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0-馬竇:對談甘雪玲-給孩子一個女神?

馬竇:對談甘雪玲 給孩子一個女神?
21:47 2013/7/30

訪問「社運女神」最有啟發性的地方,就是女神不一定覺得自己很「神」。近日紅遍澳門的甘雪玲,就是一個好例子。

兩個月前,她冒著傾盆大雨參加澳門五一勞動節大遊行,穿著短裙兼全身濕透的遊行照片在網上曝光後,惹來極大迴響。有學校男教師狠批她遊行時的衣著「性感暴露」,暗諷她搏上位,存心成為「港澳毒男」、「宅男」心目中的新一代「唔擔遮搞到濕身的感冒女神」。

另一方面,與厭女情結如影隨形的,是媒體與網民狂熱的「女神崇拜」,壹傳媒、輔仁網和大批澳門高登仔紛紛送上「社運女神」之名,一時之間,道德塔利班和偶像崇拜者在網上一攻一防,令甘雪玲變成紅人。不過,女神告訴我,她其實不喜歡「女神」的稱號。

那麼,她想用甚麼身份接受訪問?我問。

其實她的職業是一個老師。她說,自己是個老師,希望以這個身份受訪。
老師?這個身份和「濕身社運女神」相差太遠了。在海的另一邊也曾有過周澄、陳巧文這些社運女神,她們給人的印象都是叛逆不羈、敢愛敢恨的性感少女。大眾期望從她們身上聽到的故事,是逃課和離家出走的激情歲月,而不是留守在課室裡春風化雨作育英材。這種社運搞手,大概只能讓人聯想起司徒華。
直到訪問的當日,我發現女神,不,甘雪玲,的確是個老師。

「我昨晚是有準備過的。」甘老師拿著一本厚厚的筆記簿,一坐下就把它揭開,裡面滿是密密麻麻的紅色小字,很像90年代教師用書裡的補充筆記。原來,因為預計會被要求分析澳門的社運,甘雪玲前一晚做了一些備課。
嗯,果然是很「老師」沒錯。


為什麼選擇留下

人生的路,相互交錯。甘雪玲會走上社運之路,其實也得從她的教師生涯說起。兩年前的勞動節大遊行,還是教育界新丁的她與五百名老師一起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忽視私校教師的壓力和福利,那是她的第一次,開始接觸社會議題。
因為爭取行業權益,被迫上街頭;由職業出發,她連結上社運。在遊行中,她認識到一些關心社會議題的朋友,「之後,自己有不明白的地方會向他們請教」,她指自己在當年的遊行只是幫手「執頭執尾」,「會幫手製作banner,但決策、領導層面,那時候真的沒有足夠經驗。」
那次的遊行,戰術上是成功的。兩年後的今日,保障私校老師福利和津貼的《私框》早已通過,教育界和政府皆大歡喜,但在幫助凝聚、團結公民社會上,卻強差人意。
當年在豔陽下上街振臂高呼公義的五百名老師,被批評打完齋唔要和尚,身影一個個消失在勞動節的遊行隊伍中。其實這種事在澳門並不罕見,個別政策得罪部分持分者,政府和建制勢力便派糖搞分化,把社運變成只有標,沒有本,把動搖制度根基的社運,扼殺於萌芽之中,這招近年幾乎次次都奏效。
作為仍在社運前線奮戰的老師,她怎麼看這些洗手離場的同行?
「教育界工作唔少,責任亦好大,」甘雪玲很諒解,「澳門私校教師合同是一年一簽,這令不少想有所行動的老師卻步。其實很多老師都知道這個社會有問題,但只限於三五成群在討論,如果要走出來,要接觸到傳媒,肯定會顧忌。」
「始終要養妻活兒。」
是的,大部分人都要供養家庭,有生活擔子,甘雪玲也可以選擇過準時收工,得閒拍下拖旅下行的生活,但她沒有。
當初走進遊行,只是懵懵懂懂,為何會守到最後?「我是這麼想的,如果連一個老師都不能夠以身作則,走出來做一些事來改變社會,澳門就實在太悲哀了。學校不願教社會議題,媒體又封殺,如果再不出來做點事,我怕學生連最基本的知情權都會失去。」

澳門不同香港,兩者都只有不完全的民主,但香港尚有龐大的公民社會,澳門的各範疇,如傳媒、學術界,卻都被收拾得差不多。因此,澳門人有點怕事,因為黑暗太龐大,大家都怕一反抗就影響出路。
保守勢力隻手遮天,其他老師的卻步可以理解,但甘雪玲就這樣走了出來,難道不怕成為犧牲品嗎?
「犧牲係唔少,搞社運犧牲了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他們有時會怪我,覺得連身邊朋友都沒時間關心,還說甚麼關心社會?始終中國人的倫理觀,就是要由照顧親人朋友做起,再推廣出去。」談到社運對她工作構成的壓力,甘雪玲臉上更是閃過一絲陰霾。「教書好過癮。因為對學生好他們會感覺到,能看到他們的成長和轉變,是很有滿足感的事。」但一直搞社運下去,她亦有憂慮,教育界將來會否難有自己的容身之所?「我真的很希望能繼續教書」她說得肯定,但神色之間,難免落寞。

搞社運要犧牲,何況在一個把性別定型的保守社會,女人搞社運要承受的可能更多。
澳門參加社運的女性比率極低,平日遊行論壇靜坐等,這情況不難觀察到。甘雪玲認同澳門社會對女性施以一種潛在、無形的壓力,要她們一到某個年紀就得結婚生仔,「在這樣的氛圍下,即使某些女性也關心公共議題,但她們卻仍然把拍拖、結婚、生仔的生活放在首位。這樣一來就要花好多時間,為了滿足呢啲社會潛在的要求,會錯過了好多美好的風光。」
同為八十後,甘雪玲自己也面對著相樣的壓力,身邊人都覺得她應該找個穩定的伴侶,plan買樓、plan投資,「呢啲plan裡面其實沒有關心社會的部份。十個有九個半女性都不會將社會議題帶入自己的人生中;閒話家常的內容也都侷限在家庭層面上,例如今日帶了小朋友去那裡玩之類的,這時候你突然間對她們說公共議題,就好像很不入流,好古怪。」
回首過去,如果給她回到兩年前,是否也會選擇踏上同一條路?甘雪玲低頭默然了一會,「我想,我仍然會。我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社會上的誰賦予我的。如果因為社會氣氛要你追求一些東西,又或是擔心上了年紀變剩女,怕被社會批評而沒有做一些自己真心想去做的事,將來老了,肯定會後悔。」

抗爭作為一種教育:「點解人人搭電梯,老師妳要行樓梯?」
能夠出一個甘雪玲,當然很好,但這種保守風氣長久存在,真係幾唔掂檔。應如何改變?甘雪玲認為該由改變澳門保守的教育文化開始,「現在的教育傾向集體,要班學生乖、靜、個個齊葺葺,方便管理嘛。結果卻變成教出來的學生吾識諗嘢、冇睇法、缺乏多元思考。」
「有時候問學生贊不贊成某個議題,她們連舉手都要望下隔離位。她們的想法是,如果有十個支持,只有我一個反對,會否不太好?」
甘雪玲希望忠於自我、為公義走出來的人生哲學,能夠傳承給下一個世代。一個人的力量雖微,卻也漸漸影響了身邊的學生,「例如,好多老師鐘意搭電梯,但我一向較喜歡行樓梯。學生就會覺得奇怪,就會問為什麼要做和大家不同的事?這時候我就會向他們解釋,我不是故意做與別不同的事,我行樓梯是因為我喜歡行樓梯。我會用自己做例子去鼓勵他們,不要怕被人笑,堅持想法,做自己。」
課堂下老師以身作則,課堂上學校也要配合。不過,現時學校的公民教育,一般只會觸及要孝順父母、別亂拋垃圾等的個人品德,一到公共議題立即止步;一些建制團體開辦的學校更會刻意扭曲歷史事實。
「見到我走得前,身邊的學生同事都會好奇,不明白為何要做如此激進的事。這時候我就有機會向他們介紹和解釋公共議題。當然不會說得太深,例如在爭取把家庭暴力納入公罪的議題上,我會先問學生:覺得打架對不對?然後再帶到法律上的問題:為什麼在家裡打人,只要不被受害者告發就不必受懲罰?透過這樣的對話,再加上自己親身走出去,就能令公共議題離課室更近。」


教育作為一種抗爭:佢地覺得唔理性,係因為唔理解

在採訪的尾聲,我和甘雪玲談到社運與抗爭。抗爭的成敗,和是否能在市民大眾中得到迴響有直接關係,而甘雪玲相信關鍵在於是否能把握好社運的激進程度。例如香港議員可以擲蕉,「但如果澳門議員也這樣做,我想澳門市民未必受落。」甘雪玲認為社運的激進程度,不應該超越一般大眾能夠理解的範圍,「在澳門做太激進的事,市民根本不明白你在做甚麼。有時候他們覺得(抗爭)不理性,是因為他們不理解。」
不過,甘雪玲也發現到,只要有人願意從旁解釋,市民對於社運激進程度的接受範圍能逐漸擴闊,「例如電視日日都播『佔領中環』,他們(澳門市民)慢慢就瞭解到真相,知道這場抗爭的好處;但係反而對於澳門本身的問題,傳媒不太報,他們很多時候就不理解。」除了靠媒體,就唯有靠教育,用教育去讓大眾理解社會、理解社運。甘雪玲說,種子播在心中,有朝一日,會發芽。


關於女神

訪問結束前,我問了一個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除了搞社運和教育,是否打算從政選議員?答案,是再一次訴諸她堅持的「老師」身份:「其實我經驗、知識都不夠,也沒想得那麼遠。我只是在想作為一個老師,可以對公民教育有影響。如果能讓民智開發,令市民普遍地意識覺醒,到時候更多民眾走出來,比我選議員的影響肯定更大,也會令保守勢力更害怕。」
那麼,不當議員,甘老師可安於演好「社運女神」?她直言自己「唔太鐘意」這名字,原因是怕令社運失焦,又或是被別人覺得是在做show。她笑著說身邊的朋友經常開她玩笑,「佢地會話,你咁都會錯,你係女神喎!我心諗,喂,大佬呀,我都喺人,都要飲水食飯。」
容我感性一下,邊說邊笑的甘雪玲,笑聲中有種稚氣的爽朗,讓我想起那些會在爛泥巴中和男生打架的率性女孩。在那一刻,我覺得,她不是所謂的毒男女神,而是個不怕弄髒自己的街頭教師,就像在兩個月前的五一大遊行當天那樣,她滿身汗水、在狂風暴雨中嘶聲力歇地走在前頭,只為了告訴那些她心之所繫的孩子們,生命中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義無反顧地去追尋。
女神的稱號裡,有所謂的male gaze,那可能源於我們社會的本質,無可避免;不過,但願澳門的孩子長大後,不止記得這些,而是會記得,那一天,甘雪玲用一雙腳,在風雨中為他們走出了一堂社會課。


http://www.pentoy.hk/%E5%B0%8D%E8%AB%87/m151/2013/07/30/%E9%A6%AC%E7%AB%87%EF%BC%9A%E5%B0%8D%E8%AB%87%E7%94%98%E9%9B%AA%E7%8E%B2%E3%80%80%E7%B5%A6%E5%AD%A9%E5%AD%90%E4%B8%80%E5%80%8B%E5%A5%B3%E7%A5%9E%EF%BC%9F/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