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曾國平:SVB事件:世上沒有免費的救生圈

曾國平:SVB事件:世上沒有免費的救生圈

2023年3月15日

信報

在美加夏令時間開始的週末,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這間絕少人聽過的銀行令全球瘋狂。矽谷銀行面對提款負荷,出售資產不勝應付,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FDIC)於是在上週五接管。到了星期日,財政部、聯儲局、FDIC聯合發表聲明,保證所有存款不論金額絕對安全。星期一開市,中小型銀行和其他性質相似的企業股價大跌。

大事當前,評論大致有兩種。一為孔明料事如神,瞻前顧後,指出事件早已有各種端倪,再預言災難陸續有來;一為技術官僚上身,建議這個那個監管和改革,聲稱只要認真實施和執行,類似的事件就不會再出現。

事件發生以後,一切都忽然變得清楚,一星期前沒有的智慧,頓時綻放耀眼光芒。

【政府包底預期下的一場賭博】

截至去年年底,矽谷銀行有1700億左右的存款,其中絕大部份都在FDIC的25萬美元保障限額以上。名副其實,銀行主要服務對象非一般市民,而是高科技界初創企業。早幾年創科風生水起,新公司新想法如雨後春筍,SPAC借殼上市如日中天,創業者獲得巨額風險投資資金,總要找個地方落腳。矽谷銀行滿足的是市場需求,除了存款利率比傳統銀行稍為優厚,還有難以拒絕的貸款優惠:利率甚低,甚至可以暫時只還利息,讓閣下的企業有更充裕的資金在此盛世更上層樓。條件吸引,企業當然難以拒絕,矽谷銀行的存款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極速增長,在過去三年內增加了兩倍。

面對源源不絕的存款,矽谷銀行自然要尋求回報,只是在疫情期間,處處水浸,借錢出去雖有吸引客戶之效,但本身回報並不吸引。長期國債以及按揭債券,於是成了賺取息差的理想對象。再者,這些資產地位崇高,被視為最安全最高質,持有愈多,盤數愈靚,愈能在重重監管準則之下取得佳績。

這就是矽谷銀行的生意模式。只是當貨幣政策收緊,加上科企風光不再,一面資產價格下跌,一面存款被提走,兩面夾擊之下,矽谷銀行就遇上被接管的命運了。事後,我們都懂得怪責銀行管理層投資不善,也懂得質疑為何企業沒有考慮巨額存款的風險,但我們不要忘記,雙方都不是笨蛋,都是比一般人更精明更懂得計算的經濟動物。事前,當市況是如此美好,當同行皆如此進取,利之所在,不放手一博就是放棄難得一遇的大好機會。再者,就算賭輸了陷入絕境,根據歷史經驗,政府大概也不會見死不救,白白讓整個行業灰飛煙滅。有了這包底的預期,押注自然就更豪邁了。

【監管的成本效益與公共選擇】

在危機面前,我們都會問為何政府沒有堵塞漏洞,任由災難發生。只是無論是議會中的代議士,還是政府監管部門的官員,無不像你和我一樣,說話或許漂亮而高尚(「為廣大人民服務!」「以社會福祉為前提!」),但歸根究底,還是先從一己的利害為出發。金融危機以後,通過了一份近千頁的監管法案,卷帙浩繁,當然不是為了巨細無遺地防止每個可能出現的不幸情況,而是在平衡各方利益下的妥協結果;種種例外豁免,都是利益團體成功爭取的政績。

水清則無魚,監管也有其成本效益,將危機機率減至近乎零的代價,就是不能讓企業在好景之時發光發亮。在太平盛世,科企代表和風險投資者聲嘶力竭,極力爭取政府放寬監管,建立自由開放的創新土壤;當危機出現,這些一直高舉市場力量的自由鬥士,也可以在一個週末內大變身,用盡其影響力慷慨陳詞要求政府出手拯救一眾存戶。這是前言不對後語的虛偽行為,同時也是業界代表盡忠職守的專業表現。堅守信念,捍衛價值,從來都是蝕多賺少的奢侈品,只能用來欺騙小孩和鼓動愚民。

官方在保障所有矽谷銀行存戶的聲明中強調:No lo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solution of Silicon Valley Bank will be borne by the taxpayer,就如魔法般無中生有,莫名其妙,但我認為聲明中漏了一隻字:大眾只是不用承受直接的損失,間接受到的負面影響卻是難以估量的。世上沒有免費的救生圈,在非常時期改變遊戲規則,本來清楚不過的25萬美元上限,好像忽然消失了,本來大概知道是什麼的「系統性風險」,定義好像又擴闊了。如無意外,監管當局會為此事作出修補,再增加一堆條文法例「防止案件重演」,但與此同時,政府包底的預期又一次增強,促成另一種道德風險,造就另一種獲利機會,為下一次危機埋下意想不到的伏線。

曾國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