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9-王岸然:政客心中皆有浮士德

王岸然:政客心中皆有浮士德
信報 2014年7月29日


收美國黑金與收中共黑金,皆合乎香港法例,但合法不等於合乎道德,律人律己的標準不同,還聲大夾惡,是自詡正義人物現時的醜態。更醜惡的是,一直以最正義、最有理想、最基層示人的兩位人物,整整過了一周,尚未對不清不楚的黑金私收事件有清楚的交代。筆者以批判思維論 政三十年,對泛民從無好評,但也無法想像一眾認識的泛民第一代人物之中,最先發現與魔鬼交易者,竟然是李卓人和梁國雄。

終身埋首於 書籍知識之中的浮士德,一天驚覺年華老去,自感貧窮的一生活得不爽,於是跟魔鬼簽訂契約,讓自己可以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浮士德的心境,與年近六十的革命家和工運領袖相去不遠吧?其他人筆者不會混為一談,政治組織得益而自己因而得益,總是間接的交易,而李卓人與梁國雄就已知的情況,是瞞着自己的組織跟魔鬼交易,不單止直接出賣自己的靈魂予魔鬼,而且還把組織同志的利益一併出賣予魔鬼,而到這一刻還不肯為組織支持者設想而自承責任,要別人為自己陪葬,還有更自私的事嗎?

不能與國父相提並論

其他人與組織各有解說,接受與否公眾特別是選民自有判斷,到目前為止,無法提供解釋者只有兩人;而這兩人的收款模式是由黎智英拍檔Mark Simon發出Cashiers Orders,每次50萬元,分兩次或三次交給兩人,銀行當然有入賬記錄,這是鐵打的證據,只待兩人作出解釋。兩人到筆者執筆的星期一下午,還未作出任何合理的解釋。

筆者只能慨嘆當一個人出賣靈魂之時,其智慧也會一併出賣。MarkSimon為美帝代理人,與美國共和黨關係密切,更曾經在美國海軍擔當情報工作,身份是公開的秘密,其金錢表面來自黎智英,事實上極大可能是美國政府的錢,兩人不是不知道吧?小學雞可以說孫中山也拿美國人的錢搞革命,兩位可以厚顏地以國父的行為自詡嗎?

最缺德的是,你們的支持者不知道。支票是給個人的,兩人完全可以私袋而神不知鬼不覺。星期日梁國雄還若無其事,走到反美反以色列的巴人集會發表演說。筆者想起的是幾年前雄仔的恩師司徒華病重,他還罵司徒華「癌症上腦」,指控司徒華藉六四事件食人血饅頭獲取政治利益。收美國人錢到巴人集會反以色列,雄仔確實比師父青出於藍。

李卓人似乎不在香港,所以沒有回應。筆者十分奇怪,工黨是李卓人一個人的嗎?工盟是李卓人的嗎?支聯會也是李卓人私有的嗎?今天才驚覺不算相熟的李卓人如斯重要,據知他還是中共可以接受出選特首的泛民之一,這樣重要的人物美帝用20萬美元一年就扣留了他的靈魂,也太划算了吧!

李卓人不知道出事了嗎?這個年代他沒有用WhatsApp、面書或是電郵嗎?他的工黨黨友、工盟工友、支聯會戰友,不能接觸到他,不能代他解釋嗎?還是戰友、工友和黨友有份分紅?泛民難道就是一個互相包庇、不問是非的大黑社會嗎?

若非這麼多年來認識不少有理想的泛民年輕一代,筆者絕對會對這個社會絕望而移民他國算數。筆者也要嚴正警告,一般人不會亦無責任原諒失德的政客,支持者若然是非不問盲目支持,這只是黑社會的私義而不是社會的公義。明知是賊船而不願離船,不能怪別人當你們也是賊!

就算只是當工盟總幹事的年代,李卓人也應有一份合理的中產人工,當了議員月薪8萬元,相當富裕了吧,私袋150萬元一年,要令自己的入息與局長看齊,也不過如是,距離大富大貴大有距離,這才令人嘆息。收錢,也不能收新自由主義報閥的錢,就算不計美國背景,在黎智英獨斷領導之下的《蘋果日報》,從來都是反工運反社福。李卓人給了大家一個啟示。

工運社運有節有制

什麼啟示?香港的工運、社運或是民運,從來都是有節有制,見好即收,從前以為是策略考慮,今後多了疑惑,就是運動的明星領導人做了浮士德。

馬克思一生窮困,貧病交迫而死,哲古華拉有官不當,去幹革命,哲古華拉有在革命途中收取美洲最大資本主義國家的錢作養老費嗎?梁國雄能否向黨友交出私人銀行戶口紅簿仔,以證明來自美帝前特工的支票並無入數記錄?所以英文拼音的梁國雄是另有其人?

第一天支支吾吾間以不評論間接認收了黑金,第二天見其他議員因為沒有收據而否認又想否認,第三天不否認亦不承認,只說歡迎立法會就利益申報調查。再蠢的人也明白他私收100萬元是事實,聰明一點會想起他的街頭籌款從來不會公布收支表。

當然,更明顯的是社民連其他黨友一星期來默不作聲,這並非是無聲勝有聲的浪漫,而是無聲抗議,希望雄仔能拿出良心,為黨內近百名資深社運戰友及有理想的左翼青年着想,一人做事一人當。

本來6月底7月頭氣勢如虹的民主運動,幾個星期間跌落谷底。泛民認為自己還有道德力量呼喚港人上街支持你們嗎?局已破,民主要等這一代人全退之後才有希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