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源-20130909至20130914-回到宮崎駿

尋找他鄉的宮崎駿
2013年9月9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這一次,宮崎駿真的退休了,讓我想起《出發點》!

宮崎駿於1996年出版的《出發點》。當年,他五十五歲,第一次想過退休。結果,第二年,即是香港回歸年,他執導的第七部電影動畫《幽靈公主》盛大公映,並刷新日本電影票房紀錄。四年後,《千與千尋》為他贏得多項國際殊榮,包括柏林影展金熊獎、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等,更再度刷新日本電影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能破。當年,他六十歲,再一次想過退休……

這一次,宮崎駿真的退休了,讓我想起《出發點》。

如果你、你、你、你、你除了「影像宮崎駿」之外,還想了解「文字宮崎駿」的話,那麼,《出發點》是一件很重要的讀物,甚至是一本不可不看的書。

這陣子,開學了,又一個出發點,而《出發點》經過時空大逆轉,兜了十七年,又回到我的筆端、你的桌面、他的眼前……「碰!」的一聲,擊中我你他的腦,令人不認不認還須認,回憶就是一根回力鏢(boomerang),向前拋得愈大力,到頭來只會收到愈猛擊。至於「回力族」(boomerang kids)湧現大城市,尤其是紐倫港的老三香港,要說,只能說是怪獸家長報應不爽。

《出發點》的序言是一篇對談,一方是宮崎駿,另一方是筑紫哲也(很資深的文化人、記者、新聞主播)。宮崎駿打開天窗就說:「說到日本人的沉淪,最令我擔心的已經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多媒體將會如何發展,而是我們國家的兒童能不能健康成長。」他甚至認為:「只要國民活得健康,國家窮一點也無所謂。」而理由是「現在全世界就屬東亞國家的人口爆炸與經濟等問題,最有可能造成日後的混亂」,當時的「現在」是1996年,事隔十七年的「現在」,即是現在的「現在」,一樣適用,以至十年後、二十年後,都會發出宮崎駿於十七年前發出的慨嘆,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的時候都認定『未來總是光明的』,可是現在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樣的年代不會再回來了。」

回到宮崎駿.1


老人精是怎樣煉成的?
2013年9月10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我一直認為,宮崎駿之所以鍾情動畫,並視之為畢生志業,最根本的原因是「拒絕長大」(好聽點說,就是「永遠保持住赤子之心」)。他甚至不惜為此控訴大人世界。

宮崎駿曾經說過:「做了大人便不自由,但是兒童時期卻時時刻刻都很自由。可是曾幾何時,童年竟然成了為了長大所做的一種投資。這種預備投資如今卻都事與願違。」六十個字,只需六十個字,已經道出「老人精是怎樣煉成的」。

這個永遠都不會長大的白髮男繼續說(站着者請先站穩,坐着者請先坐定):「大人以為先在孩子的童年進行投資,以後就能得到莫大的回饋;我想這種錯覺就是最大的問題。我甚至以為,這全是過着無聊人生的父母硬要把幻影投射在子女身上的結果。」

宮崎駿會為了一個升小二的小一學生須在暑假期間背熟「九九乘法表」(即是「九因歌」)而大動肝火,「為什麼非要教這孩子九九乘法呢?等個幾年他自然就會了。為什麼拿『背不起來長大就沒出息、就不是個好小孩』去嚇這幼小的心靈呢?」

他因而強調,「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歷,甚至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精神創傷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站在這個角度想想,整個社會實在應該多用智慧去幫助孩子生存下去。」

而他的建議是「放手」:「有人說,這一切都是跟個性之類的有關,但個性也是建構在童年經驗之上,不可能有人一出生就有個性。所以別再說什麼幫助孩子發展人格之類的話了,讓他們從大人的監視下解脫一次吧,那麼就算沒有遊戲的場所,孩子們也會玩得很開心。」

他真的相信,「沒有大人訂規矩,平常愛吵架打架的兄弟姐妹也會學着互相照顧、小的也懂得聽大的話了。看到孩子們在那種情況下展現出不一樣的眼神。」那是一種發光的眼神,但大多會隨着成長而消失,以至只剩下迷惘。為此,宮崎駿唏噓地說:「我認為是大人們一味地攔着他們、不讓他們做這做那,才把孩子們變得什麼都不會。」

回到宮崎駿.2


三十幾歲就在數退休金
2013年9月11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關於怪獸家長的前世今生,宮崎駿早於1996年就說過這樣的一則寓言:「我朋友跟我講過他養貓的一個故事,有一隻不在母貓身邊長大的小貓,長大後自己也生了小貓,小貓一爬出窩,牠就緊張地把孩子叼回去。漸漸地小貓的活動範圍愈來愈大,但牠還是想辦法將牠們叼回去。到最後,小貓根本就不聽牠的話了,牠竟然發了瘋,在屋裏狂奔而死。聽到這個故事,我想到人類也是這樣。」

看到這裏,相信不少讀者都會想起科大開學竟然搞「家長日」,港大開學竟然有不少父母「領着」子女上學去,一眾大學生固然不以為恥,而芸芸家長更覺得是天之經、地之義。

事事安排的怪獸家長,時時憂心的「直升機父母」,只會令宮崎駿覺得,上一代害死了下一代。他以迹近抑鬱症發作的口吻說:「現今的年輕人無法整合他們的經驗。這是一件相當恐怖的事。」

宮崎駿念念不忘的是,「人類從日常生活中整合經驗來豐富自我的這種能力,應該要靠小時候做些該做的事來培養才對」。他並以自己的成長經歷來做例子說明之,「吊在樹上時想到『啊,樹枝可能會斷掉,危險』的這種反應,我已經不記得是在哪裏學會的了。『踩這裏會沉下去』或『這裏滿是泥濘不能踩』也是一樣,都是不知不覺中學會的。那是在幼兒時期藉着接觸現實環境或是在失敗中了解的;可是最近的人卻少了這些體驗」。新一代的基本問題,應作如是觀。但始作俑者,如是我聞,不是別人,而是擁有一億個不放心的理由的「我的父親母親」。

當然,還有教育制度。宮崎駿以「兒童代言人」的形象說:「小孩子可能不會注意迎面而來的汽車,但卻會看見掉在對街的一個橡皮圈,這就是他們的才能。我覺得現在的教育想要他們不看橡皮圈而只注意汽車。」

結果,這個世界就獎勵「大想頭」、壓抑(甚至懲罰)「小念頭」,以至認為會賺錢的才是聰明人。對此,宮崎駿的回應是:「現在年輕人老是打聽老人年金這回事,這一點真糟糕。三十幾歲就在數年金,怎麼得了?」

回到宮崎駿.3


作為鄉愁的童年
2013年9月12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起碼有一種東西十分迷戀。

「日本動畫之神」宮崎駿如此這般描繪勾畫他的「迷」:「我最迷漫畫的時候,也正是我準備入學考試的時候。這個年齡階段看似自由,其實有很多地方受到壓抑;既要讀書,又對異性有強烈的憧憬。於是,想要發洩的青少年便會想要『擁有自己的世界』——一個連父母也不知道,只為我所擁有的天地。而動畫便成了此世界中的一環。」

但這個「自己的世界」在現實世界其實沒有立錐之地,連屈居工廈劏房的資格也沒有,而只有流落街口露宿街頭。於是,惟有望盡天涯,獨自在高樓想像地平線後的天與地只有歡與喜。為此,宮崎駿說:「我把這種情感稱之為『嚮往失落的世界』。他們想,自己如果不是現在的身份,或許能有另一番作為。」法國玩命而又果然短命的詩人蘭波說的「生活在別處」,以至香港仔口中的「隔籬的飯特別香」、「鄰座的報紙特別好看」,都是同工的異曲吧。

我特別喜歡宮崎駿筆下的「成人童真」:「有時候,我們會用『鄉愁』來形容成年人對童年時代的懷舊心情,其實,三歲五歲的小孩也會有類似鄉愁的感情。甚至,每個年齡層都一定有。只是年紀愈長,鄉愁的寬度和深度都變大了。」而鄉愁之所以會隨着年紀愈大而愈愁,以至舉杯消愁愁更愁,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成長是一個不斷失去童真的過程。

而宮崎駿最在意的,是失去「可能性」:「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可能性』就在漸漸喪失……在誕生的瞬間,所失去的就是誕生在其他年代的可能性。所以人們要到幻想的世界裏悠遊,這是一種對失去的那些可能性的憧憬……」這段話語叫我依稀記起,史提芬·史匹堡好像講過,這個世界不夠美好,所以我就創造另一個世界出來。

宮崎駿自然知道,為了令現實生活顯得較為能忍,人總要尋找代替品。他更自解解人,說:「找到了代替品,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就可以滿足了。而這些代替品可以在電影裏找到,也可以在音樂或小說裏發現,當然動畫也是其中之一。」

於是日本就多了一名動畫師。

回到宮崎駿.4


讓樹木的氣息流進生命
2013年9月13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如果宮崎駿知道最近香港的「郊野公園建屋大計」,恐怕會把他自己在1996年講過的一個故事再講一遍。

他說:「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講一個專門收集廢油來做肥皂的人家,後來因為肥皂的原料變便宜而不再使用廢油。結果那一家的爺爺就說要把氫加到廢油裏製作成柴油,而且實際做了之後,做出來的東西不但不會產生煤煙,還有一點點炸天婦羅的味道(笑)。後來,那爺爺在六十歲的時候說還想讀書,就跑去高工念夜間部了。」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賺錢,甚至不在生存,而在承傳。

而承傳的關隘則在於「百姓皆謂我自然」。

此乃小自然。

還有大自然。

為此,宮崎駿續說:「那位爺爺的夢想很有趣。他說想將中國的沙漠綠化,在那裏種大豆,然後用大豆搾出油,並用這油炸天婦羅,最後再用炸過的廢油來開車;他想促成一個龐大的資源循環。我覺得真好。」

我也覺得真好。

這些人不會為了一小張粉嶺高爾夫球會員證,而犧牲一大片郊野公園。他們不會為了一個人工果嶺,而犧牲一條由無數前人踏出來的羊腸小徑。

所以,我可以毫無保留地跟着宮崎駿說:「這些人要是多一點,國家也就不會那麼壞了。可是當他們漸漸消失時,未來就會變得很恐怖了。」

宮崎駿很喜歡《栽培植物與農耕的起源》,喜歡作者中尾佐助指出,一個地方的文化構成,除了關乎民族性格,更在於該地的氣候及植物生態。從此,他了悟到日本除了有讓人沮喪的戰爭史之外,原來更有一片超越「國家的框架、民族的藩籬、歷史的苦痛」的綠色天地,以至很詩意地說:「常綠闊葉林的生命氣息流進了喜愛麻糬和納豆等黏性食物的我的生命之中。」

於是我想起香港郊野公園最常見的闊葉類樹木,它們的生命儼如落葉,飄過你的頭頂、繞過你的身躺、墊過你的腳底,最後像秦俑一樣,宿命地被釘死於諸如尖沙咀柏麗購物大道此類的文明墓道上。

回到宮崎駿.5


一個人把自己變成一隻豬
2013年9月14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每當行到水窮處,都會想起北島的詩。

尤其是《結局或開始》。

尤其是這一段:「一生中/我多次撒謊/卻始終誠實地遵守着/一個兒時的諾言/因此,那與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沒有饒恕過我」

所以,當我聽到宮崎駿正式退休的消息時,便再也走不到直線。

因為,他曾經說過:「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描寫那些腳踏實地的人們,以及盡可能地用單純而合理的情節來表現出這些人對生命的肯定態度,和他們明白揭示的心願和目的。」

這段說話,就是《龍貓》的注腳吧。

然後,我又發現他曾經說過:「真正的『趣味點』應該是一個做事很努力很拚命的人,突然在日常行動上有了脫序演出的感覺吧。」

這段話語,說得上是《飛天紅豬俠》的主旨(劇中男主角是一個不想做人的人,於是刻意對自己下毒咒,把自己變成一隻豬,好讓自己成為局外人,但其後激於義憤,而與大奸角決鬥,最終變回一個人。自然,這個「終極的人」已非「原初的人」)。

宮崎駿開的生活偏方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在人云亦云中說說真話,或是為空洞的人物注入生機。就像一張被弄髒的畫,可以經由修補使之變成一個雖有美中不足之憾,卻也聊勝於無的畫面。同樣的,只要別人一有閃失,它就可以是你的轉機。只有日日不懈的努力,不找藉口為自己開脫的人,才能看見這樣的機會;而那一刻,也才是你投入舞台的最佳時刻。」我願意相信「人棄我取最有趣」,正如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我反而有興趣去做。而宮崎駿就更「進取」地說:「當別人對你無所期待時,你不妨不求報酬地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提案,只要主事的人不是錙銖必較的既得權利者,你想要創造的那個世界就會被接受了。」終於明白,活地亞倫為什麼要堅持拍低成本電影了。

當洪流被當成趨勢,當放縱被當成自由,我會為你朗誦北島的《多事之秋》:「一個逃避規則的男孩/越過界河去送信/那是詩,或死亡的邀請」

回到宮崎駿.6(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