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8-盧峯:從「奇書」看貧富懸殊
盧峯:從「奇書」看貧富懸殊
23:23 28/7/2014
■《Capital in the21st Century》在香港誠品英文non-fiction書榜排第四名。
花了兩個月時間終於看完了一度在英、美賣斷市的奇書:《Capital in the21st Century》。這本由法國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寫的書厚達600多頁,但看過以後你會明白書為何它如此暢銷(在香港誠品的英文non-fiction書榜中也排第四位)。書不但資料翔實豐富,Thomas Piketty更是旁徵博引,從十八、九世紀雨果、巴爾扎克小說到二十一世紀的電影如昆頓泰倫天奴的cult片"Django"都用上,以解釋收入、財富不均這個亙古的現象,一般讀者看起來也不會感到沉重、沉悶。
前不久《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專欄中說到,沒耐性或只想了解此書梗概以助談興的人,大可只看35頁長的引言。林先生的說法不錯,只是書中很多細節、材料非常有趣,只看intro將會錯過了寶山與血肉,多花點時間看完全書完全物有所值。
作者Thomas Piketty絕不是21世紀的馬克思,他的書也不是新世紀的「資本論」。Piketty由始至終接受資本主義制度及市場機制,不像馬克思那樣想顛覆以至推翻它。此外,他也少了馬克思那股怒氣,行文溫柔敦厚絲毫沒有動氣。最重要的是,Piketty的書雖然較易讀,但遠沒有馬克思的批判性及原創性。
說回書的內容,600多頁的書要用一個幾百字評斷,既不公平也未免太浮光掠影,這裏只想談兩個重點:其一是Piketty用豐富的歷史資料、數據清楚指出,貧富差距雖是千古不易的現象,但其程度及嚴重性並非自然而成的,而是政治、政策因素促成的,是可以透過政治力量大幅度改變的,有的時候甚至是意料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二次大戰的震盪就令原來「朱門酒肉臭」的西方社會平等得多,原來的富戶不再像二十世紀初那樣攫取不成比例的收入,家徒四壁的打工仔能分享到較多經濟成果。戰爭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大量資本或資產如樓房、田土受到破壞,政府債券或股票價值大跌,息率大降,富戶收取的租金、利息因而大減。當富裕階層收入大減,財富萎縮時,貧富懸殊自然拉近。
戰爭只是特殊情況,政府政策其實更有效。五、六十年代,西方社會比現時平等得多,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富人或打工貴族不算窮奢極侈,收入頂多是平均工資的四、五倍,實際可動用的收入(disposable income)差距更少。這些得歸功於政府的稅務政策如累進稅、資產增值稅和其他政策如最低工資。直到八十年代放寬規管成為政治主流,政府又大幅減稅,加上上市公司高級行政人員不斷為自己制訂超高薪酬,令貧富懸殊情況從90年代開始爆升,結果形成1:99的對立狀態。
Piketty的另一個重點是,近二十年來投資收益、資產升值速度遠高於一般工資增長,財富繼承的重要性因而大增,帶來的財富收入差距不但收窄不了,反而越來越厲害。窮家子弟要追上富二代成了不可能任務,跨代貧窮則成為常態。換言之,富二代、三代、四代都將贏在起跑線。
對信奉自由經濟的人來說,Piketty的說法不啻是向不干預政策宣戰,他們自然深感憤怒並作出強烈反擊。而對左翼或不滿現狀的人而言,Piketty的書提供了反擊1:99不合理情況的彈藥,他們自然拍掌歡迎,口耳相傳。在「左右逢源」下,這本大部頭書自然能賣個滿堂紅。
盧峯
資深傳媒人
23:23 28/7/2014
■《Capital in the21st Century》在香港誠品英文non-fiction書榜排第四名。
花了兩個月時間終於看完了一度在英、美賣斷市的奇書:《Capital in the21st Century》。這本由法國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寫的書厚達600多頁,但看過以後你會明白書為何它如此暢銷(在香港誠品的英文non-fiction書榜中也排第四位)。書不但資料翔實豐富,Thomas Piketty更是旁徵博引,從十八、九世紀雨果、巴爾扎克小說到二十一世紀的電影如昆頓泰倫天奴的cult片"Django"都用上,以解釋收入、財富不均這個亙古的現象,一般讀者看起來也不會感到沉重、沉悶。
前不久《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專欄中說到,沒耐性或只想了解此書梗概以助談興的人,大可只看35頁長的引言。林先生的說法不錯,只是書中很多細節、材料非常有趣,只看intro將會錯過了寶山與血肉,多花點時間看完全書完全物有所值。
作者Thomas Piketty絕不是21世紀的馬克思,他的書也不是新世紀的「資本論」。Piketty由始至終接受資本主義制度及市場機制,不像馬克思那樣想顛覆以至推翻它。此外,他也少了馬克思那股怒氣,行文溫柔敦厚絲毫沒有動氣。最重要的是,Piketty的書雖然較易讀,但遠沒有馬克思的批判性及原創性。
說回書的內容,600多頁的書要用一個幾百字評斷,既不公平也未免太浮光掠影,這裏只想談兩個重點:其一是Piketty用豐富的歷史資料、數據清楚指出,貧富差距雖是千古不易的現象,但其程度及嚴重性並非自然而成的,而是政治、政策因素促成的,是可以透過政治力量大幅度改變的,有的時候甚至是意料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二次大戰的震盪就令原來「朱門酒肉臭」的西方社會平等得多,原來的富戶不再像二十世紀初那樣攫取不成比例的收入,家徒四壁的打工仔能分享到較多經濟成果。戰爭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大量資本或資產如樓房、田土受到破壞,政府債券或股票價值大跌,息率大降,富戶收取的租金、利息因而大減。當富裕階層收入大減,財富萎縮時,貧富懸殊自然拉近。
戰爭只是特殊情況,政府政策其實更有效。五、六十年代,西方社會比現時平等得多,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富人或打工貴族不算窮奢極侈,收入頂多是平均工資的四、五倍,實際可動用的收入(disposable income)差距更少。這些得歸功於政府的稅務政策如累進稅、資產增值稅和其他政策如最低工資。直到八十年代放寬規管成為政治主流,政府又大幅減稅,加上上市公司高級行政人員不斷為自己制訂超高薪酬,令貧富懸殊情況從90年代開始爆升,結果形成1:99的對立狀態。
Piketty的另一個重點是,近二十年來投資收益、資產升值速度遠高於一般工資增長,財富繼承的重要性因而大增,帶來的財富收入差距不但收窄不了,反而越來越厲害。窮家子弟要追上富二代成了不可能任務,跨代貧窮則成為常態。換言之,富二代、三代、四代都將贏在起跑線。
對信奉自由經濟的人來說,Piketty的說法不啻是向不干預政策宣戰,他們自然深感憤怒並作出強烈反擊。而對左翼或不滿現狀的人而言,Piketty的書提供了反擊1:99不合理情況的彈藥,他們自然拍掌歡迎,口耳相傳。在「左右逢源」下,這本大部頭書自然能賣個滿堂紅。
盧峯
資深傳媒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