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2-星期日文學‧書寫兒子的艱難——董啟章《命子》的中年感

星期日文學‧書寫兒子的艱難——董啟章《命子》的中年感
2019年12月22日


董啟章近照(黃念欣提供)

【明報專訊】「中年」通常是一個小說家創作力達到高峰的時期,但說到小說家的「中年感」,則稍有不同:在作品中,小說家有意或無意呈現其中年心態,這往往意味着小說家正為其生命和創作走向晚年作好準備。董啟章近幾部長篇小說的「中年感」很強,經過了「精神史三部曲」(《心》、《神》和《愛妻》)的連續創作,董啟章的「中年感」在下列幾方面愈加明顯了:放棄了「自然史三部曲」這類超巨廈式創作宏圖,作品主題和規模都更輕省;更直接處理他身為一個中年小說家的種種心理狀態,「精神史三部曲」很多內容都是描述男主角(董啟章的自我指涉)身體和心理的緩慢衰老過程;他也愈來愈多把自己身為丈夫和父親的現實角色呈現於小說裏,而逐漸把諸如憂鬱文學家、獨裁的作者,或自我質疑的青年導師這類內向的自我形象,撤離於小說世界之外。而《命子》,則是董啟章更直面其「中年」的一次創作:寫一個父親怎樣寫他的兒子。

「兒子」的主題早在「精神史三部曲」中已經出現,卻被董啟章投閒置散,以「缺席」的方式存放於小說世界裏。《心》和《神》的主角皆有兒子,但小說中總是描述他經常不在場;而《愛妻》則直接寫主角夫婦膝下猶虛,又處處暗示「無子」一節乃是跟夫婦情慾關係有關——這恰恰又是小說主題之一。到了《命子》,兒子終於在董啟章的小說中昂然出場,而且出場得相當坦率而不矯飾。第一章「命子:果」是董啟章整個創作生涯中極為罕見的一章,當中以直白的語氣,寫出了他與巴膠(巴士迷)兒子果的日常相處,淡然而有趣的生活小事,還有因果的偏執而造成的種種父子衝突等,讀起來,連一絲小說氣息都沒有,儼然就是董啟章本人對他跟兒子董新果的生活記事。


作家父親寫兒子顧慮多

為什麼要這樣寫果?在《愛妻》中,董啟章全方位地寫他與妻子黃念欣的關係,卻以他擅佈的後設筆法,將這主題套入一個處處指涉又故作虛構的科幻故事之中。但《命子》卻反其道而行,幾乎是原樣直出地把現實中的兒子寫出來,董啟章甚至提到,他是徵得兒子同意才發表的。「命子」一詞來自陶潛,原意是指父命子,但此處則是絕對的顛覆:那甚至不只是董啟章所說的「父親無法命令兒子」,而是更激進的「兒子命令父親」——這當然不是說董啟章的兒子命令父親怎樣寫自己,而是說,相對於董啟章寫妻子的游刃自如,「命子:果」的寫作處處受制於父子兩人現實生活中的關係,其中最感困擾的,是董啟章對兒子不愛讀書不喜文學頗有微言,卻又無可奈何。子承父業的期望是如此殷切,又如此不切實際,因而引出一個自我巨大的小說家父親的挫敗感:董啟章無法像控制小說角色一樣控制兒子,連書寫兒子都只能老老實實地寫。

假若將「命子:果」當成長篇散文來讀,確是笑中有淚,感人肺腑。偏偏董啟章將之放在小說《命子》的第一章,並以後兩章與之對照抗衡,這是他身為父親與身為小說家兩種意志之間的角力表現。身為父親,他理應,也樂意用質樸之言記下兒子的種種,以及自己跟兒子相處的愛恨與矛盾;但當小說家自我(即過去霸道的「獨裁者」)介入這個父親身分時,即呈現出一種關於「書寫兒子」的多重性:父親希望書寫兒子,但兒子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並不符合父親的理想,而父親卻分明知道,勉強要兒子「繼承父親」甚至「成為另一個父親」,並不符合教養之道和現實,這時小說家父親即蠢蠢欲動,硬要反客為主,以「虛構」之名重寫另一個「理想」或「可能」的兒子。

這種心態,正是董啟章在「精神史三部曲」中未及處理的「中年(男人)」心態。


生育和創造的分別

「命子:果」的尾聲結束得相當動人:董啟章虛構了自己的一封遺書,但在高低跌宕的思潮之後,他還是悄悄準備了一架兒子心愛的巴士模型。但此後《命子》才開始捲入小說家「書寫兒子」的思想實驗裏。實驗是這樣的:董啟章要另起爐灶,寫一個他的「理想兒子」——花,不過似乎是因為某種「對現實兒子不住」的潛在情結,他要為「創造兒子」先設下理論基礎,是故才會在第二部寫了一個「笛卡兒的女兒」故事。當中更牽涉到一個很古典的存有論問題:靈魂是否存在?

其哲學理路是這樣的:「生兒子」跟「創造兒子」是不同的,「生兒子」只是一個生物性的過程,父親並沒有能力控制兒子的性格和意識。換一個說法,父親沒有「創造」兒子的靈魂,靈魂仍是先驗性的——我們姑且說是由「神」來創造吧。然而,對一個充滿創造欲望的父親來說,「創造兒子」是何其吸引的事情啊,但要完成這一壯舉,就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靈魂能否被創造?或用另一說法:若人能「創造」人,是否代表靈魂存在,或不存在?

這是董啟章在《愛妻》中觸及過的形而上問題。《愛妻》提出了一個名為「葉靈鳳機器」的構想:僅用作家留下來的全部文字作品,能否複製出作家本人的意識呢?而《命子》則是借一則哲學史花邊展開討論。據說哲學家笛卡兒有一個早夭的私生女弗朗仙,董啟章借題發展,寫成了小說第二章「笛卡兒的女兒」。故事講述笛卡兒疑幻疑真地遇見了死去的女兒,女兒時而是死前的五歲小女孩樣子,時而瞬間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竟對父親笛卡兒的哲學體系提出質疑。笛卡兒以「我思故我在」的命題扛起理性主義哲學,但他也留下了一個身心二元論的破口: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叫松果體的部分,那可能就是靈魂的所在。但弗朗仙卻以批判的口吻指出,以松果體代指靈魂,是否意味着靈魂不過是一種生物性反應?這種機械論恰恰說明了笛卡兒是一個潛在的無神論者,那就跟笛卡兒哲學體系的另一核心結論:「上帝存在」互相矛盾了。

董啟章自然不是要寫一篇討論笛卡兒哲學的論文,「笛卡兒的女兒」裏的論點早已記載在哲學史裏。這則大可獨立成篇的故事的「結局」出人意表,甚有科幻意味:弗朗仙最後表示,她其實是笛卡兒「創造」出來的人偶(機械人?人工智能?),換言之,笛卡兒成功創造了「靈魂」,同時把「靈魂」和「上帝」取消了。


在小說中創造兒女

這則故事本身就已是一篇不俗的科幻小說,但落在《命子》「書寫兒子」的主題框架裏,則是董啟章擅長的後設再解構的寫法了。弗朗仙不再是笛卡兒所「生」的女兒,而是他「創造」的女兒,這是一個清楚不過的文學隱喻:父親「創造」兒女是可能的。相對於現實中,父親必須接受由「神」所創造的兒女(這是「命子:果」的隱藏意識),在小說世界裏,父親(小說家)可以肆意「創造」兒女。饒有趣味的是,「笛卡兒的女兒」描述的是「創造女兒」,對現實中只有兒子的董啟章來說,這已是很重手的「創造」了。而小說中亦多番描述,笛卡兒所看到的成年弗朗仙,赫然是其贊助人伊麗莎白公主的少女形象,弗朗仙認為笛卡兒是受制於自己的passion,才有這樣的幻想。笛卡兒哲學裏的passion有「情緒」的意思,但帶有被動之意,即不能受自身理智(笛卡兒的術語是action)所控制。這番論述,統統都在笛卡兒跟女兒的對話之間表達出來。

董啟章筆下的「笛卡兒的女兒」,其形象正是常見於其舊作中的「知性少女」。例如在《心》和《神》裏,都有一些比中年男主角年輕得多的知性少女角色,能洞察男主角內心焦慮,同時又是男主角的欲望對象。但這種「欲望」並非一般意義下的情慾,而是以知性(例如文學)交流為載體的欲望交流,男主角往往視少女為心靈伴侶,同時又包含着某種點到即止、中年男人對青春少艾的欲望。在笛卡兒對弗朗仙的關係上,知性層次(哲學討論)被強化,但在兩人言語之間又以passion這一笛卡兒特用概念,以描述一個父親對一個知性女兒的欲望想像。

這也揭示了董啟章對「創造兒女」的特殊文學表現:當父親身分愈加牢固地在董啟章身上扎根,昔日作為其小說主要母題的「知性少女」則被轉化為「女兒」。然而「女兒」作為「兒子」的對照物,「她」在現實上是不存在的(董啟章沒有女兒),甚至也在「兒子在現實中存在」的巨大陰影下,「女兒」也難以在小說中被書寫,而只能以在董啟章作品中罕見的抽離方式,藉笛卡兒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方能被書寫。其意思是說,既然「創造兒女」應該是自由的,小說家為什麼不乾脆為自己「創造」一個女兒,而須「創造」另一個「兒子」花呢?對董啟章來說,「書寫兒子」顯然有極大的難度,以致他要不像「命子:果」那樣直寫現實中的兒子,要不像「笛卡兒的女兒」那樣以委婉至極的方法去寫他人的女兒,萬不如在《愛妻》中寫妻子那樣綿密緊扣、神采飛揚。


書寫兒子的無力與失敗

董啟章跟兒子關係的張力,應是暗自較勁,而不如「命子:果」所直寫的那樣輕鬆。育子之艱難,不在小說文本裏,而在「書寫兒子」的艱難裏。在「笛卡兒的女兒」設下「書寫兒子」的理論基礎之後,董啟章才真正進入他「書寫兒子」的實驗,於是《命子》中便有了第三章「命子:花」。可惜的是,這一章卻是整部小說最了無生氣的一部分。此章構想了一個《黑鏡》(Black Mirror)式的科幻故事:主角夫婦意外收養了一個人工智能的reborn baby,作為原生兒子果的「弟弟」,reborn baby取名「花」,並在小說中急速成長。然後小說筆鋒一轉,旋即進入董啟章另一擅長的敘事手法:書寫體。小說虛構了花已長大成人,並以遵守《尺牘》格式的書信向父親(小說家)稟告成長狀况,但字裏行間又聲稱,這一切成長經歷,皆是由小說家父親一力創造的。

這又是董啟章慣寫的一手:後設地坦示角色是小說家「創造」出來的文學現實。然而在此之上,董啟章卻把花寫成一個恍若「董啟章Junior」的兒子:愛讀書,愛文學,文青氣而孤僻,因太愛內向的自我而難以跟戀人相處。獨立來看,這一章也是一部不俗的成長小說,小說家自剖青年時期的自我,也寫得質樸而清醒。問題是,董啟章早已有大量優秀的自剖式成長小說,而此章「命子:花」的故事被配置在《命子》「書寫兒子」的大框架裏,再與前兩章組成一個小說整體,卻表現出董啟章在「書寫兒子」上的無力感:果沒有(或不願)成為董啟章的理想兒子,董啟章在現實中無能為力,也無奈接受,因而只有訴諸小說創作。但被「創造」的兒子花赫然他本人的自我投射,而花給父親的剖白更像是一個小說家、一個文藝中年的自我對話和回憶,根本不是另一種「父子關係」的創造(更遑論是「父女關係」的創造了)。董啟章試圖「書寫兒子」,卻在「書寫(創造)父子關係」這一節上鎩羽而歸。

回說《命子》的中年感:書其實很好看,那是一個成熟男性小說家在調節現實中年男人心態後,輕鬆完成的一部誠實作品。但這也揭示了中年男性小說家董啟章更能容忍作品中的內部矛盾,也更不介意袒露他的虛弱,而不帶過多焦慮。這絕對是一個好爸爸的表現。但對讀者來說,董啟章雖寫出了優秀的散文(「命子:果」,當然還包括後附於小說的〈再後記:悼父〉一文),也交出了一部賞心悅目的中篇小說(「笛卡兒的女兒」)。但作為長篇,《命子》放在《愛妻》之後,其中疲態,實在清晰可見。

info:《命子》 / 陶淵明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日居月諸,漸免於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節錄)


文//鄧正健
編輯//關曉陽
電郵// 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