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31-譚蕙芸:是愛還是傷害?

譚蕙芸:是愛還是傷害?

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還記得出身名門的藝人何超儀去年接受訪問,提及如何貼身照顧病重的丈夫陳子聰,成為朋友圈子的佳話。大家的意思是,想不到家境優越的人成為照顧者,也會親力親為,非常難得。但一位醫生朋友卻跟我說,目睹基層面對類近情况,不少大眾也是如此貼身服侍病者,而且欠資源的他們選擇更少,卻沒有人特別關注。有錢、有資源的人,面對危疾病患,的確比窮人有更多選項。然而,這種優越也是弔詭的,一名心理學家朋友告訴我,以她觀察,基層低學歷人士或許求助意識不高,但有錢階層的應對也有其狀况:「有名氣的人一旦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見報,部分有錢人會把問題隱藏,而擁有資源可以讓他們長時間把問題隱藏。」

我的兄長患有嚴重精神病,18歲病發後,父母一直照顧他。他們三人居於加拿大千呎大宅,但30年來我哥的病沒徹底治療,外人甚至不知道我哥住這裏。直至父母年邁先後患上失智及中風,我才接手照顧責任。最初打開彼邦家門,看到的畫面讓我揪心而難過。

我不禁問,父母學歷高,資源豐厚,為何讓我哥情况拖延幾十年?我聽過親戚長輩如此形容:「你父母把他留在身邊,都係惜個仔啫。」當華人家庭的親情糾結,與頑疾和老齡化混和在一起,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迸發出來的危機,是愛還是傷害?

上周三凌晨,九龍塘發生倫常命案。一名84歲患有腦退化及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的老伯,涉嫌被其71歲妻子以膠紙封口鼻而喪命,妻子再以𠝹刀割自己的頸及手受傷送院。消息指老婦疑不堪照顧壓力患上情緒病和抑鬱症,曾向家傭表示擔心無力照顧丈夫想輕生,警方暫控老婦一項謀殺罪。

事件其中一個焦點,就是死者來自顯赫家族,生前曾為醫生。夫婦住在千呎豪宅,各自擁有卧室,由兩名外傭協助照顧。不少人問,有錢人家都發生這樣的事,窮人怎樣?言下之意,面對人生苦難,窮人固然慘,有錢人也不一定過得特別好。

這幾年,我一個人照顧3名家人,明白了一個道理。有錢更加要有智慧,銀行裏的錢是死的,要靠活人去決策,才能運用得宜去照顧老弱傷殘。

窮人才應接受福利?

一名社福界友人形容,現時香港有種標籤,只有窮人才應接受福利服務:「大家覺得,政府只需要照顧窮人,不窮到燶就不要照顧地們。既然我們視教育為一種需要向全民免費提供的服務,為何福利要和階級掛鈎?這種傾向會製造一種『自己搞掂』的想法,讓中高收入人士不願意求助。令人覺得,我求助是軟弱;其實我們要宣揚的概念應該是:求助不是軟弱,求助係勇敢。」

我就明白這種勇敢,對於中產家庭出身的我,究竟有多難。

我自己這幾年承擔照顧責任,作為中產家庭,經濟條件可以,而且我還是壯年人,但要處理3名家人的福利事宜,沒有一日不需要跟外傭和家務助理溝通、回應社工或醫療人員提問。3名家人,有逾10名專業人士照顧,每人問我一條問題也把我壓垮。我曾因為照顧壓力而患上情緒病,需要接受藥物及心理輔導。這亦讓我跟不少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成為朋友。

醫療福利服務割裂 欠整合統籌

我的社福界朋友指出,照顧者現在面對服務碎片化的問題,要找很多單位和專家才可以做成一件事,而且中間沒有統籌。而設立個案經理可以整合現時割裂的服務,無論是醫療還是福利相關的。但對迫在眉睫、水深火熱的照顧者來說,期望政策能改變達至願景,很是遙遠。

對於照顧者之苦,普羅大眾似乎傾向用簡單的框架去理解。我看了很多關於這宗報道的網上留言,最多人感嘆的是有錢人尚且如此,窮人只有更倒楣,也有人提問究竟這對夫婦有沒有子女,亦有人提及安樂死。

但有一種留言讓我覺得耐人尋味:「我覺得係妻子太愛丈夫,雖然有錢有工人,但因為年紀健康,自己未能照顧心愛丈夫,一時想不開,寧願一齊去免卻痛苦,一個悲劇!」「另一個角度睇, 妻子很愛先生誓死相隨。」兩留言共獲得90個like。

最初看到這個「愛」的言論,我有點意外。妻子患上抑鬱症,判斷力偏差,做了這件事,社會不是去探討如何扶助照顧者,竟覺得這是愛的表現?在照顧的深淵裏,我也曾受負面情緒影響,腦海也閃過類似和家人一起做傻事或能脫苦海的意念,但當情緒穩定,得到適當支援後,才看到有些問題並不是在抑鬱狀態下想得那麼絕望。

一名精神科醫生朋友也覺得「愛」這個說法牽強。他表示,愛一個人不會把對方殺掉,這種說法有其扭曲之處。愛最基本應該是尊重,而老伯患有失智,沒證據顯示其意願是想離開世界,假設老伯即使表達過輕生念頭,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求助而不是協助他去死。

不過,精神科醫生友人也明白,這種說法或許和整體社會氣氛有關,「可能因為大家在這個社會生活得太過辛苦,影響咗對生命既睇法,覺得生命係一件比較負面既事,投射在這宗新聞裏」。

愛的說法 反映無力感

另一名心理學家則表示,她理解網民形容這宗悲劇為「愛」:「至少大家都同情那位婦人,知道她很絕望才這樣做。大家覺得這些照顧者慘劇不斷出現,但還是重複發生,感到很hopeless,才用『愛』這個說法來回應這種無力感。」

但也有另一位心理學家表示,「愛」把照顧者面對的複雜問題過於簡單化、浪漫化,縮小成為個人家庭的處境,讓大家不去想如何解決結構性問題,例如如何更好去支援護老者。另外,老婦傷害丈夫時,很可能受抑鬱症影響。有心理學家指出,抑鬱症常被坊間誤解為「一時諗唔開,欠缺意志」,但情緒病應該和其他疾病受到同樣重視。

一位曾為社工、現為心理學家的友人則表示,沒有人知道,這家庭除了物質上充裕,其他狀况如何。她解釋,金錢充裕只是「資源」一種,但照顧這回事不止是「請工人」,裏面涉及人倫關係,數十年計的親情互動。她想像,妻子目睹丈夫身體衰退,主觀認為只有自己可以照顧好丈夫,精神壓力可能已到達臨界點,是一種並不罕見的照顧者受壓下心理狀况。

這位心理學家最後表示,「家庭物質資源充裕」,不等於「家庭關係資源充裕」,不少中產家庭即使有錢,卻沒親戚朋友支援。而危機出現時的處境,也涉及很多不為外人道的前因後果。

「當我看到這宗新聞,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個案衝擊了大家,讓大家反思,不是有物質資源就大晒,不少照顧者面對的難處,非外人能明白。只能有點唏噓地說,生老病死這回事,無論你是有錢還是冇錢都係好痛苦的。」

文˙譚蕙芸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