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5-林行止-對抗千古遺恨,智庫尚未入流

對抗千古遺恨 智庫尚未入流
林行止
2013年6月25日

一、去周公布的幾項「民意調查」,不論是外地的還是本地的,都看出香港多方面—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均在倒退之中,令「依書直說」解讀「五十年不變」的「老香港」,非常沮喪。民調顯示,在身份認同上,愈來愈多香港人不當自己是中國人(寧可自認是亞洲人亦不認是中國人!);而對特區政府不信任急挫,還大幅拖低對其扯線人中國政府的信任度。在這種背景下,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指出,港人(接受其電話訪問的一千零五十五人)對「一國兩制信心淨值」是零!和上述諸種民意傾向同調,「零信心」揭示的,正是港人對貫徹北京治港策略的梁振英政府已完全失去信心和失望(如果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昨天對本報記者所說的「建制派撐中央未必撐政府」反映了現實,這裏的「港人」便包括反建制與建制派)!按照「常理」,這樣的政府必須作出重大改革,徹底改組,甚至更換決策層官員,才有望重建港人對特區和北京政府的信心和信任,果如是,香港政事才可望慢慢重納正軌;但「常理」對香港非民選的政治結構派不上用場,在國際上全方位崛起、有一貫正確基因的北京政府,其決策斷然不會為香港民意所左右,以高高在上的京官認為,如果北京「俯順」香港民情而調整其治港方略和人事布局,豈非等於負責香港事務的京官被港人牽着鼻子走。那還得了,天朝權威何在顏面何存?!

議會的周密布局,讓反對派的主張,不管多麼合理多麼貼近民情,永遠無法獲得通過,結果逼出一些不得不不循正途表態的抗爭;在普選進程上亦是如此,去周「知情人士」透露行政會議迄今未討論過政改時間表,又指「政府今年不會就政改進行諮詢」。當局好整以暇,一副不急民之所急的態度,料與掌管香港的北京官員對此未有定論有關;待有關方案草就,親共的香港各色人等,不管同意不同意,在如跑過場的急就章諮詢後,都得出面表態支持,與爭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對着幹……。筆者談論此事時,曾數度籲請特區政府應該和「佔中」人士公開對話(說服北京政府允許其行出這一步,當然得花一番工夫,這便要看行政長官的意願和能耐),看親共民眾已紛紛組織起來並有所行動,與和北京不同調的港人和平地理性地尋求共識的對話空間已非常有限。曾蔭權當政時提出「親疏有別」說,等於當局以行政手段劃下香港社會的政治鴻溝;到了梁振英上場,分化港人的手法更進一步,即把「人民內部矛盾」提升至「敵我矛盾」,那意味不同政見者不必「對話」,而是一言不合便「對抗」。這種僵化的取態,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必有負面影響,北京對此當然瞭然,其仍有所堅持,不肯遷就民意,完全是自以為「有所恃」。事實上,中國手上的「王牌」不少,除了「候補港」前海不日可以全面運作,如今中國有的是美元(還有,國營企業民營企業過去數年在香港股市已吸去以千億計資金),根本不必借香港這個窗口「吸資」;加以有經濟誘因很快瓦解西方因「六四」對中國抵制的經驗,北京有趁機以強硬手段重挫此間其表泛民主其裏真普選派的氣燄,望收一勞永逸之效,不足為奇。

不對話搞對抗,對香港各方面尤其是金融業當然有衝擊,如果屆時又逢「後貝南奇」的「量化收縮期」,香港經濟將受重挫,不言而喻。

二、「體積」小加上完全對外開放,香港經濟很易受內因或外因影響,筆者向來稱具這種特性的香港經濟為「單料銅煲」,易熱易冷,速升急降皆不由自主。在繁華日子,經濟即使因政治爭拗—如真假普選之爭—而受創,很快便會恢復生機,重拾「上升軌」;然而,香港當前的形勢頗為不妙,梁振英政府的施政到處碰壁(連大學校長的委任亦惹出漫天風雨),商界見其「蹉跎歲月」,等於商途茫茫,遂不會放手投資(連答應的捐款亦遲遲未交足),而當局把打壓樓價視為第一要務,多管齊下,樓市難復旺象,可以預卜。樓價不升(遑論下跌),理論上雖然可助青年人置業,惟實際情況可能相反,以樓價不升,置業誘因何在(買樓是長線投資,政府有意壓低樓價,有誰樂於投資)?樓市因此會進一步淡靜;更重要的是,樓價日日上升,業主身價天天「進步」,對所有業主以至準業主(仍在做按揭者)來說,經濟學家所說的「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發揮作用,以他們身價日厚,花起錢來便比較爽手,帶旺百業,經濟遂呈欣欣向榮之象。筆者多次批評香港物業發展商操縱市道、蒙騙置業者,但向來只希望政府設法營造一個公平交易環境,令消費者不會被魚肉,如此已盡保障市民權益的最大責任;可如今政府卻要全力抑制樓價,多方協助未有資格買樓甚至剛踏出校門者置業(以英美為例,進入社會工作十二至十八年後青年人才有資格〔財力〕置業),結果經濟必因樓市不振而衰落!

在物業市道開始失去作為促進本地消費動力的情形下,各家研究機構不約而同降低香港的經濟及人文評級。在這些排名(評級)倒退中,最令筆者神傷的是賓州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編彙的「國際智庫(囊)排名榜」(The 2012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Rankings;二○○六年開始,今年為第六屆),香港智庫竟然無一上榜。賓大的世界智庫排名榜,是根據全球近二千名學者、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s)、新聞工作者及分門別類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篩選而成,雖非絕對權威,卻肯定有一定參考價值。據非政府組織網站(ngohk.blogspot.hk),香港有十三家非政府智庫組織(包括「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智經研究中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中央政策組」),但無一入圍,上榜的「中國、印度、日本及南韓智庫」共四十五家,惟無香港智庫包括其中(數家新加坡及台灣智庫則名列「亞洲智庫榜」)。上引網站不僅誤把一些有官方和半官方背景的智庫列在「非政府」名單內,二○一一年八月間利豐馮氏昆仲斥資成立的「馮氏環球研究所」(Fung Global Institute)則不包括在內,看今年四月間該所積極參與美國「新經濟思維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INET;二○一○年成立。這類Institute譯為學社似乎較恰當;按 新經濟思維是指該社宗旨在推翻若干「不當」〔或過時〕的「經濟學假設」如「理性預期」及「有效率市場」等)在香港主辦的研討會,以至其主辦的「亞洲環球對話」(Asia Global Dialogue, AGD)頗見規模(第二屆今年年底舉行),「馮氏研究所」躋身「國際智囊排名榜」,指日可待(其主席沈聯圖〔前香港證監會主席〕為二○一○年《時代周刊》的「世界百人」之一,有一定國際知名度)。令人不勝唏噓的還有,在「國際科學大獎榜」(Science Prizes, Selected)上,早於二○○二年成立目的在鼓勵天文、生命科學、醫學及數學研究且獎金甚豐的邵逸夫獎,竟然十大不入;而與諾貝爾獎同列十大的,則有港人非常陌生、獎金只有五萬多美元的「朝日(《朝日新聞》)文化賞」、今年才成立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以至不設獎金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香港在這類科學貢獻上,雖然出手大方、獎金以百萬美元計,但似乎無大建樹,未為國際學界認可(評審公正性未被確認?),因此不為國際社會重視。

政治困局中的經濟出路.二之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