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飲食男女】只有香如故

【飲食男女】只有香如故
2020.01.19


陳培琛(Sam)是第二代負責人

日暮和煦的柴灣,斜陽把一排海邊工廠映得金黃輝輝。一棟寂靜的工業大廈,工友們正下班踏上歸家路,惟獨八樓一層,沸沸揚揚,鬧鬧哄哄。一硬漢身影,佇立於窗邊大鍋前,將一籃花生、蒜頭、葱頭,掏進攪拌中的機器;寧靜無語,就只有機器轉動的聲音和一陣撲鼻的香氣。

那是沙嗲醬芳香濃郁的味道,呼應着廠前高掛的一幀招牌:綿香。這家名不經傳的醬料廠,生於斯,長於斯,靠眼前漢一人,暗暗將香氣延綿。上一代人已經去了,起家的山寨石屋早早清拆,只留下一種味道,一份使命。年光倏然飛逝,人面不知何處去,只有香如故。


綿香是香港現時碩果僅存專門製作沙嗲醬的品牌。

做一次沙嗲,用的是傳統配方,工序繁複,需要最少兩天時間。

做沙嗲的重要材料是花生,需預先剝衣,然後烤焗或用鑊炒香才會好。
石屋沙嗲史

這名製作沙嗲醬的男子叫陳培琛,洋名Sam,是綿香醬料廠的第二代負責人。六十年代初,父親陳興謀從家鄉潮安逃難來港,投靠弟弟陳惠綿。為了謀生,遂與另一位同鄉,三人一起在西環士美菲路的一座舊樓,開個火水爐煮沙嗲,賣給街坊與鄉里。「綿香的『綿』字,來自我叔叔嘅名,當時端來一個火水爐,一隻鐵鑊鏟,一隻三米鑊,就開工,簡簡單單,係綿香醬料廠嘅雛形。」Sam娓娓道來上一代的歷史。

三人合作,小生意卻不夠眾人餬口。同鄉兄弟選擇放棄,唯獨陳興謀相信生意有希望。他轉而和妻子合力做,續用傳統方式炒沙嗲,一邊炒,一邊賣。當時上環潮州巷是潮州人的天下,商務頻繁,美食眾多,大家都是「架忌冷」,不少同鄉真金白銀鼎力支持他們,購買沙嗲醬,漸漸令綿香成為潮州巷店子的主要沙嗲供應商。後來更有機會交貨給南北行,初露鋒芒。父親捱苦經年,總算鬆一口氣。

1963年,陳興謀意欲大展拳腳,於柴灣愛華村附近覓得山邊石屋,稍為偏僻,但勝在便宜,一個月只花了$5地租、$10屋租,租了兩家石屋作工房。望靠這小小工場,讓綿香之生意、沙嗲之香氣飄蕩更遠。雖是擴充,但仍舊是一家人的生意,夠自己人胼手胝足,分工合作,換來生意,那是綿香生意最好的年代。

「嫲嫲炸花生,揸住鑊鏟,大汗淋漓,但卻從唔會怨攰。爸爸出去送貨。媽媽、哥哥、姐姐都要幫手,就喺山上石屋前空地蹲下,你剝蒜頭,我除花生衣,日子唔易過。」Sam咬咬牙,陳述家族簡史。他就在這樣的環境度過童年,甜酸苦辣,他腦海記憶中同樣五香紛陳,沙嗲香中夾雜着一家人的苦盡甘來。

他們一家人天天煮,沙嗲香傳遍整個山頭,也傳到香港各處的潮州酒家。沒做甚麼宣傳,但憑着真材實料、古法炒香的做法,酒家如樂口福、百樂等,紛紛向他們取貨。再隨着火鍋酒家日漸盛行,沙嗲湯底成為主流,生意穩步上揚,綿香成了港式沙嗲的最佳代言人。

可恨人生暗湧常現。1975年,政府決意清拆石屋所在的愛華村,綿香未來頓成一片茫然。他們惟有搬到別的士多及石屋,跌跌撞撞繼續做。直到八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遍地黃金機會,他們終於正式取得牌照,搬到火炭工廠。

「嗰陣火炭有新工廠,我哋以為新地方會易出牌照,點知一家人要東奔西走,我哋住柴灣興華邨,嗰陣未有東隧,日日天未光就出門返廠,好辛苦。」兜兜轉轉,走過冤枉路,他們還是回到柴灣工廠區。雖然石屋已經不復存在,但仍然是自己熟悉的地方,感覺較親近,甚至製作沙嗲醬時,還會記掛石屋中的熊熊烈火和漫山香氣的舊時歲月。人未忘本,路就廣闊。

位於上環的聯興潮州飯店,其沙嗲牛肉火鍋多年沿用綿香沙嗲做湯底,味道濃郁。

Sam形容,做醬是考驗你對每樣食材的執着。

Sam坦言,無論機遇多美好,無論成本多便宜,從未想過把廠搬回大陸,他希望留住香港製造的情懷。
一舉勝萬言

落戶火炭,亦是Sam回巢幫助父親之時。當時他畢業後在外工作了一年,適逢工廠需要人手。「父親係潮州人嘛,當然唔會開到口叫你返嚟幫手。但你返嚟,佢係開心,但唔會講出口。」他就這樣回來,沒有巧言令色,卻沉實學習。這點父親看在眼內。他在家中排行最小,輩份最低,延續綿香之命脈卻落在這名小兒子的肩上,每行一步,他也感受到父親的期許,家業的重量。

「不要看輕一樽沙嗲醬。」Sam重複了數次。做一次沙嗲,需要最少兩天時間,工序繁複得叫人心煩。每樣食材要單獨處理,例如蒜頭葱頭要預先曬、剝皮及磨成蓉,再壓走水分落鑊炸。花生則要先剝衣,然後烤焗或用鑊炒香,之後才磨碎,和前兩者做法恰好調轉。「難就不是好難嘅,但真係考驗你對每樣材料嘅執着,要每樣食材有要求,才會有好品質。」

最後就是將這三種原材料,一同下鑊炸,連同地魚、蝦米、花椒、八角等,煮成醬狀才大功告成,香氣得以迴盪良久,靠的是熬煮至少兩小時。另外,炒花生,雖然花力氣花時間,但他還是喜歡自己做,不靠他人,也不用交來貨。因為花生是沙嗲醬的靈魂,炒出來的味道影響醬汁風味。因花生要炒至熟透,香氣才緩緩散發出來,若然炒燶,就會有一陣怪怪的苦澀味,整盆沙嗲醬便要報銷,他不想看見心血遭到白費,寧願自己落手。

近十餘年,有了機器,請了員工,沙嗲產量由日產一百斤,躍升至日產一千斤,但他還是需要一眼關七,親力親為細看每個步驟。這是為甚麼所有員工走了,他仍一人在廠,繼續琢磨,一盤家業,一天健在,根本沒真正下班的時間。

沙嗲醬不是豉油。做得再好,人們總不會天天用天天買。所以,他們有廠,也兼做辣椒油、咖喱醬、XO醬。

小包裝辣椒油亦是綿香的另一得意產品。


有麝自然香

綿香至今五十年,配得上是老字號,但超級市場不見蹤影,宣傳甚少,低調得叫人嘖嘖稱奇,只有老食客才懂他的好,惜他的味。作為第二代,Sam的心志卻非常澄明,「超市對於我們來講,唔係一個很重要嘅市場,我哋唔想件產品放喺架上鋪塵,始終我哋資源有限,寧願將心機放在幕後生產好過。」他是種舊式人,經年間,很少吹捧自己的產品,像舊時上環潮洲巷年代,他們深信「口耳相傳」,有麝自然香,伯樂不用自找。

然而沙嗲醬不是豉油。做得再好,人們總不會天天用天天買。所以,他們工廠也兼做辣椒油、咖喱醬、XO醬,甚至碗仔翅及魚飯,通通是香港人的味道。不過要介紹綿香,他還是昂然把話題扯回沙嗲,「如果在香港專做沙嗲為生呢,除咗我,無人夠膽咁做啦。」說到底,沙嗲醬還是他家最引以為榮的創作。

地道的味道,自然要在香港製造,香港扎根。他坦率直言,無論機遇多美好,無論成本多便宜,從未想過把廠搬回大陸,「在香港做廠,無乜好處,只係一個情懷,不過就係唔捨得,先想做落去。如果搬咗去國內製造又好,歐洲製造又好,會無咗香港人嘅感覺,咁就無意思。」在大陸生產,價錢是便宜了,但風險高,管理又是另一種哲學,一錯手隨時壞了一個老字號招牌,對他們來說,留港生產,才是信心保證。

十年人事幾番新,又何況遙遙半世紀。由那年一個山寨草棚式的製作,來到今天成了一家完整的工廠,時代已經大不同。很多老牌潮州酒家結業,很多原材料已經失卻,很多新醬油的興起,Sam有時也感無可奈何,世界始終不會停下來。

幾位兄弟姊妹,尚在廠中幫手,一家人還常聚頭。可惜父親於2003年遽然去世。父親離開後,念掛猶存,他不時會反思這盤生意到底意義何在?

「從前沙嗲對我嚟講,只係打份工打發時間,但年紀大咗,想法唔同咗,都想將沙嗲醬傳承下去。始終父親一代付出了一生,同盡體力同心機,我唔想到我一代,戛然而止。」Sam的兒子這兩年,也加入綿香幫忙,為傳承做好準備。

夕陽又再西下,斗轉星移,一年復一年,有幾多味道可以流傳?世易時移,有時變好,有時趨壞,是甚麼可以令一款沙嗲,味道如昔,餘韻似舊?是兩代人經得起變遷的信念,才可令沙嗲芳香如故,飄散於人間。●


綿香食品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柴灣安業街6-10號合明工廠大廈8字樓B室
電話:2896 6431
網頁: http://www.minhong.com.hk/

部份銷售點

新泰雜貨
地址:柴灣漁灣街市
註:可買到沙嗲醬,$28一樽
聯興潮州飯店
地址:上環皇后大道中345號二樓上環熟食中心 CF-2
註:其沙嗲牛肉火鍋選用綿香沙嗲做湯底
撰文: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