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曾國平:性格決定教學模式
曾國平:性格決定教學模式
《信報》2024年2月4日
至少有數百年歷史的大學講課形式,依然是主流。在台上的老師,或操縱七彩繽紛的PowerPoint,或把紙上內容搬到黑板上,怕教不完大綱上寫的題目;在台下的學生,留心聽講是少數,盲目亂抄一通也是少數,BYOD上網自娛才是大多數。一小時左右以後,老師宣布下課,提醒下星期是功課死線,如夢初醒的學生,紛紛作鳥獸散,走到另一個課室,重覆同一組動作。
當網上資料圖書刊物唾手可得,當維基百科人工智能無所不懂,當視像自學短片深淺任君選擇,為什麼學生還要跟隨傳統,被動地聽老師轉述自己可以找到的知識?
【備受推崇的主動學習法】
為了迎合新時代,早已有不少大學老師提出新方法,籠統地可以稱之為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從小組討論到遊戲學習,從翻轉教室到角色扮演,總之就是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以不同形式主動參與,不用再乖乖坐著聽課。
搜尋學術文獻,才知道有關主動學習的實證研究,數以萬計,單單是經濟學,文章數目已足夠填滿一個書櫃。研究太多,唯有看綜合這些研究的研究(亦即meta analysis),結論原來頗清楚,就是主動學習比傳統講課有效,學生分數和學習效果都有所提升。既有證據支持,也就難怪所有大學,都大花金錢開設輔導教學的行政部門,積極幫助老師採用主動學習的模式,務求擺脫傳統,為課室增添活潑生動的氣氛。
問題是這些研究幾乎都不是隨機實驗。熱心教學、勇於嘗試的老師,才會樂意付出時間精力以新形式教學。性格外向、談笑風生的老師,才會樂意經常跟學生樂也融融打成一片。由這樣的老師帶領主動教學,效果當然顯著。就如我一個負責教「新鮮人」的同事,天生就是個表演者,課堂上講笑話舉例子引用流行文化樣樣精通,下課後解答學生疑難雜症亦極有耐性。他開的課主動學習成份甚高(他也發表了不少支持這種教學法的研究),學生也樂於跟他互動交流。當師生雙方如此配合,傳統講課就成次要了。
【老師的成本效益考慮】
只是在學界之中,行為木訥、有社交障礙的人為數甚多。對這類人來說,在台上將課程內容完整地講一次,在課後解答學生的疑問,已達能力(或容忍)極限。要這類人像結婚逐圍枱敬酒般在學生之間穿插,要這類人像電視台司儀般掌握節奏打圓場,實在是拉牛上樹強人所難,到頭來只會令課堂氣氛尷尬,效果隨時比傳統方法更差。套用實證方法的術語,主動教學研究成果的「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甚低,某大學某學系某老師取得的空前成功,到了另一大學另一學系另一老師手上可以是災難。
你可能會反駁說,再古板內向的老師,只要經過一輪專業訓練,屢敗屢戰,總能將勤補拙,就像電視節目的改頭換面(makeover)勵志故事,變成一個敢於跳出傳統框框的老師。實情是性格決定命運,而根據心理學研究以及個人經驗,性格這回事雖可改變,但空間很有限。沉默寡言的,憑努力或能變得健談一點,但要由人口分佈最低的百份之十搖身一變成最高的百份之十,則不太可能。
先天不足,後天可以稍作補救,但更大的障礙,是大學體制根本不鼓勵教學創新。對於以研究為主、取得或未取得終身制的老師來說,上課只是交差,只求沒有嚴重投訴,不求表現突出。教得好,沒有什麼獎勵; 教得差,也沒有什麼懲罰。成本最低的傳統大學講課方式,自然是首選了。
就算是以教學為主的老師,若果「星味」不算超乎常人,也有其現實考慮。實行主動學習除了成本高,需要花大量時間準備安排,教學效果亦視乎學生類型。有些主動教學方式,需要學生上課前閱讀教材,若果學生不合作,課堂上就只會你眼望我眼,浪費所有人的時間。又或遇上一班比較害羞、不愛說話的學生,無論教學方法如果主動,結果只會是鴉雀無聲。傳統講課,雖然平均來說未必有主動學習的效果,但由於其歷史悠久、有例可援,風險相對較低,不難得到中上的教學評分,起碼夠保住飯碗。
制度決定行為。一百年後不敢說,但在未來幾十年,我相信傳統大學講課仍會是主流。
曾國平
(圖片來源:TOM HARVEY/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