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0-綠色生活:二澳土產米,昂坪香港茶

綠色生活:二澳土產米,昂坪香港茶
大嶼山系列(六)
20140420


【明報專訊】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中,大嶼山曾幾何時生產米,又出產茶葉。

原來離大澳不遠處,還有個「老二」,名叫二澳,二澳村位於山谷中,水源充足,泥土肥沃,大片農田種植蔬果和稻米。昂坪,除了360,竟然容下了一個茶園,地高多雨,陽光充沛,種有清香的雲霧茶。隨着時代改變,米停產,茶停賣。

當人和土地的距離愈來愈遠,到了某個時候會突然驚覺,自然界給我們的資源值得好好珍惜。想不到米田、茶園今天也得以活化,城市人更可親身種米、採茶。在陽光下,泥土上,尋回失傳了的味道。


你吃過香港種的米嗎?

現在從街市或超市買來的米,來自國內、泰國等地,從收割、加工、運輸、分銷,直至到你口中,新米早已變舊米。新米有多香和軟熟,只能聽上一代形容。

位於大澳和分流之間的偏遠鄉土二澳,位處山谷,沒有街渡定期前往,租船登岸,也要看潮汐漲退,從大澳走路過來,要四十五分鐘。二澳新舊村有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高峰期住有千人,大多以務農為生,出產絲苗,但三四十年前已荒廢,環境保持原始。這片土地,去年開始熱鬧起來,開始復耕工作,種出第一批有機米。


復耕計劃 種有機米

水稻田在舊村那一邊,沿路經過濕地,兩旁是山,水源清澈,環境得天獨厚,眼前多塊水稻田,有的在發秧,有的已插秧,面積達十三畝(約93333平方尺),將來或會開墾至二十畝。種米不容易,工夫多,一年只得兩造,了解種米過程,更明白何謂「粒粒皆辛苦」。負責種稻米的新師傅,是廣東菜廚師,曾在日本工作,回港後加入有機耕種行業,在農場工作,好天曬,落雨淋,他坦言,「做農夫是搵自己笨,辛苦又搵唔到錢,但可以保證吃到新鮮健康的農作物。」樂趣不能用錢來衡量,新師傅的興奮表情已告之一二,「站在稻田裏,清風吹來,飯香撲鼻。」新一造有機米,估計在今年七月底收成。

舊村種稻米,新村則開墾成有機蔬果園,由農夫金師傅打理,種有紅菜頭、茼蒿、芫荽、芹菜等,相比一般農田,這塊田特別多花,金師傅裝作神秘,「你知道這是什麼花嗎?」等不到眾人答案,他開估:「這些其實是茼蒿、芫荽和芹菜開的花,未見過呢?我們想給人知道植物開花結果的不同狀態,而且最重要是可以留種,種下一輪植物。」沒親眼看見,沒想過這些蔬菜的花可以這樣美。

復耕計劃(二澳農作社),是由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古諮會主席林筱魯的安石農業與村民合作,進行有機農業生產。村民提供荒地,安石負責開墾和規劃,不論復耕計劃是投資還是保育,農田現在看來充滿生氣。未來,農作社將主打種米,同時開辦工作坊,讓市民感受種米的艱辛,亦會借出土地與有心團體耕作。他們更在大澳設有店舖,售賣的農產品暫時有二澳出產的酸蘿蔔和醃製的紅菜頭,有機米預計約七月底收成,屆時會在店裏出售。


二澳農作社

地址:大嶼山二澳村

查詢:2345 2075

店舖:大澳吉慶街60號二奧農舍

定期舉辦生態導賞及耕種體驗活動,詳情可留意網站:www.yio.com.hk

大嶼山無人不識的善心人,已故英國御用大律師貝納褀(Brook Antony Bernacchi),辦赤柱香港航海學校,讓窮孩子有遠洋機會,在大嶼山種茶養馬,給釋囚與戒毒者安身之所,貝納褀的名字寫進大嶼山歷史中。昂坪茶園,由他於五十年代建立,位於大嶼山木魚峯,就在寶蓮寺的不遠處,往茶園的小徑,曲折蜿蜒,兩旁種滿樹,許多往心經簡林的人,也途經此地。茶園面積約三十公頃,有超過二十萬株茶樹,長年霧氣繚繞,出產著名的雲霧茶,遠銷海外,最風光是七十年代,茶園有馬房、餐廳、渡假屋,雖然年代久遠,但茶園故事從沒被人遺忘,因為,這是香港僅有的茶園。


教採茶炒茶 留住茶園

貝澳人陳煥池(池叔),因為馬匹買賣,七十年代認識了貝納褀,後來更協助打理茶園,晃眼接近二十年,經歷大嶼山的變遷,「附近的昂坪360,喧鬧聲不絕,但入到來茶園,與外面是兩個世界,這裏依舊保持寧靜。」

池叔口中的老貝,在大嶼山居住了五十年,至一九九六年離世,骨灰亦撒在生前住的覺蓮苑附近草坪。池叔接手打理茶園後,依然有賣雲霧茶,太太負責煮齋和碟頭粉麵飯,茶園是老貝的心血,池叔一直想把茶園做好,奈何經營困難,他說﹕「香港人工貴,不同五六十年代,請人摘茶炒茶,計算其他經營成本,茶葉要賣二百元両,怎會有人買?」加上太太肩周炎,餐廳已沒有齋菜和碟頭飯提供,池叔亦專注他的工程判頭工作,茶園處於半荒廢狀態多時。

不過,池叔近日希望把茶園活化,「打理了二十年,不想浪費,希望盡自己能力去做。」以前靠賣茶行不通,腦筋一轉,池叔將茶園的經營模式改變,打算改為教人採茶炒茶。採訪當日,池叔正帶着伙計深入茶園,着伙計清除雜草開路,積極實踐新計劃,不過,有興趣學採茶炒茶的,要多等三數個月,「因為茶園好大,要一些時間整理。」池叔笑說。

雲霧茶茶葉摘下來後可即時炒,池叔教路,炒後放置三數天,茶味清香,不「涸」喉。當日坐在茶樹旁,呷一口池叔的珍藏,心裏想,這個地方怎能不活化?


昂坪茶園

地址﹕大嶼山昂坪昂坪路

電話: 9429 5183


大嶼山物產

今期報道,一心想介紹大嶼山土產,但蒐集資料後,發覺大嶼山許多土產幾近絕迹,部分因被時代淘汰,部分是受環境污染,或人類過分取用大自然資源所致,那些歷史,現在只能在書中重溫。


香品

大嶼山的沙螺灣及新界許多地方曾廣植土沉香,製成香料,香港昔日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名「香港」。可惜現在被人大量非法砍伐,土沉香幾近消失。想多了解土沉香的故事,請留意下一期《綠色生活》。


食鹽

製鹽是香港早期重要行業,產鹽地區主要有官富場(即官方鹽場,主要在觀塘、九龍城及油尖旺)及大嶼山,大嶼山以大澳鹽田為主,1938年大澳鹽田有七十英畝,年產量近千五噸。至六十年代,居民開始往外工作,鹽業式微。


海產

大嶼山在明清時期曾稱為「大蠔山」,可見當年產蠔量豐富、龍蝦灣昔日是龍蝦出產地,沙螺灣,則盛產沙螺。而大澳是捕漁業的重要地區,以鰽白、黃花及[魚奧]魚最有名,不過[魚奧]已絕迹多年。


蝦醬

大澳著名的蝦醬以當地體形細小的銀蝦製作,四月至八月是銀蝦的盛產期,當年大面積海面都浮游着銀蝦。政府於2012年底禁止拖網漁船在本港海域捕魚,本港海域捕「銀蝦」的40呎長「梅蝦拖船」亦禁止出海網蝦,現在銀蝦多在內地取貨。


苧麻

可以編織成麻布,大嶼南的麻埔坪,昔日便是出產麻布的地方,村民會把收割來的苧麻浸在熱灰水中去除膠質成紡紗,外地工匠每逢秋收後,會帶織布機替村民織布,更會用當地種植的靛藍染布。


資料來源﹕《香港離島區風物志》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李佩雯、被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