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4-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專訪陳果、曾江、沈西城,他們的皇都戲院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專訪陳果、曾江、沈西城,他們的皇都戲院
6:24 24/7/2016


【明報專訊】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早前建議將舊皇都戲院定為最低的三級,引起民情反彈,大家都奇怪,為何古蹟辦如此「唔識貨」?負責評審的專家及古蹟辦執行秘書為何如此違反常理?

歷史建築承載集體回憶,是香港七百萬人的瑰寶,其價值不是幾個「離地」專家說了就算。為此,「活現香港」廣邀與皇都戲院及北角有淵源的朋友及名人進行訪談,並將會拍成短片,讓更多人明白這幢北角地標建築的獨有歷史和社會價值。
下文是節錄自與陳果、曾江及沈西城的對談。


陳果:美學上的視覺享受

問:香港有這麼多建築物,為什麼你會用皇都戲院的屋頂作為《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拍攝場景?
陳:這與我的《香港製造》三部曲有關,通常香港舊的甚至是可能會失去的事物及地方,我們就會拿來用作電影場景或主角的家。那時皇都戲院剛剛封閉了一、兩年左右,因為我怕它會被拆,希望利用電影保留其面貌。
問:幾乎20年前,你已經留意到這座建築物有可能會被拆,今年才有人開始提出要保留皇都戲院,你比所有人都有眼光。
陳:其實一個城市在發展中都會逢舊必拆,全世界都是這樣,因為不少人覺得發展才是硬道理。政府對保育通常都是後知後覺的,反正不做無人責罵,做了反而有人罵。像我那代60、70年代的人,看着舊事物陪伴我們成長,然後慢慢消失,就無法回頭,你再想找也找不回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通識教育,還是公民教育,令你會注意到這些即將消逝的景物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問:你覺得皇都戲院這類舊戲院和香港人的身分有什麼關係?
陳:如果你不關心社會發展的話,你會覺得(拆掉舊建築)沒什麼所謂,是必然的城市發展。但如果你關心社會,你就會想保留一些有價值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某程度上代表了香港幾十年來的記憶,或者一種歷史。這種東西你小看它的話,好像不緊要,但其實它是你成長的一部分、你記憶的一部分。

問:你說皇都戲院的建築十分獨特,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地方令你着迷?
陳:在美學上,皇都戲院那些柱的構圖很好拍,你問100個導演,當中99個如果有機會的話,都會立刻上去(皇都的屋頂)拍。香港的建築文化有廣東粵海的騎樓,在九龍城還有很多,或者上海街仍有,但那些柱是在地面,而皇都那特色結構是在屋頂上面。一部電影的美學,多多少少靠景色營造、靠景物去撐起來。電影畢竟是由很多文化融會一起的影像世界,所以即使我覺得不是我在這裏拍攝,也會有其他人來拍的。如果有機會能將皇都戲院放到電影裏,就算只佔電影入面十分鐘或者五分鐘,也是美學上一種視覺的享受。
問:政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有看過皇都戲院的文物價值,其中一位專家說「喺皇都戲院睇過戲係幾時嘅人呢?頂多都只係50年前嘅人。」你怎樣看這句說話?
陳:(專家)那種說法是十分反智的,甚至是弱智。如果說 50至60年不算太久的話,你不如拆掉所有博物館吧,所有建築物都可以拆除。
曾江:建築是一種歷史

問:皇都戲院昔日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曾:不如先說我的故事。我的家本在香港,但父親到上海留學,畢業後就留在上海成家立業,生下我。我們在1949年回到香港這個家。 皇都戲院(璇宮戲院)是1952年開幕的,當時看電影都是家人帶我去的。那時候香港有很多戲院,不是現在的「蚊型戲院」,而是很宏偉、很大型的。那時候去看戲是一件事幹。皇都戲院常常上映西方電影,可見當時荷李活的電影很受歡迎。
問:今天我們叫北角做「小福建」,但我知道除了有「福建幫」進駐,北角也有不少上海移民,皇都戲院在五十年代時特別多播國語片。昔日北角的「小上海」,有什麼名人軼事,又是否有着我們今天想像不到的光輝和繁盛?
曾:北角本來是一個很荒蕪的地方,直到戰後大量上海人移居香港後,整個地方有如脫胎換骨。當年上海在各方面都比香港進步,例如在金融、工廠科技、製作行業方面等很多範疇都已經非常成熟。有能力來香港的上海人,手上或多或少也有些金錢,否則也來不了。這個區的面貌很有它自己的味道,不是一般廣東人的地方。那時北角你不會找到港式雲吞麵,反而可以吃到餃子、涼拌菜、鹹豆漿等上海美食。上海人很喜歡聚在一起,堡壘街那邊特別多上海人,聚會時不說上海話就會被視為陌生人,跟你很有隔膜。
有另一樣東西可能大家也遺忘了,就是上海黑道三大巨頭之一的杜月笙也曾落戶香港,不時流連北角娛樂場所。杜月笙可以說是上海打架第一名的,他以小力勝大力,是個不得了的人物,很多政治人物都是他的「門生」,但他到了香港後卻很低調。
問:你過去飾演的角色(尤其是染髮廣告)深入民心,但原來你本科在美國柏克萊讀建築。以你的專業知識,如何評價皇都戲院的外形?如果可以留下來,你覺得可以有什麼用途呢?
曾:皇都戲院在建築方面比較特別。你們可以看見上面的圓拱,把力學應用在其中,其他的國家或城市很少見。香港有歷史性的東西買少見少,再加上這樣富特色的建築,我認為保留它是有其價值的。當然,你可以把裏面的東西全都清拆走,但這樣做會失去建築物本來的意義。若可保留戲院的內部裝潢,其實蠻適合做一個教育場地,好像維多利亞公園那樣讓大家討論交流的地方,因為前面有一個舞台,台下的觀眾可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戲院裏的聲效畢竟也很好。總之,我相信原汁原味保留戲院的結構,可變化出不同的用途。
問:有人說皇都戲院只建成五十至六十年,歷史很短,不是想像中這麼「巴閉」。
曾:歷史不是鬥「巴閉」的,歷史是我們人類經過的一個階段。建築是一種歷史,現在香港所謂的建築只是白鴿籠來的。我們去任何外國地方,看看他們的建築,也比香港的建築更富有特色。這座皇都戲院作為一座具有特色的歷史建築,我們在思考它的歷史的時候,為什麼不想想我們的將來呢?我認為這比起把它拋棄更有意義。


沈西城:北角居民失去憑弔地

問:我從皇都戲院及其前身璇宮戲院的演出海報得知,它並不只是一個放電影場地,還會上演不同的表演,皇都當年是一個怎樣的文化地標?
沈:最初有一個名為Peter Pears,英國的高音歌王,在璇宮戲院演唱過。到60年代,就有日本松竹歌舞團前來表演。70年代,有台灣藝霞歌舞團,也有鄧麗君。她當年只有17歲,還未成名。我印象好深刻,她當時綁着馬尾,聲線很柔,很入耳,唱着《姑娘十八一朵花》。還有很多歌舞團在這裏表演過,最受歡迎的是藝霞。於70年代,好多年輕人都在明報周刊客串,寫特約稿,去訪問明星、模特兒等,所以就會到這裏看表演。
問:即可說皇都就是一代歌后鄧麗君誕生的地方?
沈:可以這樣說。

問:皇都戲院與昔日北角的「小上海」有什麼關係呢?
沈:很多人都誤解了「小上海」代表很多上海人在這裏居住。事實上,這一區大多是福建人的聚集地。雖然,戰後的上海人是多一點,但數目也不至於超越福建人。不過,因為上海人有場面,開夜總會、酒店、酒樓,控制着北角的繁榮。所以,就形成「小上海」。
那年代,好多上海嘅白相人,所謂的「撈家」,都跟着杜月笙來港。他們一擲千金,將北角變得紙醉金迷。這麼小的地方,範圍也不大,就有3間戲院: 皇都、都城、國賓,以及幾間夜總會,還有皇后飯店等食肆,全部都好出名。
問:其實皇都戲院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如果皇都戲院被拆掉,你覺得對香港歷史有什麼影響?
沈:對北角的居民來說,(拆掉皇都戲院)是失去了一個憑弔的地方。對於下一代來說,是一個重要文化印記完全地消失。即使拆掉它,也不是興建公屋,而是給地產霸權去賺錢,只是為了賺錢又方便不到一般市民,還要把有歷史價值的東西拆掉,我相信很多香港人,年輕人都會反對。以日本為例,即使不是一個大國家,但有價值、有紀念性的建築物都會留下。為何香港政府做不到?因為政府不關心一般市民。
問:還有什麼演出最難忘?

沈:有一套戲叫Show Boat,看的時候我才幾歲。女主角被稱為「最美麗的動物」,Ava Gardner,我就是在皇都看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我見過她本人!當時她到都城酒樓飲茶,那即是今日北角新都城的位置。
問:如果可以保育活化皇都戲院,你有什麼意見?
沈:把它變回電影戲院。現在好多人都在家中看電影,只要家庭設備好,和在戲院看沒分別,但少了感覺和情懷。
問:政府有一個古物古蹟辦事處,他們的意見好有趣,例如有評審表示「假若漢墓值5分,清代(建築)最多4分,咁皇都幾多分?」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沈:我沈西城給這位專家零分!簡直是謬論。他們不明白集體回憶的價值,西漢古墓在於文化層面的價值,這個戲院的價值在於集體回憶。這些人根本沒有回憶,只向錢看。應該由整個港島區居民評分,他們的意見才是最準確。專家是政府安排的,何專之有?

■什麼人問
.鄒頌華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土生土長北角人。六歲開始踏足皇都戲院,校巴站就在皇都的油彩電影廣告前,在院內看很多成龍和王祖賢。至今搭紅van仍會叫「皇都有落」。
■什麼人答
. 陳果
著名香港導演、編劇,代表作有「九七三部曲」、「妓女三部曲」,曾在其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中,以皇都戲院的拋物線形桁架屋頂為佈景。
.曾江
生於上海,兒時移居香港,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建築,曾任建築師三年,後轉投演藝圈,拍攝多套經典電影及電視劇,更曾獲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沈西城
作家、編劇,出生於上海,四歲時南下到香港,居住於北角,自小常到皇都戲院觀看電影,對皇都戲院及北角有極深的認識。
(感謝洪芷晴、詹嘉儀、葉綽希及張璧殷協助訪談及其節錄)

文:鄒頌華
圖:活現香港、網上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