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0-曾國平:美國是曙光初露還是夕陽西下?

曾國平:美國是曙光初露還是夕陽西下?

2021年7月10日

信報

美國歷史是香港中學教育一個顯眼的空白。舊制之下,讀兩年會考歷史,再讀兩年高考歷史,對歐洲由法國大革命以後到冷戰時期會略有理解,但對美國獨立戰爭及以後的發展可以一無所知。新制的歷史課程更為貼近現代,美國立國史當然也不會包括在內。

到美國讀書後,才發覺對其歷史的認識連小學水平也不如。無知得尷尬,唯有靠參觀古蹟靠讀史書惡補。最近修習的功課,是政治學者Dennis C. Rasmussen的新作Fears of a Setting Sun: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s Founders。作者兩年前的另一著作The Infidel and the Professor,將大衛休謨和亞當史密的友情故事寫得動人。這本新作同樣精彩,將枯燥的歷史文件整理成值得追看的傳記文學,以二百多頁的簡短篇幅解釋美國一眾開國元勛何以懷憂喪志。

心灰意冷理想幻滅的開國元勛

到過賓夕凡尼亞州的費城遊覽,定必在Liberty Bell前留影打卡,亦會參觀不遠處的Independence Hall。這棟不起眼的建築物,既是爭論草擬獨立宣言的場所,亦是1787年美國憲法的誕生地,很可能是美國最重要的歷史古蹟。

主持了幾年制定憲法會議的,是當時仍未正式成為第一任總統的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他坐的一張喬木椅,保存至今,遊客可以遠觀,但未必看得清楚雕刻在椅子上半個太陽的圖案。會議完結後,開國元勛之一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半開玩笑說,會議之時心情忐忑不安,時而振奮,時而憂心,看見椅子上的半個太陽,實在搞不清那到底是曙光初露還是夕陽西下。他的最後結論還是樂觀的,認為會議象徵的是太陽升起,是美國歷史的一個好開始。

富蘭克林是一眾開國元勛中最老的一個,會議完結後幾年就逝世了。比他年輕的開國元勛,例如華盛頓本人、其忠實盟友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第三任總統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全都在晚年成了悲觀主義者,為各種原因憂慮美國快將分崩離析,是一個正在末落的太陽。為什麼?

承認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讀報章美國政治新聞,在電視看專家口沬橫飛的評論,都會聽到類似論斷:兩黨意識形態之爭的bipartisanship從未如此惡劣過;人民安於逸樂對政治全無認識,只會非理性盲目選出不稱職的政客;傳媒偏頗抹黑手段愈趨嚴重,進一步撕裂本來已相當分化的社會。評論的共通點,就是今天最差,差得史無前例,而這種情緒,去年尤其明顯。

就如眼前的事物總顯得大一點清楚一點,我們都不期然地側重當今亂局,忘記了參考比照歷史經驗。無論是黨爭還是國民質素,無論是劣質傳媒還是地方分離主義,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美國跟今天比較,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華盛頓親身領教過傳媒的抹黑造假攻勢,退位後朝思暮想的,是黨派之爭如何令美國四分五裂。咸美頓的悲觀之源,則是地方政府權力太大,聯邦政府勢孤力弱,共和國合眾國的理想終會幻滅。亞當斯擔心的,則是美國國民性格太過自私,缺乏在危急關頭為大局著想的無私情懷,民主制度大有機會崩潰。本來相當樂觀的傑弗遜,晚年除了憂慮政府權力太過集中(他跟咸美頓意見從來相反,在公在私都是死對頭),亦預告南北兩地在黑奴問題上的分歧,美國難逃分解命運。

總結這些開國元勛的晚年觀點,就是「冇眼睇」,慶幸自己年事已高,不用親眼看見有份建立的新國家步向滅亡。

此書最後一位出場的開國元勛,是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意見上是極少數派,由始至終對美國這個新國家審慎樂觀。麥迪遜看法之所以較為開朗,除了因為他是眾人之中年紀最輕而且長壽,見證美國發展至1836年仍未「玩完」,亦由於其性格比較務實,接受國民就是會因意見不合而形成黨爭,接受國民就是諸多缺點並非完人,接受民主制度就是會出現各樣的問題困難。期望愈低失望愈少,不去堅持難以達到的理想,晚年的麥迪遜因此未見心緒不寧。「沒有人會因為金銀之中滲入了雜質而寧要黃銅」(No man would refuse to give brass for silver or gold, because the latter had some alloy in it),麥迪遜寫下的這句話,我認為比所有關於民主自由動人崇高的金句都來得有意思。

圖片來源: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曾國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