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0-林奕華:為什麼我要紀錄《輪流傳》的對白
林奕華:為什麼我要紀錄《輪流傳》的對白
20210710
小時候那裏知道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歷史感的養成經過。「很久很久以前」是所有童話的開場白。牆上日歷一頁一頁被撕去是電影裏的蒙太奇。一則漫畫的生命只有四格。電影畫報是一個月出刊一次。
故事,都是先發生在別人身上,直至學校有一項作業叫周記,到了外地唸書,晚餐開動前教官逐一唸出手上那扎家書收信者的名字,當中有或沒有自己。那些零星的日子,是分支的河流,積少成多,終要回到大海,匯聚成集體的記憶。
研究粵語片和港劇的意義之一,是重新認識我們的意識層由什麼組構而成。身為電視世代,廣播劇已不在我輩的影響之列,致於電影,正好碰上南北互補,黑白和彩色交替。但飛快往末來推展的電視行業,讓人見證了它可以由局部到全面的電影化。兩種媒介的模糊化,便造成日後(一夜之間!)放電影成了「播電影」,大銀幕成了「大螢幕」的「無差別」誤會。
或,不可能抑無須修正的,歷史。
因為文化的重點不在「文」,卻在「化」?
意識層有淺有深。粵語片到港劇,電影到電視,當中已有不知多少個人與群體的精神交集。《輪流傳》的作者雖然身在電視行業,精神世界卻更屬於電影,所以由他執筆的前五集,其實是一部「長片」。如果説一開始便要令這部「長片」不會支離破碎,它便只能由一支筆把故事從頭到尾寫完。它,夲來就是一個人的旅程,不過,所到之處的風景,已經一一折射在作者心上。
《輪流傳》既是粵語片,又是國語片。這個由意識主導的文化特色,到了《阿飛正傳》與《花樣年華》最大鳴大放。有趣的是,上述兩部電影所無,《輪流傳》則有的,是通過語言表現的歷史感 : 有活過某個時代,和對某個時代只是想像和投影的分別。也是有和沒有受過某個時代的語言洗禮的分別。
而語言,是潛到靈魂最深處的意識流。
林奕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