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周永新:再一次喚起港人珍惜的共濟精神

周永新:再一次喚起港人珍惜的共濟精神

2022年4月8日星期五

經過3個月第五波疫情的煎熬,市民真的受夠了!他們最想知道的,是這樣的日子還要捱多久?所以,聽到專家說到了今年夏季,市民外出可以不戴口罩,他們簡直歡欣若狂!因為不戴口罩,意味生活便可回復正常,不再為疫情擔驚受怕。

新冠病毒病最終會否成為風土病,還待觀察,但市民最感傷痛的,是這麼多長者因新冠死亡,生命的損失真的無可避免?市民更想知道的,是香港會否返回第五波疫情前的情况?這裏指的,並非限聚令會否逐步放寬、失業率上升後會否下滑,或香港的經濟會否回復增長,而是經過這幾個月的種種震盪,香港會否一點都沒有改變、猶如第五波疫情之前一樣?筆者對此並不樂觀,最少在以下3方面,包括政府的管治能力、社會的共濟精神及個人的生活取向,市民的看法,都好像改變了:

政府管治能力下滑是缺乏團隊精神

首先,筆者發覺,市民對政府的管治能力改觀了。市民過去引以為傲的,是香港不止有ICAC(廉政公署),還有一個廉潔和有效率的政府。到了今天,市民不會質疑公務員的清廉,但政府在第五波疫情中的表現,確實令不少市民失望:什麼朝令夕改、防疫抗疫失控、部門欠缺聯繫等,市民這些批評,絕對並非無的放矢;特首最後也得承認,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確實有檢討的必要,但要留待下屆政府作決定。

筆者認為,市民所以對政府的管治能力改觀,並不在於表面的混亂,而是看不到政府有團隊精神,結果官員無論怎樣解釋,因為說法常有差異,無法釋除市民的疑慮。其實,自疫情開始以來,政府傳遞的信息,便常常犯上模糊不清的大忌;到了今天,市民一旦中招,他們仍不知道,自己應該留在家中自我隔離,還是必須入住隔離中心?不要小看這少少資訊上混淆不清,市民得不到政府明確的指示,又怎能配合政府「同心抗疫」?

政府還有一個更大的錯誤,就是做決定時,往往脫離市民的感受;這樣不顧群眾意願的決定,效果怎能不大打折扣?例如兩年前,政府曾一度全日禁止堂食,但打工仔路邊吃飯的情景,看到都令人心傷,禁令被迫修改。又如最近勒令理髮店停止營業,原初所定時間,明顯沒有顧慮市民剪髮的需要,後來也得匆忙容許理髮店復業。這樣的抗疫策略,市民要問的是:政府有從他們福祉的角度考量嗎?官員常說:決定都是「以人為本」,但看在市民眼裏,這只是一堆廢話。

政府能夠贏取市民的信任,是日積月累得來的。特首無法感受市民的「抗疫疲勞」,實在傷透了不少市民的心!如果特首無法與市民有相同的感受,她怎能明白市民的憂慮?為政者必須明白,政府無法理解市民的「所思所想」,制定的政策必然無法得到市民的支持和擁戴。

市民共濟精神在第五波中比前遜色

其次,筆者發覺,在第五波疫情中,市民的共濟精神,明顯比前遜色。所謂共濟精神,簡單來說,就是社會一旦遭到危難或突發性事件時,市民首先想到的,應是如何透過自身力量去解決,及對受影響的市民伸出援手。多年來,香港曾出現無數次突發性的危難事件,市民熟悉的,例如超強颱風來襲,及大雨引發的山泥傾瀉等,政府的援救行動當然重要,但民間的互助也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即時對受害者的救助和關懷。

第五波疫情來襲時,政府的應對方法備受批評,不足之處,路人皆見,但在這個時候,民間的共濟力量有發揮出來嗎?相比第五波疫情之前,當失業率一度攀升至7%,有工會團體要求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但政府以諸多理由推搪,那時民間自救力量出來了:有公司職員自願各做半份工,不想看到有同事被辭退;有小食店老闆以成本價出售飯菜,務求收入驟降的基層家庭有兩餐溫飽;有地區組織發起募捐運動,按照個別家庭的需要送上物資;有專業人士利用假期,協助雙親外出工作的孩子在家中網上學習。這些都是民間共濟力量的佼佼者。

40年來建立的地區支援網絡失效

但到了第五波,疫情造成的傷害比前4波厲害得多,但相比之下,第五波民間顯示的共濟力量,卻好像消失了,特別在地區層面,看不到居民組織以往那種自發性的互助和關懷。有意見認為,隨着眾多區議員離職後,40年來艱苦建立起來的地區支援網絡,今天已蕩然無存,以至政府要推動各種地區支援行動,根本不知從何入手。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共濟力量在第五波所以未能發揮出來,可能是政府太着重中央的協助了!民間有心人士和組織,既然知道中央會提供幫助,他們自發性的關懷行動便相應的減少。筆者聽聞有退休護理人員,曾想過到安老院舍協助照顧長者,但知道政府有意輸入千名內地照顧員後,也就打消這個念頭。如果政府能及早發起義工協助照顧長者,或許安老院不會如今天這樣「傷亡慘重」。

中央的協助是好的,市民也心存感激,但政府沒有想過發動民間的互助力量,實在是一大敗筆。無疑,現在民間也出現了幾個抗疫聯盟等組織,但民間過去那種互助精神和熱忱,在第五波中卻好像被埋沒了。政府雖承認欠缺地區組織的能力,但不應忘記,民間的共濟力量從來沒有消失,只要行動有意義,市民絕對不會吝嗇對別人的關懷和支持。

「同舟共濟」精神從來沒有消失

最後,筆者發覺,社會愈來愈難有共識,個人的取向卻愈來愈強烈。特首常說:香港是多元社會,市民有不同意見十分自然;這是事實,但特首也很難期望市民對政府施政「言聽計從」。政府也得承認,在第五波疫情中,政府所做的決定,也常把市民弄得無所適從:什麼「動態清零」、什麼「與病毒共存」,到了今天,不少市民仍無法理解;市民能夠做的,是按着自己的需要,走自己防疫和抗疫之路,至於能否與政府一起「打贏這場硬仗」,市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第五波疫情過後,政府要取得市民的共識,相信會比以前更加困難;市民在今次疫情中學曉的,是危難當前,他們只能自求多福。

不過,縱使政府的管治能力如江河日下,市民的互助也因政策的失誤發揮不出來,但港人珍惜的「同舟共濟」精神,其實從來沒有消失;只要政府的政策不再迷失,市民的共濟力量能再一次被喚起,第五波疫情造成的傷害,總會得到平復,因為市民相信,香港並不是一個只顧一己私利的社會。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