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曾國平:1798年的假新聞法
曾國平:1798年的假新聞法
2021年7月22日
1795年,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簽訂《傑伊條約》(Jay Treaty),與英國達成經貿和解協議,制止雙方再度爆發衝突。在共和黨支持者眼中,這條約等同向英國屈服,地位一度超然的華盛頓,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攻擊。當時還是新事物的大眾傳媒,為此火力全開,謠言假新聞滿天飛:原來華盛頓此人,除了老人痴呆、褻瀆宗教、拈花惹草、虧空公款、崇英戀殖、渴望封皇,更以英國間諜身份革命戰爭,本來打算變節倒戈,只是比Benedict Arnold捷足先登。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表面上是華盛頓的忠實盟友,其實是操縱華盛頓一言一行的幕後黑手,亦是他的私生子!面對這些色彩豐富的「證據」,共和黨傳媒大力支持彈劾華盛頓。
回首歷史,二百多年前政治化的假新聞,與今天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歷史學者Gordon Wood就認為十八世紀末的美國,傳媒之惡毒粗鄙和無中生有是美國歷史上的高峰。
【言論自由的根本爭議】
面對愈見兇狠的傳媒,加上法國與英國等外力威脅,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在其聯邦黨(Federalist)的催逼之下,出手整頓傳媒,尤其是共和黨掌握的傳媒。當時流行的一個講法,就是共和黨傳媒基本上已被激進法國境外勢力滲透,致力打擊聯邦黨的政權,最終目標是將法國大革命輸出到美國。1798年的《客籍法和鎮壓叛亂法案》(Alien and Sedition Acts),正是在兩黨嚴重撕裂社會矛盾下的產物。法案除了令歐洲移民成為美國公民難度大增,亦令共和黨傳媒隨時被以言入罪。只要是撰寫、印刷、表達、出版任何虛假、誹謗性、惡意的言論( false, scandalous and malicious writing or writings),藉此反對、侮辱美國政府、議會、總統,煽動大眾對其仇恨或抵抗,甚至勾結外國勢力,就會觸犯條例,被定罪者最高可被罰款二千美元和判監兩年。
這條法案突顯的,除了是黨派之爭,也是開放社會一個永恆兩難。根據Gordon Wood在其經典著作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中分析,聯邦黨人信念較傳統,認為真理只有一個,不變而且放諸四海皆準,理性和開明者皆可掌握。共和黨人則認為對政府的批評意見多元,是真是假不應由法官和陪審團判斷,就如其領袖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所說,就算是虛假、誹謗性、惡意的言論,也應容許其存在,讓其stand undisturbed as monuments of the safety with which error of opinion may be tolerated where reason is left free to combat。真理並不是有識之士和統治階層的專利,大眾亦有份參與共同追尋,只有言論自由百家爭鳴,真理才會在競爭之下得以展現。
【假新聞的需求與供應】
法案有關新聞言論的部份,壽命不長,在傑弗遜勝出總統選舉的1800年就到期作廢了。政治上雖有勝負之分,但新聞言論自由和虛假惡意煽動之間的矛盾延續至今,例如近年就先有特朗普統治期間和選舉前後的陰謀論述,再有疫情下人心惶惶謠言滿天飛的集體亢奮。傑弗遜式的言論競爭,成了支持新聞自由觀點多元的常用法律觀點,但每當社會上出現一些「出位」言論,有機會威脅到社會安全穩定,就有聲音要求政府出手干預,壓制消除這些駭人聽聞的另類說法。
讀歷史之餘,也要對經濟學也點了解。經濟學者Matthew Gentzkow和Jesse M. Shapiro一篇題為Competition and Truth in the Market for News的普及文章,強調要從供求兩方面分析問題。從供應角度看,傑弗遜的看法是對的,愈多傳媒參與其中,愈多觀點得以共存,的確可以抵銷個別偏見的影響力,而競爭激烈之下,傳媒亦會被迫更認真有效率地搜集資料。只是從需求角度看,答案就沒有那麼清楚了。大眾只想聽某種意見,大眾只想得到一種結論,大眾只同情一個立場,傳媒百花齊放的結果,可以是各自努力投其所好,製造甚至偽造大眾最想接收的「訊息」,維持或助長各種偏見,提供各式其式的精神鴉片。這種需求帶動的「新聞言論」,只要隨便到社交媒體瀏覽,聽聽一眾意見領袖的高論,就可以找到眾多例子了。
競爭結果未必美好,卻不足以成為政府立法干預的理由。一來法例容易像《客籍法和鎮壓叛亂法案》一樣成為打壓政敵的工具,二來現實中供求因素未必可以分得清楚,笨拙的法例難免將新聞自由的好處也一拚剷除。
傳媒間或被濫用,言論不時過火偏激,在現實局限下往往是最理想的均衡狀態,就如行事通情達理的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所說:Some degree of abus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roper use of every thing; and in no instance is this more true, than in that of the press … it is better to leave a few of its noxious branches to their luxuriant growth, than, by pruning them away, to injure the vigor of those yielding the proper fruits。水清則無魚,此之謂也。
曾國平
(圖片來源:firstamendmentwatch.org。這是Benjamin Franklin之孫Benjamin Franklin Bache創辦的Philadelphia Aurora,是當時一份惹火/過火的反聯邦黨報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