上的重要地位。目前,何廣棪正在進行緊張的編校工作,明年即將在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合編本。
陳寅恪的啟示
因為愛書,何廣棪還和書有許多因緣際會。例如,他幫助「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陳寅恪之兄陳隆恪,在香港出版過詩集。
何廣棪曾鑽研陳寅恪。1970年代,美國歷史教授汪榮祖從上海帶來一部手稿影印本,作者正是陳寅恪的哥哥陳隆恪。原來,是陳隆恪的女兒,在內地文革的肅殺環境中,希望出版父親的詩作。
汪榮祖冒險將手稿帶來香港,交給何廣棪。何廣棪二話不說,在自己的出版社里仁書局,為陳家印製了《同照閣詩鈔》一書。這部書,當時一共只印了300本,早已絕版。那天,被一位細心的讀者,從書堆中翻出兩本,買走,如獲至寶。何廣棪臉上,亦洋溢愉快的笑容。
從1993年到2009年,何廣棪一直在台灣任教,做過兩屆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離開前,他把在香港的藏書裝箱,封存起來。轉眼16年便過去,這次是因為住了40多年的房子要裝修,心想與其這些書放着不用,莫如將書散出。其中包括不少絕版書、作家簽名本等等,一本不留。
不過,雖然擁有這麼多藏書,但何廣棪覺得自己不是藏書家,而是「用書家」。他說,在香港買書,受居住條件限制頗多,書用完後一般就裝箱處理。
這幾天,何廣棪親自坐鎮,把每本書親手交給它們的新主人。都說文物有靈,相信這些書,在等待有緣人的到來。
【Profile.何廣棪】
1940年出生,籍貫廣東鶴山,出生於越南,1956年來港,畢業於新亞研究所,為知名目錄學家。曾在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任教16年,2009年退休後回香港,現任新亞研究所和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代表作有《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碩堂文存》等。何廣棪藏書頗豐,今年11月宣布散盡自己的過萬本藏書,惠澤學人,此事引起兩岸三地讀書人的廣泛關注,成為一宗文化事件。
【世紀.教授開倉賣書】
日期:即日起至12月1日
時間:每天12:00至17:00
地址:九龍長沙灣福榮街348號昌發大廈D座7字樓加利迷你倉
[文、圖/許驥 編輯/袁兆昌]
明報世紀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