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蘋果:【野人周記】屍水海岸,思緒萬千

蘋果:【野人周記】屍水海岸,思緒萬千
2018年07月27日


鯉魚門角上巨幅岩坡斜插入海。

【野人周記】
近日看到一段來自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以柯達16mm彩色菲林拍攝的珍貴短片──香港重光後的1945年9月12日,英國航空母艦HMS Colossus經鯉魚門駛進維多利亞港。短片中鯉魚門沿岸水清沙幼的天然海岸美景,到了今天,早已蕩然無存,惟獨鯉魚門咀被削開的祼露岩場(開採中的石礦),幾乎沒多大改變。

鯉魚門開採石礦的歷史,當然不止73年,走進鯉魚門村海濱學校舊址,簡單的展覽資料會讓你知道,採石活動可追溯至晚清。清中葉以後,這一帶已有南遷的客家人聚居,現時的鯉魚門村,最早期是指三家村和阿媽灣村(今馬環村),三家村的三家分別姓曾、葉和張,多來自惠州,他們本身依靠打石為生,魔鬼山就是一塊巨大的祼露花崗岩,自然地,從晚清開始,這裏便成為盛產花崗石材的礦場,優質石材遠銷到台山、順德以至廣州,成為眾多祠堂與大宅的門柱牆面,當中最宏偉者,莫過於被譽為亞洲最大石結構教堂的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1841年香港開埠,英國人開始在中區大興土木,石材需求更大,直至1950年代,這裏仍有主要生產混凝土用的碎石的石廠,1967年後政府實施火藥管制,礦場和石廠才陸續結業。


石礦工業遺址 巨幅岩坡斜插入海

鯉魚門咀昔日輝煌的石礦工業,如今只剩下削開的岩場和廢棄建築,殘缺的石建塔樓和碼頭,像袖珍版的秦皇島老龍頭長城入海,又帶點南歐海岸風情,成為釣魚客和頹廢風攝影愛好者的勝地。將軍澳西岸的巨大岩體,營運了百多年的礦場,其實只開採了小部份,對於喜愛探索天然岩岸的朋友來說,翻過鯉魚門角後那連綿不斷的巨幅岩坡斜插入海,才是精采。沿天然海岸線以岩堆穿越、海崖攀登、岩坡橫移等形式探索的野外活動,有一個很本地的名稱,「綑邊」,從鯉魚門角到將軍澳市鎮,是一條需時三至四小時、中級以上難度的綑邊路線。

站在起點的巨幅坡板岩前,終點「維港灣畔」高樓就在眼前,卻又是如此遙不可及,橫越平滑兼陡斜的岩坡,本身已具難度,若遇雨後或夏天長期有溪水從坡頂滲落的情况,濕滑的岩面根本難以克服。岩坡過後,崖上是砵甸乍炮台的探射燈台遺蹟,軍事遺蹟愛好者多會沿山徑到訪,鮮有冒險攀海崖。坡板難關之後,岩岸形態開始多變,陡崖、海溝、淺洞、溪流、小型沙灘陸續現身。灘上出奇地沒有太多垃圾,甚至可稱「水清沙幼」;難以攀越的海崖,也有釣客設置繩索和鋼管棧道。抵達第三個沙灘後,崖上有簡陋鐵梯,頂上便是接回將軍澳墳場行人徑的隱徑。

這是九龍市區僅餘的天然岩岸,沒有官方名字,有稱鯉魚門海岸,也有稱將軍澳西岸,旅界朋友則戲稱為「思緒海岸」,聽來很文青很浪漫,其實不然,沿岸不乏入海溪流,我們卻避免觸碰,皆因源頭所在處,正是將軍澳墳場,思緒者,不過是「屍水」的諧音,教人毛骨悚然,卻真實。香港重光紀錄片中,鯉魚門海岸海豚暢游的片段,有點遙遠,懷疑是否真的曾經存在;2003年西岸公路高架大橋方案,差點令這段天然岩岸從此消失,記憶猶新。夾在油塘與將軍澳之間,看着不斷進逼的城市發展,確實教人思緒萬千。

小資料:
1.難度:★★★★☆ 無經驗者請勿冒險。濕滑天氣亦不宜。
2.時間:約三至四小時,中途無補給。
3.退出路線:砵甸乍炮台探射燈台遺蹟,但須攀陡坡。
礦場遺蹟,似長城入海,又帶點南歐海岸風情。
礦場遺蹟,似長城入海,又帶點南歐海岸風情。
 砵甸乍炮台探射燈台遺蹟。
砵甸乍炮台探射燈台遺蹟。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