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2-無定向學堂:從反修例看8現象,心理學和你解,人性唔止係咁

無定向學堂:從反修例看8現象,心理學和你解,人性唔止係咁
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回看持續逾半年的反修例運動,有好多現象都顯得匪夷所思。

例如為何政府拖足三個月才宣布撤回?為何警察屢遭質疑使用過度武力?

為何人們傾向相信屍體發現案是「被自殺」?為何在動盪的社會氣氛下仍然有一班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八十後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則說,這場運動的現象絕不令人驚訝,十居其九都可以套用經典心理學理論解釋,都是因為人性使然,「只是在這些如此極端的情况下,人性會被放大」。

但他提醒並不能夠以一句「人性係咁」就合理化錯誤事情,「我不贊成平庸之惡,我們都知道世界上好多穿制服的人都會虐囚,雖然人性就是這樣,但是即使你可能好容易受權力影響,也不代表你一定要這樣做」。


現象1:政府拖足三個月才撤回

理論1:沉沒成本(sunk cost)效應

˙ 人類會因為之前所付出的成本而選擇繼續投資,例如等一架遲遲未到站的巴士,就是違背理性決策的常見例子。

˙ 時間拖得愈久,沉沒成本效應的力度便可能愈強。「我不能撤回,否則我過去的堅持不就白費了?」可能便是林鄭月娥的心聲。

理論2:團體迷思(groupthink)

˙ 一個高度親密的群體,往往會因務求盡快達成共識而省去詳細討論相反論據的過程,令決策失誤。越南戰爭、水門事件都被心理學家認為是團體迷思造成禍害的典型例子。

˙ 這些團體通常比較封閉,並不需要直接向外人交代決定,而且團體中有極強勢的獨裁領袖。

˙ 行政會議正正符合上述兩個特點,因此林鄭月娥和行會就是否應撤回修訂的決定上,可能受到團體迷思影響。


現象2:市民相信「被自殺」

理論:可得性捷徑(availability heuristics)

˙ 簡單根據對事件已有的信息,特別受顯著和容易入腦的資訊影響,來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尋找其他客觀證據,理論可用於解釋為何人們會特別害怕投資和坐飛機。

˙ 最近的自殺及屍體發現新聞令人產生負面情緒,這些新聞非常顯著及讓人印象深刻。加上香港市民對政府和警察極不信任,讓大腦系統傾向認定它們是與反修例運動有關。

現象3:警察之暴

理論1:米爾格倫實驗:權力服從研究 (Stanley 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

˙ 人類在權威下會盲目服從。
˙ 實驗欺騙參加者這是一個測試賞罰制度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如果學生答錯問題,就要用電擊懲罰。結果有65%參加者依從實驗研究員指示,將電壓推到最高,即使參加者為此感到非常難受。

˙ 「要留意的是這個實驗於1960年代進行(即二戰後約20年),當時沒有太多保障人權的思維,人們比較聽話。實驗令人震驚的地方是為了研究為何在納粹時代,人們明知行為錯誤都會服從希特勒,結果顯示服從是可以具破壞性。」

理論2: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 所有人都有可能受環境影響,令自己快速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 實驗在模擬監獄進行,24名學生分別扮演囚犯和獄警。隨着時間推移,獄警行為慢慢因環境,以及被賦予的權力而變得激烈(aggressive),開始折磨囚犯。

˙ 「如果你不想因權力誘惑而成為一個惡魔的話,最直截了當的方法是不要接觸權力、避免穿上那套制服。」

註:不少媒體將這種現象稱為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是基於實驗研究員Philip Zimbardo將實驗結果寫成《路西法效應》一書 ,基本上不是一個心理學詞彙。

現象4:蒙面、無警員編號 令行為更放肆

理論: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

˙ 當身分被模糊了,人類的自我道德約束力亦會不自覺地減弱。

˙ 在香港,紀律部隊講求絕對服從,「消除多元化便於管理,其實警隊收得這班人,都有一些特質是警隊喜歡的,這些特質亦令他們傾向成為這樣(絕對服從)的人」。

˙ 一切心理學理論其實同時可應用在藍黃絲身上,例如藍絲亦可用此理論支持反蒙面法,因為蒙面的示威者行為亦同樣有可能兇狠些。


現象5:警察與示威者 都覺得為正義而戰

理論:鏡像感知(mirror image perception)

˙ 每個人(尤其在衝突中)都覺得自己站在道理的一方、為理念而奮戰,敵對陣營才是阻撓和平的始作俑者。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觀察到,蘇聯和美國人民互相指摘對方才是獨裁者。


現象6:不割席、不分化

理論:從眾行為(conformity)
˙ Solomon Asch找來7人參加實驗,但只有一個是參加者,其餘都是媒人。實驗要求參加者挑選長度相同的直線,結果顯示37%參加者會抵受不了群組壓力而跟隨別人選擇錯的答案。

˙ 在這場運動中,黃絲可能試過不同意示威者行為,卻選擇不分化不割席;藍絲亦可能試過對政權暴力視而不見。


現象7:仍然有人政治冷感

理論1: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 人類的行為都經過權衡利弊。
˙ 人們覺得上街抗議太浪費時間,暴力抗爭將未來前途作為賭注,又覺得政治離自己生活遙遠。經過權衡利弊後,感知上的成本效用太多,讓部分人不傾向參與社會運動。

理論2:社會惰化理論(social loafing theory)

˙ 自由騎士(free rider)是這個理論下的結果,在眾人一起追求目標時,責任感會分散。

˙ 法國學者Max Ringelmann做過的拔河測試中,發現隨着人數遞增,參與者的平均握力和可拉重量反而遞減。


現象8:藍黃愈來愈極端

理論1:刻板印象思維(stereotypical thinking)

˙ 人們會基於一個人的群組身分判定 對方的性格或行為特徵。

˙ 「人一藍,腦便殘」、黃絲等於年輕人、學歷高等等都是刻板印象。但事實上,不少年老一輩屬於黃絲陣營,如參與「守護孩子行動」的長者。

理論2: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人類傾向只接收自己相信,又或是能夠強化自己思想的信息;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信息,都傾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每天打開社交媒體接收到的大量資訊,基本上與你的意見是一致,這種一致性會進一步強化本來的固有立場,造成經常提及的同溫層效應或圍爐取暖。

理論3: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 人類傾向把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個人特質因素;同時傾向把他人的成功,歸因於一些外在和不可控制的因素。

˙ 老一輩說年輕人不能吃苦,所以賺不了錢,現在出來示威是發窮惡和收了錢,將年輕人在經濟上的弱勢,歸因於個人特質之上。年輕人亦常嘲笑上一輩只懂賺錢,學歷不高,忽略一些比錢更重要的價值,顯示年輕人亦同樣拿着自己的優勢如學歷、國際視野、價值觀念等貶低老一輩。


點解會咁?關乎人類存亡!

雖然以上三種理論思維模式都是極不理性和不準確,屬於心理學上稱為System 1思考模式,即只依靠大腦的思維捷徑(mental shortcuts/ heuristics)而決策,與運用精密邏輯推理的System 2不同。但System 1思考模式能為大腦運作節省能量,是對人類生存有用的特性,所以能遺傳下來。

「Stereotype令我們可以很快分辨敵我,好高速和automatic(自動化),否則要用大量的腦能量去控制自己不被第一印象影響,但大腦和身體都不想我們這樣做,因為太攰了。」確認偏誤令人類在森林看到獅子後迅速選擇走為上着。此外,自利性偏誤這種抬高自己及貶低他人的心態,同樣具有演化功用,它能提高自己的自尊感,讓我們在心理狀態上顯得較有優勢。


用多點高階思維就好?

System 2不必然比System 1優勝,「心理學只會說人類有兩個思維模式,分為高階和低階,但不會說用多點高階思維就好,因為決策會好慢,好與壞只是主觀思想」。重點在於平衡,在適當時間運用高級思考控制低級思考,「例如當追逐夢想的時候,會面對好多障礙;例如個人好懶,不願意這麼早起牀等,而你為何控制到自己?就是因為宏大的願景」。

不願露面的Dr. Lo在去年9月成立Lo's Psychology社交媒體平台,其後三個心理學系學生加入參與寫作。團隊期望傳播正確和有科學根據的心理學知識、糾正公眾對心理學誤解、推廣正面思維。IG專頁現時有1.5萬個追蹤者。

《社運心理學》
作者:Lo's Psychology
售價:$118
詳情:bit.ly/2Z17tmC

文//彭麗芳
圖 // 資料圖片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