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4的文章

20140731-畢明:從來是關於放不低(也放低)

畢明:從來是關於放不低(也放低) 2014年07月31日 在這世代這時空,談一段盪氣迴腸的情,總好像太遙遠。 在消費萬歲,速度取代深度的世代,史詩式廣告已不復見,由氛圍到視野,都是些小情小趣小聰明,細眉細眼細感動,有些直情自作聰明,共鳴太淺。 於是我們無法不依戀有過的「不在乎天長地久」,那種劃時代的浪漫,深刻悵然,風露立中宵。我們曾經擁有。 於是每次鐵達時有新廣告,都想看它如何談情。因為,現代人已不懂用心談情,現代廣告更無心好好說愛。但鐵達時會,它的核心品牌價值,是愛。 最新一輯「愛情。路」,女生在跑呀跑,每一步是心碎是思念,是近代鐵達時電視形象廣告中我最喜歡的。它最不矯情。台灣味又好、日本味也好,重要是愛情味:執著,詩意,放不低。鐵達時從來是關於放不低,梅艷芳才會在車站盼何日君再來,周潤發和吳倩蓮才有「烽火情天」。如今的愛情路,是對曾經擁有肯定,對未來期許,沒有男主角,只有女生心聲,唯美,自省。找到新角度:愛情、愛情後遺和愛的未來,都是自己的。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20140731-王慧麟:世代矛盾的苗頭

王慧麟:世代矛盾的苗頭 2014年07月31日 其實,自從今年中北方人士開始,利用不同方式同手法迫泛民裡面之溫和派,(公開)埋去談判桌談判,裡面已經有一些微妙之變化。 呢度講嘅溫和派,唔係港英舊電池忽然轉身而聲稱自己係溫和派之人士,又或者九七之後忽然跳出來從政之民主派人士,而係響八八直選運動甚至更早之前,已經響香港社會/政治活動已經活躍的朋友。佢地大抵支持民主,但亦接受九七後中共管治香港之法理及政治現實。 呢班朋友,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之油麻地艇戶事件,向港英政府抗爭,而且甚至因為坐旅遊巴過海去示威地點現場之途中,響架旅遊巴上被差人拉晒,告非法集會。所以,佢地都係有抗爭史嘅紀錄。唔好忘記,當時港英公安條例,比依家仲衰多一百倍。呢班朋友之核心,係依家之政黨政客核心,部分專業界別同埋學者。 不過,自從兩年前,佢地支持當時之政改方案,之後畀人搵咗「笨實」(過橋抽板啦,文雅啲)之後,呢班朋友慢慢分道揚鑣咗。大部分朋友呢,走咗去搞佔中,唔再做表面之「溫和派」。部分朋友呢,就去咗真普聯幫手,但就極為淡出,即係開下會出席下咁樣。亦有部分朋友呢,意興闌珊,都會支持一下溫和方案(例如湯Java方案),但都只係簽個名而已。 於是乎,兩年前呢班朋友團結起來,互相呼應包抄,齊齊營造社會輿論,攜手通過政改之modus operanti,依家斷晒。可以咁講,溫和派經過兩年前之教訓之後,同激進派一樣,已經唔同兩年前一樣,有一種連結的形勢。 香港政治,自八九年之後,非黑即白,無溫和空間。九七後,亦如是。傳媒報道少,所以,外界未必知道溫和派裡面的種種情況。所以,北京舊年開始,想搞政改,成日有一套講法,以為激進派捆綁咗溫和派,令到溫和派唔敢同北京傾。現實唔係咁囉。溫和派之政客,想傾都唔敢傾嘅理由,係以前嗰種溫和連結的態勢無咗,素來論述最強之學者都分開晒,冇人坐低undertake論述部分,幫議員撰文背書搞論述。於是,議員真係驚到時去咗談判之後,冇能力去articulate一套完整之政治論述,所以就縮下縮下咁樣。 七十後以至八十後之溫和派,同由七十年代大學出身,八八直選前後投入政治之人士,佢地之視野同嗰代已經有所分別。當然,表面上佢地仍然唔會話忽然激進抗爭上身,但佢乎之抗爭思路,已經唔係上一代咁樣,響民族、民主及民生(注意呢六個字之次序)方面,以及對中國因素之理解,同埋民主運動本土化/

20140731-余若薇:每個人都可繼續守護主場

余若薇:每個人都可繼續守護主場 2014年07月31日 上周六下午,突然傳來「主場新聞」網站結束營運的消息,令人愕然又傷心。 「主場」創辦不過兩年,但是成績斐然,每日獨立瀏覽人數(unique visitor)達30萬。由於「主場」堅守香港的核心價值,報道和評論一針見血,表達形式也生動活潑,這兩年間對香港的社會運動確實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自然會成為當權者的眼中釘。 細看創辦人蔡東豪的告別聲明,他決定停辦「主場」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亦是最矚目的是:「我恐懼」。他和家人因為「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而感受到壓力。隨著政改討論白熱化,以及和平佔中可能即將出現,有關方面正全方位加強打壓民主派人士。近期例子有黎智英捐款給泛民黨派的資料遭人竊取後公開,以及真普聯召集人鄭宇碩遭傳媒翻舊賬,另外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和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過去數月內也曾遭人公然跟蹤。蔡東豪提到家人的感受,大家理解。 他舉出的另一個原因,表面上是「我誤判」。「主場」廣告不多,從未達至收支平衡,從生意角度看不到曙光。這其實也是政治而不是經濟原因。政治扭曲市場,對自命是經濟城市的香港,已響起警號。 蔡東豪突然結束「主場」,不試圖開源節流或找人接手,也不再讓讀者瀏覽舊文,不免令人猜想,他可能已遭受到不為人知的極大打壓。這一刻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決定,並感謝「主場」團隊過去兩年的貢獻。 過去數年,屢次出現報章撤換總編輯、抽廣告和電台名嘴「封咪」的事件,不少人將傳播客觀公正的新聞和評論,寄望於網上的新媒體。但網上媒體也要面對傳統媒體同樣的挑戰。保障人民知情的「第四權」,已經到了寸土必爭的時刻。「主場」結束,「主場新聞博客群」已立即在facebook成立,至少某程度上延續了「主場」的精神和影響力。正如吳靄儀致蔡東豪書所言:「民主真正需要的是每個普通人都有能力有志氣發揮作用,我們不必等待明君聖王,明君聖王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蔡東豪說,我們都可以「為香港做點事」,一個人或許走得不遠,但大家一起邁步,互相接力,即使「主場新聞」暫時倒下,我們還是要守護香港這個主場。

20140731-王永平:評林鄭在美媒談政改

王永平:評林鄭在美媒談政改 2014年07月31日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題為《香港政改的規則》(The Rules for Hong Kong Electoral Reform)。文章是篇高水平的官方作品,內容除了暗踩英國(香港英殖時沒直選議員、《中英聯合聲明》沒提普選),明撐中央(中央履行承諾,逐步在回歸後的香港推行民主、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等)外,還強調嚴格依法辦事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文章暗示2017年特首普選後,政改還有改善空間,例如增加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或者提名程序的民主度。 香港是國際城市,經濟繁榮除了靠內地,也靠國際貿易、金融和投資持份者的積極參與。所以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的社會情況是正常事。不過,中央領導人屢次提醒港人要警惕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每次有英美官員甚至退休高官評論香港情況,特別是政改或普選,外交部發言人一定會嚴正斥責為干預中國內部事務,重申在香港政改上不容外人說三道四。 以西方為主流的國際社會包括對當權政府政策有極大影響力的傳媒。以英美為基地而業務擴展到世界各地的國際性媒體,例如《華爾街日報》近期因為香港多宗「負面」新聞重新留意香港。這批國際性媒體因此多了對香港的報道和評論。林鄭司長可能認為有需要澄清一些誤解,因此選擇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解釋。 暫不評論林鄭文章是否反映事實的全部,此舉卻肯定會在香港政改過程中加深國際的關注度。英美媒體對自己的政府也毫不賣賬,豈會甘心做香港特區政府的傳聲筒?它們不只會同樣刊登香港反對派的文章,還會自己分析和評論將來林鄭將來提出的普選方案是否符合國際標準。這些評論會影響英美政府的立場。 林鄭今次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客觀後果是為香港普選開闢一條國際戰線。泛民將不應該怕迎戰吧!

20140731-陶傑:連鎖中菜

陶傑:連鎖中菜 23:24 31/7/2014 香港的麥當勞因採用上海福喜黑心肉,形象插水。香港人憤怒聲討美帝,其情可憫;但值此美國「衰落」時機,中國或者香港,可不可以振作實力,以自己的食品品牌代替麥當勞呢? 一個國家在世上擁有霸權,不只是經濟實力,還有文化產業的品牌。文化除了電影、音樂、藝術、出版、傳媒等精神領域,也包括吃穿住行的物質層次,建立中國文化品牌,不可以指望在紐約時代廣場放映中國明星大集合的宣傳短片,最有效最實際的,應該是從中國菜做起。 美國的中國菜市場,源遠流長。第一代中國餐館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主要開在洛杉磯和舊金山兩地,中菜最早的「廚師」,都是金礦與鐵路的華工。中菜館出現在美國西岸,比麥當勞還早。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為甚麼中國菜落後於人,至今未建立跨國品牌? 說外國人種族歧視,是最方便的藉口。事實上,中國菜的形象與華人地位一樣惡劣。一八九六年李鴻章訪美,中國菜的處境有所改善,「宮保雞」興起,肯德基家鄉雞,只是裹一層麵粉油炸,與宮保雞相去千里。中菜有此美味,為何無法擴建為連鎖企業? 八十年代初期的紐約,滿街都是湖南菜館,廚子或老闆都是退伍來美的前國民黨官兵。李安的《飲食男女》有對上一代前「國軍」移民在美國開餐館、拼生活致敬的味道。片中郎雄扮演的廚子慈父,活脫脫就是中國軍人、老爸、下廚大師傅三位一體的儒家風範。 那時候,本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只要有一位中國餐館老闆登高一呼,重點抓住宮保雞這道歷史名菜,把味道略為簡化,加以系統管理,密集式生產,再加一大筆宣傳費,一定可以在美國建兩三千家左宗棠雞的快餐店,與山德士上校一決雌雄。 為甚麼沒有呢?因為華人企業太過實際,從不注重形象包裝。在美國開餐館的老闆,教育水平偏低,即使有讀博士不成,轉行專攻飲食業者,唸的也是機電工程和物理系,缺乏文科美術的市場通識,完全不懂得包裝菜式的形象設計學。二千年前,還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築長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北美有許多華人廚師,除了所謂的湖南菜,其他京菜、上海菜、粵式點心,也不乏嶄露頭角者,但百花齊放,就是沒有人把中國菜統一整理起來,針對美國人的腸胃與口味,發展連鎖企業,得一代者得天下,白白錯失了良機。中國人開餐館,太注重「文化身份」了,中國文化在海外飄零,就因為這一份不可妥協的孤高和自戀。 更深層的問題是,麥當勞這一次受到衝擊,品牌就

20140731-梁美儀:「袋住先」的黑洞

梁美儀:「袋住先」的黑洞 23:24 31/7/2014 【明報專訊】人大常委討論香港普選安排在即,政府跟建制派人士狂打心理戰,「苦口婆心」呼籲港人放棄公民提名,放棄佔中,好歹都將普選方案「袋住先」。這說法,似曾相識,4年前,不少溫和派港人信了,「袋住」一個所謂政制行前一步的政改方案;4年後,再信?相信便傻了。 不論是北京,還是特區政府,應對港人的理性與耐性給予一份尊重。由1997年回歸日起,香港人一直「安分守己」,靜候按《基本法》給予的空間,於2007、08年落實雙普選。可惜,中央於04年否定07、08年普選的訴求。等了又等,2012年雙普選呢?中央在07年又宣布12年不實行全面普選,但首次承諾在2017年特首可以普選產生。2017,已是回歸20周年,能說港人沒耐性? 上屆曾蔭權政府為了在政改問題上立功,力推2012年政改方案,以三寸不爛之舌游說泛民議員和市民「袋住先」,好為2017年的普選鋪路。當時儘管爭議極大,大家最後還是抱着良好意願,「硬啃」了那個略增選舉委員會人數至1200,以及新增5個立法會超級區議會議席的「循序漸進」政改方案。 港人的耐心,其後換來什麼?嚴防辭職公投的立法會遞補方法、溫和民主派在上屆立法會選舉被「圍攻」、中聯辦介入香港事務愈來愈深、出了個有史以來得票最低的特首,還有離民意愈來愈遠的議會。忍過、試過以後,如今又着港人「袋住先」,袋住一個可能是「北京代港人預選」方案,什麼時候可以再改進?一等,會否是另一個20年?若「袋住先」,到頭來會否才發現,袋子是穿了洞的,真普選的訴求如被掉進黑洞?如既無實際承諾,也無時間表,哪管你有多苦口婆心,反正我不信了。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20140731-關麗珊:商業和政治

關麗珊:商業和政治 明報2014年7月31日 儘管新媒體網站結業跟我無關,我還是黯然。正如新電視台不獲發牌照跟我無關,我仍覺失落。 父母是無飯食都要買報紙的人,家裡永遠有幾份報紙,包括《香港時報》,那是國民黨出資的,廣告極少,跟部分香港報刊一樣,從來不以商業形式運作。 香港人沒有民主,自由尚且不缺。不同黨派的報刊可以並存,三間電視台一起競爭,那時候的香港人不會感到政治影響民生。 傳媒從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公眾對記者和編輯要求極高,跟他們的收入不成比例。以前戲稱記者要「鐵腳馬眼神仙肚」,捱得又餓得,只有視理想比飯碗大的人,才會入行。現在的記者收入和工作量更不成比例,還要面對理想破滅。 香港的言論自由從來有界線,只是界線一直比不少鄰近地區廣闊,近年卻不斷收窄……嗯,不說了。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可容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和小說家等,然而,當權者只要運用權力和金錢,就可以獨尊已然變質的一家來維持家天下穩定。 歷史和現實,就是這樣。 [關麗珊facebook.com/kwanlaishan]

20147031-梁家傑:誤導

梁家傑:誤導 明報2014年7月31日 「幫港出聲」以「保普選、反暴力」為名,日開數百個街站,為「反佔中」收集簽名。 我都支持普選,我也反對暴力,獨立看兩個訴求,我亦大可簽名支持。問題是,當周融將這兩個訴求強行與「和平佔中」對立,再綑綁推銷,就是存心扭曲事實、欺騙公眾。 佔中三子及所有簽署意向書的參加者,都承諾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態度面對執法者。而7月2日「預演佔中」被捕的511名示威者,面對粗暴執法而保持和平,甚至自行走上警車,更證明了大家是講得出、做得到。 周融又稱,「和平佔中」因是鼓吹犯法,所以是在破壞法治。 其實,香港目前的情,與甘地、馬丁路德金、孟德拉與昂山素姬領導公民抗命運動的背景很相似。他們都是因當時、當地的制度、法律下,無法秉行公義,才迫不得已違法抗命。在被歷史肯定以前,他們都曾遭專制不義政權指為滋事分子。 但試想想,如果沒有當天的甘地,印度可能還在受英國殖民主義的勞役;沒有當天的馬丁路德金,美國的黑人民權可能未能與白人看齊,奧巴馬今天未必能當選總統;沒有當天的孟德拉,南非黑人可能還在受種族隔離的煎熬。但正因他們的堅持,最終改變世界。 香港人亦同樣是迫不得已,才走上公民抗命之路。我們不是沒有嘗試另覓他途爭取普選:從改革提委會到公民提名,民間已提出多個普選方案;80萬人參與民間公投、51萬人和平上街,我們已用盡一切方法表達意見。但當中央對此一律視若無睹、不為所動,我們才不惜犧牲自己,希望感動港人一起站出來爭取普選;亦正因我們尊重法治,才自願被捕、伏法。這又怎能說佔中者在破壞法治呢? 所以,希望市民在支持「反佔中」前,先想一想,是否已將這些事實與歷史都考慮過?有沒有被「保普選、反暴力」的牌頭所誤導? 北京遲遲未肯提出方案,只管叫港人騎牛搵馬「袋住先」。但方案終有一天要出爐,當市民發現方案與期望有大落差,針拮到肉時,還是會民意大爆發。還是請北京實事求是,不要一味想以周融民意蓋過佔中民意,應盡快提出讓最多選民、最大程度參與的特首選舉方案,才是政改該走的路。 [梁家傑]

20140731-陳惜姿:主場消失

陳惜姿:主場消失 明報2014年7月31日 主場新聞到底為何無疾而終,相信只有蔡東豪一人能說清楚。 主場兩年前成立,未幾已在網媒界獨領風騷。簡潔的設計美學、銳利的新聞觸覺、一群耀眼又勤勞的博客每天為網站提供可讀性甚高的文章,每天吸引幾十萬讀者眼球。在這時代,媒體不是免費便有讀者,君不見有些網媒苦心經營,仍是知音者杳。 與一些網媒相比,主場的金錢投資亦不見得最大。與一個正常編制的傳統編輯室相比,主場只有十多名員工,支出更是無法比擬。主場以「刀仔鋸大樹」,得出今天的亮麗成績,幾位眼光獨到的創辦人,以及一班甚具新聞觸覺的員工,應記一功。 不過,主場自詡做「新聞策展」,將人家辛苦採訪得來的新聞改頭換面,以分段引述的方式重新展示,亦引起一些傳媒行家微言。主流傳媒的獨家新聞或重要的評論文章,主場率先化為囊中物,讀者看過主場的報道,未必會再找原來報道來看,甚至未必留意新聞原本來自哪一家媒體,這對努力採訪的記者和傳媒機構並不公平。不過主場近來的做法已有改善,會把揭發新聞的媒體名稱寫在前頭。 在香港網絡上稱雄的主場新聞彈指間消失,負責人蔡東豪幾天以來消聲匿。主場結束留下很多疑問,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這決定甚不尋常,先別說我們從沒聽過主場要賣盤的風聲,賣盤之外,還可以用別的營運模式。就是解僱全部員工,單憑博客供稿,也尚可維持一定程度運作。為何主事人二話不說,一走了之?還要「冇鞋挽屐走」,把兩年來儲下的所有文章徹底剷除?他有何難言之隱? [陳惜姿]

20140731-王麗儀:致已經逝去的主場

王麗儀:致已經逝去的主場 23:24 31/7/2014 【明報專訊】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這樣說﹕「真正的幸福是已然失去的幸福,真正的樂園是不復存在的樂園。」 《主場新聞》突然結業,我雖然不是忠實讀者,但也有看的,難免惋惜。從商業角度看,《主場》是旺丁不旺財,內容是給讀者看,卻沒給廣告商看啊!香港媒體廣告市場生態,除了銷量或瀏覽量、讀者或用户年齡、性別、興趣、教育程度、年收入等詳盡數據報告要可觀,另一最要緊是該媒體內容要不停報道和介紹現客户及目標客户的品牌核心價值、產品和活動,又是另一份由公關提交給客户參考的媒體報道價值報告。 欠商業化消費內容 《主場》作為新聞媒體卻欠了很多商業化消費內容,例如﹕樓盤、時裝、美容、鐘表、珠寶介紹專頁(如果是高手的當然要懂得怎樣包裝這類內容而不是硬銷 ) ,這些都是大茶飯,內容與廣告行銷策略結合,這就是一直以來由這範疇的人負起養活媒體的任務!無論報紙、周刊和月刊也如是,分別只在於就像一些家庭,由一人獨力養家以支持兄弟姊妹的政治及藝術文化理念,還是全家出動搵錢?若是新聞及藝術文化媒體就由做大茶飯內容類別的來養家,時裝及美容雜誌當然是全家出動!懷抱時裝理念而希望入行做時裝編輯的人是否被驚醒了?我前半生就是在時裝理想與媒體廣告現實的糾結中度過的,只慶幸曾在廣告之父施養德門下習藝,令我也就好像游刃有餘吧! 市場難容小眾媒體 不過,就算小媒體願意另一條腿靠向市場,香港又能否容納分眾或小眾媒體?在這數據報告年代,當小媒體遇上大媒體在網絡交鋒,還要處於同一類別時,這些數據報告一比較起來如何是好?我們的市場真的太小了!管不了該小衆媒體是否有不同行業的意見領袖在捧場,連我這時裝人也在看。不像內地,門户網站是幾億用户,分衆的也有幾百萬用户,若是印刷類時裝或生活雜誌是50萬至100萬銷量。何况香港廣告商對網絡媒體仍在適應期,縱使已比幾年前接受程度高了,但終非與群眾的潮流同步。 The city is dying。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已有一套所謂市場的成功模式,容不下越界,只是那時候我們正享受着香港的經濟蓬勃和機會,沒有醒覺吧! 文 王麗儀

20140731-林行止:建國元勳「唔夠秤」,奪回權威拆「教徽」

林行止:建國元勳「唔夠秤」,奪回權威拆「教徽」 信報 2014年7月31日 ■在七月二十日的《城市論壇》,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據翌日本報「一句到尾」的報道,當其無法(沒有)回應「永久性居民與公民」有何不同的詢問時,反把矛頭指向真普選聯盟召集人鄭宇碩,說他持有澳洲護照,沒有提名權;又指學民思潮的黃之鋒是小朋友,她說,「論壇正在討論香港前途問題,『我哋可以有個外國人,仲有個唔夠秤嘅小朋友喺度,咁樣點討論呢?』」 蔣議員對鄭教授的指責,後者已有回應,不贅;她說黃之鋒少不更事(事實上,「唔夠秤」亦可指黃精瘦),無法(與成年人)討論香港前途問題,這種說法肯定大錯特錯。去年八月二十日,本欄寫《八十後搞亂半邊天》,二十二日的題目之一是《三十以下革命中堅》(兩文皆收在《淺陋禍港》),均指出在搞政治上後生小子不可輕侮;在後文筆者引述Slate.com《美國開國元勳不少是二十餘歲後生》的資料:「有關十八世紀美國革命的事,不必細表,筆者有興趣的是這批『革命者』的年歲。細數本文開列一百四十一位『開國元勳』名單,其中九歲至二十歲有十四人、二十一歲至三十歲共二十五人;年紀最輕的只有九歲、最老的六十三歲。『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是所言不虛。」 今年美國國慶(七月四日),Kottke.org有《美國開國元勳出奇年輕》一文,列出美國Founding Fathers的年齡,誠如文題標示,不少年輕得令人大感出奇,比如「援美抗英」的法國「志願軍」M. de Lafayette和美國土著Jame Monroe,都是十八歲,後來在美國政壇大放異彩的阿歷山大.咸米頓二十一歲、占士.麥迪遜二十五歲、傑克遜二十三歲……、「美國國父」佐治.華盛頓四十四歲。 蔣議員似乎太保守了。 ■皮格蒂的《二十一世紀的財富》(下稱《財富》),文本五百七十七頁,加註釋及索引(引得)共六百八十五頁,「太厚」,讀起來真是很辛苦(書本必須平攤在桌子上,讀者不得不正襟危坐)。筆者六月五日論此書時,說此書不可不讀,惟勸「業餘讀者」讀通長凡三十五頁的《導論》(及五頁《結論》)便可。順便一提,同意筆者意譯的書名者,似不多見,連把筆者談論此書萬多字拙文一次刊出的內地報刊編者,亦示意筆者不應堅持《財富》這個書名(內地全譯本年內出版);香港百花齊放,譯為「資本」及「資本論」的仍佔大多數,而盧峰二十八日在《蘋果日報》只稱之為

20140731-蔡子強:揭開選舉捐贈的面紗

蔡子強:揭開選舉捐贈的面紗 23:23 31/7/2014 【明報專訊】上星期,有自稱「壹傳媒股民」的人向傳媒發電郵,指稱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過去兩年向泛民捐款4000萬元,而當中有約千萬元的捐款單據。據報道,該電郵披露,除了陳日君、陳方安生等人之外,現任立法會議員中,李卓人取得150萬、梁國雄100萬、涂謹申50萬、毛孟靜50萬、陳淑莊50萬、梁家傑30萬;泛民政黨中,民主黨1000萬、公民黨600萬。 稍後,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在旗下網上節目中承認,網上流傳的文件屬實,自己有向民主派捐款,指自己是本着能力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節目主持李慧玲追問,2012年是否曾分別各捐50萬元予民主黨涂謹申、公民黨陳淑莊和毛孟靜,說:「當時是2012年,我估是捐給選舉。」黎智英回應一句︰「選舉囉。」但之後3人接受記者追問時,均表示從無收過該筆捐款。 事實上,在3人選後向選舉管理委員會作出的捐贈申報中,亦沒有相關的申報。法律規定,如果超過1000元,立法會參選人必須申報有關的選舉捐贈,否則即屬違法。 至於梁家傑,他表示所收的錢是捐給真普聯,款項已全數轉到真普聯的帳戶;而李卓人和梁國雄,亦說分別是代表工黨和社民連收取款項。 於是,香港政圈為此捲起一場風波,有傳媒順勢炒作,說黎智英是泛民的「金主」,背後操控泛民;也有民建聯區議員陳雲生到廉署舉報5名立法會議員,收取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捐款未有申報,涉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及違反《選舉條例》。但當陳被記者問及民建聯有否出現類似情况,他也承認「有可能發生」,但未有證據。 究竟3人有否收過黎智英的選舉捐款,我作為外人,當然不得而知,但過去這麼多年來,我都有蒐集立法會選舉參選人的開支數據,包括他們申報獲得捐贈的金額。透過公開、檢視、分析這些數據,或許能讓讀者進一步思考事情的真象。 選舉捐款分析 附表列出幾個主要泛民和建制派政黨的直選以及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即俗稱超級議席)參選人,他們獲得所屬政黨捐贈的金額(包括現金和服務)。 附表只列出了民主黨、公民黨、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5個政黨的有關數字,但這並不是說只有這5個政黨才有捐贈其參選人,只列出5個黨是因為篇幅關係,可以告訴讀者的是,表中沒有列出的工黨、民協、人民/選民力量、社民連、普羅政治學苑、新民主同盟、經濟動力,它們的參選人一樣有從所屬政團中拿到捐贈,甚至

20140731-王維基:治標不治本

王維基:治標不治本 23:23 31/7/2014 最近內地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城中熱話。記得早幾年前,當時我擔任浙江省政協,到內地參觀某國內品牌企業的飲品製造工場,負責人聲稱這工廠的設備非常先進,質素屬省內數一數二。工廠的設計並不是密封,可以看見很多雀鳥到處飛,所以難免遺下鳥糞。雖然他們備有設備清洗回收得來的玻璃瓶,但清洗後的器皿卻隨便放,暴露於這個非密封而且雀鳥橫飛的工廠內。 由於工場設於郊外,所以有其他蛇蟲動物經過,也絕不為奇。我亦曾參觀另一家香港品牌公司,位於廣東省的食品製造工廠。場內的麵餅隨便擺放;為了衞生問題,工人不穿鞋子,只穿襪子,看到地上的麵餅,就當作是足球一樣踢來踢去。 國內的工廠工人的教育水平不高,對衞生的意識及警覺都比較薄弱,所以國內食品安全的問題,並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要改變行業,必須從根本的教育和衞生意識做起,這才是治本之道。

20140731-古德明:黑金政治,白色恐怖

古德明:黑金政治,白色恐怖 23:23 31/7/2014 ■《主場新聞》於7月26日關閉,創辦人蔡東豪在網站上留下一封道別信。 過去兩年,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捐了約四千萬元給民主派,資料顯然給中共當局從電腦系統偷得,成為香港多份大報的頭條新聞,或暗示黎智英「勾結外國,搞黑金政治」;或力陳獲捐款者「涉嫌受賄,必須調查」。無權無勢的民主派接受捐款,儼然成為「醜聞」。 同時,中共旗下有勢有權的政黨政客,向來財源滾滾,花費不盡,卻似乎天公地道。今年四月,民建聯舉辦籌款晚宴,中共駐港辦公室主任張曉明一幅惡書法,只有「駿程萬里」四字,拍賣得一千三百八十萬元;唱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又籌得一千萬元。此外,行政會成員張志剛雖然承認他議論港事無非「隨口講」,過去兩年卻獲梁振英政府慨贈公帑二百萬元「研究一國兩制」,而那「研究」有甚麼用,沒有人知道;又立法會議員陳鑑林籌辦「龍獅節」,也獲梁振英政府慨贈公帑一百五十萬元,而「龍獅節」開支之假,則沒有人不知道。偏偏香港政界、新聞界那些大人先生,沒有一個說這才是黑金政治。 《幽閑鼓吹》載:唐代宗年間,宰相元載攝威擅勢,以權謀私。有個丈人是他親戚,求他關照,元載給他一封書函,囑他去幽州見有司。有司開緘一看,信上「更無詞,惟署名而已」。有司心領神會,招待那丈人居住上舍,留連數天,再送他細絹一千匹,才打發他離去。今天,張曉明的「駿程萬里」四字,可以和元載的簽名互相輝映。不過,舊中國代宗皇帝盡得元載貪污罪狀之後,「乃下詔賜載自盡」;新中國主席習近平洞悉張曉明、梁振英等所作所為,卻一定盛讚他們愛黨愛國。舊中國所謂穢史,新中國稱為佳話。 唐人小說《虬髯客傳》寫天下苦隋苛政,李世民將起義兵。虬髯客以家中寶貨泉貝贈與李靖,教他用心輔佐李世民:「持余所贈,以佐真主,贊功業也,勉之哉!」舊中國以虬髯客為英雄,新中國卻一定叫他做黑金政客。新香港和大陸一樣,黑白已經完全顛倒。 七月二十六日,香港《主場新聞》網站創辦人蔡東豪突然宣布結束營業。他總結網站鼓吹民主的經驗:「香港變了。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社會上,白色恐怖瀰漫。」在民建聯、愛港之聲、周融等等身上,香港人可以看見大陸民主黨派、紅衞兵、批鬥組長等的翻版。香港在梁振英主政之下,的確完全變了。 變了就變了吧,但請不要整天拿甚麼「外國勢力企圖干預香港事務」為言,恫喝港人。

20140731-陳沛敏:圍觀打虎

陳沛敏:圍觀打虎 23:23 31/7/2014 ■周永康被中紀委調查,打破中共「刑不上常委」的禁忌。 習近平在全球老虎日公佈中紀委立案調查周永康,真夠諷刺。人家老虎日是國際社會宣揚保護瀕危動物的日子,中共卻在這天宣揚「打老虎」。 周案千呼萬喚,終於出台。周永康地位顯要、勢力龐大,加上廣泛流傳包含暗殺、政變、黑道、情婦等情節,輿論反應自然是沸沸揚揚。內地主旋律離不開敲鑼打鼓、鳴炮開路,大唱讚歌。 跟中紀委關係密切的內地財新網昨日發表專題,形容周案「針對這一涉黑貪腐集團的調查,極端考驗決策者和執行層的決心、勇氣、戰略、智慧和行動能力。回顧看,抽絲剝繭、逐個擊破是為時一年多的打虎行動總體原則,『先周邊,後核心;先地方,後中央;先石油,後政法』,步步為營,不求速戰速決,但求穩紮穩打。」 人民網前晚更一度出現題為〈打掉「大老虎」周永康,不是反腐句號〉的評論文章,殺氣騰騰:「這只是階段性的一步。接下來,誰腐敗誰同樣會受到懲處。」正當大家猜度下一隻更大的老虎是誰時,這篇文章卻耐人尋味的被刪了。 此案意義重大,不在彰顯習近平反貪的決心。習近平執政以來,大張反貪旗鼓,主要目的還是打擊政敵、鞏固權力。此案即使打破「刑不上常委」慣例,卻沒有打破造成貪腐的結構制度。 我認同一個觀點,就是打破「刑不上常委」的禁忌,將改變三十幾年來中共高層權力交替相對穩定的格局;周案之後,周永康作為可鑑的前車,中共高層不同派系為自保以至保護家族及黨羽勢力網絡的利益甚至性命,權鬥將更激烈,甚至演變成你死我活的殊死之戰。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試問,一黨專政的獨裁政權,沒有獨立司法與立法的制衡,沒有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監督,又怎能真正打擊貪腐?中共的制度本身,結合國家資本主義的擴張,正正就是造成貪腐的根源。不改變制度,就無法打擊貪腐。一隻大老虎倒下,將來還會有其他大老虎橫行。 陳沛敏 記者

20140731-林鴻達:官員外媒撰文宜深思

林鴻達:官員外媒撰文宜深思 23:22 31/7/2014 ■林鄭月娥日前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談香港政改,呼籲港人「袋住先」。資料圖片 689批評筆者在外地傳媒撰文不久,港共政權也來州官放火。林門鄭氏日前於《華爾街日報》撰文談論香港政改,文章的論點不過是港人耳熟能詳的,把在香港發表過的「人肉錄音帶」拿到美國發表。當然,文章重點落在臨尾數段以否定「不少質疑政改方案的人認為這是終極方案」來呼籲港人考慮各種現實因素「袋住先」。 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的讀者對香港政改爭議沒怎麼了解,仔細閱讀文章之後,相信大多只會見到「人大常委決定」和「提名委員會」這兩個論點;而西方民主社會的人,該難以明白「普選」還要甚麼「提名委員會」的存在,摸不着頭腦。 撇除讀者們的不明所以,人大常委根本是在濫權,把本在《基本法》附件一及二早訂好在2007年實行普選一拖再拖、提名委員會可受到中共的操控要篩走不合中共心意的參選人,2017不過是有如北韓、伊朗的假普選,這些對中共不利的事實,全都迴避不提。 林鄭撰文的意圖不過是借《華爾街日報》的國際地位,向港人和一些在民意和「爭取共識」遊走的政客形成輿論壓力。不過,有留意國際政局、跟進過香港政改的外國讀者,早就明瞭林鄭所謂的政改諮詢不過是中共的一場把戲。林鄭之文根本就達不到效果,更可謂出醜於人前,以至全世界。 從港共中共的角度,該認為香港論者到外國報刊撰文是「唱衰香港和中國」,故此要去以正視聽或撥亂反正。但只考慮自身觀點以為大吹大擂可以產生效果,卻而忽略讀者群特性。問責高官於報刊撰文本無不可,但欲作政治宣傳也該深思熟慮,月薪30多萬全來自納稅人,市民對官員期望、要求的不是做這些無謂事。 中共港共與其浪費時間到外媒撰文塗指抹粉,或是徵召「張融」之流醜化民意,何不如認真面對近80萬市民要求無篩選的聲音,落實真正的普選? 要走回《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的正軌,真的這麼難嗎?操縱出一場假普選,但失去人心,更失去國際聲譽,值得嗎?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20140731-黃潔玲:離開是為了離開

黃潔玲:離開是為了離開 23:24 31/7/2014 【明報專訊】「我真係好憎好憎香港。好多嘢頂唔順。」不止一個朋友在遠走他方或流浪旅行,或working holiday後,不約而同地說。 從前可不是這樣,小時候旅遊回來,長輩們總以安慰的語氣說﹕「都係香港好。」 負能量觸目可見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香港的氣場說變就變,負能量觸目可見。莫說一年,就算是三兩個月,也翻了幾個筋斗。沮喪的新聞每天上演,該罵的人沒少出場。尖沙嘴、銅鑼灣的大街小巷塞滿了人,他們以陌生的聲浪呼朋喚友,無數藥房發出奇異而閃令的光芒;街頭廣告也愈來愈醜怪,愈來愈霸道。SOGO外的超大型廣告,居高臨下俯視每名路過的行人,那一張張無瑕的臉,與街上動輒說愛的街站展覽,同在眼前出現,它們風馬牛不相及,卻一同微妙地展露了荒謬與突兀。 不能化解唯有撤退 許多時候,旅遊就是浸淫在美好之中,享受別的城市的禮節與待遇,在山明水秀中學習慢活,在一級城市見識摩登都市的深度、高度與禮貌,而且旅遊中我們也不用理會現實的柴米油鹽或者人家社會的不公剝削。 回來後,結束游手好閒,每天與混亂吵鬧的現實正面交鋒,怎受得了? 那如何是好?有人選擇「明哲保身」,劃地自限,眼不見為淨,過自我安排的美好生活,能閉門造車就足不出戶;有人刻意隔絕香港的電視節目,只看日本電視與雜誌。「不知不覺間,我的創作也有了日本人的清雅。」 有人選擇再上路,既然不能化解憎恨與厭惡,便選擇撤退。明知道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那就再一次轉身,遠走高飛,半載也好。離開是為了回來?不,離開,就只為想離開。 文、圖 黃潔玲

20140731-莫鍶軒:反佔中的計算

莫鍶軒:反佔中的計算 23:21 31/7/2014 ■反佔中簽名活動有100萬人簽署,周融稱破了世界紀錄。資料圖片 周融和一眾親北京派人士發起的所謂「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號稱已有100萬人簽署,周融稱這次行動是破了世界紀錄。對,這次真的破了世界紀錄,是第一個國際城市的政府為了捍衞其專政之權威,主動與民間力量泥漿摔角。不論是流氓,還是一班中環精英、高官商賈,都對此等遊戲樂此不疲,可謂之墮落。 這種遊戲不但帶不來實質的效果,更令現時的社會撕裂更嚴重。相信政府中人已對此等後果有所掌握,但仍然願意赤膊上陣,為「反佔中」搖旗吶喊,他們的後果計算應該更為重要。 佔中民間公投與「反佔中」簽名行動在本質上根本有所不同,前者是倡議着一些普選方案的目標和訂立民主派底線,這些對民主派來說是具有政治約束力,有助光譜廣闊而目標並不一致的民主派建立共識和行動綱領;而後者則只着重在製造反佔中的聲勢,所謂的行動目標根本不是甚麼需要透過動員自身的群眾而達成的綱領。不論是自詡代表基層工人階級的工聯會,還是商界政黨自由黨、經民聯,以至那些中環精英組成的各個商會、專業團體,他們的利益和現屆政府都是頗一致的,因此他們共同提出「反佔中」維護共同的利益根本為人所共知,絕對不需要依靠動員來彰顯這些目標。難道沒有「反佔中」的簽名行動,建制派的目標就會不一致嗎?因此,簽名並不是為了鞏固自身的支持者,而是為了跟佔中民間公投的結果混為一談,擾亂視聽以鞏固既得利益,為推動假普選方案製造所謂的民意。 另外的一點,就是為了製造輿論上的對等。在這星期內,幾乎每天都會有數則新聞是「反佔中」各團體發佈的消息,大至周融等人跟政府會面,小至區議員組成義務律師組協助小商戶、官員參與簽名,充斥着各傳媒和即時新聞的版面,目的就是令「反佔中」和佔中打成均勢。而這種效應更為動搖市民對真普選的決心和支持佔中的立場,令他們認為自己的聲音只是非主流的意見。 參加佔中民間公投的,最少也是知道和明瞭參與投票是為了真普選,以制度制衡政府;可是「反佔中」的民意是「反佔中」、「反暴力」,還是支持只是「一人一票的普選」?這並無一種具體說法。與其說這種動員是兩班支持者打對台,倒不如說是親北京派為了魚目混珠,擾亂公眾視線罷了。 周融今次充當了整個香港親北京勢力的「武林盟主」,在電視機和網上出位言行不絕,在鎂光燈下固然意氣風發。可是,他以為自己是正

20140726-王迪詩:如果人生沒有挫折

王迪詩:如果人生沒有挫折 21:47 26/7/2014 一個小男孩長了尾巴,遭到全校同學恥笑,每天都被欺負得好慘。一個男同學跟他說:「我來當你的經理人。以後誰要看你的尾巴,每人得付10 元。」很快他們就發了達。 缺陷可以反過來成為一個人的強項,就看你夠不夠「薑」。所謂夠薑就是有膽識,你們嘲笑我有尾巴,我反過來嘲笑你們鄉下仔未見過世面。你們認為尾巴是我的缺陷,我卻拿尾巴出來show off,還要收錢。 當然,世上極少人有這種膽識,絕大部分人都活在恐懼當中,不是說擔心出街隨時會中槍那種有形的恐懼,而是健康的時候害怕生病,熱戀的時候害怕愛情終會變冷,事業如日方中卻害怕被人超越,狂歡的時候害怕散席,擁有的時候害怕失去……老實說,這些憂慮極其無聊,但許多人的一生正是由一億個無聊串連而成的。 有些人擁有某種天賦,有能力發掘別人的缺陷,把那轉化成機遇,就像那個充當「經理人」的小男生。他是電影《動漫影后》(The Congress )的人物,十歲那年當同學的經理人,長大後到荷里活當明星的經理人,那明星就是Robin Wright、Forrest Gump 和House of Cards 的女主角。《動漫影后》的題材是哲學性的,表達手法卻頗新穎,前半部是實景,後半部是動畫。並不是適合大眾香港人口味的商業片,因為要用腦。我看了試影,感覺後半部的故事線稍為失了焦點,但整體來說還是挺有意思的。 Robin Wright在戲中飾演自己,同樣的名字,也同是演員。(以下包含劇情)戲中的她年輕時非常風光,卻因為自傲而推掉很多片約,如今她年屆四十四,難得有片商邀約,但竟然要求她出賣自己; 的肖像,被電腦掃描她的笑容、眼淚和一切表情,複製出一個數碼演員。未來,人類已不需要有血有肉的明星,數碼演員Robin Wright永遠年輕,演盡所有被她在現實世界推掉的電影,成為虛擬國的萬世巨星。 二十年後,已經六十多歲的Robin Wright走進奇幻動漫地帶,出席電影公司的「未來主義大會」,再度被游說出售靈魂。這次公司要製造數碼藥,服用後可在幻象裏看見Robin Wright,客人可按個人喜好將她變成公主、奴隸、女傭、怪物、妓女……任憑顧客的意願把她搓圓扁。憑這藥物,客人可在數碼世界化身成任何人,結果通街都是Angelina Jolie、耶穌和蝙蝠俠。那時,這裏已經分裂成兩個世界:一

20140726-陳婉容:[信報國際 EJ Global]從國際法看以巴衝突 「自衞」非不受制約

陳婉容:[信報國際 EJ Global]從國際法看以巴衝突 「自衞」非不受制約 (26/07/14) 21:45 30/7/2014 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在上周日的直播節目,不慎發生了hot mic事件,跟助手的一段對話被攝入鏡頭。片段中克里連續說了兩次:「It's one hell of a pinpoint operation」(這行動還真的夠精準),明顯諷刺以色列口中的「精準攻擊」(pinpoint operation)無法達到不濫殺平民的目的。執筆之際,「護刃行動」(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已令加沙死亡人數上升至600多人,傷者近4000。 從1948年以來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母土權,到2004年被國際法庭在一份諮詢意見中批評為「侵犯人權」的隔離牆,到以色列不斷違反日內瓦協定第49條,強制摧毀巴人村莊,擴大屯墾區,以巴問題其實只能證明國際法紙上談兵的真空。然而在社交媒體盛行,資訊渠道日多的今日,以巴雙方都想在這個軟性戰場獲勝,在這場武力衝突中成為「合法」同時合符道德的一方。 雖然衝突前各有青年被對方殺害,幾次加沙衝突的原因,不外是哈馬斯不斷射往以色列方向的火箭炮,和以色列口中的自衛權利。而國際法雖然沿襲荷蘭國際法鼻祖Grotius的自我保護天性論,但「自衛」在今日的國際法中仍然有規範。首先,以色列經常引用的《聯合國憲章》第51條,註明「一國對他國進行武力攻擊時,受攻擊國有自衛權利。」然而加沙或巴勒斯坦皆非聯合國或以色列承認的「國家」,而是以色列非法武裝佔領的地區。 其次,如果說以色列因受哈馬斯長期威脅而進行「預防性攻擊」(preemptive strike),就要檢視哈馬斯的火箭炮有沒有對以國構成實質傷害。根據國際習慣法,除非對方的攻擊已經「沒有任何其他手段可以化解,而且其迫切性已容不下一刻考慮」,「預防性攻擊」才是正當的開戰理由。哈馬斯的火箭炮雖然意在傷害平民,但面對以色列的「Iron Dome」金鐘罩,可以算是投卵擊石,以色列在這次衝突中,除了一人在加沙邊境被碎片擊中傷重身亡,就沒有其他傷亡報告,因此亦難以證立以色列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在加沙開戰。 以色列那麼大力宣傳自己的行動「精準」,其實是為了避免觸犯必要性(necessity)和對等性(proportionality)等

20140730-區家麟:浮標

區家麟:浮標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30.html 21:44 30/7/2014 (本文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 [泳池‧之一] 屋苑的泳池,呈不規則橢圓形;暑熱,游水季節,泳池一角,總是攔起一列浮標,劃出空間供游泳班學員專用。 學員只有小貓三兩,但浮標把「直池」的距離攔住了三分一。對於我等一下水就要游來回十個直池才罷休的人,這列浮標,無疑打亂了部署,令鍛練計劃泡湯。 每次見到這些人造的界線,心裡有十個問號。大家都同樣付費入場,理應平等,為何教練與學員有特權?浮標為何不放其他位置,騰空直池予其他人?為何霸佔了空間但特權分子卻長時間丟空不用?為何管理處不事先通知?為何投訴了又不理會? 我從來不理會這些界線,潛過浮標,照樣游我的直池,只要不碰撞或妨礙其他學員就是了。 然而,在水邊觀察,我卻發現,絕大部分游直池的泳客,都乖乖在浮標前停下,不流暢地轉身,服從於這條毫無認受性的界線。 Stanley Milgram在美國New Haven所做的著名電擊心理實驗謂,社會上有六成人,通常會不加思索,慣性服從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權威」。一路載浮載沉,一路旁觀泳客,看來不只此數。

20140730-王慧麟:拉倒也不怕

王慧麟:拉倒也不怕 2014年07月30日 好彩響呢度有個專欄,可以同讀者交代周一見三人組之中其中兩個人,好打得同江華副局(當時係署理局長)之情況。 當日會議呢,由於係各自表述,互不引述,所以就唔同大家講,究竟官方講乜嘢。不過,大家可以從下面表述的內容,大致估計得到,官方關心的事項。 首先,我地表述咗公推方案的特點,在於幾個組成部分,包括公推、提委會之提名門檻為八分之一,提委會由董事票轉個人票,以及兩輪投票制。 我覺得要向官方重申呢四大元素係相當重要。因為早一陣子,一直有人認為,四大元素裡面,可以分拆、重組甚至求求其其就當OK。咁樣分拆會將方案搞到支離破碎。後果會點呢?例如將來北京叫人抽走其中一個元素,然後就話,呢個元素係取材自我地方案嘅,跟手就叫我地支持。如果係咁,唔係好通。所以,每一次當有機會見任何組織同埋團體嘅時候,都需要重申呢個立場。 其次,響會面之中,強調咗提名門檻八分之一之重要,因為呢樣嘢係一個底線,唔應該倒退,亦冇得後退。 我覺得應該響會面上,坦誠地講出一個政治現實係好事。因為按過往之經驗,八分之一之門檻雖然高,但亦唔係高到一個地步,令所有不同政治光譜嘅政客無辦法參選。雖然最終上次特首選舉只有兩至三個人參選,但唔代表就要將提委會日後就畀兩至三個人出閘。呢樣嘢係本末倒置。八分之一之門檻,經過佔中運動之國際專家睇過,唔覺得有不合理之限制,符合國際標準。既然係咁,點解要提高門檻呢?因為萬一提高,而又有泛民接受嘅話,泛民啲fans會問,點解咁高都願意食?咁樣又係唔係符合國際標準呢等等。 最後,響會面中,亦講出,袋住先應該係公推方案做起點。 個人覺得,袋住先呢樣嘢,究竟係袋乜嘢先呢?係咪樣樣北方提出嘅東西就照袋呢?係咪上面講嘅嘢就袋呢?好明顯,有啲人會睇,既然北方咁強硬,不如上面有些少讓步就可以先食落肚啦。呢個講法又係好危險。因為講袋住先之理論,都要講究竟日後仲要食幾耐先?鋪鋪都袋住先,袋到幾時至完?Never ending嗎?而且,更加危險嘅係,萬一袋咗之後,下一屆香江之領導,以至北方領導層唔認數又點呢?當然,我都相信唔認數係幾衰仔,但都要清清楚楚要袋幾耐嘛?響唔清唔楚之下袋落去好容易整穿個袋,咁就好弊。 我估各位讀者都睇到,即使係我地講嘅嘢,其實相當溫和,又唔係去金鐘同官員嘈交,但可能大家都feel到,我地講嘅嘢,都同建制之主流,南轅

20140730-張韻琪:北極熊如何抗議?

張韻琪:北極熊如何抗議? 2014年07月30日 最近,香港街頭出現一隻仿真度極高的北極熊。她叫Pauline,周一還跟兩個珍寶「LEGO人」到動漫節LEGO攤位抗議,要求LEGO集團停止與蜆殼(SHELL)油公司合作的推廣計劃。 能夠帶上重20公斤,身形跟真的北極熊一樣大的北極熊Pauline前往會場,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真佩服一班智勇雙全的同事。可以給Pauline賦予生命,全靠一群不辭勞苦的義工朋友。讓北極熊活靈活現,需要一個5人小組。當中4人分成兩組輪流「扮演」Pauline並控制她的活動,另外1人則在她身旁負責導航。Pauline體內一片漆黑,而且密不透風,非常悶熱,所以每組義工每十分鐘就要換班一次。近期天氣極為炎熱,義工要先穿上全副裝備,例如戴上照明用的頭燈,還要穿上有助降溫的冰袋背心等。我跟這些義工閒聊,聽聽他們的故事,發現他們別有一番感受。 其中來自香港大學的義工Oscar,他在答應這項任務前也曾經猶豫,但想到保護北極人人有責,故最後仍以「拚死無大害」的精神接受挑戰。當他扮演著Pauline到達抗議會場,成功引起傳媒及公眾的目光,讓大家關注北極現時的危急情況,他感到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是值得的。看到年輕人如此有熱誠為環境發聲,真的令人振奮。 為甚麼要帶著Pauline到LEGO攤位抗議?如果你有留意,LEGO今年動漫節的主題是「極地探秘」,希望藉此帶出保護北極的訊息。不過,LEGO又同時長期跟威脅北極生態的SHELL做巿場推廣,矛盾之極。我們一直關注SHELL在北極冒險鑽油的情況,所以希望趁此機會讓公眾認識北極真實的情況,除了融冰問題,北極的動物還面對更逼切的漏油威脅,同時要求LEGO集團終止與SHELL合作的推廣計劃。北極鑽油問題在歐美已成是具爭議性的議題,希望義工們的汗水能讓香港巿民也意識到北極生態真正面臨的危機。

20140730-陶傑:「中國心」!?

陶傑:「中國心」!? 2014-07-30 美國麥當勞因中國福喜黑心肉風暴,致多年在港經營之親善形象受損,據說這兩天生意大跌。 麥當勞雖然是美國品牌,但中國文化叫人「入鄉隨俗」,美國快餐店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業,使用中國食材,無可厚非——只要中國人的食物品質有保證。麥當勞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地方開店,每天光顧的食客,不分國籍種族將近七千萬,當然不可能都由美國提供食材,這只是很簡單的算術題。 但食品有問題,從大頭奶粉到地溝油,是有中國特色的「國情」,香港人不是不知道,但責罵美國麥當勞,比找到上海福喜及要求對方「負責善後」要容易得多。而且眾所周知,倒下一個福喜,還有千千萬萬個補上。 麥當勞可以如何補救公關形象?也可以訴諸中國文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情感邏輯。麥當勞除了提供快餐,符合香港人的生活節奏,還體諒香港人家居空間狹小,大量開設廿四小時通宵店,為基層人士、老人、流浪者、青少年、小情侶提供休息場所,瞌眼瞓,從來未召城管或食Q以武力驅趕。包括任所有人隨意使用洗手間,在中港「如廁文化」發生衝突之時,麥當勞的洗手間服務必然出過力,緩和中港之「人民內部矛盾」有功,此一慈善博愛之美國人道精神,不也是對中國人民的一片心意嗎? 陶傑

20140730-黎則奮:中共對佔中怕得要死的底因

黎則奮:中共對佔中怕得要死的底因 信報 2014年7月30日 很多香港人至今可能仍然大惑不解,對於一個由手無寸鐵的書生倡議、至今仍然沒有具體落實日期的佔中行動,中共何以那麼煞有介事,要獅子搏兔,用上前所未見的雷霆萬鈞之力,也非要置其於死地不可? 中共和土共的官方解說,就是說者自己也不相信的所謂「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已經介入香港事務」,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原則問題,所以中共不惜一切代價,亦要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寸土必爭,絕不讓步。 有些讀壞書的知識分子還要無限上綱上線,扯到全球強國的資源爭奪和權力平衡,以及中國在習近平新政下的國際戰略部署問題。背後的邏輯和政治訊息簡單得很,就是要顧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須服從全局利益。 言下之意,香港只是小問題,港人應該為國家着想,不要那麼大香港主義心態;民主是好東西,但不是西方國家獨有,而很多西方實行民主政制的國家和地區都搞得一團糟,所以沒有所謂國際標準。總之,中央是支持香港發展經濟的,真誠願意在香港實行普選,但這一切都是中央給港人的,給多少就給多少,亦可隨時收回。 這些用「民族主義」和「愛國思想」包裝的似是而非假大空廢話,我們聽了超過大半個世紀,甚至今天在垂暮之年仍積極奮筆批判中共的李怡,在《七十年代》擔當統戰海外知識分子大旗手的時候,也曾以世界三分天下(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理論,自欺欺人地游說知識分子支持第三世界的中國,團結第二世界國家(包括統治香港殖民地的英國),反對兩霸(美帝和蘇修),企圖消滅戰後新生代反殖民主義的力量。 不過,歷史的實際發展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中國再非昔日吳下阿蒙、一窮二白的第三世界國家,而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的超級強國,以其經濟和軍事力量而言,只會有侵略人家的本錢,絕不虞遭到所謂帝國主義欺凌的出現。 對港人來說,愛國已是錦上添花,再非雪中送炭,何況中港關係從來都是功利主義的互惠互利;大陸解放後,毛澤東、周恩來對香港政策制訂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根本沒有改變,只是在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而已。 再說,「民族主義」和「愛國思想」連在大陸也沒有市場。如果中共是愛國的話,又那麼敵視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就不會自投羅網,自領導人以下,各級大小權貴官僚的子女、家眷和主要資產均悉數流放在外國;如果中共是那麼重視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早已揮軍奪回釣魚台和

20140730-林行止:人才奴才差毫釐,取捨得失一念間

林行止:人才奴才差毫釐,取捨得失一念間 信報 2014年7月30日 一、香港荒唐荒謬政治現象之一,是決定推行洗腦式「國民教育」的有關官員,不管是決策的還是執行的,他們的子孫輩大都留學海外(棄海外赴內地深造的似未之見),雖然作出赴外就學的決定時,歌頌中共德政(或對中共政權隱惡揚善)的教育政策尚無眉目,卻可看出身在政圈特別接受國家任命的問責官員,其作為家長對回歸後教育的疑慮心態;而在梁振英任內醞釀落實愛國教育期間,並無官員以身作則,召回留外的子侄以為香港學子樹立榜樣。由於留學與財政問題不可分離,因此,除了少數考取獎助學金的「尖子」,大部分海外學生的去留大權操控在家長之手。這即是說,有子侄留學海外的官員,不僅沒有因為本地教育政治日趨正確而召回子侄,他們赴外留學的人數,筆者雖未見有關統計,惟憑耳食之言,還是有增無減。這種現象強烈地說明了官員家長欺人不自欺的偽善,推出一項「己所不欲」的政策而欲硬「施於人」,港人看在眼裏,對政府和決策官員的信任度日低,不難理解。 有關此一問題,二○一二年本欄有不少論述(主要收在《國之不幸》一書),今天重提,是因為近來流行一種令若干人啞口無以回應的說法,「某某主張『和平佔中』中堅分子的兒女為什麼不加入其中?」「主力佔中者會否扶老攜幼一家參與佔中?」言外之意至為明顯,「和平佔中」將受政府打壓,可能「流血」,代價太大,因此力主「佔中」者阻止他們的配偶及後代去冒險!此說法如果成立,便等於說鼓吹「佔中」者慫恿無知青少年去「送死」,自己的子侄則只許作壁上觀(「佔中」尚未發生,這種指責毫無所本)!這種可能性當然不容抹煞,但筆者絕不相信這是普遍現象,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是否赴外留學的大權操諸控制財政大權的父母之手,但是否參與「和平佔中」或其他不涉大筆金錢支出的社會活動,一切由當事人自決。換句話說,一家之中,無論尊卑大小,只要是成年人,其在家庭當然要守「家規」,但他們絕對擁有是否參與或不參與社會活動的自決權。 習慣了獨裁國家生活的人,對「一切為你着想」的政府舉箸代籌為你──子民──作主,習以為常,因此才會順理成章地推想香港家長有權指示、有效干預子孫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動。在這類人的想像中,熱衷「和平佔中」的父母可以「叫」後輩這樣做!事實絕非如此。不必諱言,殖民地和回歸後的學校教育中的民主成分稀薄,因此大家不必高談家庭民主,但自由選擇意志深植港人心坎

20140730-王永平:難道香港只餘順民和刁民?

王永平:難道香港只餘順民和刁民? 信報 2014年7月30日 我原本打算就黎智英捐款簿寫一篇有關規管政治捐獻的文章,但執筆時看到蔡東豪宣布《主場新聞》正式結束的聲明,其中內容令我這個生於香港、感恩此地賜予我很多機會、些微成就,更讓我一直生活得自由、安穩、毋須恐懼的長者百感交集。然後上述題目突然浮現在我腦海裏,惟有境來心應,寫成此文。 先申報利益:我不認識蔡東豪,我只是經常看《主場新聞》的讀者之一,並認為其刊登的大多數文章(除了政治、還有藝術、消閒等題材),無論分析或知識,都非常有水平。《主場新聞》消失對包括我在內的讀者群肯定是個精神上的損失。 早前發生劉進圖被斬、部分報章被抽廣告等事件時,有評論樂觀地認為這只會加速網上新媒體的發展。我對此看法有保留。能夠控制成本及其主持有實力或魅力的網上廣播可以有一段長時間生存和發展,但這些網台很難對較偏激的受眾以外的社會大眾發揮影響力。文字版的網上媒體只要涉及政治新聞而又包容批評的觀點便要面對有無廣告的現實問題。我當時曾私下預言,《主場新聞》可能會因為捱不住入不敷支而結束。現在蔡說得幽默,主場新聞沒有出現抽廣告的情況,因為從未落,何來抽? 我的黑色預言還有另一個依據:蔡東豪做CEO的公司與內地有生意來往。今天中國在世上發揮無與倫比、經濟影響政治的強大力量。一方面與內地做生意,另一方面在香港辦一份包容政治異見(例如佔中)的新媒體,是個難度極高的挑戰(這類舊媒體現在正面臨如何逐步調整而又保持最低公信力的問題)。當國際性的英資銀行不否認抽廣告,只是以所謂正常商業理由解釋其決定時,《主場新聞》的結局其實已經寫在牆上。 蔡東豪說香港已變成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做一個正常的公民是個錯誤的幻想。一個不能做正常公民的不正常社會會出現什麼人?答案是;順民和刁民。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順民」指歸附外族侵略者或新統治者的人。「刁民」的解釋更有意思。原文包括:「刁民」絕不是愚民,他是民眾中的聰明人;「刁民」是對官員刁難,很難對付的一類百姓;自由以來,官員是不大喜歡「刁民」的,「刁民」多了,工作難做,官員難當。 回歸前的殖民時代,絕大多數港人,包括官員被一些愛國人士形容為「順民」。這稱號肯定包含貶義,卻是政治正確的事實。當時香港也有刁民,其中包括對港英政府的施政諸多不滿的知識分子,例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立的香港觀察社各成員,但只

20140730-陳文敏:死結

陳文敏:死結 明報2014年7月30日星期三 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南下與港人會面,算是中央釋出善意,也可為日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鋪路,只可惜領導人會面的多是「同聲同氣」的人士。當然,要在政改上尋求出路,除了建制派內要支持一個較開明的方案外,與泛民之間的溝通也是必要的,但願雙方均能以較務實的態度開展溝通,真正抱求同存異的態度,政改才能有望。 政改現時面對兩個死結,一是公民提名與佔中,二是愛國愛港的要求。公民提名是否違反《基本法》,若這問題在法院爭論,所需要的理據是遠遠多於現時坊間所提出的三言兩語的理據。政治現實是人大常委會手握最終解釋《基本法》的權力,它當然可以以人大釋法作出最終解釋。然而,這並不會令支持公民提名的人心服,他們依然會站在道德高地反對這種解釋,認為這種法律是不合乎公義,從而推動佔中。 因此,光說公民提名不合乎《基本法》只是捉錯用神,強調佔中違法亦無補於事,公民抗命正正就是衝法律而來。要解決這矛盾,必須從公民提名背後手,大家擔心的是提名程序只會是一場政治篩選,要令反對者釋懷,便必須提出確切的討論方案,不然怎能期望反對者會放棄公民提名?為今政府須盡快拿出一些實質的討論方案,大家才有機會踏前一步。 第二個死結是愛國愛港,中央政府也承認難以用法律語文清楚界定何謂愛國愛港,亦同時隱言不是所有泛民人士均不愛國愛港,但這只更加清楚顯示,愛國愛港將成為一個主觀排除中央不喜歡的人士參選的藉口。一個解決方法可以是任何人願意宣誓效忠《基本法》便符合「愛國愛港」的條件,但中央未必放心。另一方面,光指外國有類似要求亦無補於事。中國過往五十年以「愛國」作為打擊異己的藉口的例子多不勝數,這是令不少港人對「愛國」一詞望而生畏的原因。近日有人更指外籍法官不願愛國便大可不當法官,這類言論只會令人更擔心。與其引用這空泛的原則,中央政府不若清楚列出哪些行為不屬愛國愛港,然後大家就這些具體行為再討論,這樣或許才能拉近雙方的距離。 [陳文敏]

20140730-吳志森:喪鐘的聲響,還會離我們很遠嗎?

吳志森:喪鐘的聲響,還會離我們很遠嗎? 21:39 30/7/2014 【明報專訊】打開《主場新聞》的網頁,日常的新聞追蹤和博客文章不見了,只有創辦人蔡東豪的告別宣言:「各位,主場新聞今天要結束了!」除了覺得突然,更多的是驚愕和憂慮,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變得如斯不正常? 兩年來,上《主場》已成為我的習慣。基於人手和資源,主場沒有太多獨家新聞和偵查報道,他們的新聞綜合和跟進做得愈來愈好,資料詳盡,一目了然,每次做節目我都登入《主場》網頁,作為參考,以備不時之需。200多位博客的班底,有些更成為我長期追蹤的對象,有些更是我很少涉獵的領域和範疇,真的要感謝《主場新聞》,豐富了我了解香港認識世界的面向和角度。 《主場》停止運作,面書一夜洗版,網上一片哀號,但主流傳媒的重視程度,與主場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成比例。除了一兩份比較重視之外,大多數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以極少篇幅應酬一下。有些主流媒體,盡量找個「客觀中立」的角度,與其他網上媒體營運方式做比較,強調《主場》「長期虧蝕」「資金大減」,無以為繼,是經營問題,總之與政治打壓言論自由無關。但蔡東豪在告別宣言中提到的「我恐懼」和「白色恐怖」,不是輕輕帶過,就是索性視而不見,連提都沒有提。建制左派,更是奔走相告,影響力日益擴大的親民主派網上媒體主動收旗,他們期盼着,下一個會輪到誰? 香港絕大部分主流傳媒已經歸邊,自我審查日趨嚴重,不聽話的會受到懲罰,抽廣告已是最輕微的處置措施。網絡媒體,小本經營,不受大財團大老闆制約,人人都可以做記者做編輯,能夠真正體現言論自由百花齊放。西方世界把傳媒視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承擔監察建制權力的重任,但主流傳媒的政經利益千絲萬縷,逐漸沉淪,早已變為權貴的工具。如果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權,主流傳媒是第四權,曾幾何時,人們將希望寄託在被稱為第五權的網絡媒體。 白色恐怖令《主場》突然死亡 當網絡媒體瀏覽量愈來愈高,影響力愈來愈大,早已摒棄傳統媒體的香港網民,曾經發出豪言壯語:我們已不需要主流傳媒了,全力支持網絡媒體吧!但殘酷的事實卻告訴我們,網絡媒體其實是如此不堪一擊。黑客可以輕易把網媒搞得全身癱瘓動彈不得,即使能夠復原也大傷元氣。營運網絡媒體,如果不是只追求小圈子裏自我感覺良好,成本也不低。無奈,香港網民都吃慣免費午餐,圍觀起哄眾聲喧嘩七嘴八舌的滿街都是,願意付出代價購買

20140730-陳淑莊:Tony,等你happy hour

陳淑莊:Tony,等你happy hour 30/07/2014 蔡東豪總愛在人前人後提着《主場新聞》,不是因為這是一盤把炮生意,他最自豪《主場新聞》網羅到一班出色手足。不是伙計,是手足,那班不計薄薪、不分晝夜,並肩為網絡傳媒打出新天地的人,也為社會公義做點事。蔡東豪是金融人兼生意佬,應該很少跟80後、90後這麼接近,卻因為《主場新聞》令他見識了後生仔女的熱血,令他自己更加熱血。 我跟蔡東豪結識也源於他的熱血,這位毅行者對香港的郊野公園青蔥翠綠由衷熱愛。四年前,他看不過眼大浪西灣慘遭破壞,參加保護大浪西灣行動,之後更將曾為西灣出力的朋友的文章和經歷結集成書。上月舉行的毅行爭普選,他身水身汗行了幾天。 蔡東豪宣告《主場新聞》關閉時,網民群起哀悼,我們許多人慨嘆少了一個優秀的新聞平台,但應該沒有人能夠透徹理解蔡東豪的思緒和心情。雖然他在告別信把所有責任攬上身,但我想他的恐懼是來自今時今日的香港,像《主場新聞》這間仍懂得分清是非黑白,只想為香港講句公道話,更讓志同道合的人有自由的發揮空間,但最後竟然走投無路。 事後有人質疑蔡東豪,說他選擇在兩周年前夕結束是為了節省遣散費。我認識的蔡東豪重情重義、雪中送暖,他愛光顧小店,只為支持他們存活下來;我兩年前落選立法會,他會為我擔心生計。Tony,相信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主場不只是你的生意或工作。等你happy hour!

20140730-陳沛敏:輪流表態,人人過關

陳沛敏:輪流表態,人人過關 21:38 30/7/2014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已一早簽名反佔中。資料圖片 早前,港大前副校長程介明在《信報》撰文〈考試狀元之政治表態〉,論及文憑試放榜後,傳媒紛紛採訪狀元們對佔中的看法,並以頭條報道。他質疑「甚麼時候,我們香港人須要公開作政治表態?」「每一名公民,在沒有政治壓力的情況下,都有選擇自己的政治意向的自由。」 程文刊出之時,反佔中簽名運動尚未展開。傳媒問狀元怎看佔中,狀元答不答、怎樣答,完全自由,也不會因答案的內容,影響他們的學業、前途,原因是記者與狀元之間,不存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因此,不存在程擔心的「強迫政治表態」;無論狀元表態不表態、怎樣表態,都不會造成任何後果。 不過,反佔中大聯盟開始收集簽名後,香港社會就果真出現了內地文革式的輪流表態、人人過關氣氛。很多企業、機構向員工派發反佔中表格,部份員工更向傳媒投訴受壓表態。更離譜的是,現在竟然連中學也發生懷疑要求學生簽名反佔中事件。 據報道,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有教師在校內向學生派發反佔中表格。教師聲稱是校長指示,校長卻否認,反指是教師自己帶回校「試水溫」(雖然我完全不明白教師在這事上為何要「試水溫」),看看學生的反應。 公司老闆或高層向員工收集簽名、學校校長或教師向學生派發表格,跟傳媒記者訪問狀元對佔中看法不同,因為前者存在權力關係。僱主或上司收集簽名,員工擔心不交簽名,小則影響上司對自己的觀感、大則影響生計飯碗,因為僱主、上司掌握員工的工作安排、薪酬升遷的權力。 同樣,校長、教師也掌握學生的學習安排、成績評核的權力,權力關係並不對等。教師派來表格,就算向學生強調可自由表態,學生已可能感到壓力。 《教育規例》規定,「任何學校傳播政治性資料或表達政治性意見,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可向該校的管理當局給予書面指示或其他指引,以確保資料或意見並無偏頗。」就今次事件,教育局表示會向校方了解。 不過,作為教育局長的吳克儉,其實早已簽名表態反佔中。自從梁振英宣稱將以「個人名義」簽名反佔中,林鄭月娥和多個政策局局長及問責官員紛紛表態會加入簽名行列。 令人費解的是,既然梁振英口口聲聲說他和問責官員簽名,並不違反守則,那又何須強調是「個人名義」?這「個人名義」反而令人想起,日本首相和閣員參拜靖國神社,都很喜歡辯稱是以「個人」身份,強調是「個人」自由。那中國外交部會否因為

20140730-吳志森:香港還有沒有明天?

吳志森:香港還有沒有明天? 21:36 30/7/2014 ■《主場新聞》創辦人梁文道(左起)、劉細良、蔡東豪及宋漢生。 上星期六黃昏,小女兒踏入家門,就大聲問我:「爸爸,你知唔知《主場新聞》執咗,facebook有講。」我真的不知道,正忙着別的事情,整天都沒有上網。 小女兒是高中生,Like《主場》,不是因為她特別關心時事,她說《主場》有很多「得意嘢」,在其他渠道看不到。她心目中的「得意嘢」是甚麼?我不大了解,她有不少同學也Like了《主場》,找到他們有興趣的資訊。可見《主場》讀者老中青都不缺。蔡東豪在他的告別宣言中透露,《主場》每天的「獨立瀏覽人次」有30萬人,相當可信。 《主場新聞》為何逃不掉「摺埋」的命運,有不少猜測,更有歸咎蔡東豪堅持的生意模式並不可行。香港新媒體吸廣告的能力與外國有天淵之別,瀏覽人數與廣告量無法成正比,更有人揶揄香港廣告公司負責人從不上網,對新媒體毫無認識。更重要的是,傳統媒體因政治立場被抽廣告的情況日趨嚴重,《主場》的立場偏向民主派,還能期望大公司肯在《主場》落廣告嗎? 蔡東豪是生意人,理應睇通這個殘酷的現實,但他還繼續將《主場》「當作一盤生意來做」,堅持不收捐款,不建立訂戶制度。有人質疑,這種完全不顧經濟和政治現實的生意模式,注定了「摺埋」的命運。 這種批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屬於吃花生看熱鬧的水平,仍然看不清楚門道。在香港搞新媒體,真的可以靠捐款訂戶的支持就可收支平衡,安寢無憂?恕我直率說,不要高估香港人的水平。有些免費報紙發行量直逼100萬是因為免費,但質素如何請行家自行評價。網上讀者吃慣了免費午餐,他們都認為,獲得資訊理應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主場》關閉,慨嘆可惜的很多,圍觀的更多,要他們給一毫子來得到寶貴資訊,絕大多數會一哄而散。願意掏腰包的不是沒有,但數目不足以維持一個高質素網站的運作。只要看看鄭經翰的D100,游清源的《852郵報》,捐款者和訂戶已不是少數,但仍是艱苦經營,不知可以捱到甚麼時候,就知道在香港營運新媒體絕不容易。 我認為最核心問題,還是香港人的意識不足。講了溫水煮蛙、烈火烤蛙、主流媒體自我審查這麼長時間,但港人還是缺乏危機感,大部份市民仍認為只要電台還有聲音,電視還有畫面,報紙還有文字,香港的言論自由就沒有問題。香港人沒有像南韓台灣一樣威權統治的經歷,不察覺香港已急速沉淪,他日殺到埋身才猛然醒

20140730-長平:不必為周永康案拍掌

長平:不必為周永康案拍掌 反貪腐 豈能建於人治基礎上 21:36 30/7/2014 ■《新華社》昨晚發布消息,中紀委開始對周永康立案審查。 儘管傳聞已經長達兩年,但是周永康被調查的消息一經公佈,仍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可惜新浪微博相關新聞的評論受到限制,從評論跟帖看會讓人以為沒有多少人關心此事。這本身就讓這一重大消息的價值大打折扣。 2003年4月,因為瞞報沙士疫情,衞生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長孟學農被去職,媒體報道和評論的自由度大過今天。政府資訊公開、保護民眾知情權的呼籲不絕如縷,對新政的期待更加真切。十年之後,「新政」培養的是周永康等「大老虎」。 今天,這只「大老虎」以貪腐之名而被捉。權貴對金錢的貪欲的確讓人大跌眼鏡,大面積的大規模貪腐世所罕見。然而,並不像中共宣傳的那樣,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官員靈魂骯髒、道德墮落,只要學習馬列主義,就能廉潔自律。貪腐受到整個系統的激勵,也受到整個系統的保護。這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周永康作為主要參與者花大力氣建立的維穩體系。 維穩體系徹底剝奪了中國人的抗議權,所有的投訴、抗爭和批評都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而遭到嚴酷打壓。在此期間,「喝茶」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黑監獄」隨處可見,上訪者「被精神病」成為常態。 維穩體系讓權貴貪腐得到保護,暢行無阻,也讓整個中國社會朝着粗鄙化、流氓化方向大踏步前進。警察局裏「躲貓貓」、「喝白開水」等各種死法層出不窮,綑綁着居民當面強拆其住宅屢見不鮮,幼稚園屠童案一再發生,給孩子們集體吃藥更不在話下,小學生被校長、老師帶去開房、性侵的消息也接二連三,有毒食品成為家常便飯,嬰兒奶粉只能去境外搶購,空氣污染不再是新聞,從上到下都想要逃到國外…… 遺憾的是,周永康這個根本的罪惡卻不會受到審判。就在他被宣佈接受調查的當天,鄭州員警嚴格清查「公民圍觀團」,也就是一些聲援因主張公民權利而被逮捕的「鄭州十君子」的外地民眾。「十君子」被拘押和逮捕後長期見不到律師,律師在公安局通宵靜坐抗爭。比起周永康案來,這些現象更真實地反映中國的法治狀況。 網絡上見到最多的評論是,調查周永康體現了當局的反腐決心,人們應該拍手稱快。還有學者痛心疾首地說,上面反腐決心已如此之大,還不能得到民眾的掌聲,這種冷血的民族沒有希望。這些意見錯就錯在拿「決心」當作反腐利器。 1952年2月,前天津地委書記、石家莊市

20140730-李怡:袋住的不僅是假鈔,而且是碎玻璃

李怡:袋住的不僅是假鈔,而且是碎玻璃 21:35 30/7/2014 林鄭月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2017年普選特首方法未必是終極方案,日後仍可再作修改,呼籲立法會議員拿出「政治勇氣」通過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力逼泛民「袋住先」。 「袋住先」是切合中國民族意識的現實想法。小時就聽長輩說:一百賒不如五十現,五十現不如十五便。意思是如果你說要欠我一百,不如就給我五十好了,而與其說給我五十,不如立刻拿十五來算了。這就是中國人習慣的「袋住先」邏輯。但「袋住先」也要看袋住的是甚麼?如果袋住的是假鈔,那就不如不袋;如果袋住的竟然是碎玻璃,那麼把手伸進袋裏就會一手血。 林鄭說,袋住的「未必是終極方案」,也就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那麼是甚麼方案呢?她說政改日後至少仍有兩個改善空間,包括令提名委員會更具廣泛代表性,以及提升提委會的民主程序。換句話說,在政改諮詢期收集到的所有增加提委會代表性和提升民主程序的建議,都不會在要市民袋住先的政府方案中被採納了。提委會仍會是四大界別組成,最大改變只是由1,200人增至1,600人。中共既可以操控提名因而仍可以像過去那樣操控選舉結果。提委會將提名梁振英A、梁振英B、梁振英C三人供選民蓋橡皮圖章。要我們袋住先的就是假鈔。 中共應聲蟲說,不管怎樣,香港有一人一票普選,就是邁了一大步。只要有了普選,日後就可以改善。而且,只要特首經普選產生,他就要向投票給他的市民負責,施政的認受性也大大提高。筆者原先也認為,只要有普選,就如同台灣以前國民黨的國代、立委增額補選一樣,本是假戲,結果會弄假成真。但中共是不會讓香港普選弄假成真的。這次要香港人「袋住先」的方案,就等同中國人大的選舉模式,即由中共一黨提名,然後人大代表蓋橡皮圖章,只不過香港實行的是市民蓋橡皮圖章而已。因此,沒有進步,其實是倒退。 何以說是倒退呢?因為以前的小圈子選特首,儘管絕非普世通行的選舉,但至少市民知道這種選舉沒有認受性。我們指罵特首,譏他是689,示威遊行要他下台,市民有反對的正當性,因為他不是我們選出來的。一旦接受了「袋住先」方案,中共欽點的性質沒變,而因為市民投下了一人一票,於是就賦予了特首的正當性,香港也就從香港式的小圈子選舉,淪為中國式的一黨提名的假選舉了。市民和國際社會由是產生錯覺,認為特首有認受性了,而其實是沒有,因為我們只能在梁振英ABC中選其一。原地踏步我們可

20140729-施永青:《主場新聞》為何猝死

施永青:《主場新聞》為何猝死 2014年07月29日 2014年7月26日,《主場新聞》突然宣告結業(圖),引起社會不少討論,我也覺得事不尋常,因為事前全無跡象,完全不像是「自然死亡」。 一般企業,在結業之前,不會全無掙扎;即使開源不成,亦會削減開支,以延長自己的壽命,希望有奇蹟出現。但《主場新聞》結業之前,卻沒有經過這個階段,所以不但讀者感覺不到,連工作人員也感覺不到。 《主場新聞》的主腦人之一,劉細良,事後表態支持蔡東豪的決定,予人印象這個決定是蔡東豪一個人作出的;如果事前經領導班子反覆研究過,那這個決定就變成劉細良也有份一起做判斷的,何需表態支持? 早年,李怡辦《七十年代》,在遇到財政壓力時,不但與內部成員共商對策,還把困難告知讀者;最後由讀者一起集資,成功地把《七十年代》轉型為《九十年代》。《主場新聞》的瀏覽量這麼高,為何不相信讀者?不相信員工?一個以「為香港做點事」為宗旨的媒體,應視香港人為他的持份者,不應該獨斷獨行,而應該先與香港人商量一下,可能另有生機。 我雖然不完全認同《主場新聞》的編採方針,但亦感覺到這個班子辦事有花心思,內容多姿多彩,可讀性很高;所以我每天寫專欄,都時不時會參考《主場新聞》,可惜這個網站現已完全打不開,連搜尋舊資料也做不到。難道有關人士刻意要人覺得《主場新聞》是突然被「他殺」的? 以《主場新聞》的立場與定位,我一點不懷疑有人想他早點結業,但他死得這麼突然,無法不令人懷疑,決策人是因為某些尚未向讀者交代的原因而自行了斷的。 《主場新聞》從一開始就像「他組織」,而非「自組織」。「自組織」有自己的生命的,不會輕易讓自己死去;只有「他組織」才會死得不明不白。 一般商業機構,在成立前,會先評估形勢,進行可行性研究,看看需要多少錢才能成事,然後去籌集資金,組織班底,按計劃去開展工作。但綜合不同的消息來源,卻顯示《主場新聞》之所以能夠開辦,並非一開始就籌集了一筆起碼的資金,而是有金主提供了一筆經常性的收入,作為營運開支,於是匆匆上馬。但現時金主削減預算,以至令《主場新聞》無法憑自己的營運收入,獨力支撐下去。 據媒體報道,《主場新聞》的主要搞手——蔡東豪,同時為《蘋果日報》搞財經版,憑周一至周五的「金融中心」欄目收了蘋果一筆可觀的承包費,令他可以有額外的收入去開展《主場新聞》的業務。不過自從蘋果被抽廣告後,「金融中心」改為

20140729-王永平:《主場新聞》結束感言

王永平:《主場新聞》結束感言 2014年07月29日 上星期六,創辦人蔡東豪宣布營運差一天便兩年的新聞網站《主場新聞》結束,理由是自己及家人感到白色恐怖的壓力,以及低微的廣告收入與每天30萬瀏覽人次不成比例,也看不到曙光。身為《主場新聞》其中一個讀者,我感到十分可惜。 蔡東豪的相關聲明提到創辦《主場新聞》是希望像美國類似的網站The Huffington Post(下稱《赫報》)一樣,創造一個成功的媒體生態,為香港打開新局面。這讓我想起三年多前在此欄寫過一篇有關《赫報》的文章(見《新聞網站有可為?》15.2.2011)。 當時美國有線(AOL)以3億美元加價值千多萬元的股票收購每天有2千多萬人次瀏覽的《赫報》。《赫報》於2005年創辦時,每天只有數千人次瀏覽。讀者增加萬倍的原因包括《赫報》刊登的評論兼容並包,從最保守的到最自由的意見也有。此外,《赫報》從千多計的博客網站中選取高水平和有特色的文章,令讀者感到驚喜。總編輯赫芬頓有廣泛的人際關係,成功邀請不少政、商界名人在《赫報》撰文。當日我文章的結語是「獨立的中文新聞網站會否是繼免費報紙後另一項在香港有『錢途』的投資?」 希望上述文章不是蔡東豪決定創辦《主場新聞》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當時的香港百花齊放,可以包容最偏激的意見。三年下來,香港的政治生態天翻地覆,變得敵我分明。今天的香港媒體,賣新聞時可能要懂包裝和避忌,賣不同觀點的空間亦愈來愈細。決定在媒體落或抽廣告時,客戶可能多了一層不能明言的政治考慮。相對《赫報》的成功,《主場新聞》的結束是令人嘆息的「橘越淮而為枳」故事。

20140729-陶傑:歷史比較題

陶傑:歷史比較題 2014-07-29 一百二十年前七月二十五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十年後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日本與歐洲今年都流行歷史比較的研究。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仗,但中文的歷史教科書對這一場仗,一向缺乏理性分析,加上大多數人對歷史沒有興趣,香港的中學生可以不選讀中國歷史,晚清這段歷史,對許多中國人而言,都是一筆糊塗帳。 一八九四年,中國的國力並不衰弱,洋務運動日久有成,而開同光中興之局。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同期,當時中國士大夫普遍看不起日本的維新,認為日本人學西方,忘了自己的根本。除了中國與日本,面對西方文化與儒教傳統,朝鮮政治也一樣形成新舊之分:日本拉攏新黨,清廷為舊黨撐腰,終於由東學黨鬧事,令此一新舊衝突,不得不正面交鋒。勝敗早有定局,中國當時只有恭親王、李鴻章等極少數士大夫心水清,對中國的實力並無信心。但一場仗打下來,中國開始病急亂投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熬出了一隻「蘇共」的病毒。當初只是「西學為體」,後來竟服用這種病毒,中國文化根本,最終不也一點沒能守住? 陶傑

20140729-吳靄儀:法庭對立法會的司法管轄權

吳靄儀:法庭對立法會的司法管轄權 21:33 29/7/2014 【明報專訊】財務委員會主席吳亮星6月27日趁亂趕忙表決通過東北發展前期撥款,過程及手法備受質疑,有議員表示提出司法覆核。這不難理解,因為在一個只講投票不講道理的議會裏,少數派永遠落敗,於是唯一希望只剩訴諸法庭。但司法覆核是否議員尋求議會公正的正確途徑?本人認為,司法覆核是重要的法治工具,而針對立法會程序提出的司法覆核,更是必須認真探討的重大議題。然而,議會自主是同樣重要的核心目標,而司法覆核本質是法庭介入議會程序,兩者之間,既存在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亦應有互動發展的力量,可惜有興趣研究的有識之士實在太少。本文只能在這個重大題目上發表一些初步看法,真正的努力,需來自法律界人士與立法會議員。 法庭的司法管轄權 有論者認為,在三權分立的大原則之下,法庭不干預議會,議員要提司法覆核,法庭不會同意給予許可,那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2009年7月,鄭家純對李鳳英等專責委員會議員所提的司法覆核,挑戰委員會傳召他出席聆訊的權力,就得到法庭給予許可,而在給予許可的判決書之中,法庭似乎沒有意識到委員會程序是否受到法庭約束的問題(見Cheng Kar-shun and Another v Hon. Li Fung Ying and Others, unreported HCAL 79/2009,判決日期2009年7月14日)。另一宗案例,是梁國雄挑戰立法會主席2012年5月17日「剪布」的合法性的司法覆核許可申請,原訟庭不予許可,判案書裏重申三權分立、法庭不干預議會程序的原則,但實質內容,卻是裁決了議員沒有「拉布」的權利,立法會主席有「剪布」的理據,其實等同裁決立法會《議事規則》執行及運作的準則對錯(見Leung Kwok Hung v President of Legislative Council【2012】 3 HKLRD 470)。梁國雄不服上訴,上訴庭維持原判,此案已上訴至終審法院,排期9月底聆訊,在這個階段不宜細論,但終審庭受理,已可見這個問題的複雜性不容低估。 事實上,從1970年以來的案例可見,法庭毫無疑問從來都對香港的立法議會有司法管轄權,在為了保護市民的合法權利有必要時介入議會程序;然而有鑑於議會為履行憲制職能必須享有的特權及豁免權,法庭奉行自我約制,只在絕無僅有的情况下行使權力,介

20140729-陶囍:變化

陶囍:變化 明報2014年07月29日 過去一年,身邊不住有人說:香港變了,快變得面目全非了,這再也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了…… 彷彿變化仍在他方,時辰未到,噩夢未來。 其實,以現代進行式出現的變化,早已經鋪天蓋地,發聲又好,沉默也罷,睜開眼就見到,避不了,躲不過。言論空間從多方面收窄,最終只剩兩條窄路,非我即彼,不但沒有中間路線,連容許人騎一下的牆也倒了。兩陣對決,互相叫陣,身在詭異的戰場,不靠向任何一邊,很快不再是選擇。 社會撕裂,領導們嫌力度不夠,親自落場支持,看竟然不再奇怪,亦不生氣,自己的變化,往往最驚心動魄。 循序漸進的變化,像頭上斑駁的白髮,初起時是兩三根,隱身在一頭烏絲中,不礙眼。突如其來的變化,恰如一夜白頭,才不見半天,換了人間。 中午還在看《主場新聞》,下午便讀到告別信,而那個色彩醒目設計時尚的網站,竟然只剩下一頁紙,所有連結,一個不漏,沒有一聲再見。那些知名博客的鋒利言詞、風花雪月、文采風流,那些有心思的藝壇動態和評論,那些細眉細眼的生活百科,一下子全不見了。 心裡忽然長了一個洞,空空的,不知如何填滿。 壞消息傳來時,我在收拾行李。未來數月,將在荷蘭旅居,本來有這樣的機會,開心來不及,這些天卻很矛盾,既想逃避面對即將到來的更大更可怕的變化,又怕錯過那些關鍵時刻。每天看新聞感到心煩,要拋諸腦後又辦不到,離開可以得到短暫的平靜,但過沒多久,就會想回來。 此時此刻,糾結的心情,以此為記,希望年底回家時,我城一切安好。 [陶囍]

20140729-李柱銘:「被消失」的專欄

李柱銘:「被消失」的專欄 明報2014年07月29日 傳媒的自我審查,絕對是扼殺新聞自由的致命傷。兩周前(七月十五日),筆者在本欄撰寫題為〈「日月」也變紅〉的文章,論及曾標榜公信力的本報亦淪落,其中提到七月二日,本報編務董事呂家明在編輯部員工不知情下,擅自修改已付印的報章頭版標題,將原有大題「爭普選大遊行,人數10年新高」,改為副標題,並刪去「爭普選」三字,變為「7‧1大遊行,人數10年新高」,刻意淡化市民強烈的民主訴求。及後,我收到另一份報章的記者通知,那篇文章在本報加東版「被消失」了。 筆者已去信呂家明查詢箇中原由,及至本文截稿時,尚未收到任何回覆。事實上,該文所敘述的,都是公眾已知的事實,但居然也會「被消失」,的確令我感到意外,亦禁不住質疑本報自我審查的尺度,如今究竟有多嚴厲呢? 近日,同為本報副刊撰稿的李慧玲,也在其專欄提到自己的文章在本報加東版「被消失」。其文章〈輪到有線〉(刊於七月十四日)也是提及呂家明擅改頭版標題一事。她表示其七月八日的文章,委實對該事件有更詳細評論,卻反而沒有在加東版「被消失」。據稱,此乃由於呂家明於七月十四日左右身在多倫多,之前則不在,故她早一周的文章能倖免。 筆者近年屢次批評本報立場愈趨媚共,更曾為本報撤換總編輯而開天窗抗議,卻仍阻止不了本報急速赤化。呂家明穿梭港加兩地「監督」本報,當他在加拿大時,所有批評他的文章在加東版就會「被消失」,那麼,他在港時,除了擅改頭版標題,會否還有其他妨害新聞自由的舉動,是外界所不知道呢? [李柱銘]

20140729-王岸然:政客心中皆有浮士德

王岸然:政客心中皆有浮士德 信報 2014年7月29日 收美國黑金與收中共黑金,皆合乎香港法例,但合法不等於合乎道德,律人律己的標準不同,還聲大夾惡,是自詡正義人物現時的醜態。更醜惡的是,一直以最正義、最有理想、最基層示人的兩位人物,整整過了一周,尚未對不清不楚的黑金私收事件有清楚的交代。筆者以批判思維論 政三十年,對泛民從無好評,但也無法想像一眾認識的泛民第一代人物之中,最先發現與魔鬼交易者,竟然是李卓人和梁國雄。 終身埋首於 書籍知識之中的浮士德,一天驚覺年華老去,自感貧窮的一生活得不爽,於是跟魔鬼簽訂契約,讓自己可以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浮士德的心境,與年近六十的革命家和工運領袖相去不遠吧?其他人筆者不會混為一談,政治組織得益而自己因而得益,總是間接的交易,而李卓人與梁國雄就已知的情況,是瞞着自己的組織跟魔鬼交易,不單止直接出賣自己的靈魂予魔鬼,而且還把組織同志的利益一併出賣予魔鬼,而到這一刻還不肯為組織支持者設想而自承責任,要別人為自己陪葬,還有更自私的事嗎? 不能與國父相提並論 其他人與組織各有解說,接受與否公眾特別是選民自有判斷,到目前為止,無法提供解釋者只有兩人;而這兩人的收款模式是由黎智英拍檔Mark Simon發出Cashiers Orders,每次50萬元,分兩次或三次交給兩人,銀行當然有入賬記錄,這是鐵打的證據,只待兩人作出解釋。兩人到筆者執筆的星期一下午,還未作出任何合理的解釋。 筆者只能慨嘆當一個人出賣靈魂之時,其智慧也會一併出賣。MarkSimon為美帝代理人,與美國共和黨關係密切,更曾經在美國海軍擔當情報工作,身份是公開的秘密,其金錢表面來自黎智英,事實上極大可能是美國政府的錢,兩人不是不知道吧?小學雞可以說孫中山也拿美國人的錢搞革命,兩位可以厚顏地以國父的行為自詡嗎? 最缺德的是,你們的支持者不知道。支票是給個人的,兩人完全可以私袋而神不知鬼不覺。星期日梁國雄還若無其事,走到反美反以色列的巴人集會發表演說。筆者想起的是幾年前雄仔的恩師司徒華病重,他還罵司徒華「癌症上腦」,指控司徒華藉六四事件食人血饅頭獲取政治利益。收美國人錢到巴人集會反以色列,雄仔確實比師父青出於藍。 李卓人似乎不在香港,所以沒有回應。筆者十分奇怪,工黨是李卓人一個人的嗎?工盟是李卓人的嗎?支聯會也是李卓人私有的嗎?今天才驚覺不算相熟的李卓

20140729-區家麟:審謬疲勞

區家麟:審謬疲勞 21:30 29/7/2014 有天,同事們談起,小學時「我的志願」。 我的志願是什麼,我告訴他們,你不會猜得中。 他們猜這個、猜那個,當然猜不中。 我開估:記者。 嘩,好恐怖。的確頗恐佈。 小時候,想像未來的職業,「我的志願」是當記者,我試過拿起紙筆,又寫又畫,編一份《太公報》。後來,糊里糊塗,真的當上了記者,廿年後,退下來了,「我的志願」是甚麼? 這時勢,給自己的任務,是多寫字,記下香港轉變的軌迹,書寫排山倒海而來的荒謬。 也許是記者的訓練,也可能是性格一部分,觀察世情,紀錄故事,一向特別留意矛盾、錯謬、歪理、荒誕、不可思議的情節。此時此刻,「我的志願」是書寫荒謬。 不得了。 很多朋友問,為何你可以寫那麼多。原因很簡單,因為荒謬太多,香港是生產荒謬的樂園(而偉大祖國是生產荒謬的世界工廠)。最近,只有一看新聞、或出街見到反佔中街站,會一天動念七次。寫得已不算多,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一一記下來,一一反駁。 書寫的速度,趕不上荒謬之進擊。寫得太多,有點累,出現「審謬疲勞」,荒謬太多太頻繁,開始麻木;看見權力嘴臉、目睹赤裸裸的橫蠻,開始感到稀鬆平常,心如止水,簡直波平如鏡,道行高深,阿彌陀佛了。 管治法寶有二,一是經濟實惠與娛樂至上,滿足大家物慾而忘卻思考眼前的不公義;二為挑起海嘯一樣的政治紛擾,模糊是非,令人生厭,麻木疲倦。 所以,不能中計,不能停下,縱使審謬疲勞,不得不繼續奮筆疾書。 社會學家J.B.Thompson說過,世上有四種權力,武裝權力、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符號權力。在香港,庶民無槍無炮,出街帶鎅刀都有麻煩,武裝權力我們沒有;政治權力,遭小圈子壟斷,689人就可以僭奪管治機器,蟻民任由魚肉;經濟權力,你的錢,主要供奉地產商,能夠為自己覓得一安居之所,已是萬幸。 剩下的一種權力,叫符號權力,也就是語言的權力、溝通的權力。香港人死剩把口,發聲、表達、溝通,是庶民唯一擁有的權力、是弱者的武器。我們不能沉默,因為別無選擇。 *** *** *** (本文部分文字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

20140730-關焯照:年輕人憤怒了

關焯照:年輕人憤怒了 21:29 30/7/2014 ■特首梁振英7月的整體表現評分下跌至43.5分。資料圖片 上周二,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下稱「中大亞太所」)公佈今年7月份《特區政府民望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特首梁振英的整體表現評分下跌至43.5分(圖一),是自他在2012年7月上任以來的第四低分(合格分是50分)。此外,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不信任度和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度也持續上升。至於負責推銷政改諮詢的其中兩位高官,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和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整體表現評分也下挫至近期的低位,反映政改諮詢已成為特區政府手上的一個計時炸彈。 如果單從特首的表現評分來分析,這次政改諮詢至今為梁振英帶來的衝擊似乎仍未及2013年下半年的香港免費電視台發牌事件。從中大亞太所的民調資料來看,梁振英的表現評分曾因電視發牌爭議一度被拖低至40.4分,較現時的43.5分更低2.9分。但假若以年齡分組的結果作比較,最年輕的組別18至30歲給予特首的表現評分竟然低至33.6分,創下歷史新低。至於其餘兩個年長組別,31至50歲及50歲以上,評分則分別為41.5分和49.4分(圖二),均顯著高於年輕組別。 根據香港統計處在2012年發表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至29歲的青年人的教育水平是最高的,超過9成具有高中教育程度或以上,而30至49歲及50歲或以上的兩個年齡組別擁有同等學歷則分別只有約7成6和3成7(表一)。 明顯地,現在最不滿特首表現的一群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一族。對特首和特區管理團隊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警號,因為這班年輕人是未來社會的棟樑,一旦群起反對特區政府,香港實難長治久安。 一個值得深思的地方是20至29歲和50歲或以上的兩個年齡組別在特首表現評分的差別高達15.8分(49.4分減33.6分)。簡單來說,在年長的市民眼中,梁振英的表現只是僅僅不合格,但年輕人卻認為非常差劣。這結果間接反映特首在過去兩年所推出的經濟及社會政策只能令年長的市民對他減少抗拒,而年輕及30至49歲的兩個組別對他的負面評價卻沒有減低。 今個月特首表現評分是43.5分,只低上月1.3分,並沒有明顯變動。但在0分和100分兩個極端評分卻大幅增加(表二)。從附表,讀者可以看到選擇0分和100分的百分比分別為12.8%和3.5%,高於6月的7.9%和2%,反映香港社會漸

20140729-張秀賢:港深中大不能混為一談

張秀賢:港深中大不能混為一談 21:29 29/7/2014 ■中大校友不滿深圳分校學位證書和香港中大一樣,日前發起網上聯署要求校方澄清。資料圖片 中大深圳分校一事,不少意見支持香港中大與中大深圳分校在畢業證書和學生身份上要有一定程度的分別。而中大學生會一直對深圳分校的興建抱着極為保留和懷疑的態度,緣於深圳分校的辦學理念實與一所以優質為目標的高等學府甚為不同。到今天,中大深圳分校的問題浮現,我們認為校方必須就這些問題正面回應,以釋除公眾疑慮。 在劉遵義時期,他與其餘的中大高層均積極推動深圳分校的發展。2010年4月華雲生副校長(現為常務副校長)曾在一簡報會上說明發展深圳分校五大原因: (一)內地對具有國際化高水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 (二)對珠三角地區和香港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四)中大需要更多研究資源和學生資源; (五)發揮中大的影響力至全國乃至全球。 這些原因根本與一些商業和市場邏輯極為相似,而出售的並不是一門生意,而是徹底地利用中大得來不易的校譽在深圳分校圖利。若中大深圳分校的畢業生將會獲頒與香港中大畢業生同等的畢業證書,極有可能影響香港中大畢業生的認受性。 畢業證書具備兩種意義,一種是工具意義,公眾透過畢業證書上的資料,再加上對院校和學系的一些觀感,從而分辨出畢業生的質素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另一種意義則是畢業生大學生活的證明,不同院校很自然會有着不同的文化、教學理念,以至提供予學生的非形式教育,是為一種情感上和身份上的認同。香港中大本部與深圳分校,不論是院校文化、發展脈絡都不同,再加上兩地的文化差異和地域分隔,兩地同學確不能混為一談。故此,兩地院校所頒發的畢業證書必須有明顯的分別,以確保兩間院校的獨特性。 我上星期三與部份教務會學生委員獲教務會邀請,到深圳分校參觀,當中的設施落成狀況實令人憂慮。分校現時只有數幢教學樓和行政樓落成,第一期工程仍在施工中,而圖書館更要兩年多時間才能投入運作。在中大高層過往的說法均強調,他們會確保中大香港本校和深圳分校均會提供一致水平的大學教育。可是,深圳分校的配套設施仍未完工,只有少數的教學設施投入服務,試問深圳分校的同學又如何能夠獲得與本部同學同等的學術水平?既然如此,深圳分校提供不了與香港中大現時的教學質素,更遑論兩地院校的證書應該同等。 我們絕對反對中大校方欲將中大

20140730-林夕:你什麼身份地位?

林夕:你什麼身份地位? 21:28 30/7/2014 特首絮語,經常發人深省,逼人發癲。 以前對身份問題沒多大留心,以為拍拍心口,一人做事一人當才是真的漢子就夠了。自從特首說會以個人身份去簽大聯盟那個大名,才對身份一說想入非非。 人人都有好多身份,地球上一雌性動物,結了婚,成了人妻,下了蛋之後,就多了家長的身份,若在學校任職,就是教師一名。若有天老公有外遇,為人妻者以戒急用忍應對,賣包容,無效,於是日夜碎碎念,說什麼道德責任,老公更厭煩,你當你在教仔啊。人妻靈機一觸,轉以教師身份說教,四書五經都搬出來,丈夫忽然果然就受教了。後來人妻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體罰,事情鬧大了,人妻教師,說是以家長母親身份打罵兒女,頂多是家暴,教育局無權過問。行嗎? 不行,有一老師,名叫林慧思,下班後以市民身份跟當時是警察身份而在家為人夫者起衝突,特首以特首身份要求教育局長徹查後交報告,身份大挪移不是每都玩得起的。 除非你是皇帝,身份是天之子,天子要執行上天選天子的方法,於是皇帝舞起一雙翻雲覆雨手,諸多搞作,還嫌蟻民不服,又轉換身份,扮起君父角色,祭起孝道,一家人,子女豈有違逆父母的,不孝者,其能忠君愛國乎?這樣還不夠,忽然脫下龍袍,以老百姓身份搞上訪,表示自己支持自己的搞作。行不行?行,不行也可以用天子身份微調法例,有何不可?只是未免有失身份罷了。 常有人問,你什麼身份地位,你去管這事?當然是以最拿得出手的頭銜去炫耀,斷斷不會說,我是一老百姓,我以個人身份支持鎮壓,唔,除非你是當年的鄧小平,普通同志一名。 蔣麗芸就有失身份了,她以議員身份,不但把公民永久居民身份搞糊塗,還以不夠秤抽秤黃之鋒論政,有外國護照的鄭宇碩又不夠格,特首有言在後,他們都以個人身份跟你一潑婦身份討論政事,已抬舉你了。大聯盟簽名還沒破億,其實是奇蹟,地球人強國人內地親屬菲傭遊客,都是身份,每個人都可以是別人的舅舅外甥表哥知己閨密有過一腿的情人,不同身份無限簽,身份證算什麼鳥東西? 林夕

20140729-李碧華:現世、下世、隔世

李碧華:現世、下世、隔世(上) 21:27 29/7/2014 過去「黑色一周」,全球三大洲分別發生空難(烏克蘭、台灣澎湖、馬里),共死四百多人。過去致命的航空事故次數偏低,如今在異鄉空中殘肢四散死無全屍的慘劇,都是平凡善良的好人,也有對社會貢獻良多的精英份子,實在不解。 傳媒拍到的片段,都巨細不遺,令人恍如身處現場,作為新聞圖片十分「精彩」,也知勞苦功高拍攝不易,甚至攝者亦怵目驚心為之動容──但那麼詳盡的報道,我們都不願意細看,不忍,也不忿。 為什麼他們這一生有此下場?應該相信因果報應嗎? 這一陣大家的疑惑,也需要開解吧。 因果報應分三類:──「現世報」、「下世報」、「隔世報」。 (一)「現世報」:在這一世可以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極善和極惡,還有時間更短便見功的好壞「現眼報」呢,馬上看得清楚明白,受者也心知肚明。我們心急,總希望見盡現眼報才心安,或感到痛快心涼。不過每個人的命運不同,不能一廂情願,也不能「眾望所歸」,因為不知道他前生做過什麼,是這樣的結果。 (未完,明天續) 李碧華:現世、下世、隔世(下) 21:28 30/7/2014 續昨,果報除了(一)「現世報」,還有: (二)「下世報」:今生因,來世果,即是大家等着天收的壞人,竟沒被天收啊,今生仍然「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我認為「曝屍骸」比「無屍骸」更慘),為什麼?為什麼?所以大家心生不忿。是下世才有果報嗎?抑或報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 (三)「隔世報」:也許下世,也許再下世,甚至隔幾世,才得到報應。人生苦短,且下世也未必遇得上,也就見不着。如果是好報,亦經漫長等待呀。 即使因果錯亂,每一段人生歷程不過百,但生命長河卻有千百萬遍輪迴,一報還一報,終會有報逃不過──對眼前一切不合情理不得民心不公義的人或事,無能為力,寄望冥冥中有公道,這是「自我(或彼此)安慰」。是的,今時今日群魔亂舞,百犬吠聲,獸性卑劣,殺人不眨眼……特別叫人疑惑。 謝謝各位留言,對「天妒英才」和「善人惡報」抒己見。近日空難特別多,死者今生旅程走完了,要做的事做完了,離開時沒有痛苦沒有掙扎,到另一世界開party去。放下吧,祝他們一路好走。 世上還是有因果的。 李碧華

20140730-林超英:空氣清潔,視線通透,不是理所當然

林超英:空氣清潔,視線通透,不是理所當然 21:27 30/7/2014 今天(2014年7月28日)香港空氣清潔,視線通透,維港對岸的樓宇輪廓清晰,感覺有如在看高清電視。根據天文台的觀測資料(反軌跡圖),空氣來自東南方沒有人類污染的海洋,難怪看起來就像絕對的透明。 我們夏天多見藍天和高清影像,不自覺以為是理所當然。 2014年7月28日真彩衛星照片,注意中間位置的矇矓 上圖顯示從人造衛星下望見到的廣東省和毗鄰的南海,香港及廣東東部地區在海洋空氣覆蓋下,視野良好,景物清晰可見,只是一河之隔,珠海至廣州的珠三角地區,卻被一重輕紗罩住,看不清地面的情況,大概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大量污染物造成能見度降低有關,影響的地區十分廣泛。 上圖顯示2013年珠三角地區的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 平均值的分佈,左面稍帶黃色的區域濃度較高,右面(包括香港)則較低,兩張圖之間有頗大的關聯,可以推論能見度低和污染程度高是一體的兩面。 香港很幸運,污染的工廠搬了去東莞等,少了本地的污染源頭,又經常有海風代為清理空氣中本地產生的污染,加上海洋空氣本身十分潔淨,所以香港相對較少空氣污染,也因此有今天的玲瓏剔透風景。內地則不幸地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潮流,眾多的中、小型工廠和大規模的「代工」工廠相繼冒升,錢是賺多了,但是環境污染事故一宗接一宗,空氣污染一向是最看不見的污染,如今濃到變成眼見得到的霾(註),人造衛星從高空下望,分佈無所遁形。霾不只是看不見遠景的無傷大雅,其實還會傷害健康。 空氣清潔,視線通透,不是理所當然,鼓勵大家多看一眼衛星圖,為香港得以享受來自海洋的清新空氣而感恩。 註 香港天文台的術語稱為「煙霞」。

20140729-潘小濤:政治獻金那些事兒

潘小濤:政治獻金那些事兒 21:26 29/7/2014 【明報專訊】幾份大報根據網上資料,報道黎智英近兩年涉向泛民政黨、團體及多名立法會議員等,捐款逾4000萬元,建制輿論開足火力狂轟,質疑黎透過捐款控制泛民,陰謀論者指「若非不見得光,何須鬼鬼祟祟?」 若秘密捐錢就是不見得光,則香港每天都有數萬人做這種「不見得光的事」!另一些批評不無道理,可作為香港政治發展的重要範例。 其一,如果某人的政治捐獻佔一個政黨總收入極高比例,則該黨會被此人操控。若報道屬實,民主黨獲500萬捐款已佔其年度總收入三分之一,公民黨300萬更佔近四成,這是極不合理的。 不過,這絕非只是泛民政黨的問題,建制第一大黨民建聯由於沒公開捐款收入詳請,僅今年4月籌款晚會,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寫一幅字、唱一首歌已替它籌得近2500萬元,佔去年其總收入四分之一。若計算中方其他直接或間接資助,相信比例更驚人!因此,應該訂立政黨法及政治捐獻法,要求各政黨公開所有政治捐獻,並規定個人及公司捐款上限! 其二,幾位泛民議員有否收捐款,立法會可設專責小組徹查。這不僅關乎公職人員行為的要求,更因泛民議員缺錢缺資源,動員和組織力也無法跟建制政黨比擬,最大本錢在於道德感召,而外界對其操守期望極高,要他們比白更白,一旦有少許差錯,對其政治生命都會造成致命打擊。 當然,最大受害者非黎智英莫屬。別人捐款風風光光,捐給中共不僅可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還會獲得很多生意機會,即使捐給香港的中共代理人,一樣有政治及經濟回報,甚至捐給女星、女模、風水師等都不會有任何風波;相反,捐給泛民不僅不能扣減稅項,還要偷偷摸摸,並惹來各種攻訐,真是自討苦吃! 通往民主之路從來佈滿荊棘,大家都要付出代價,只有抱成一團才能分擔痛苦,才能走得更遠。黎先生,謝謝你的付出!

20140729-林行止:可當家不可作主 可「睇場」不可「主場」

林行止:可當家不可作主 可「睇場」不可「主場」 2014年07月29日 《信報》林行止專欄:一、自從前年年底去年年初有人號召市民以公民抗命形式向政府表示港人要真普選開始,即使持此說的人強調「公民抗命」必須非暴力在和平方式下進行,筆者亦認為「向政府說不」的「反對派」──可籠統地稱為泛民派──「名利雙收」的時代自此結束!所謂「名利雙收」, 指的是主催及參與「為民請命」的社會活動家,因為傳媒的報道而享有「眾所周知」的知名度,不少且受市民敬重,因而有較高機會躋身各級議會,「名」與「利」便是由此而來。可是,「公民抗命」,特別是「佔領中環」,就算一如組織者的心願是在和平之下進行,亦會影響被其所佔地區的公共秩序進而為該區甚至總體香港 經濟帶來消極影響;如果活動受「外來勢力」干預、騷擾、蓄意搗亂而釀成流血事件,便會戕賊香港的國際地位,雖然損害程度可能很輕微,但已足以構成當局嚴厲對付的藉口,參與者即使抱持和平之心投入運動,當局亦會一律視之為破壞治安擾亂經濟秩序的肇事者,把他們捉將官裏,控之以罪、繩之於法……。事到如今, 「向政府說不」以爭取應得權益的「反對派」,不僅沒有名利可得,反而要冒上風險,付出一定代價──代價之大小,從經濟學角度看,要視其「機會成本」高下而定。 上面這點粗淺道理,「佔中三子」和「佔中十(?)死士」沒有不瞭然於胸,但他們仍充滿希望、抱持信心、誓不罷休,不惜付出代價亦要為香港爭回一點應得的民主權益,這種高尚理想和光明磊落態度,是筆者敬重他們的底因! 二、正在「和平佔中」及「反佔中」比併軟實力進入高潮之際,創立只差一天便兩年的七月二十六日,《主場新聞》突然宣布關閉網站(「停刊」?),即時終止一切活動;和印刷媒體不同(事實上,該網站不少文章大有編纂印刷成書的價值),《主場新聞》於剎那間失去蹤影,「完全消失」!該網誌「創辦四子」之一、實際負責人蔡東豪,在告別讀者的《給關心主場新聞的人》,說他因恐懼和誤判而不得不「結業」,他因此對同事、讀者和博客表示「愧疚」。蔡君說他的錯誤,主要在於以為可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和市場,做一個正常的公民和商人」,這種頗有「迎難而上」的氣概和想法,在網站具影響力但廣告卻步不來的殘酷現實下,終於意識到是「錯誤的幻想」(今年二月上旬,本欄的「新聞自由代價不菲」系列,寫的便是此一當前仍冀力保「自由」的新聞同業共同面對的大難題)!財政重擔

20140729-陳沛敏:愛國與孝順

陳沛敏:愛國與孝順 21:25 29/7/2014 ■譚惠珠日前說,民主是「家內事」,與中央溝通就像「兒女與家長」。資料圖片 平生最討厭人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來譬喻政權與人民的關係。偏偏這十幾廿年來,建制派樂此不疲,最愛搬出這一套。 上星期,張德江在深圳接見建制派。《信報》引述張說,香港的管治權一定要交到愛國愛港人士手上,特首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出任;但愛國愛港毋須定標準,因為這是一件自然、發自內心的事,就如人應該孝順一樣顯淺,從無人會要求就孝順定標準一樣。譚惠珠日前在《文匯報》又說,民主是「家內事」,與中央溝通就像「兒女與家長」,「疏離或不合作不能令對方讓步」,「家和萬事興」云云。 天呀。你說落實普選要根據《基本法》就算了,反智到一個地步,連法律概念都不講,索性拉扯到「孝順」上。好,若要認真討論,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可以很複雜的。不談外國的,就說中國的。放心,我不會刻毒的拿梁氏一家來作例子。 《紅樓夢》是本奇書。做媳婦的應該孝順公婆,很顯淺、很自然吧。《紅樓夢》最早的版本裏,卻有「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內容。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被家公賈珍迫姦,最後上吊而死的。這一段後來隱去,脂硯齋批註:「雪芹真正厚道之人」。因為這些「家內事」,實在是家內醜聞。倫理上應該孝順的對象,卻霸王硬上弓,為所欲為,最後只能以悲劇告終。 還有賈寶玉與父親賈政的關係。寶玉與父親關係疏離,沒有甚麼「共識」可言。寶玉諷刺父親那類熱衷做官的人為「祿蠹」,祿就是功名利祿,蠹是蛀書蟲。蔣勳說:「(曹雪芹)他婉轉從一個青少年的口中,創造出『祿蠹』一詞,批判了人性流失品質的主流社會。」若生於今天香港,賈政應該是搶先去簽名反佔中的司局長。 紅樓夢醒,回到現實,彷彿聽到林鄭月娥在說:「假作真時袋咗先」。 陳沛敏 記者

20140729-戴耀廷:世有西施,自有東施

戴耀廷:世有西施,自有東施 21:24 29/7/2014 ■戴耀廷撰文評論反佔中簽名運動。資料圖片 「和平佔中」在6月20至29日的民間全民投票凝聚了強大的民意,要求選民有真正選擇的普選特首選舉辦法。那就觸發了反對「和平佔中」的力量組成大聯盟,也搞「反暴力、反佔中、保和平、保普選」的簽名運動,是當權者在民意戰上「亡羊補牢」的一着。 民間全民投票有近80萬人投票,簽名運動的組織者也把目標定在80萬。民間全民投票原先只有3天投票時間,只因受黑客攻擊才被迫把投票時間延長。其實在首3天,已經有70萬人投票。但看來簽名運動的組織者自己的信心也不太夠,把簽名的時間定為一個月那麼長。民間全民投票以手機號碼及身份證號碼來核實身份,以防止重複投票,但簽名運動卻容許小孩、外傭及遊客簽名,也沒有嚴謹機制防止重複簽名。 民間全民投票設下街站,幫助市民在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投票,但市民是自行輸入個人資料的。我們也設立非常嚴格的票站,市民出示其個人資料時,是在非常嚴格保護私隱的安排下進行的。大聯盟也設大量街站,但卻完全沒有措施保障市民的私隱,要他們公開展示個人資料。參與民間全民投票,是完全自發的,但大聯盟卻透過不少機構由上級向下級發放簽名表格,造成無形的壓力。民間全民投票的議案是可以讓市民表示棄權或反對的,但簽名運動就只讓市民表示支持。世有西施,自有東施,孰美孰醜,自有公論。 但簽名運動更大問題是其提出的四點,內容不清,混淆視聽。他們說「保普選」,但卻不說清是現在政府所說的「袋住先」那種,即由中央篩選後才讓港人一人一票選的那種「中國特色普選」,還是「和平佔中」所爭取的要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的「國際標準普選」。他們把「反暴力」和「保和平」與「反佔中」連在一起,但「和平佔中」從一開始就講清楚是和平非暴力的行動,簽名運動要誤導市民之心是昭然若揭。他們也把「和平佔中」與違法等同了,卻完全不提「和平佔中」提出的是公民抗命,是一些人為了公義作出公開、有限度、非暴力的違法行為以喚起其他人對不民主制度的關注,與一般的違法行為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分別。 若簽名運動的組織者甚至是簽名支持的官員是不知這分別,那他們的政治認知是不合格的,因現在連中學生也懂得這分別。若他們是明知這些分別,但仍要作出誤導性的論述,那就更嚴重是政治誠信出現問題。這種手段只讓人覺得香港已變成了秦二世當道,趙高指鹿為馬的世代,再

20140729-李平:要尋求妥協,還是要鬥出和諧?

蘋論:要尋求妥協,還是要鬥出和諧? 7:06 29/7/2014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下月頒佈香港政改原則吹響前奏。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早在今年3月,北京御用學者指除提名委員會以外其他提名都不合法時,林鄭已公開附和為「一錘定音」,今次無非是老調重彈。令人奇怪的是,她如此急於向國際社會宣佈香港2017年沒有真普選,是要尋求妥協,還是要刺激衝突氣氛? 林鄭月娥闡述香港政改原則的長篇文章隻字不提公民提名,反而從三個角度反面指證2017年的普選只會是北京操控下的假普選,其一是強調中央對香港政改的權力,指特首提名委員會有實質權力,不能削弱、繞過或沖淡;其二是希望港人對假普選方案「袋住先」,承諾未來改善提委會代表性和民主程序;其三是呼籲香港議員拿出政治勇氣通過港府的政改方案,否則只能維持1,200人選委會選出特首。林鄭的文章既然以〈香港政改的規則〉(The Rules for Hong Kong Electoral Reform)為題,不難想像,全國人大常委會下月批覆梁振英的政改建議後,北京官方輿論及香港親共團體都會高唱這三部曲,直至埋葬2017年真普選。 搞笑的是,對於泛民向美國、英國說明港人要求真普選的意願,北京動輒指摘為勾結外國勢力,但林鄭如今代表北京和港府宣佈香港政改原則和方向,甚至對香港議員施壓,又要選擇在美國的報章撰文,她是否也在勾結外國勢力?說的輕點,如此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豈有尋求妥協之意? 林鄭的文章承認,香港政制如果原地踏步,將令港人非常失望,並嚴重影響政府運作,香港因此正處於重要關頭,需要「冷靜、務實和妥協」。但北京、港府和親共團體近期加緊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造勢,言行越來越荒謬,動員各方力量為反佔中造勢時無所不用其極,梁振英、曾德成等高官公然參與「保普選反佔中」簽名,不只令人質疑是否違反《問責制主要官員守則》,更令人看清這些港府高官在政改問題上根本不曾維持中立、包容的態度。所謂諮詢、所謂諮詢報告、所謂政改方案,無非是一錘定音之後的回音而已。所謂特首、所謂局長、所謂問責官員,無非是一幫西環的跟屁蟲而已。 說到底,梁振英的表態、林鄭月娥的文章,都是配合北京偽造香港民意、打壓真普選訴求的一部份。最高明的騙術是先騙過自己,反佔中的簽名連小孩、菲傭都「照殺」不誤,當然少不了梁振英、陳茂波、曾德成之流

20140728-素黑--情繫缺德治療師

情繫缺德治療師 23:37 28/7/2014 (星島日報報道)有讀者告訴我,她跟治療師發生不倫感情關係,待對方疏遠她後,更一度發狂自殺。   她說:「我和治療師發生親密關係,已有兩年,他疏遠我後,我曾多次自殺,希望引起他注意,期間不斷發短訊和打電話給他,對方卻關了電話。他真的不要我,換個角度看,這是一個讓我成長、學習獨立的機會。不過我一直依賴他,放不下這段關係。我快被弄瘋了,整夜睡不着,只能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我不斷用電郵貶低及攻擊他,希望惹起他的怒火回應我,事後卻感覺對不起他,求對方原諒,希望他重新接納我,替我做治療。對方並不理睬,我得不到回應,情緒愈來愈失落,便開始發狂。我除了繼續發電郵,已想不出甚麼辦法,也不敢預約求診,怕對方生氣。」   貪戀病人美貌   「這些年來,我一直依賴他,他對我特別好,說會醫治我的心理病,但他並非愛上我,我是知道的,他只是對病人產生憐愛,甚至貪戀我的美貌而已。他已有老婆,但他對我特別照顧及寵愛,令我不能自拔。我承認主動接近他、親近他,但第一次的親吻,是他作主動,那一刻他給了我人生最大的希望,我覺得自己得救了,他就是我的『上帝』。他說沒見過像我這樣值得愛的女人,那時我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後來他瞞着妻子和我去日本旅行,我們發生了關係。最初他還是很關心我,後來漸漸對我冷淡,有時我預約求診,他叫助理來推我,說我不用去!我開始感到不安,他總有不同理由拒絕見面,最後他說我的病沒有大問題,他的責任完了,就這樣把我甩掉,讓我從天堂掉進地獄。」   「我曾考慮更換治療師,但和他一起三年,一切已習慣,換了其他治療師,又要重新開始,漫長的治療分析,我接受不了。」   盲目自製不幸   這位沒有醫德的下流治療師,他的錯不用多說,大家也很清楚。不如以這位病人依戀醫師的經歷作為借鏡,看看自己是否也潛藏這種病態。   我在《愛在136.1》裏曾分析容易盲目相信治療師或老師的人,他們大多愛依賴別人,以為透過別人的話,便能了解真正的自己,尤其隱藏內心的病態。他們喜歡被診治,這才感到安心,被證實有病後,便將自己定性為弱者,不斷找藉口要求治療和照顧。這種人沒有主見,想藏身「安全島」上,讓別人決定他的人生,這樣即使出現錯誤,責任也不在自己。將自己交給別人醫治,然後依對方指示去做,甚至把治療當成是愛,也不質疑對方的人格是否有問題、

20140728-趙式芝:式芝識之:華麗背後

趙式芝:式芝識之:華麗背後 23:28 28/7/2014 ■裴蓓名氣漸增,經常獲邀到巴黎走騷。 適逢暑假,大批生力軍加入就業巿場,新聞指現時暑期工陷阱花款多,年輕人缺乏社會經驗,希望盡快找到工作,又想從事既體面又高薪的工作,較容易上當受騙。模特兒向來都是青少年們夢寐以求的行業,因此經常有騙案發生。我經營公關公司不久,便涉足模特兒的範疇,外界多看到模特兒華麗風光的一面,卻不明白行業背後的辛酸。 自由身的模特兒,為方便接洽工作,會到不同模特兒公司拍攝comp card。公司常有大班男、女模特兒穿着泳衣或內衣褲,排隊等影相。有一次弟弟放學後來找公司我,被這情景嚇了一跳。我公司影comp card不會向模特兒收費,但有些公司會將費用記賬,接到工作後扣除報酬,假如因工作需要而要求模特兒進修,公司通常會先墊支。如大家應徵時,碰上模特兒公司以各種理由收取款項,就要提高警覺了。 我雖說是老闆,但實際上的身份就如模特兒的保母兼司機,這個行業個中辛酸也了解得一清二楚。02、03年時,我開着一輛殘舊的日本車,接載模特兒們穿梭走場拍攝,曾載過葉翠翠和數個外籍女模到大型連鎖美容院做展示工作,那時翠翠還未選港姐。只可載四位乘客的日本車,硬迫了七個人,令我記憶猶新。模特兒酬勞沒外界想像的多,那天我們走了三場,每場酬金只得千多元,還要自己掏腰包付梳頭和化妝的費用。 記得那時有個外籍男模平日常到街頭表演雜技,我將此作賣點推銷給客戶時,被取笑究竟是介紹模特兒還是乞丐?先天條件不出眾的,就算肯捱肯搏,遲早也得面對現實,考慮其他行業。模特兒往往要於早上六時到達拍攝現場,梳頭化妝準備埋位。為拍攝效果捱餓一整天是常事,也得有耐性,不介意同一動作重複做數十次。早前爹哋到內地參與公司旗下的樓盤廣告拍攝,在廣場前行了十次後,他便發脾氣不肯再拍,而當日的女模大清早便到場等候,等拍完爹哋的鏡頭後才輪到她。 我的公關公司上了軌道後,07年開始與內地較有規模的經紀公司——火石合作,簽內地模特兒來港發展。爹哋知道我的動向後,表現得很雀躍開心,但他未有因此對我作出經濟支持,讓我覺得他動機很可疑。也有男性朋友主動要求無薪加入我公司做星探,目的過於明顯。 公司旗下模特兒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裴蓓。她加盟後知名度日漸上升,很多大品牌喜歡用她,還被邀請去巴黎走騷,有這樣的成績,我也覺得有交代了。內地和香港模特兒

20140721-趙式芝:式芝識之:磨利刀

趙式芝:式芝識之:磨利刀 23:27 21/7/2014 ■一次日本之旅,令我體會到當地人的公民責任心。 適逢書展,向大家推薦Stephen R. Covey(史蒂芬.柯維)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七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對我來說,最難做到的是不斷更新,我稱之為「磨利刀」。 隨着年歲漸長,閱事越來越多,我重新嚮往年青時心口掛着「勇」字一個,做甚麼事情都感到新鮮的那股衝勁。記得我第一次去日本,光是便利店已逛了45分鐘,逐個產品研究一番,這種動力產生的能量不可低估,往往能夠開拓新的一頁。可是年青時顧着衝刺,往往忽略了健康。尤其香港人出名工作認真、勤勞,捱到四十歲,事業攀上了高峯,身體卻垮掉了,結果得不償失。人生是一場長跑,我們不用過於在意短跑的成績。 現時日本人口老化情況嚴重,超巿內有琳琅滿目的保健產品。他們認為注重健康、盡量減輕對國家醫療系統支出上造成的負擔,也是公民責任,這種想法很值得我們參考。現代人壽命長了,退休年紀也在往後延,在社會打滾變成鬥長命的遊戲,可以工作至70、80甚至90歲,也讓我們的生命更有價值。因此在工作之餘,我們一定要磨利刀,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養成做運動的習慣,保持充足睡眠。 人生教練相關的書籍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思維更廣闊。上星期介紹的《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書中所講的手法,不法之徒也懂得運用。自從爹哋2012年宣佈5億招婿的新聞刊登後,我收到了很多海外電郵,當中滿載了追求者對我的讚美,亦有人知道我營運慈善機構,訴苦說沒有錢讀書,希望相信愛基金可以伸出援手,也有人講述自己的身世如何悲慘,如母親病了沒有錢醫、自己也是同志遭家人迫害等。對於這些來歷不明的電郵,我看過之後通常不會理會。 早前有不法之徒在網上假冒我,盜用我的相片在facebook上開設賬戶,令一名香港網友被騙。該名網友加了「假賬戶」為朋友後,兩人經常傾訴心事。數星期過後,「假賬戶」告訴該網友自己在加勒比海遇上困難,故意吞吞吐吐,指不想讓該網友添麻煩,該網友追問何事,「假賬戶」說急需10,000港元周轉。該網友雖有懷疑,但抱着想要幫我的心態,被成功騙

20140714-趙式芝:式芝識之:施與受,都有福

趙式芝:式芝識之:施與受,都有福  23:27 14/7/2014 我一直以來很喜歡閱讀人生教練類的書籍,其中首推的是1936年出版的《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作者卡耐基(Dale Carnegie)可以說是人生教練的始祖,該書全球總銷售量僅次於《聖經》,賣了超過1,500萬冊。此書的中文譯名與原名大相徑庭,但同時兩者都很貼切,感覺很有趣。 我讀中學的時候已知道這本書,也曾嘗試閱讀,但由於英文用字較為艱辛,不容易理解,斷斷續續下我一直未能讀完。早年加入香港飛行總會委員會後,師傅John恰巧向我推薦此書,說非常值得看,促使我再次重溫。我對書中的內容並不陌生,因為著名的超級教練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便常在講座中作出引用,老實說很多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道理,如成功人士一般具備真誠、聆聽、稱讚、不抱怨、不批評、保持微笑等特點,讀者能夠吸收多少,要視乎閱讀時的心理狀態如何。 禮貌是尊重 這本書對於早年經營公關公司時的我很受用,外人覺得搞公關是多姿多采的行業,但其實這是個沒甚麼保障的工種,沒有生意時要想辦法創新開源,生意過多時又怕忙不過來得失客人,沒有固定收入,自然沒有安全感,因此那時爹哋並不支持,對此我也能夠明白。公關公司屬於營銷行業,媽咪很怕做銷售,覺得是有求於人,要「𢱑爛塊面」,又認為客戶服務很虛偽,對人好其實另有目的,很假和惡心。 為達到營銷而表現的誠意,必定是虛擬的嗎?對此我不認同。有這種負面看法的人,若不能夠衝破心理障礙,可能不太適合做銷售。有禮貌地對待客戶是基本尊重,保持謙虛的心態,在硬銷和軟銷之間取得平衡,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猜想或深究大家的關係或情誼是真是假,是好還是壞,其實是「諗多咗」。 有些人覺得受人恩惠會渾身不自在,因此抗拒接受幫助。相信愛基金提供獎學金給有需要的學生,我和學生面談時,其中有些表現彆扭,像是不太願意接受資助,學生的心情我能理解,即使親如我的弟弟,當年也曾拒絕我為他寫大學推薦信,原因是不想麻煩到我。而我開公關公司時,就存有要證明自己的心態,堅持付全租給爹哋,但後來生意不景氣,死死氣把辦公室搬到士多房,並接受爹哋免租優惠,公司才得以捱過沙士。 經歷中得領悟 記得媽咪曾苛刻地斥責我:「你唔想人幫,係因為自卑產生自大!

20140728-盧峯:從「奇書」看貧富懸殊

盧峯:從「奇書」看貧富懸殊 23:23 28/7/2014 ■《Capital in the21st Century》在香港誠品英文non-fiction書榜排第四名。 花了兩個月時間終於看完了一度在英、美賣斷市的奇書:《Capital in the21st Century》。這本由法國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寫的書厚達600多頁,但看過以後你會明白書為何它如此暢銷(在香港誠品的英文non-fiction書榜中也排第四位)。書不但資料翔實豐富,Thomas Piketty更是旁徵博引,從十八、九世紀雨果、巴爾扎克小說到二十一世紀的電影如昆頓泰倫天奴的cult片"Django"都用上,以解釋收入、財富不均這個亙古的現象,一般讀者看起來也不會感到沉重、沉悶。 前不久《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專欄中說到,沒耐性或只想了解此書梗概以助談興的人,大可只看35頁長的引言。林先生的說法不錯,只是書中很多細節、材料非常有趣,只看intro將會錯過了寶山與血肉,多花點時間看完全書完全物有所值。 作者Thomas Piketty絕不是21世紀的馬克思,他的書也不是新世紀的「資本論」。Piketty由始至終接受資本主義制度及市場機制,不像馬克思那樣想顛覆以至推翻它。此外,他也少了馬克思那股怒氣,行文溫柔敦厚絲毫沒有動氣。最重要的是,Piketty的書雖然較易讀,但遠沒有馬克思的批判性及原創性。 說回書的內容,600多頁的書要用一個幾百字評斷,既不公平也未免太浮光掠影,這裏只想談兩個重點:其一是Piketty用豐富的歷史資料、數據清楚指出,貧富差距雖是千古不易的現象,但其程度及嚴重性並非自然而成的,而是政治、政策因素促成的,是可以透過政治力量大幅度改變的,有的時候甚至是意料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二次大戰的震盪就令原來「朱門酒肉臭」的西方社會平等得多,原來的富戶不再像二十世紀初那樣攫取不成比例的收入,家徒四壁的打工仔能分享到較多經濟成果。戰爭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大量資本或資產如樓房、田土受到破壞,政府債券或股票價值大跌,息率大降,富戶收取的租金、利息因而大減。當富裕階層收入大減,財富萎縮時,貧富懸殊自然拉近。 戰爭只是特殊情況,政府政策其實更有效。五、六十年代,西方社會比現時平等得多,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富人或打工貴族不算窮奢極侈,收入頂多

20140728-陳沛敏:給不能作客的香港人

陳沛敏:給不能作客的香港人 23:23 28/7/2014 ■蔡東豪的聲明中,最刺眼的是「恐懼」二字。 先利申:有家人任職《主場新聞》。但這篇文章,是以一個香港人的身份去寫的。 一直改不掉向來說話帶點犬儒的陋習,所以,當聽到《主場》結業的消息,看罷蔡東豪的「告別信」後,就忍不住口沒遮攔的向家人拋下一句:「蔡東豪有冇睇過《激戰》?賤輝話,怯,就輸一世㗎喎。」 網上洗版,有震驚、有傷感、有欷歔、有惋惜,也有質疑。蔡東豪的聲明中,最刺眼是「恐懼」二字:「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做一個正常公民、做一個正常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不是陌生,而是恐懼。」 刺眼,是因為這樣的社會氣氛下,誰不恐懼?安徒昨日在《明報》說得好:「『反佔中運動』之那麼令人惡心,正就是它逆反了長期以來的統戰。它宣告了統戰已破產。它之所以要那麼側重於靠流氓、無賴、和潑婦,或者那些以為自己可以扮演這些角色的投機分子身上,正好說明了,中共三十年來對香港的統戰已經是一事無成。它目下只能依靠反智地營造出來的一種東西,名為恐懼。」 梁振英日前公開說會簽名反佔中,明顯就是政治姿態,而非戴耀廷客氣的形容「政治敏感度不足」。一直以鬥爭為綱、熱愛挑機的梁振英,又怎會不參與這個把香港變成「恐懼鬥室」的遊戲? 我無意批評蔡東豪棄甲曳兵,因為他近期的經歷、他現在的處境,我都不知道。但有一點我很清楚,我們的祖輩或上一代,大部份視香港為難得苟安的避秦之地,所謂「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香港,對他們而言,只是作客之地。 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卻不同。除非是準備好移民作客,否則香港就是我們的主場,唯一的主場。所以我們才努力爭取普選,反對洗腦教育,捍衞言論自由,關心司法獨立。在作客之地,我們只需要搵食生存;在主場的家,我們才會拼死維護和促進它的自由、安全、文明、進步。 有人說,沒有《主場》,只有作客。我卻認為,除非我們放棄香港這個主場,否則無論如何都不能作客,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梁齊昕小姐說得對,勇氣和忠誠是美德。此刻香港人需要的,正是克服恐懼的勇氣,忠於自己的忠誠。 陳沛敏 記者

20140728-梁柏堅:衛斯理30年前的預言

梁柏堅:衛斯理30年前的預言 23:22 28/7/2014 ■倪匡1987年為《追龍》寫的序,已經預言了香港的今日。資料圖片 30年前小學時代迷上衛斯理故事,其中一篇曰《追龍》,當時年少,睇到一頭霧水,之後每隔十年翻看一回,到今年,我明白了。 倪匡在1987年為《追龍》寫的序,經已出晒腸,曰:東方一個大城市會徹底毀滅,都是「氣數」,沒有方法可以挽回,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個大城市的名稱,也知道這個大城市在甚麼時候毀滅……云云。倪老當年執筆,九七回歸乃必然,八九民運尚未發生,已咬定九七後死硬。結果,還捱得住一陣子。 《追龍》故事簡單亦欠驚險情節,故事只說一位垂死的星相學家,看到東方青龍七宿有異象,臨死前託衛斯理這粒「吉星」去救世,最後衛斯理朋友陳長青扮記者走到其中一名主要領導人物面前,有此一幕: 那主要人物笑着,太陽眼鏡遮去了他的一部份眼神,他的聲音蓋過了其他人的聲音︰「你們怕甚麼?」 陳長青越眾而前,用更高的聲音叫道︰「當然怕,就是怕你們把一個大城市徹底毀滅。」 心水清者,自然知道這幕其實是趙紫陽當年透過記者問「香港人驚乜?」。30年後的今天,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答案回答趙紫陽,但佢永遠聽唔到。再看以下原文: 「要毀滅一個大城市,不一定是天災,也可以是人禍,人禍不一定是戰爭,幾個人的幾句話,幾個人的愚昧無知的行動,可以令大城市徹底死亡。 不必摧毀大城市的建築物,不必殺害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大城市和以前一樣,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 人人都知道他們的言行,會使城市毀滅,他們卻不這樣以為。」 諸君反觀今日,自由、法治等優勢再受威脅,《主場新聞》亦要離開主場,香港人沒有香港電視,幫港愛港者推銷砒霜,胡鬧簽名變成呃like自high局,吾不欲觀矣。 「是,這種事,不必作任何宣告,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座城市的死亡,是逐步逐步的,在它死亡過程,可以離開的人,有誰會留下來?而離開的人越多,死亡過程則越快……」 看倪老多年訪問,對老共、中國人的看法有其獨到之處,但30年前這個科幻故事,非科且無幻,每個字也像預言香港,10年後再翻看,共鑑之。 梁柏堅 填詞人

20140728-黃偉豪:「反佔中」對香港破壞 遠大於「佔中」

黃偉豪:「反佔中」對香港破壞 遠大於「佔中」 23:21 28/7/2014 【明報專訊】在安徒生著名的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中,最終是由一個天真的小孩說出了「國王沒有穿衣服」的真相。 在香港,也有類似的故事發生。有應屆文憑試的狀元,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說出了自己對「佔領中環」的看法:「以一個短期跌的GDP,小小的經濟損失換來雙普選,或者一個對香港人,對大家來說更有利的東西,我覺得值得。」 我們很多兒時的童話故事,長大後,才突然發覺它們是極具寓意,描寫了不少人性及社會陰暗面的現實「恐怖」故事。在「國王的新衣」裏,真正恐怖的並非製造「新衣」的一對騙子,而是使所有人即使看見真相,也噤若寒蟬的「白色恐怖」,以及鼓勵人用更大的謊言來指鹿為馬,混淆黑白,顛倒是非的社會氣氛。以上的情况,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極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佔領中環」對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頂多是商業中心幾天的交通癱瘓,以現在大部分的商業運作已電腦化及互聯網化的年代,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理應有限。真正叫人感到擔心的,反而是如今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反佔中運動」。為了「反佔中」,它破壞了我們過往所認識的核心價值,收窄了香港的自由空間,改變了社會的遊戲規則。 有兩條香港的重要遊戲規則,正被「反佔中運動」不斷踐踏及破壞。第一,就是保持個人的言論及思想自由。第二,就是商業與政府的合理關係,即兩者保持一段安全和適當的距離。這兩個重要遊戲規則的維持,不但是香港能否繼續成功和繁榮的關鍵,更加是不少有能力移民而仍支撐香港,真心愛香港,想努力建設香港的一代,是否願意留下來繼續以香港為家的重要考慮因素。 工作被迫出賣政治立場 即使尚未有真正的民主,自英國的殖民地年代以來,香港一直擁有高度的言論和思想自由。這並不代表政府不會參與輿論戰,但它仍容許不同及反對的聲音存在,在較平等的平台上對壘,希望用道理及證據爭取市民的認同和支持。但在「反佔中運動」中,我們卻史無前例地看見很多「噤聲」和「滅聲」的行為,包括了商界抽起支持或同情「佔中」的媒體的廣告,有媒體不接受「佔中」的廣告及有媒體把相關「佔中」的報道或文章抽起或刪改。更甚的是,有報道指有企業威迫員工簽名支持「反佔中」。一直以來,香港人返工只是出賣自己的勞力,沒想到在一夜之間,一紙的經濟合約突然變成了連自己的自由和政治立場也要出賣的魔鬼合約。 而且,「反

20140728-梁美儀:消失的主場

梁美儀:消失的主場 23:21 28/7/2014 【明報專訊】網上媒體《主場新聞》之死,令大批早已習慣每天瀏覽新媒體資訊的讀者感到相當突然和失落。 《主場》之所以受新一代讀者歡迎,除了它集全港主要傳媒資訊於一身(這亦令部分本港主流傳媒不滿,認為它免費分享人家的報道成果),方便讀者以最短的時間能知香港事外,它亦主動發掘一些國際重大新聞或趣聞,尤其着重提供新科技及文化方面的信息;刊出大量特約年輕作者的評論文章;以圖像行先的吸引眼球網頁佈局,當中最關鍵的,是《主場》有很鮮明的定位,它較重視繫及香港核心價值的新聞資訊,如民主、人權自由、廉潔、司法獨立及公平公義等。 正因如此,《主場》成為主流新聞媒體以外,另一片讓港人感受到較自由、較少忌諱的新聞天地,但自然也會成為某些當權者眼中的刺。 《主場》創辦人之一蔡東豪在告別聲明中所言,主場新聞上月平均每日「獨立瀏覽人次」有30萬,表現已算不俗,但為什麼仍無法生存下去?是如外界盛傳,一些幕後「金主」停止提供資金?還是它無法覓得新媒體在港的經營模式?當然,若最關鍵的原因是如蔡東豪所言,則至為令人傷感:「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帳,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他提到,作為一位經常往返內地及香港的商人,他常感到提心吊膽;《主場》的廣告收入跟其影響力,不成比例。 如果一個在香港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因政治原因而辦不下去;如一個受歡迎的媒體,因被政治扭曲了的市場而無法生存下去,香港其實已一同失去了自己的「主場」。為了保住香港的新聞自由,港人是否願意放棄免費資訊的年代,掏腰包支持媒體至少有挺直腰骨生存下去的力量?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20140728-林泉忠:甲午雙甲子,中國覺醒了嗎?

林泉忠:甲午雙甲子,中國覺醒了嗎? 23:20 28/7/2014 【明報專訊】7月25日是甲午海戰爆發120周年,該日自朝鮮返航的大清濟遠艦與廣乙艦於豐島海域,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的發炮攻擊,遂引爆了中日於近代的首場戰爭。時隔雙甲子,今日東海之緊繃局勢依然嚴峻,酷似甲午開戰前之狀况,既有中日兩國國力急速消長的結構性原因,也有觸及東海海權的擴大乃至領土爭奪的背景。如何以史為鑑,避免第三次中日戰爭?中日兩國都有責任。 對日本而言,甲午一戰,標誌着明治維新的成功,也因此取代中國成為東亞新霸主。然而,此後日本幾乎每10年都有一場戰爭,一步一步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直至二戰結束。除了對戰爭的反省外,明治時期福澤諭吉提倡「脫亞入歐」,引發社會長達百年的激辯。今日「中國崛起」,日本何去何從,如何維持與中國及亞洲各國的關係,相關討論仍在繼續。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啓示更為深遠。甲午戰敗,強化了一些仇外情緒,以致義和團運動興起。然而,當時的社會精英更多的是因此進入民族大反思:泱泱之大清為何敗給過去一直是「學生」的日本?為了尋求答案,其後數年一波又一波的中國青年帶着求知與改革祖國的理想,奔赴東瀛,掀起了「以日為師」、力圖自強的風潮,10年後在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也是在此脈絡下誕生的。這些赴日精英對如何改革中國意見紛呈,卻也達至一個共識:中國社會需要制度上與思想上的變革! 其實,當年引發中國知識精英對憲政等涉及制度問題的討論,並沒有過去。諷刺的是,憲政不僅仍無法在中國大地落實,且在當今大陸學術界,「憲政」、「制憲」更成為禁忌。 甲午雙甲子,中國真的覺醒了嗎?這或許也是周邊國家與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不放心的原因所在。

20140728-吳靄儀:真假普選上中下籤

吳靄儀:真假普選上中下籤 明報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這個星期太多新聞,非逐一講兩句不可。  首先是張德江南下擺政改龍門陣,雖是只見自己人,但也鬧出了羅生門,有人說是展露硬姿態篩選意在必行,撐梁振英是實在不是形式,有人說是要親臨了解實况安撫人心中央對一國兩制堅定不移,2017並非終局。我見多了這樣的故事,已無動於中。總之主題十分清楚,北京固然不容公民提名,而且必定是嚴格限制的篩選,有一人一票已是極大進步。除此之外說什麼也是沒有實際效果的空話。這也好,疊埋心水對中央八月下令2017假普選我們自己決定怎樣做。  普選的迫切性,在於香港制度高速腐爛,要對症下藥。若有真普選,哪怕只是僅夠符合國際定義,也是有可為之處(但工夫一定艱鉅),若假普選,則是等於梁振英之輩以「普選」產生姿態繼續為惡,行使更大權力,所以,真普選是不可得的上籤,假普選是災難性的下籤,原地踏步倒可算是中籤了,這就要看泛民議員能不能把關。  其次是反佔中簽名宣傳大行動。這非常好。市民應有方法表達支持佔中,反過來說,也應有方法表達反對佔中,兩種表態方法孰優孰劣,有多可靠,公眾大可自行判斷。已毋容爭辯的是,香港的事,香港人有權表態,那麼何需分開兩檔?不若一次過真真正正公投好了。既然公投,就毋須只限佔中不佔中,佔中不過是方式,索性公投應否篩選、不愛國就不要做法官,做法官就要愛國等等。多好。當然,都沒有法律效力,不過官方已澄清了投票不是違法,那麼何樂而不為?倒可省卻林鄭教人汗顏的所謂政改諮詢報告。  其三就是泛民議員「被揭」接受黎智英「獻金」、鄭教授「被揭」採用他人學術研究而不鳴謝,連串黑材料出籠要調查。我略感安慰,因時常不滿泛民太老套,來來去去幾道板斧,其實對家何嘗不是一樣?海軍對水兵,我們不長進,他們也好不了多少;應該鼓勵自己加把勁,民主鬥士多年輕,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吳靄儀]

20140728-練乙錚:《主場》.「支那」與Китай.生個愛國相.叫你跳就跳

練乙錚:《主場》.「支那」與Китай.生個愛國相.叫你跳就跳 信報 2014年7月28日 《主場新聞》結業,令不少它的讀者惘然若失,不過筆者認為,場氣守恆,散而聚、聚而散,總量卻不會減少;一個形式在一個時段一個環節裏不一定最恰當,換一個形式換一個組合又能再生。 一、於人曰浩然 主場大者,就是香港;守恆的便是裏頭的正氣。天地之正氣,集然而形賦。這氣是附在活生生的個體人身上而體現出來的。一個媒介之所以成「形」,便是因為聚合了一些作者、讀者、推者、談者、贊育者身上所含涵着的這種浩然之氣。勢變形歿但是氣還在,離散於一時,有朝一日卻又會聚集;如是者前赴後繼、生生不息。「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然?」 新媒體乃新事物,成長總有曲折,哪能一帆風順?《主場》夭折,殊為不幸;然而,《主場》人經受兩年磨練,各方面肯定都有進步,投入所得必大於所失,只待回籠所需時間便見分曉;是以《主場》之短壽,可惜而不可悲。短期而言,《主場》原有的資源,包括作者、讀者等,將流向其他新媒體;《輔仁網》、《post852》、《熱時》、《獨媒》等平台,若能善加利用這些額外資源的話,都會有所增益。 《主場》在進步中倒下,除了遭受外來不可抗力打擊之外,本身亦必有其弱點;若能深刻總結,對新媒體在香港的繼續發展必有大裨益。在本地而言,新媒體能寄望透過廣告收益達致收支平衡嗎?新媒體的主要贊助人和撰寫人能夠同時在大陸有生意而在香港自由發聲嗎?fb等社交媒體平台提供的空間可以怎麼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弱點所在的新聞採集,能否用維基模式解決?將來的民間政經平台成本可以怎樣壓縮?《主場》的經驗,對探討這些問題,無疑很有價值。 技術層面之外,大家留意到,《主場》倒下,其他新媒體都第一時間表示惋惜,這除了不少寫手和讀者都是「跨台客」之外,平台之間還有一種此前未見的「風高浪急同坐一條船」的意識。這是一種醒覺,最快捷地在最前沿的媒介上反映出來了,比泛民各派大老頭腦裏的接收器更敏銳。 香港人是嚇大的,泛民媒體是打大的。在這風雨如晦的日子裏,每一個局部都不知命在何時,但我們卻深深知道,在這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範圍裏,場氣守恆。 二、再論:「支那」、Китай 不少國人痛恨「支那」一詞,卻不大清楚為什麼,只籠籠統統知道這個詞源於印度,後來日本鬼子以之藐稱國人;後者往往構成一些人士一聽「支那」

20140728-卉芸:大俗大雅

卉芸:大俗大雅 明報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這格小小專欄,我愛寫生活化的事情,社區理髮店、修理眼鏡小舖,讀者愛看,追拿聯絡。有人覺得這些小事「雞毛蒜皮」,但我深信,主流傳媒不能曲高和寡。但另一些東西,例如女藝人艷照流出,我卻不願跟風一起八卦,反而想想為何成年女子在私人空間幹這種事也要被指摘,是否父權社會作祟?有人說我寫的東西好主流,也有人說我寫的東西太深奧。 我以為自己的風格奇怪,然而讀畢內地老報人左方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我才找到知音人。左方老師作為《南方週末》創始人,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明白辦傳媒,太高深就遠離大眾,太庸俗則失去了風骨。故此他推舉的是「大俗大雅,雅俗共賞才是傳媒風格」。 左方亦寫到內地傳媒早年弊病:黨性大於人民性,記者都是黨的記者,採訪完官員要被審稿才能登。他嘗試改革,但強調要技巧:「報道敏感題材,用隱晦題目;報道不敏感題材,用聳人聽聞標題;敏感的人不談敏感問題;敏感的問題找不敏感的人去談;政治不好談,就從學術歷史去談。」六四後,社會題材沒法報,就找生活化人性化故事。 我認識不少內地朋友常說,香港人「太天真」,不懂得政治是啥。內地同行時時刻刻在監察政治風向,一不小心,輕則丟工作,重則身陷囹圄。此時此刻身處香港,我終於明白他們說什麼。讀左方的書,我覺得不少地方值得香港同業參考,特別是香港記者,現在也要靈巧像蛇,純良像鴿子。正如左方老師勸勉:「我覺得現在新聞界的同仁,既要有風險意識,善於保護自己,但同時也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氣。」 [卉芸whyvan123@gmail.com]

20140728-伍諾韻:主場愛情

伍諾韻:主場愛情 2014年07月28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8832 六月初蔡東豪在網上節目輕鬆談到「主場」的花邊新聞,說有兩名「主場」blogger因為「主場」而認識,繼而相戀,終於開花結果,傳出婚訊,說時喜上眉梢,儼如半個月老。甫看了這一小段節目,我立即化身八卦的姨媽姑姐,WhatsApp好朋友:「喂,蔡東豪在網上節目爆了你和男友的故事啊!」然後嘩啦嘩啦複述我看到的小片段,朋友先回傳表示愕然的表情符號,繼而說:「不是說我們啦,我都不是blogger。」「哎呀,很肯定是說你們,老闆都是一知半解扮代表的嘛!」 好朋友明年初結婚,這段愛情,來自「主場」。 話說好朋友身子虛弱,所以對一切調理健康的資訊特別留意,在「主場」blogger地頭裏找到中醫師的文章,篇篇細閱,繼而留言發問,中醫師開始對這名讀者留下印象(該是認為這女生已經成為自己的粉絲吧),未幾一場網聚,朋友出席(該是打算免費看中醫吧),二人一見鍾情……「主場」未及兩年夭折,成就的愛情,就像在戰亂中倖存的生還者。 「主場」突然結束,網媒受眾一陣愕然;其實在香港,有幾種「中產行業」常常突然消失:出版社、雜誌社、小型報社、廣告公司,近年添上「網絡媒體」,這些行業的共同點,除了全屬傳播媒體外,就是全都是以人為本的,即是,成立的成本並不高,幾個有腦的人湊合在一起,然後賣idea,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賣idea的黃金年代,可是idea在現今的香港已經不值錢了;無論如何,當這些產業消失的時候,總有一種說法,也總帶來一段短時間的猜度,然而一、兩個月後,也總被大家遺忘;浮面的永遠不是真相的全部,我們唯一還可以比較肯定的,只剩下握在手裏的小感情。

20140728-區家麟:男廁裡的主場

區家麟:男廁裡的主場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8.html 23:16 28/7/2014 有幸成為《主場新聞》的第一批博客,一路同行旁觀,目睹它成長速度驚人。回想起來,主場轉載本人博客文章,慢慢改變了我的博客寫作習慣。 第一,當博客變得越來越公開,閱讀者眾,私人事情開始少講,想到主場的讀者群,絕對不敢無事呻吟。 然後,目睹各範疇都有專家在主場出沒,寫自然、科學、粵語、飲食、歷史、體育,乜人都有,小的實在不敢造次,不敢隨便寫,真的提到,亦要多番查證。 我相信,很多博客和我一樣,因為有了主場,有了龐大的讀者群,凝聚了一群知心人,提高大家寫作的動力,很多人重拾筆桿,以文字分享,以理據服人,這是主場一大功德。 還有,不得不提,主場新聞的infographics好得人驚,他們會把你說的話,加你大名(字體好大的大),黑底黃字,幾句本來平平無奇的話,變成「金句」一樣。有時還配你相片,夜闌人靜突然在fb見到自己個樣,真係嚇到心都離埋。我一向低調,唔想全世界都知道我的低調。 有一次,我的文字被主場設計成infographics,有人打印出來,貼在某大專的男廁。朋友看到,立即拍下傳來這照片。 能夠於大家如廁時,對住本人大名(字體好大的大),一同思索香港,我感到無限光寵。 那篇廁所文章,寫於劉進圖被斬時,今天主場猝死,再讀,是同一番心境︰ 「新聞人,就是硬骨頭,尤其這一代的新記者,明知山有虎,明知人工低,明知「傳媒」二字,人人得以誅之,仍偏向虎山行。stand up, speak out,要付出代價;堅守原則,要付出血淚,這是我們時代的悲涼。 They can’t kill us all, 但我們每個人總會死,到那一天,我們的墓碑上,能寫下的東西不多,大概只有我們的名字、生卒之年、生活之地。我們的命運,被框限於這年代這土地,我們不能逃避,我們別無選擇,我們無路可退。」 今天,電台訪問,有人問︰你恐懼嗎,你覺得恐怖嗎?老實說,大家都不會天真,大趨勢一早預見,有影響力的媒體,從來不會好過,我們是嚇大的。 只不過,我不滿︰可唔可以畀我哋抖一抖? 炎夏,我本來準備好好放一個暑假,整理研究資料;現在,一群主場博客,被迫上梁山了。

20140728-葉朗程--情陷夜中環:六星級賤精

情陷夜中環:六星級賤精 6:50 28/7/2014 ■六星級酒店對付麻煩客人,也要花上不少氣力。 去六星級酒店去到悶,因為工作關係,無論是外地內地還是本地的六星級酒店,一星期起碼去三次。去得太多,人有時候就會不自覺地開始留意一些本來無關痛癢或不甚起眼的事情。加多兩分觀察力,你會發覺,站在六星級酒店內,人生百態盡現眼前,挺有趣的。 如果你試過開車到酒店吃飯,你大概會記得一般的「程序」。酒店的員工幫你打開車門,當你下車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問你今晚會到酒店哪一家餐廳晚膳,然後就給你一張「泊車票」,最後再把你的車開走。強調,以上所述,是「一般」的程序。有趣的,當然是非一般的程序。 所謂非一般的程序,其實就是少了一個步驟,泊車票。有一次,開着問哥哥借來的兩門Bentley跑車,去到Ritz Carlton,下車的時候,泊車哥哥沒有給我泊車票。我樣衰衰咁問泊車哥哥:「可唔可以畀張泊車飛我?」泊車哥哥笑瞇瞇的回答:「Ok㗎啦。」簡單一句ok讓我明白,原來開着超級跑車到六星級酒店,就代表你高人一等,也就自然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即是唔使泊車飛。 富豪攞着數 酒店也不放過 唔攞泊車飛有乜好處?好簡單,泊車飛就是要記錄你到達酒店的時間,然後就因應你逗留的時間而向你收費,每小時大概80元。那當然,如果你在酒店內用膳,就可以免去你兩至三小時的泊車費用。即是說,拿着泊車飛,你就有時間限制,一旦超過兩三小時,立刻同你「起錶」。 沒有泊車票的話,你泊幾耐都得,你泊部車喺度然後唔喺酒店食飯都得,一蚊泊車費都唔會收你。一句講晒,揸超級跑車,就有人幫你免費睇住架車。如果你是名人或酒店熟客,一樣享有同樣待遇。話雖如此,你不要以為一眾泊車哥哥是儍的,其實他們很會計數。 揸得超級跑車嚟酒店,即係非富則貴啦,通常非富則貴的人都非常識做,取車的時候,最少最少都會放低100蚊做小費。小費沒有硬性規定的金額,就正如沒有人硬性規定你送乜嘢生日禮物畀女朋友。拍拖有一段時間,女朋友生日,送支幾百蚊香水得唔得?得,冇話唔得㗎,但你唔會囉。生日送香水咁貴重,中學生咩。 但凡事總有例外,有啲賤精富豪真係夠膽死擺架車喺度十幾個鐘,然後攞返架車嗰陣淨係講聲「唔該」就閃,一蚊小費都唔畀。Yes,世界每個角落總有賤精,六星級酒店也不例外。賤到咁經典,葉朗程點可以唔喺度表揚一下你哋? 朋友的女朋友的表哥是一

20140727-電影<空氣人形>2009

生命是,不能單靠獨自存在,便能完成生命建構。 好比花朵,同時擁有雄蕊和雌蕊,卻不足夠, 必需有昆蟲或微風到訪,雌雄蕊花才可互相結合。 生命的種種缺失,必需靠其他人來圓滿。 世界就是萬物的總和。 不過,缺失了什麼,圓滿了什麼, 無人能知,無人預告, 各自天涯散落,彼此萍水相逢。 然而有時,就算難以忍受,亦要維持彼此關係。 為何世界建構,是如斯微妙? 花兒盛放,走近細看, 昆蟲以過客姿態,沐浴在陽光中飛翔。 我也可能曾經是,為誰而飛的昆蟲, 你也可能曾經是,為我而吹的微風! 是枝裕和執導,日本電影<空氣人形>2009

20140727-阿離:生活達人:還原,人的尊嚴

阿離:生活達人:還原,人的尊嚴 21:55 27/7/2014 人類學達人Nicole Constable(胡景禧攝) 外傭媽媽和孩子生活拮据艱苦,不是住在舊區劏房,就是住在蚊蟲遍野的郊外,Constable都探過見過。日復日游走舊唐樓,練得一身不怕曱甴的本領。在進行田野研究期間,她就住在佐敦,最喜歡逛油麻地。訪問當日,她乘着最喜歡的綠Van前來,筆者驚訝,一個外國人如她怎跟得上司機大佬的節奏,「喊『有落(廣東話)』嘛!」說着,邊綻了一個得意爽利的笑。(胡景禧攝) 【明報專訊】從大角嘴走向南昌港鐵站的路上,她的電話響了。 掏出那個寶藍色的舊款手機,電話傳來久別的熟悉聲音。「要在哪個站下車?啊,好的,洪水橋。」 輕鐵、西鐵、港九新界的鐵路,本地人也許未曾踏足的地域,她都游走閒熟。 不論是喧鬧混雜的九龍舊區,還是元朗屯門的鄉野邊陲,在她腦中,這些地區都鋪着綿綿密密的路徑,讓她尋找一個個外傭媽媽的故事。 有別於港鐵那張以點線面粗筆簡化的地圖,在她的地圖中,那一個個站點背後,隱藏着被遺忘的人。 在採擷生命的同時,一個人類學家與香港的故事也在編寫着。「我很感激,你們的社會讓我來到這裏。」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教授Nicole Constable笑說。 話語間,有着研究者對被研究的地方的,一份尊重。 遷移的故事,港人不會不熟悉,畢竟我們對移民毫不陌生。然而,發生在我城的遷移故事,港人又知道多少?自九十年代起,多年來關注性別、遷移與人權狀况的Constable開展了香港外籍家傭研究,以一個個鮮活的人作為重心,勾勒出在港外傭的苦樂眾生相。新書Born out of Place: Migrant Mother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Labour繼續述說外傭故事,以及,她們那些生不逢地的孩子。八十年代起,香港大量從南亞國家輸入外傭,直至二○一二年,在港外傭人數達三十萬,當中以十五萬來自印尼的傭工最多,其次是菲律賓、泰國、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等;當中,據非政府組織PathFinders估計,在港的外傭媽媽與孩子達六千人。在現行法例下,外傭有權在香港產子並受勞工條例保障,但在港出生的孩子不會有居港權。有別於「在港產子爭資源」的想像,Constable在書中講述的,很多時是一群處於多重弱勢的人,在面對各種壓迫、

20140727-尹思哲:《主場新聞》六件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尹思哲:《主場新聞》六件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7:27 27/7/2014 主場新聞結束了,很多人提出相同的問題:「究竟為什麼?」 箇中原因,蔡東豪聲明已詳細交待 (http://thehousenews.com)。若說主場幾位創辦人(蔡東豪、劉細良、梁文道、宋漢生)是主場的靈魂,蔡東豪便是主場靈魂的靈魂,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去解釋。 但我作為主場新聞第一位正式全職員工,雖然早已離開,也許可以趁這機會,講講主場新聞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為這段歷史留一點紀錄。 1)主場發現Facebook威力 純屬偶然 當年開始籌備主場的前台網站和後台內容管理系統,大約是2012年5月底、6月月頭開始,預計用6至8星期做好,於8月頭正式出街,計劃是趕上9月9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 主場Facebook專頁早於7月頭先行開通,原意是以Sign Up Page預告主場新聞這件事,在產品推出前開始收集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的電郵,到網站正式推出時通知他們,因此在7月那幾個星期,主場一直只能以Facebook發佈消息及跟早期讀者溝通,卻在誤打誤撞之間,發現以這種操作模式,能夠跟讀者直接互動,內容傳播速度相當快。 記憶中,主場團隊第一次發現Facebook威力,應該發生在《金融中心》版Facebook專頁,其中一位編輯無意轉貼了當時《TIME》以候任特首梁振英做封面的一期,該期封面大字標題寫著「Can Hong Kong Trust This Man?」。此帖能在當時粉絲不多的《金融中心》版Facebook專頁上爆發,並獲得了「過千share」的理想成績,這成績當時無人估得到,而這趟經驗亦為主場日後運用Facebook傳播內容的做法打下了強心針。 2) 不掩飾政治立場 全力支持龐一鳴 主場乘著反國教大遊行於7月底推出,緊接就是9月初的立法會選舉。當時主場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全力支持反地產霸權的龐一鳴(另一位高調支持的是藝術家周俊輝),在主場網站上,「龐一鳴」內容類別,與「政治」、「生活」同一層次,屬主要內容分類,可在網站選單最當眼位置找到。 對於龐一鳴,主場以「奧巴馬」和Huffington Post的關係來形容和比喻龐一鳴和主場的密切關係。 3) 最受歡迎網站文章 跟政治沾不上邊 在主場新聞還未推出手機App的時候,網站文章若以

20140727-反佔中,反乜嘢?

反佔中,反乜嘢? 17:25 27/7/2014 【明報專訊】在「反佔中」簽名運動的第六天,我的臉書牆上終於出現「反佔中」表格,貼相者去新界參加盆菜宴,被勸簽,一張表格混搭在大盤豉油雞與滋味菜餚中間。又聽說,有朋友的朋友「被簽名」,他的母親為要報答社團一路來的恩惠,替家人一一報了名,不過奉上身分證頭四個號碼,無乜傷肝,他的母說。 至昨日,連梁振英都隆重宣布,將以個人身分名義,簽署表格,理由是佔中犯法。一時間,真的是,全城簽名簽名簽名。簽名表明,我唔妥你,我好愛港。你亂港,我愛港。 為認真深究這股「民意」,記者嘗試親身到街站接觸聆聽,希望從義工如何推銷「反佔中」中理出頭緒,探悉行將完成的八十萬個簽名要彰顯的「民意」實則是什麼內容。記者發現,義工們表面一鼓作氣,內裏義理不通,當中一些藏着一二個不能說的秘密。 但安徒說,「反佔中」是好的,將香港的愚昧反智一次過坦露於日光之下,叫政治人物與社會運動知道需要重新回到「民間」做工夫。他又說,社會中蔓延的恐懼正在迫使一些人認同「形同虛設的走過場是真正的選舉」(頁二),王慧麟今期則有最新的政改形勢分析(頁三)。 黎佩芬 sunday@mingpao.com 封面圖×黃照達 美術×阿沛 編輯×蔡曉彤

20140727-安徒:統戰臨危瀕撕裂,魑魅魍魎反佔中

安徒:統戰臨危瀕撕裂,魑魅魍魎反佔中 17:25 27/7/2014 【明報專訊】這一兩個星期,保守派發起的「反佔中」運動何謂如火如荼,鋪天蓋地。街站多過「七十一」。不單商賈財閥、街坊領袖、地區議員們,表態「反佔中」唯恐落人之後,連藝人歌手也紛紛起哄,加入七嘴八舌。不少家庭、愛侶、兄弟、姊妹,為了支持「佔中」還是反對「佔中」而激起熱烈爭吵。針鋒相對的短訊充斥網上社交平台,臉書一波又一波互相unfriend熱潮掀起,深入幾乎每個人大大小小的社交圈。「佔中」激起了香港人社交網絡一次政治大執位。不少人幾十年因為勿談政治而掩埋的政治分歧一下子大爆發,有人感嘆,香港社會正面臨一次真正的撕裂。 不過,套用一句政治圈近年流傳的說話:香港已沒有不撕裂的本錢。這次「佔中」與「反佔中」陣營之間的角力,恐怕不是一個爭抝的高潮,而只是步入一個政治成熟時代一個短暫的序幕。 香港人的政治不成熟,原因有多個。其一是難民社會的傳承,苟安意識傳統深重。殖民地時期,統治者的「非政治化」教育,一方面維持菁英與庶民之間的階級區隔,一方面又防止菁英在政治上領導庶民。庶民偶有反抗,殖民者用盡各種慈惠救濟事業,作為吸納庶民地區領袖的政治治理手段,消弭民間團結。老百姓以為當個順民就可永享回歸紅利,苟且賴活的心態,其實一直未有過去。不來一場決裂,不來一場爭辯,裝睡的香港人就始終沒法醒來。 其二是當殖民者下旗歸國,社會面對前途不穩,接收殖民權力的中方因勢利導,接管英人殖民治理的籠絡吸納技術。再加無盡的資源,支援多層面的統戰,主動積極的去把自生自發的公民社會,收編改造為「愛國愛港」陣營。但民主派的自由主義者卻默守議會遊戲,耗費「虛擬的自由」,坐視公民社會日復一日被蠶食。教會失守,學校失守,地區社團失守……「佔中」雖言絕地反擊,短時間內立穩腳跟,畢竟是打緊「逆境波」。保守派強力反撲,是意料之內。 其三是民主政黨發育不良,組織渙散,爭逐蠅頭選票利益,躲在議會冷氣象牙塔,自困愁城。社會運動亦一頭保守化,一頭冒進化。保守者,安享單一議題的準利益團體角色,等候被收編,失去政治敏感度。權益帶導的民間團體行動例行公事化,要不成為「建制的邊緣」,要不就是「處於邊緣」的「建制」。另一頭冒進者,則耽於鍵盤角力,街頭行動,黨派相爭,疏於組織。自戀為先鋒分子,無視身處保守主義者汪洋大海中之現實。 可是,政治歸根究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