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20210430-李怡:傷痛

李怡:傷痛 2021年4月30日 失敗者回憶錄 三個多月後,我收到麗儀來信,簡單寫着:「你好久沒有回來了,收信後的星期六回家吧。」我反覆讀着這一行生命中最珍貴的字。這意味她已過關。我沒有考慮會不會還要我到原籍報戶口的事。我太想念、太渴望見到、太想知道她的現況了。回原籍這樣的事還顧得上嗎? 周六我回深圳家。這次公安局沒有叫我回原籍報到,看來荒謬的規定取消,一切回復原樣了。 麗儀沒有說甚麼話。晚上,她凝重地對我說:「如果下次再去香港,我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意味着她的徹底改變。 本來這是正常人都會作的選擇。但愛國愛黨的人不是正常人,他們是非常人,實際上可能是反常人。在1949年以後,絕大部份在大陸生活的人,到了香港都不會回去。更有川流不息的大陸人通過各種合法非法的方式,千方百計要到香港來。可是,麗儀自從1954年到廣州升學,後來到寶安縣觀瀾教書,再從觀瀾調到深圳,十多年來幾乎每年寒暑假都獲批准來香港,而她也都在開學前回去。每次回去都與我依依不捨。我父親和許多朋友都說可以在香港給她找到工作,她一直拒絕,因為祖國培養她,要服從組織分配,她不想做「外流分子」沾上人生「污點」。她不是正常人。我沒有勉強她,所以我也不是正常人。 直到1966年文革開始,學校停課,接着復課鬧革命,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然後是軍管,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水平很低的軍人當革委會主任,即學校領導。麗儀作為物理課教師,被指派去上政治課,上唱歌跳舞的革命文藝的課。在非正常環境中,學校也沒有了寒暑假,申請去香港是想都不要想了。 晚上,她告訴我不久前患了肺病,還吐了血。叫我下周買些治肺病的口服藥給她。 當晚,以至此後相當長時間,她都沒有跟我講那三個月受審查的經過,她不願碰這傷口。但我感覺她像是清醒過來那樣意志堅定。九歲的女兒那三個月照顧媽媽,幫她拿飯、倒水、洗衣,她也因為「特務爸爸」而受到同學欺凌、毆打。幾十年之後,女兒才跟我說起那幾個月的細節。 妻子後來說過兩件事。一是關於我寄給她的信,儘管絕大部份她已經在文革開始時因警覺而燒毀,但仍然有小部份後來寄去的信沒有燒而被搜查出來,審查者用高度警覺懷疑的眼光,去放大推敲信中每一句,極盡無聊無知和侮辱之能事。比如我提到一些共同認識的朋友,用了朋友的英文名字,就被審查者追問是甚麼外國人?是英國還是美國?麗儀說是中國人,他們就大笑:「你當我是小孩子呀?中國人會用洋名字?」 另一件

20210428-李怡:煎熬

李怡:煎熬 2021年4月28日 失敗者回憶錄 從深圳闖關回到香港,驚魂初定,卻感前路茫茫。邊防人員說「下次回來要照公安局規定」,而我在無法照那個新規定做的情況下,意思就是不能回來了。除非規定改回正常。這不是我能夠預知的情況,即使改正了我也無法知道。也就是說,如果我還要回家,那就是一次不可預知的生命賭博。更擔心的是麗儀的遭遇,她雖然性情溫和,但對於是非一向很堅持。她說中共文件指「香港回來的人有70%是特務」,那麼若要她指證我是「特務」,就她個性來說,那是不可能的。但自從1966年文革開始以來,我已經見識了許許多多「不可能」的事。在逼供之下,她恐怕也難再堅持。那麼,我們的婚姻關係就要破碎。我很難想像那會是怎樣的情況。而更壞的可能性,就是她也被屈打成「特務」,坐牢、槍斃都有可能發生,那麼我兩個可愛的女兒怎麼辦?我每天想這樣的結局,每一次都一身冷汗。 文革以來,有甚麼荒唐的事呢?香港的非左派媒體大量報道,許多著名的、我所敬仰的作家知識分子被揪鬥,老舍自殺,從香港回國的兵乓球名手容國團自殺,許多中共元老、政要直至國家主席劉少奇都被批鬥、虐待,我在北京和廣州的兩位叔叔及其家人沒有消息,我在大陸的姐姐、弟弟、妹妹,都不跟我也不跟爸爸通信。這些都還不是我的直接遭遇。 文革開始時,在中國,接聽電話第一句不是「喂」,而是大聲叫「毛主席萬歲」,把人嚇一跳。過中國海關時,有段時間海關被紅衞兵奪權,過關時關員要我先站在一旁念《毛主席語錄》,然後問我「來深圳做甚麼」,我說「看我的愛人、小孩」(那時在大陸都把妻子、丈夫叫「愛人」);問「看他們做甚麼?」答「講講話啦!」問「講甚麼?」我真是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些無知的問題。 那時候,一切都顛倒。乾淨整潔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習性,骯髒才是無產階級本色;禮貌是資產階級思想。妻子帶學生外訪時,晚上給學生蓋被,幫學生補衣服,文革大字報被學生揭發她「對同學進行資產階級母愛教育」,連動物都有的母愛天性也被指為「資產階級」。還有甚麼奇怪的、顛倒的事情不會發生? 我睡覺、起床、工作、寫稿,每月繁重的編輯出版《七十年代》月刊。生活着卻總像有一根刺頂在心中。 我去找麗儀在香港的地下黨員哥哥。他沒有為自己妹妹着急,而是鎮定地說,如果你沒有做甚麼事就用不着驚怕。言下之意是他的黨性凌駕了對他妹妹和對我的信任。 《七十年代》的出資者上海書局是華僑「愛國」資本,但我的實際領導人則是中

20210426-李怡:殺氣騰騰

李怡:殺氣騰騰 2021年4月26日 失敗者回憶錄 坐在深圳的離境大堂上,前一天的景象歷歷在目。 我通常會先到公安局報戶口,然後走回家。那時深圳地小人少,鎮上只有一條大街和一些小巷。我家住的小巷叫鴨仔街。在公安局被要求回原籍報戶口後,我忐忑不安地走回家。路上見有幾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舉着一根上面掛着衣服和帽子的竹竿,哼着進行曲,見到我就嚷:「香港客,倒屎塔,倒完一塔又一塔。」 離遠見到小女兒和幾個同學,我喊「小培」,她回頭看看我,卻沒有迎來,反而箭似的奔跑回家。她不想在同學前顯示有一個「香港客」爸爸。 1970年是文革的中期,激烈的紅衞兵運動已經過去,香港的左派暴動也平靜下來。1969年中共九大後政局表面和緩。但實際上毛澤東與林彪的權力鬥爭,也在九大確定林彪為接班人後立即展開。文革派和周恩來的官僚系統鬥爭,兩派都爭着推出「極左」政策來爭取毛和各地革命派的支持。1970年初,中共中央發出經周恩來主持起草的《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這就是牽連全中國,在各地製造了大量冤假錯案的「一打三反」運動。打擊反革命是「一打」,「三反」是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鋪張浪費」。重點是「一打」。文件提出要殺一批人,要「在短期內殺人夠多,產生震懾效果」。一些老「右派」、已成賤民的地主富農,再拿出來槍斃。香港回鄉探親者,面臨殺氣騰騰的社會環境。 妻子梁麗儀,出身於紅色家庭,父親是在香港曾經參加過1929年省港大罷工的中共地下黨員,哥哥是香港海員工會的地下黨員幹部。麗儀中學畢業到廣州升讀大學時,一直受到中共黨組織的特殊照料,她很快參加了共青團。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她都沒有受到衝擊,被黨組織認為是一個跟黨走的好學生、好教師。 1966年文革狂潮掀起,麗儀是不參加造反運動的「逍遙派」。她有被大字報攻擊,但沒有被揪鬥。中共黨組織對每一個幹部都設有秘密檔案。她的檔案中,大概有一個香港紅色家庭的背景護持,這對無知的造反派帶有不敢輕易觸動的神秘感。但是,當文革的極左思潮發展到中國之外包括香港全是敵人的地步,她的背景也保她不住了。 1970年3月21日星期六這一天,我走進家門,麗儀在等我,第一句話就是:「我今晚不能留在家。」「為甚麼?」「要對我隔離審查。」「為甚麼?」「因為你。」「我怎麼了?」「有文件下來,說香港回來的人有70%是特務。今天剛槍斃了一個。」我想起那些小孩的竹竿和衣帽大概就是被槍斃

20210423-李怡:圈內圈外

李怡:圈內圈外 2021年4月23日 失敗者回憶錄 (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恒。——邱吉爾) 現在的人,或者沒有經歷過1970年代,又或者已經忘卻了。那時候,香港是反共勢力的天下,左派自成一個特定的小圈子。香港的報業、出版業、電影業,左右派界線分明。左,就是親中共力量;右,就是親台灣國民黨力量。文化界絕對是右派佔優勢。商界則是英資企業佔壓倒地位,港資在上升中,中資與台資都不成氣候。當時的報紙,報頭大都以「中華民國」記年,若以公元記年的,則不管塗上甚麼中立色彩,即使以港聞為主、迴避國共意識形態的對立,也仍然被認為是左派。每年10.1,掛五星旗建牌樓的不多,倒是雙十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滿街滿巷。左派學校出身的年輕人,很難進入香港的主流體制,他們入大學、讀師範都很難,更不用說考公務員了。在1967年左派暴動之後,社會的一般商戶,也排斥左派學校畢業生,左派工人進工廠,也要隱瞞他的左派工會會員的身份。 左派特定的小圈子自成一角,工資低,但住宿與三餐不愁,看病就去工聯會的診所。學校教師、工會會員、中資機構員工,大部份都懷有理想,信賴中共領導的國家,信賴和服從領導,作風正派。我在左派的香島中學讀初高中,受到幾個老師的熏陶和啟蒙,我至今仍然懷念他們。左派新聞界人才雲集,《大公報》十大才子,人人學貫中西,筆鋒銳利,評論、副刊文章都具可讀性,我從中吸取養份不少。而我在20歲時首次向《文匯報》的「文藝週刊」投稿,當時的文藝版主編是從《大公報》借調的羅孚,他大量取用我這個初生之犢的投稿,使我從此涉足左派文壇。 對於香港主流社會來說,左派圈子是另類。中共建政後,20年來大量的大陸人流入香港,在英國人設立的公平法律下各顯神通、爭名逐利、向上流動。左派並不參與這種競逐,但許多人心中都覺得背後有祖國作靠山,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上的人或許看不起我們,但我們自己是看得起自己的。 我至今仍然認為,當時香港的左派就其整體來說,是善良的、單純的人,即使參加1967年的暴動,也是出自對祖國的忠誠和信任。但他們祖國卻並不單純,領導人所宣傳的和他們的實際施政是兩回事。從中共建政之初的鬥地主,到肅反、反右、大躍進、大飢荒、反右傾,大逃港,到全面反傳統、反常識、反社會基本道德的文革。每一次運動,每一次發生讓香港左派陣營內產生對祖國疑惑的事件,就會由港澳工委派人到各愛國團體去宣講形勢,在

20240421-李怡:闖關

李怡:闖關 2021年4月21日 失敗者回憶錄 「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恒。」——邱吉爾 1970年3月22日,星期天,我忐忑不安地坐在深圳離境大堂上,邊防人員拿了我的「回鄉介紹書」到裏面去批核,已經一個多小時了。會讓我回香港呢,還是會被迫留下來,經歷不可知的未來?命運在待決中。 「回鄉介紹書」是那個香港人到大陸的必辦手續。在入境時,中國邊檢人員為每個拿香港身份證的旅客寫一張「回鄉介紹書」,填寫包括要去的地方、原籍、在香港的職業等資料,到了目的地後,就要到附近的公安局蓋一個印作為報到,而離開前也要去蓋一個離去的印,到邊防離境大堂,把蓋有兩個印章的介紹書給邊防人員查看,介紹書被收回就可以出境回香港了。中共建政以來一直這樣運行。那時妻子在深圳教書,我一兩個星期就回去一次探望妻女,已經十多年了。 但在前一天我如常入境後,在深圳公安局報到卻遇到刁難,辦事人對我說,要我回原籍新會去報到。我說我原籍沒有親人也沒有住址,他說新規定就是這樣,然後在介紹書上簽注「須回原籍報戶口」,並說不會給我蓋離去的印章,要回原籍蓋章。我一再解釋和分辯,他都不理。而且他不是新人,以前都一直是他辦的,都沒有問題。很顯然這是一個新規定,沒有人知道會有、也沒有事先通報的規定。跟他說甚麼,都無望了。 怎麼回原籍呢?原籍是甚麼鄉村?住哪裏?去哪裏的公安局蓋印章?無親無故的,會不會跟我蓋呢?我想了整晚;決定還是第二天先去深圳離境處闖一下,看能不能給我離境。於是,就來到了這裏。邊防人員看到我的介紹書時,立即說,是要你去原籍報到和註銷呀!我說我也不知道為甚麼會這樣。多次來往,這邊防人員已認得我了。他想了一下,就說,你先坐着,我進去查問一下。就這樣,他進去已一個多小時,我乾等着,想着會發生的各種情況:會拒絕讓我離境?會把我帶到甚麼地方審查?會逮捕和送去監獄?還是會更糟? 前一晚,妻子等我回家,就告訴我,學校的革命委員會要對她隔離審查,並說前兩天一個香港人在那裏被槍斃了,原因是他用香港的反動報紙包了一些東西帶回來,被指為進行反革命宣傳。聽說他是一個小販。妻子神色凝重。不久就有紅衞兵來把她帶走。我眼睜睜過了一夜,決定第二天闖關。 在離境大堂坐着,一個多小時後我整理自己的思緒,覺得乾着急,為無法掌握的未來遭遇困擾沒有用,只有看事情怎麼發展才知道自己的命運和應變。我開始想,我今年34歲,大約14歲左右,就

20210419-李怡:題記

李怡:題記 2021年4月19日 失敗者回憶錄 從來只有成功人士會寫回憶錄,失敗者的回憶錄誰要看? 我在《世道人生》專欄的告別篇最後表示「將會向愛護我的讀友,細說我一路走來的失敗的人生」,有不少讀友留言說不接受「失敗的人生」的說法,他們認為我的人生是成功而不是失敗的。 就個人、家庭和事業這三方面來說,我的人生成績單當然絕非失敗。有點成績的原因主要決定於我生活的時代和環境,就像美國股神巴菲特說他的致富是因為他中了卵巢獎券一樣,我因為成長和志業開展期是在殖民地的香港,而且處於海峽兩岸和香港經歷大轉折的時代,「國家不幸詩家幸」,劇變刺激寫作者的思緒,而港英時代的法治及在97後一段時期的延伸,為自由的編輯和寫作生涯提供了保護傘,這是我人生之所以稍有成績的幸運因素。現在香港的年輕作家,才學在我之上,也沒有這樣的好運氣,要以寫作來維持生計都困難,真為他們惋惜。 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 多年前,香港電台舉行「香港書獎」的頒獎禮,邀我參加,主持人問我,在港台主持「一分鐘閱讀」節目多年,是否覺得香港的讀書風氣有了改善,我回答說,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 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理想破滅在幾十年前就發生,當一個希望升起又接着破滅之後,我就對馬克吐溫的話深信不疑,他說,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區別,是悲觀者掌握的資訊較多。對人類社會了解越多,對人性知道得越多,就越是不能樂觀。但悲觀不等於要消極。以寫作為終身志業的人,必須忠實於自己心中所想、所信奉的價值觀,我手寫我心,才對得起自己從事的工作。當然,所信奉的思想價值觀會經不起現實考驗而改變,那就仍然要忠實於這種改變,繼續我手寫我心。悲觀而積極,明知推動的價值難以實現仍然要推動,既是職責所在,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為了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在事實敵不過謊言、真理敵不過強權的世界,在權錢色騎劫所有價值體系的世界,作為一個忠於自己的寫作人,很難避免不停地產生挫敗感。尤其是我寫作的時間如此長,面對的中國、台灣和香港的轉變如此大,回想我一生推動的不同時期的目標來說,我想到的無疑就是一個個挫折,是實實在在的「失敗的人生」。 在以後的文字中,我會盡可能憑記憶講一個失敗者的故事。警惕我寫作的只有一點,就是避免陷入羅生門故事的美化自己的怪圈。 而我在不斷挫敗之後

20221012-劉銳紹:怡情澤物風化李,李化風物澤情怡──從李怡談到「李怡現象」和「處理李怡」

劉銳紹:怡情澤物風化李,李化風物澤情怡──從李怡談到「李怡現象」和「處理李怡」 2022年10月12日 請容許我今天的標題有點舞文弄墨。這個標題,無論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也是這7個字,但都可以讀得通。第一句的意思是:怡情養性,澤物無聲,春風化雨,桃李滿門,正是我們的前輩、剛逝世的李怡先生的寫照;第二句指李怡的文章教化萬物,潤澤人情,樂怡天下。這裏還有一個小小秘密:「李化風物」的李化,確有其人,為粵語片導演,正是李怡的父親。李化化兒,兒化人間,誠美事也! (1)李怡的正面影響比權貴深遠 ──從各方反應可見,普遍感到李怡愛人民、愛這片黃土地、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不愛權貴。他的人生經歷,讓他到了痛而不惑之境。所以他的言行清晰、說話對象明確,立論方向是為民不是為官。他的影響在此不贅。 ──可以預見,他的影響將是跨地和跨代,至少是隔代的(如果官方禁制的話)。今天或以後的人,除了研究他的文章,更可研究「李怡現象」,包括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形成過程;推而廣之,更可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和方向,以及怎樣避免不斷重複的痛苦歷程,從而找出新路向。為什麼曾有無限寄望的人,多以失望和絕望告終?偶然翻閱已故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前常委千家駒的《從追求到幻滅》,他的心路歷程不是跟李怡一樣嗎?為什麼這類例子多不勝數? ──李怡不單跨地、跨代,還跨界別。很少人記得,李怡曾參與香港電台《獅子山下》第52集《風風雨雨》的演出,並擔綱主角,飾演新聞總監。此劇以訪問李鵬為背景,探討在重重壓力之下,新聞界應該怎樣努力鑽挖真相,保障大眾知情權。他不是為名為利,不是要轉軌做明星;他在劇中演活了自己,並希望用文字以外的途徑,提高民間的洞悉能力。 當年我也參與了其中的編劇工作,與他的想法一致,探索「聞文結合」(新聞和文學、文藝、文化)之路。如有興趣,請參閱2021年9月8日《明報》拙文〈風雲生《三國》  愁雨出《紅樓》〉和2021年11月3日〈一個傻癡的孤冷文藝宣言〉。 (2)官方為何不悅類似李怡的人 ──我想,李怡深明問題的要點(更準確的是要害)而又能夠講通講透,這才是官方最顧忌和惱恨的地方。官方不怕外界嘩眾取寵和無中生有的人(儘管體制內確有很多這類人);最怕的是說中、刺中和揭示自己骨子裏問題而又懂行的人。所以,多次打壓的事件顯示,官方最恨了解自己的人,而往往出事和被打得最狠的,正是像李怡這類風骨錚錚的人,而不是真正

20221011-阮穎嫻:優先吸引外國人才,發揮華洋雜處優勢

阮穎嫻:優先吸引外國人才,發揮華洋雜處優勢 2022年10月11日星期二 下周特首李家超將發表他的首份施政報告。這幾年香港內有疫情,外有強大競爭者,面對人才流失、企業移走,除了多年痛點房屋政策外,施政報告另一重點是「搶企業、搶人才」。一般人講這個政策,會用「吸引人才」來形容;用到「搶」這個字,即很着急。另一個原因是武官背景。看警察劇集最常聽見的一句是「有人搶嘢」,「搶嘢」可謂警察最擅長處理的事。 新來港內地人學歷顯著改善 先看一下歷年的移入居民背景。以下主要用出生地界定移民出處。其餘界定方法有國籍及種族,但國籍可以有雙重國籍,種族是自己報稱,也不代表來自外地,因香港有不同種族土生土長人士,但出生地較客觀,所以用出生地。以下所有數據不包括外傭。 多年來居港不足7年的中國大陸人佔整體人口約3%至4%,外國人佔約1%至2%。過去26年,居港不足7年者比整體人口年輕,不過人口質素參差。1996年居港不足7年的大陸人較本地人多擁有大學學歷;但到2006年,應是由於單程證家庭團聚的影響,有大學學位的比例跌到只有8%,至2016年回升,2021年更超越本地人口(見圖)。 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過往的低學歷移民成為本地人口一部分。第二個原因可以看去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以上的討論按「出生地」分割,惟若以國籍分,統計處將中國籍人士分為「中國(永久居留地是香港)」及「中國(永久居留地不是香港)」兩類。在居港不足7年的中國籍人士中,後者比前者24歲以上有大學學歷的比例要高很多,前者是18%,後者是49%,相信是後者將平均數拉高,難怪有人希望他們留港。 外國移民學歷背景遠勝中國大陸 不過,外國出生人口有大學學歷者達到六成,比「港漂」更高。他們背景好,不難理解。他們要下定決心越過國家邊界來港發展,挑戰在大不同的文化背景工作,定必是機遇吸引,否則若只是「打份牛工」的話,何不留在本國。如果說吸引移民,吸引外國人留港比吸引中國籍人士留港更划算。月入方面,居港不足7年的外國人人工向來超越本地,大陸移民則比本地更差。勞動年齡中有參與參動的比例,還是本地人及新來港外國人較高,新來港的大陸人較低。 工作方面,新來港人士究竟做什麼工作?據2016年人口普查5%樣本,出生地來自大陸、居港未滿7年的勞動者中,18%做餐飲,13%做零售,12%從事專門建造工作,整體約15%從事管理級及專業工作。外國出生、居港未滿7年

20200820-鳴人堂:真正的代理戰爭:從中日釣魚台衝突看國軍無人機作需想定

鳴人堂:真正的代理戰爭:從中日釣魚台衝突看國軍無人機作需想定 全球防衛雜誌 20 Aug, 2020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02/4796003?fbclid=IwAR1Fhk-L396G2e17zqXIRdawg28RiyYwnWSNpi_o6d_RCzQ2RbAdyz5dfqQ ------ 近期中美日的多方角力雖努力克制不跨越大規模正面衝突門檻,但檯面下的整軍備戰動作卻未有懈怠。 其中最讓各界矚目的,莫過於中共和日本最近都開始組建具有長程偵查能力的大型無人飛行載具機隊,台灣也傳出購買美軍大型無人機消息。各方目的顯然是希望利用無人飛行載具的長時間任務能力確保得以在南海周邊海域施行監控,並藉此宣示對於南海的實質掌控能力。 ------

20200323-沈旭暉:平行管治論:那些年,香港有七個「政府」

沈旭暉:平行管治論:那些年,香港有七個「政府」 20200323 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舉措當中,最奇怪的其中一點,就是在諸如口罩一類物質的供應上無能為力,甚至呼籲有能力的市民捐贈,令各門各派掀起目的各異的口罩採購潮。但與此同時,不少本來應該流向政府的口罩,被直接送到各大建制組織派發,他們自行訂立派發章程、充實名冊,甚至繞過特區政府直接與中國對口,以圖在林鄭政權民望破產之時,另建權威。昔日承擔這類民生功能、事無大小都被諮詢的區議會,卻因為已變天,被特區政府直接繞過;新任區議員受政府冷待,自然更努力突破框架,雖然權力很有限,但姿態很進取,同樣希望另起爐灶。至於中聯辦在香港的角色,早已從「聯絡」變成「第二支管治團隊」,這是十年前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的公開表述;所謂「建制派」對「中環」習慣無視,只在乎「西環」臉色,人所共知。日前剛過了7.21八個月紀念,元朗當晚為何自成一國,港人無不心裏有數…… 說了這麼多,只是說明香港從來存在多於一個權力核心的「平行管治」,今天也不例外。只是港英治下的「平行管治體」之間亂中有序,貌似利益對立,卻能和平共存、互為表裏,都是持份者,共同催生了香港奇蹟,和今天完全相反。談及「管治體」、「平行政府」這類名詞,很容易被上綱上線,說的是曹二寶自然「政治正確」,來自其他人就是大逆不道;但從政治學概念,「管治體」定義可以很寬鬆,「有效管治」也可以很bottom-up。舉一個最極端例子:19世紀後期,三藩市出現了一位「美國皇帝」諾頓一世(Emperor Norton I),成為市民心目中的cult icon、平民社交名人,他自行印製的「鈔票」被店舖接受,戲院、交通工具會因為他是「皇帝」豁免收費,報章會刊登他的「憲報」,警察街上相遇會向他敬禮。一切當然是cult(今天術語就是「玩膠」),但當時有評論員認為他不應受遊蕩罪管轄,因為已成為「local institution」,確實也很難徹底否定。 從這角度看,二戰後英國人回到香港,到主權移交過渡期前,香港這塊彈丸之地,並存多個自成體系的「管治體」,起碼達七個: 1. 港英政府:這自然是英屬香港的合法政府,由倫敦直接任命港督作為首長,以往通常來自外交官體系。但英國殖民採取小政府、間接管治原則,靠的主要是文官系統,和本地精英階層配合,而不是單靠嚴刑峻法。這是香港管治的宏觀框架,一般人都生活在體制之內,但由於上述特性

20161203-【畢明影評】:《愛在海的邊緣》:人性再錯,原諒是岸

【畢明影評】:《愛在海的邊緣》:人性再錯,原諒是岸 影評 2016.12.03  畢明:不妨一看 因為愛,所以甘心錯;因為愛,所以罰,看本片格調,如此課題,完全是頗具文學味道的作品本色。《愛在海的邊緣》或許有點點肥皂劇況味,但你以為它是婆媽的癡男怨女恩仇愛恨,四十五度角擁吻下去的貨色便大錯特錯了。 我們和劇情一起探索下去,是人性脆弱的深度。Tom 是大戰生還回國的「英雄」,歷盡戰場上的殘暴和滄桑,拖着百年倦身,希望到孤島當一個獨守燈塔的人。某程度,很大部分的 Tom 已經死了,對生命麻木了,唯有用避世的方式過苦行僧的生活,他方可以獨立於天地,痛了不必讓人看,但上天讓他遇上一生所愛 Isabell,重生。 相遇、相愛、結婚、懷孕、小產,不過是頭盤。主菜在於二人孤島生活的完美,卻一而再被小產破滅,上天卻又送來海上漂流的小艇和幼嬰二個,試煉他們拾遺不報的能力。可惜,Isabell 忍不住了,BB 太吸引,她想據為己有,填補自己的失去,而不情願的 Tom 因為愛就犯了,他也想成為父親,他們以為海上的孩子可以蒙混成他們自己的骨肉。 因為愛,所以自私,拿了別人的孩子,大錯鑄成。故事沒有壞人,壞人就是人性的弱點和缺憾。布局的精采,在於隱藏的聖經暗喻,孤島大概就是 Tom 和 Isabell 的伊甸樂園,與世隔絕,美麗出塵,他們過着快樂的二人世界,像阿當和夏娃,BB 就是禁果。女人受不住誘惑要男人一起犯罪偷吃了。後來他也受不住良心的責備要去贖罪,誰叫他發現了 BB 還有生母天天在肝腸寸斷,死了老公又痛失幼女,甘心贖一切屬於或不屬於他的罪。 一切在於 Tom 和 Isabell 能否面對自己的錯,也從BB的生母之角度,提出最重要的課題:原諒。片中主要角色都犯了各式的錯,他們可以原諒或被原諒嗎?戰爭、人世、人性,千差萬錯,人,不壞,卻太多瑕疵,故事的亮點在寬恕的慈悲,愛過恨過,恕一步海闊天空,善莫大焉。 畢明

20201105-陳方隅 :「打倒邪惡美帝」的先決問題:美國(該)是一個帝國嗎?

陳方隅 :「打倒邪惡美帝」的先決問題:美國(該)是一個帝國嗎? 05 Nov, 2020  「美國是不是一個帝國?」是《巨人》一書探討的問題。圖為2017年菲律賓反美示威。 圖/美聯社 (※ 本文與美國台灣觀測站成員李可心、李昱孝共同完成。) 美國是不是一個帝國?美國應不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帝國?這是《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一書主要想要回答與論證的兩大主題。 本書作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本人就是極為「精彩」的故事。他出生於蘇格蘭,在牛津大學主修歷史,曾於劍橋、牛津、紐約大學以及哈佛大學任教,目前服務於史丹佛大學。他的著作等身,寫了很多世界史、金融史的著作;在學術世界之外,他開了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專門製作歷史紀錄片,也開了自己的教育媒體公司,同時還身兼投資銀行家。 他的言論和行事風格本身就極為「戰鬥性」,除了對民主黨政治人物和政策多所批判,他總是可以找到左派—自由派的作者們進行論戰,其中也不乏高度針對性的爭議行為。2004年,也就是這本書原文版出版的時候,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但須注意的是,《時代雜誌》的影響力人物榜並沒有區分「正面」和「負面」(例如,在政治影響力方面,常常會有獨裁者上榜),而弗格森在學界的評價似乎很難說是完全正面的。 美國是帝國嗎?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激辯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源起,正如同他一貫單刀直入的風格:他直接挑明要挑戰美國政策界的主流觀點,而且同時對自由與保守兩派下戰帖。至此,對於台灣的讀者們,甚至是如弗格森在書中所說「除了美國人以外」的讀者,看到這樣的「挑戰」大概會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確就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當然台灣有些人會覺得是中國,我們暫且不論),稱它為「帝國」應該沒什麼問題。 因此,若要觀察這個「挑戰」,應從美國政策界論述的視角切入。筆者在美國的生活經驗就深刻地感受到,不論是學者、政界人士、商人或一般的市井小民,美國民眾確實相當愛反省自己的國家、指責自己國家對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若和中國、俄羅斯等美國的競爭者相比,美國人的反省力更是顯著。 守勢現實主義大師華特(Stephen M. Walt)就曾撰文批評美國自認為是「自由的帝國」、「地球上最後的希望」的看法,部分源自於對「美國優越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迷思,認為美國似乎把自己

20070426-李怡: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李怡: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20070426 無論俄羅斯人民在葉利欽死後,對他如何臭詆,無論葉利欽在掌總統大權時是如何酗酒、失態,無論他如何導致俄國人民失去福利保障,讓俄國「淪為二流國家」,葉利欽在歷史上的地位已獲肯定,只因在他的手上,終結了蘇聯共產黨的極權統治,從而促成世上第一個共產國家蘇聯的瓦解。 以國際形勢來看,葉利欽也等於終結了由核恐怖平衡所構築的冷戰時代。為此,美國日裔學者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著名的「歷史終結論」,指出由於蘇聯、東歐的共產主義政權的崩潰,使人類歷史的演進已達終極目標,今後除了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之外,他看不出人類歷史演進還有其他終極目標。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上還有少數國家未達到這終極目標,其中之一就是我們敝國──中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葉利欽之死表示:「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摯友。」這句話如果不是套話,那麼根據中共對「中國人民」的演繹等同於「中國共產黨」的理解,葉利欽對中共這個「摯友」的最大貢獻,無疑就是使中共覺悟到「政治改革」等於「滅亡」了。 一九八○年鄧小平曾推動過政治改革,一九八六到一九八八年,在鄧小平支持下,中共由趙紫陽推行過一系列政治改革(詳見吳國光著《趙紫陽與政治改革》)。政治改革雖因「六四」而受到頓挫,但真正被中共領導層捨棄,則是在蘇聯、東歐共產政權相繼崩解之後。被稱為「蘇東波」的政權崩解,使鄧小平等中共領導層相信:「政治體制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也就是說,開放言論、開放黨禁,放鬆對人民的控制,給人民自由,實行民主,那麼共產政權立見死亡;政治體制不改革的話,那麼儘管人民累積不滿,政權腐敗,種種政治上荒謬、不合理的狀況延續甚至越演越烈,但政權不致立即死亡,還可以繼續耗下去。反正中國地大人多,這有人鬧事把它壓下去,那情況不好給點甜頭,就這麼靠打補針延續政權的壽命。 中國的共產專權體制,與蘇共政權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蘇共尊重體制,而中共起決定作用的則是血緣人脈,亦即「家長制」。在蘇聯,誰當了第一書記誰就可以掌實權,因此戈爾巴喬夫雖較年輕而當上第一書記後仍可以全力推行改革。但中共胡耀邦、趙紫陽在當上總書記之後,還要聽命於幕後的元老鄧小平。 葉利欽在掌總統大權後,推行民主改革,經濟上則把國營事業投入市場,實行所謂「震盪療法」,為此而讓寡頭財閥壟斷國家經濟。中共則緊握政治權力不放,國有資產通過血緣關係

20221007-陶傑:李怡的千山獨行

陶傑:李怡的千山獨行 2022年10月7日 香港電台節目「鏗鏘說」截圖。 香港首席自由派知識分子李怡逝世。李怡終身從事政論、出版、報刊主編,一生人只做了一種職業,而且只有一種信仰,就是知識分子如何令中國人生活得最幸福。 雖然他的早年,信仰受限於馬克思和共產黨,但其實此一嚮往:改善國家、民族生活幸福的願望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中國的政治環境:由 40 年代末,被視為貪污無能的國民政府退出大陸,中國知識分子滿懷希望,迎來一個新的共產黨政府,到後來毛澤東使用暴政、鄧小平復出而又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的環境如鏡花水月,風起雲湧,但照鏡的人還是那一個。 李怡幸好來到殖民地的香港,在百花齊放的環境,主辦殖民地政府所能容忍的政論雜誌,而且早期有共產黨資助背景。沒有英國人信奉的寬容,也就沒有「七十年代」與李怡影響香港台灣海外留學生知識分子的一個時代。 但如果將李怡比作法國的伏爾泰,卻未免忽視了背景的不同。中國並不是 18 世紀初期的法國,雖然有雷同之處。18 世紀初的法國,路易王朝雖然頗為專制,路易十四奉行朕即國家的獨裁,但尚未到殘民自肥的暴政。 准許若干知識分子發表政見,但因為司法黑暗,教會專權,所以才有伏爾泰和盧梭等人提出的天賦人權說。 伏爾泰沒有因為為民請命而被投入監獄,但中國的帝制卻連綿不斷,雖然經歷過 20 世紀中期,大陸的民國、香港的殖民地管治,開創了短暫的空間,這才出現了由胡適、魯迅到李怡和殷海光,此一短暫的中國現代自由派知識分子的風景。 但隨著 1949 年大陸閉關,香港到了 21 世紀初,逐漸也實行閉關,李怡的自由主義也無法生存。 加上中國對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從來未曾經過現代化。所謂的 Intellectuals,應該叫做「知識人」,應該不只限於讀文科和歷史政治的所謂書生,而應該包括醫生、律師、銀行家、工程師。但是在中文的系統裡,一說到「書生」,就聯想到只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的文科人,而不包括科學家和金融界精英。 中國人社會將「文科人」定義為「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有為民請命的義務,但是科學家和金融銀行家卻不必有。 而在西方社會,天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同時關心社會,為人文的前景發出警號。愛因斯坦對西方的教育和經濟都發表過許多偉論,特別是社會主義是否適合於西方現代世界。 然而,丘成桐和段崇智,一旦由美國應聘到北京和香港,都不能發表在他們的專業範圍以外的意見。一旦段崇智在

20221001-曾國平:天下學問都是STEM

曾國平:天下學問都是STEM 2022年10月1日 信報 今時今日,STEM無處不在,由幼稚園到研究院,彷彿都要掛上這個名號才算追上潮流。手頭上一件對象為幾個月大幼兒的玩具,玩法只是將物件疊高,看似無甚特別,但細看包裝說明,原來是大有來頭的STEM教學工具! STEM是英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四門學問的簡稱,流行了十幾年,與科企無遠弗屆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息息相關。在美國,想有大好前途薪高糧準的學生,無不朝STEM進發,學AI學基因學納米學3D打印,人人都有志成為未來科學家發明家,為企業為國家的生產力作出貢獻。以敝校為例,由於是一所是歷史悠久的理工大學,早已以STEM為教研重心,近年收生因而屢破紀錄,各地學生都想到這個偏僻小城學習一技旁身。 比較少人知道的另一趨勢,是美國大學愈來愈多課程被歸類為STEM,最誇張的是連藝術史也包括在內。 課程紛紛以STEM自居,不只為了噱頭,還有實際原因。 【優待STEM的留學生實習制度】 到美國的留學生畢業以後,無論是學士還是博士,都可以暫留美國工作,為期一年。這個稱為「選擇性實習訓練」(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簡稱OPT)的制度,原意是讓畢業生繼續以F1學生簽證身分,學以致用累積工作經驗,若遇上情投意合的僱主,關係就可更進一步,申請以專才為目標的臨時工作簽證H1B,名正言順在美國工作。有意長此在美國落地生根的,若干年後就可以申請「綠卡」,繼而入藉成為美國公民了。 只是一年時間實在太短,畢業生未必可趕及申請工作簽證,也未必夠時間找到合適工作,運氣差遇上經濟不景,更隨時空手而回,最後要無奈回到家鄉。在2008年,為了保留愈見值錢的科技人才,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延長STEM相關學科畢業生的OPT時限至29個月。在2016年限制再次放寬,STEM畢業生最長可在美國實習三年,有充裕時間求職擇業。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由於STEM和其他學科的實習時間相差實在太大,為了吸引付較高學費的留學生,各大學都扭盡六壬改變課程編排,讓本來跟STEM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都符合STEM要求。例如要將藝術史變成STEM課程,只要加入一些疑似有關的科目,像「大數據與藝術市場」、「廿一世紀人工智能美學」之類,再在課程介紹中加入關鍵字眼,經過一輪申請查核,課程就可以得到官方認證,成為STEM大家庭的一份子了。 【死板制度難以追上市場需求

20221001-BBC:美元為何如此強勢,這意味著什麼?

BBC:美元為何如此強勢,這意味著什麼? 2022年10月1日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同世界其他主要貨幣相比,美元正處於20多年來的最強勢階段。 這意味著購入美元更加昂貴,用美元能夠買入更多英鎊,歐元和日元。因此全世界的商業機構和家庭都會受到影響。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2 貶值主要原因和最大風險在哪裏 幾家歡樂幾家愁:盤點那些在通貨膨脹中超額獲利的行業 英國通貨膨脹率達40年最高 引發工潮和民間不滿 美元有多強勢? 美元指數(DXY)在2022年漲幅高達15%。美元指數是衡量美元對包括歐元,英鎊和日元在內其他6種主要貨幣平均值的指數。 這樣看,美元就處於20年來的最高點。 美元 為什麼美元如此強勁? 美國央行今年幾次提高利率,試圖以此遏制物價上漲。此舉提高了借貸成本。 這也就意味著擁有諸如美國政府債券這樣的金融產品的回報更多,令這些金融產品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債券是政府借錢的途徑,政府承諾未來償付債券利息。因此債卷一般被認為是安全投資。 僅2022年7月,外國投資者就購買了102億美國政府債券,多達7.5萬億美國債券為外國投資者擁有。 在華爾街投資者蜂擁購買美國政府債券 投資者必須要買入美元才能購買這些債券,這樣又促使美元升值。 當投資者為買入美元而賣出其他貨幣,那些貨幣就會經歷貶值。 在英國政府宣佈減稅計劃後,英鎊對美元急劇下跌。 全球經濟承受壓力的時候,投資者會傾向於買入美元,因為美國巨大的市場規模使美元成為「避風港」。這也是讓美元升值的因素。 烏克蘭衝突引發天然氣價格暴漲,令歐洲和亞洲的許多經濟體都舉步維艱。 但美國尚未受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困擾。不過雖然美國經濟在過去六個月當中一直在緊縮,但商業機構仍然在擴招員工,這被認為是對美國經濟有持續信心的表現。 美元兌英鎊 不過美元強勢也會對那些在海外盈利的美國公司造成損害,比如蘋果公司和星巴克。 據認為名列標凖普爾500家的美國公司在國際銷售當中可能會損失1000億美元。 為什麼美元兌英鎊如此堅挺? 9月26英鎊兌美元創下歷史新低,1英鎊兌換1.03美元,隨後略有回升。 英鎊今年兌美元比值下降了20%。 英國財政大臣誇西·克沃滕(Kwasi Kwarteng)公布了多達450億英鎊的減稅以及給企業和家庭能源補貼的「迷你預算」(mini-budget)方案後,英鎊大跌。 誇西·克沃滕還表示會進一步減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