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曾國平:以專家之名的信譽貶值

曾國平:以專家之名的信譽貶值

2024年11月28日

信報

香港人類學者麥高登(Gordon Mathews),在社交網絡分享他在學術界的一點經歷。話說他參與了一個人類學的大型學術會議,在會議中發佈了一篇文章,文章的要點是人類學者除非是相關的專家,否則都不應討論全球政治議題。人類學者作為公民,當然有權甚至有義務去發聲(例如他就以種族清洗形容加沙的情況),但人類學者除非曾在加沙或附近國家做過長期的田野考察,否則知道的不會比其他人多。作為公民發聲沒有問題。以人類學者之名發表意見,就是一種專家的傲慢。

學術界外的人看完以上一段,也許覺得很合理,但學術界內的人都知道,這種觀點必定會觸怒部分同行。至於是小部分還是大部分,那就視乎個別學科了。以人類學來說,麥高登相信得罪了不少與會者。

【諾貝爾經濟學者傾力支持】

以專家之名發表專業以外的政見,經濟學者也是慣犯。在美國選舉前幾星期,就有23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聯署,指賀錦麗的經濟政策遠比特朗普的優勝。兩頁紙的信中有以下幾句:「我們相信總體而言,賀錦麗的經濟議程將改善我們國家的健康、投資、永續性、堅韌性、就業機會和公平,遠勝特朗普適得其反的經濟議程」,「特朗普的政策,包括對盟友國家的商品徵收高關稅,以及對企業和個人的累退式減稅,將導致價格升高、赤字增加和不均惡化。經濟成功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包括法治以及經濟和政治確定性,而特朗普將會威脅這一切。」

這些經濟學重量級人物,是否都是對加沙沒有專門知識的人類學者?首先,名單之中的諾獎得主,不是都是從事理論研究的,甚少接觸實際政策,而其中有做實證研究的,研究的範疇也大多與政綱提到的議題無關。更重要的,是聯署只有兩頁紙,完全沒有任何理論或數據分析,連一點粗略估計也沒有,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信」字。總統選舉政綱中的經濟政策,一般都甚為空泛,就算是有確切的計劃,政治上也未必能夠實行,所以在選舉前評論經濟政策,也難免流於空泛,難作清楚判斷。神奇的,是諾獎得主們在信中也承認對雙方的政策所知不多,但憑著其對特朗普其人過去言行的認識,已足夠得出這些措詞斬釘截鐵、像數學證明那樣肯定的結論。

【當專家成為政治啦啦隊】

如此星光熠熠,這份聯署當然受到主流傳媒注視,在民主黨支持者中,聯署更是一支強心針:連廿多個諾獎得主也支持賀錦麗,真理不就是我們這一邊嗎?只是不出一兩日,聯署就被其他選舉消息掩蓋了。除了給民主黨支持者短暫的快感,聯署似乎對選情沒有太大影響,至少未能說服不滿拜登在任期間經濟表現的選民。至於聯署中鮮明的精英主義有沒有造成反效果趕走選民,就不得而知了。

影響近乎零,也許是諾獎得主聯署太頻密,效果貶值了。其實十月這份聯署,內容跟之前六月的聯署甚為相似,分別在於六月時稱讚的不是賀錦麗,而是當時仍未退選的拜登(六月的聯署只有16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許是時間太趕未「齊人」?)。在2021年通脹上升之時,又有17名諾獎得主聯署,支持拜登政府的Build Back Better財政政策,而風格一致的,是聯署只有一個「信」字,完全沒有分析支持(後來拜登政府在政治妥協下,Build Back Better變成了規模細得多的Inflation Reduction Act,諾獎得主似乎沒有聯署跟進)。

表面上是堂而皇之的專家聯署,其實上是作用甚微的政治啦啦隊在旁打氣,以諾獎的耀眼光環,以學者的科學權威,以名校的金漆招牌,向世人推銷自己的政治意見偏見成見。這是傲慢,也是短視:專家在專業以外發表太多偉論,意圖去改變選情令世界更美好,狼來了叫得太多令信譽貶值,當專家在專業以內有真知灼見想表達的時候,影響力就會被大打折扣了。

曾國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