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一流人:哭完了,你就走出來了?面對關係結束的5個心理階段

一流人:哭完了,你就走出來了?面對關係結束的5個心理階段

2020-09-02

和其他轉變一樣,關係的轉變也會經歷「結束—迷茫—重生」這三個階段。

在結束的階段,我們的頭腦會以各種方式來抗拒,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種。(本文摘自《了不起的我》一書,作者陳海賢為心理諮商師,以下為摘文。)

一、對挽回的幻想

經常有來訪者因為失戀來找我。他們說完自己的痛苦之後,就會翻出對方微博或微信的聊天紀錄,希望我能判斷他們是不是還有可能在一起。  

這時候我會說:「不好意思,我並不擅長透過這些來判斷一個人,我不會比你更了解他(她)。」  

他們就會說:「你不是學心理的嗎?怎麼會不知道呢?」  

甚至有些人會直接問:「那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可以做什麼來挽回這段關係?」  

我只好說:「我也不知道。在一起需要兩個人做決定,可是離開,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如果對方真的決定要離開,那你做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離開,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取自photoAC圖/離開,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取自photoAC

這是在關係裡我們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如果我們是「被離開」的一方,那這段關係是不是結束,並不是由我們決定的。如果對方去意已決,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挽回這段關係,反而會增加對方的負擔。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分手,就沒有復合的可能了。我只是想說明,復合不復合,不再是一件能自己決定的事,我們只能忍受這種不確定性。可是,要放棄對挽回的幻想,就會變成一件難事。  

二、把對方和關係理想化

其實,一段關係逐漸走向結束,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兩人真的不合適,那結束未必不是好的選擇。可是有些時候,出於對失去的恐懼,這段關係會在我們頭腦裡變得光芒四射,對方會忽然變得異常理想,以致我們會不停哀嘆,自己沒有把握好這段關係,再也找不到一個像他(她)那麼好的人了。這其實是大腦玩的把戲,它在用這樣的方式督促我們去挽回這段關係,以避免結束。這會讓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待這段關係,從而增加了結束的痛苦。 

我有名來訪者,她的老公接二連三地出軌,還經常不回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個人陷入無休止的爭吵和猜忌。後來,她實在忍無可忍,選擇了分手。可是離婚以後,她不停譴責自己,覺得是自己沒處理好問題,才把事情搞砸了。哪怕我一再跟她說,這並不是她的錯,也無濟於事。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她像是一個記憶的剪輯師,把關係中所有好的片段都剪輯下來,拼接成一段完美的關係,而排除了關係裡的背叛、傷害。這種理想化保留了關係的美好,卻也同時增加了結束的困難。 

如果你正要結束一段關係,可以提醒自己,你失去的並不是一段完美的關係。無論你把它想得多美好,它都不是。如果這段關係本身已經充滿了厭倦和衝突,誰先提出結束並不重要。就算有區別,也只是你更害怕結束而已。 

三、讓自己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  

情緒是有對象的,悲傷雖然不好受,但它是一種保持聯繫的方式。我有名來訪者和前男友分開快3年了,她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打開前男友的微博,看看他在做什麼,固定得像個儀式。前男友的微博裡有老婆孩子的照片、有現在的生活,自然不會有她的痕跡。每當看到這些,她都會黯然神傷。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我一直不明白,她為什麼非要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悲傷。直到有一天她跟我說:「我在前男友那裡已經找不到感情的痕跡了。如果我還悲傷著,說明這段感情還在。如果我好了,那這段感情就真的結束了。」她寧可讓自己悲傷,也不願承擔結束的痛苦,因為後一種痛苦要疼得多。 

我聽另一個女孩說過類似的話。她說:「失戀了,我卻不想結束,不想從痛苦中走出來,覺得結束像是一種背叛。哪怕痛苦,也寧願留在過去。」  

停留在過去有什麼好處呢?大概是我們心裡還能生起一些虛幻的希望,我們可以藉由這種希望來對抗孤獨。而承認了結束,就是從心底承認我們已經永遠失去了所愛的人。可是,不經歷結束和迷茫,我們就不會有重生。  

如何接受結束  

最終,我們是怎麼接受這種失去的呢?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曾經研究過一些重症患者的心理,發現他們接受自己生病要經歷五個階段。其實,這五個階段也適用於接受像分手這類關係的結束。 

第一個階段是否定,不相信關係真的會結束,還以為只是跟過去一樣吵架而已;第二個階段是憤怒,覺得自己被欺騙、被拋棄了,哀嘆為什麼是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我們會不停地指責對方,好像對方不僅沒有永久離開,還會回來接受我們的指責一樣;第三個階段是討價還價,想著也許對方會改變,也許我們可以等待,也許我們還有機會在一起;第四個階段是憂鬱,這就是前文講的迷茫期。最後,才會進入第五個階段,我們的心慢慢重歸平靜。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我喜歡的一部電影《情書》,講的正是接受結束的過程。電影裡的女主角博子一直走不出未婚夫登山去世的陰影。故事的結尾,博子的新男友帶著她去了前未婚夫遇難的雪山。哪怕只是在山腳下,博子還拉著新男友的手不安地說:「太過分了,我們會驚擾到他的,我要回去。」  

可是那天早晨,當博子看著遠處聖潔又安寧的雪山,壓抑已久的悲傷終於痛快地釋放出來。她對著雪山一遍遍大喊:「你好嗎?我很好。」然後淚流滿面。  

那一刻,她終於願意直接面對逝去的悲傷。而她的新男友就在雪山這邊,微笑看著她。雪山那邊是結束,雪山這邊是開始。生活在讓人心碎又帶著奇怪安寧的悲傷中,滾滾向前。  

所以,該怎麼接受結束呢?去承認損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聲痛哭,然後固執地相信會有新的未來從生活中長出來,哪怕我們現在還看不到這個未來。  

我們很容易對結束有個誤解,以為結束就是沒了,就是某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從此消失不見。也許一段關係的結束意味著我們再也見不到他(她)了,但是結束並不意味著消失,關係會一直存在。只不過,以前是我們存在於這段關係中,現在是這段關係存在於我們心中。當我們從失去的關係中重生以後,就重新獲得了這段關係。在對往事的回憶裡,它變成我們內心柔軟的角落。 

你經歷過什麼樣的關係結束?你如何走過這一段的結束和迷茫期?你從這段經歷中獲得的啟發是什麼?它對你現在的影響是什麼? 

《了不起的我:0到99歲適用,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陳海賢著,究竟出版。圖/《了不起的我:0到99歲適用,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陳海賢著,究竟出版。

一流人

悅‧讀小編,介紹新書書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