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20241124-教堂播《破‧地獄》 神父不拒異教「接地氣」

教堂播《破‧地獄》 神父不拒異教「接地氣」 2024年11月24日星期日 圖3之1 - 如果事前不知圖中人是神父羅國輝,你可能會以為這個開口埋口「破 . . . . . . (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今日下午,或許正是你讀到這篇報道的時候,聖母聖衣堂正在舉辦《破‧地獄》電影欣賞活動,場場放映均爆滿。基督宗教教堂放映道教主題電影,做法破格——教徒不是應該避免接觸「拜偶像」嗎?教堂主任司鐸、天主教香港教區神父羅國輝卻說「完全沒有問題」,他會跟400多個信眾或公眾人士,在這裏破除心中「地獄」,沒任何避忌。 羅國輝:探討「真相」可互通 金光十字架旁、光環狀天花下,聖母聖衣堂正播放以香港殯儀業和道教喪禮科儀法事「破地獄」為題材、探討生死議題的電影《破‧地獄》。這間天主教教堂位於灣仔星街,主任司鐸羅國輝說,他不介意電影中異教元素,「是什麼宗教的儀式沒所謂,如果探討的是『真相』,大家可以互通」。 羅國輝是香港天主教禮儀泰斗,在羅馬安瑟默禮儀學院進修過,曾任多年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主席。他說禮儀的關鍵是「人跟人的相處」,他不信道教,但「要尊重、理解他人」,不能因為意見不同,就當對方是仇敵,避開、攻擊甚至打壓對方,「這不是真相」。 「沒有人質疑你嗎?」記者問。 「沒有!在我面前不敢講啩。」羅國輝回答後笑出來。 網上倒是有些批評聲音:「聖母聖衣堂推介道教幽科儀軌供信眾娛樂監院有否向西方教皇禀告取得批文?」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在YouTube分享看《破‧地獄》的感受,有人留言問「天主教主教wo,破‧地獄又有你份?」「 之後會唔會跟印度教攪埋一齊?仲有回教呀,撒旦教做埋親戚?釋迦牟尼佛聽到,都唔知你講乜膠?」亦有網民指《破‧地獄》是「靈界電影」,籲信徒不要接觸。 這些教派之別,羅國輝一概少理。早在十多年前,他已在萬聖節——傳統教會的禁忌節日,辦過變裝晚會。疫情後,他又在教堂連連包場看四字電影;聖母聖衣堂秘書林家寶說,第一齣是聚焦法律與正義思辨的《正義迴廊》,後有關於記者揭露殘疾院舍虐待事件的《白日之下》、反思學童自殺的《年少日記》,近月還有《公開試當真》。不過,包場看《破‧地獄》,連電影發行商英皇電影的職員也嚇一跳。 直面生命 「沒事不可在教會談」 「你知不知道成個香港都變了。」羅國輝說。「你想想,香港社會仍然有一批人那麼有心,拍電影講這些議題,不是無的放矢、無病呻吟,是真正面

20241109-曾國平:天才米爾的視野

曾國平:天才米爾的視野 20241109 信報 在米爾(John Stuart Mill)的鉅著《政治經濟學原理》裡,有這句令人眼前一亮的話:「只有落後國家仍然視增加生產為重要目標:在最先進國家,更好分配才是經濟需要」(It is only in the backward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at increased production is still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ose most advanced, what is economically needed is a better distribution)。不再追逐GDP,不再營營役役,轉而努力去作更好的資源分配,追求其他更崇高的理想。這句說話,除了左翼組織、環保組織合用,經濟學者也可以借來反思資本主義對增長的盲目崇拜,以示自己思想進步。 這不時被引用的金句,看似充滿跨越時代的智慧,但當我們了解其前文後理、考慮到歷史的距離,就會發現米爾其實是太有自信,判斷錯得離譜。 【人口壓力是進步的障礙】 本來鏗鏘有力、正氣凜然的句子,原來是斷章取義,還有後面常被斬掉的一句:「一個不可或缺的方法是對人口加強限制」(of which one indispensable means is a stricter restraint on population)。深受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論》影響的米爾(有一說指,沒有米爾的推廣,馬爾薩斯其人其學說早已被遺忘),認為人口增長是拖累普羅大眾生活質素的元凶。在古典經濟學的世界,人類常被形容成繁殖機器,每當收入有實質增長,不會利用來改善衣食住行,反而忙於交配為自己增加負擔,令生活質素打回原形。 金句出自的章節,討論的是古典經濟學「靜止狀態」(stationary state)的概念:當科技發展已到盡頭,當資本充裕利潤近乎零,若果人口繼續增長,需要愈來愈多的土地,大眾生活不會變好,只會令地主賺更多的租值。若果大眾積極節育,無論是馬爾薩斯建議的遲婚,還是馬爾薩斯不能接受的避孕,大眾的生活質素就可以提升,不用被生養眾多拉下來,甚至可以工作愈做愈少,減低心理和生理壓力。米爾提倡的「更好分配」,就是在遺產稅的基礎上(以阻撓地主把財力權力一代傳一代),再減低人口增長速度。這種「更好分配」,跟今天

20241011-余光中:母難日

余光中:母難日 余光中膾炙人口的〈母難日〉,三題之一今生今世寫到: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盪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20241023-梁家權:一元一件非神話

梁家權:一元一件非神話 2024年10月23日 《信報》食家廣場 早猜到下一句必然是「食唔食得㗎」!告訴5個人煎釀三寶只賣一元一件,果然全部都認定劣食無疑。坦白說,第一眼看到店前大大塊紙皮手寫「一元一件」,雖沒有「食唔食得㗎」的疑問,但心中戚戚然:「社會經濟差到咁,賤物鬥窮人?」 事緣年輕導演選定4家賣煎釀三寶的小店比併,其中一家在葵涌光輝圍,抵達之時正值下班時間,店外一條人龍。街坊出手「闊綽」,在旁觀察最少20元起跳堆滿一大盒,自己只買十多元顯得十分寒酸。純粹試味,多賣實屬浪費。 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究竟「一元一件」是哪三寶?這一問露底了。阿姐笑:「未幫襯過呀?呢,呢度,1蚊件。」她用手中的大鋼拑在攤檔前一掃,意思明顯不過:「全部呀!」只見不斷從店內捧出來的煎釀有尖椒、辣椒、豆腐、矮瓜、紅腸、魚蛋……煎釀的基本盤有齊,而且反映貨如輪轉,都是「鮮炸」出爐。 現在的所謂煎釀三寶,有釀之名而無煎之實,何來時間和工夫慢火煎的,全部是油泡成事。小時候放學回家,途經豉油街其中一個誘惑就是賣煎釀的車仔檔,身無分文,只能在檔前企定定睇小販的工夫。當年煎釀小販都用闊大的淺平鍋,鍋中間火力較大及較深,也僅載一兩吋高的油,釀好的辣椒、豆腐、矮瓜先放最外圍慢煎,似乎是煎熟「魚肉」才推到中間泡滾油,讓辣椒泡熟,使豆腐泡香,唯有魚蓉唧成魚蛋才直接落油鍋之中泡熟,那個年代是名副其實的煎釀。如今,全部推落油鑊泡熟,一字既之曰:「快!」 把煎釀的「魚肉」加上引號,是因為現實中街邊檔用百分百魚肉的少之又少,幾十年前也沒有,何況今天!旺角登打士街有一店似用了鯪魚,但顯然不只是用魚肉咁犯本。至於釀,其實很講手藝,小販不可能像家庭主婦在辣椒和豆腐上先撲生粉,讓魚肉黏得更實,於是常見到甩漏,又或者一件多餡一件似有還無。 光輝圍這檔「合發小食」,餡釀得很牢但很薄,餡料味道跟旺區20元5件的不相伯仲,一元一件絕對不失睇頭,除了矮瓜稍薄,其他件頭算正常,難怪有街坊說:「買廿蚊,當豆腐、青椒、矮瓜做餸都抵!真係好多人廿蚊卅蚊咁買返屋企開飯。」以吃豆腐、青椒、矮瓜計,味道真實,性價比第一。 梁家權

20241017-宋恩榮:「識變、應變、求變」: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宋恩榮:「識變、應變、求變」: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明報文章】本文見報之日,施政報告已於星期三發表。不過因筆者需在星期二交稿,是以無法評價施政報告中有關改革的篇章。幸好本文目的並非爭取即時評論的soundbite,而是用較高層次及較宏觀角度,從古今中外的改革經驗探討改革成敗規律,從而尋找香港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本文是「從『50年不變』到『識變、應變、求變』」系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本系列第一部(刊2024年9月5日)分析了改革的背景,說明香港社會精英及大眾過去長期以「50年不變」的價值觀及標準衡量新發展,結果是助長了社會的惰性,香港發展由是失速甚至停滯。第二部(刊2024年9月26日)分析了改革為何總會面對難以克服的阻力;為何許多對大眾有益的改革,往往因特殊利益的小眾團體反對而胎死腹中。第三部則深入探討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香港歷任特首中,首任特首董建華是最接近改革型的特首。他當時面對的政治困難(如何實踐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及應付層出不窮的經濟危機),與今天環境有不少相似之處。他當年提出的多項改革,正正是今天香港需要推行的改革。其成敗經驗值得我們重視。 董建華——改革型特首的悲歌 董建華的改革涵蓋領域十分廣闊,包括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加強政制問責性;推動公務員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大削公務員編制、以公積金取代長俸、減薪等);成立高層次的策略發展委員會訂立長遠發展策略,並把香港定位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取代過往殖民政府無長遠目標及策略的放任自流;推行土地房屋改革(特別是「八萬五」政策),應對樓價高及上樓難的「深層矛盾」。 此外,他更大力發展高科技,希望香港能擺脫長期過度依賴傳統產業(金融、貿易、旅遊)的困局,措施包括建立科學園、數碼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大型科研基建;同時成立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校長田長霖帶領的創新科技委員會,規劃創科發展藍圖,措施包括撥款50億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成立創新科技署等。最後,董建華在教育改革方面也動了大手術,措施包括加強幼兒教學、改革中小學(轉全日制、實行6年中學教育、打破傳統文理分科、推行校本管理)、大學「三改四」、建立副學士課程、加強師資培訓等。 從廿多年後的今天來看,在歷任特首中,董建華在土地房屋及創新科技兩方面的改革着力最多,可是兩者現時依然是香港痛點。董的改革未竟

20241017-素黑:做人沒有苦澀可以嗎?將痛苦轉化為智慧及力量,讓自己更堅強

素黑:做人沒有苦澀可以嗎?將痛苦轉化為智慧及力量,讓自己更堅強 2024-10-17 我在新城電台逢星期三晚八點,主持一個節目,談人生,談自愛,偶爾會回覆聽眾的來信。收過一位聽眾留言給我,問我為何總是無法放下對她很差的男人,把自己害得很痛苦。「把自己害得很痛苦」這句話,才是精髓。到底是誰把她害得那麼痛苦呢?表面上,是那個男人,其實她自己才是元兇,因為她捨不得放開痛苦。 我只能說,只是因為她未曾真正痛過。她的痛苦,不過是執著於自己所製造的遺憾和不甘心。她的痛,源於被重複出現的負面記憶吞食,令她除了一心想著自己有多痛外,還麻木了其他情感。假如她感受過真正的痛,她會盡最大的努力,令那個痛不再回來,因為那種痛,是身心都承受不了的,絕對不是因為她以為的愛。 被人傷害過後,一般人通常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從此放棄,不再相信愛,這是選擇了退縮的後果。第二種,是會幻想自己很不幸,覺得自己被上天遺棄了,負心的、做錯的只是對方。原來是他/她自編自導自演著悲劇主角,活在「不幸」之中。 但這不是真正的痛苦,只是自己選擇了自虐。 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痛苦的人對一個出家人說:「我無法放下一些人和事。」出家人說:「沒有甚麼是放不下的。」痛苦的人說:「但我偏偏就是放不下啊。」出家人於是叫他拿著一個玻璃杯,然後在裡面倒滾水,直到水滿溢出來。痛苦的人燙到手了,很痛,馬上鬆開手。出家人便說:「瞧,沒有甚麼是無法放下的。你真的痛了,自然會放下。」 這個故事很真實,準確地提醒了我們甚麼才是真正的痛。 你可能會說,身體的痛是我們無法忍受的,是人的本能反應。但心痛,卻不能靠縮手來避過或停止啊! 好吧,那我換一個角度和說法吧。痛苦的感覺可以是生理性的,同樣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情緒能量,只要你想調校它,便有方法消除和放開,這是你的「選擇」。你未必在痛苦出現時可以馬上停止它,但是你可以透過認識它和調校心態來令痛苦變輕,甚至消失。 又譬如當你傷心,你不嘗試停止它的話,就會像意外流血時你不管它,讓它繼續流,沒有去止血一樣,到最後你死了,死因到底是流血不止,還是你刻意「自殺」呢? 大部份痛苦的延續,都是我們縱容的結果。我們只是沒有選擇轉移傷痛的能量,不管它,甚至縱容它不斷地重複和加強罷了。 我常說,當你執著了痛苦,你便失去了自由。成熟的人,是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的。 有一個詞叫「吃苦」。你可能會埋怨吃過太多苦,但我只想說,你還

20241013-胡波母親楚延華回應全文

胡波母親 楚延華 回應 全文 20241013 王小帥先生: 今天是胡波的七周年忌日。胡波的爸爸癱在床上,全靠我一個人忙活,本無力說話。胡波的朋友轉來王小帥先生的公關長文,我有話不得不說。 1、 胡波在您這樣一位大導演的監製下,拍攝了一部有多家公司投資的電影,不僅自己分文未取,還不得不在您的逼迫下,請同學免費擔任主創,不斷壓縮拍攝時間。您是投資人和監製,拿著巨額監製費,您的公司在主控這部電影。請問,誰在榨取剩餘價值?如果您不是資本家,誰是資本家? 2、 您說胡波「習慣在一個連窗戶都沒有的小黑屋寫作。」恐怕您在自己的電影裡,都沒有寫出過如此精彩的人物。據我所知,我的兒子從小到大都沒有住過這樣的房間,北京電影學院也沒有這樣的房間。死無對證,請問您的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 3、 您和您的冬春影業剝奪了胡波的導演署名權,並索要巨額賠償,這件事發生在2017年,有律師函和微信對話為證。胡波正是在您的威脅之下走向死亡的。您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忘了嗎? 4、 在《大象席地而坐》開拍前,為什麼很多工作人員和演員都遲遲沒有確定?難道不是因為您和您的公司不願意拿出起碼的酬勞和誠意嗎?您指望一個青年導演自己找來免費的資源嗎?那資本家和監製要做什麼呢? 5、 您的公關公司似乎忘了寫第5條。 6、 我反覆看過胡波所有的微信聊天記錄。胡波困惑的不是拍攝經費少,而是前期、中期、後期的經費都少,而且少得可笑。編劇、導演、剪輯全是胡波,這些都已經免費了,您還逼他找免費的攝影、免費的美術、免費的演員、免費的作曲和免費的一切。也許您確實沒有克扣經費,而是保留了200萬「不可預知」的監製費。胡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一部大導演監製的作品,一部正規的、專業的製作,一部投資數百萬的院線電影,非要用學生作業的方式拍攝?那麼投資的意義何在? 7、 您生怕胡波拍成的那個版本,您認為「這不應該叫剪接」的那個版本,您逼著胡波剪短的那個版本,恰恰就是後來入圍柏林、登頂金馬的那個4小時版本,也就是侯孝賢、貝拉.塔爾、廖慶松和無數觀眾喜歡的那個版本。《大象》之所以成為《大象》,就是因為胡波的愚和您的瞎。瞎就罷了,還不承認,那就是白瞎了。 另外,您不能既否認自己是資本家,又要強調電影的投資屬性,既要演伯樂,又要簽霸王條款,既要什麼都免費,還要巨額賠償。當然,您是王小帥。您既要王,又要小帥。您有權這麼做。其實,我也覺得胡波做錯了。

20230311-何清漣: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中國威脅」VS「和平崛起」(二之二)

何清漣: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中國威脅」VS「和平崛起」(二之二) 2023年03月11日 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是「在沒有力量的時候收起利爪與尖牙,有力量的時候再露出來」。(美聯社) 3月6日,在北京全國兩會期間看望政協部分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罕見地公開指名稱在過去五年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過去五年是指從2019年3月下旬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華貿易戰至今。但是,美國國內對華政策開始發生分歧應該早在18年前,標誌性事件是2005年1月,美國兩大地緣戰略家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與米塞斯·海默(John Joseph Mearsheimer)接受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邀請,在該基金會的刊物《外交政策》上討論中國是否「和平崛起」這個問題,如今終於走到了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 討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背景 中國2001年加入WTO,當年GDP總值為1,339億美元,此後幾年增長非常迅速,到2004年,中國GDP總量高達19,317億美元,占全球當年GDP總量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躍升世界前十大的第六位。隨著GDP總量的迅速上升,中國在2003年博鼇亞洲論壇、第30屆世界高峰年會、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亞區域合作與中美關係高層研討會等國際會議上,開始發表中國和平崛起發展新道路的講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曆鄧、江、胡三朝而不倒的「理論常青樹」鄭必堅的演講,他的演講最終稿就是美國《外交事務》2005年9/10月合刊上發表《中國的和平崛起至大國地位》(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此後數年間,鄭必堅成了國際社會閃亮的中國理論明星,在各種國際會議及外媒採訪中,他多次重申,中國的和平崛起僅僅是一個解決中國內部問題的「中國夢」;中國夢不同於美國夢、歐洲夢,也不同于蘇聯夢,中國只出口電腦,不出口革命。鄭必堅不斷強調的一點是,中國無意挑戰或推翻現行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 與「中國和平崛起」相伴隨的是對鄧小平「韜光養晦」謀略的理解,中國研究專家開始討論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一種翻譯被公認比較傳神,那就是「在沒有力量的時候收起利爪與尖牙,有力量的時候再露出來」。對「韜光養晦」的這種理

20230310-何清漣:中國,美國「歐亞大棋盤」上曾經的盟友——重讀布里辛斯基的《大棋局》(二之一)

何清漣:中國,美國「歐亞大棋盤」上曾經的盟友——重讀布里辛斯基的《大棋局》(二之一) 2023年03月10日 07:00:00 布里辛斯基當時認為美國一定要極力避免中、俄、伊結成大聯盟的情況,因為這對美國霸權是最大的潛在危險。(美聯社) 2月28日,美國兩大針對中國的動作再度引發關注,一件是美國駐中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NBC採訪中表示,華盛頓並沒有尋求與北京的對抗,而是需要中國認可美國在某些區域的領導:「中國必須接受美國是亞洲的領導者……華盛頓並不尋求與北京對抗,但美國在某些領域的領導地位需要得到承認。」同日,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 舉行了首次公開聽證會,該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在開場白中為美中之間未來的戰略競爭定了調,「這是關乎21世紀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的存亡鬥爭,最基本的自由正面臨威脅」。 歐亞地區領導權是美國地緣政治的重中之重 推特中文圈對中國特別委員會對中美關係的定調並不吃驚,但部分推主對美駐華大使要求中國認可美國在一些區域的領導權有點吃驚,因為他們記得「軟實力」是影響他國或者他國人民自動追隨的能力,不是要求或者挾制得來的。 伯恩斯大使這個要求其實並非他一廂情願的念想,而是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歐亞地緣政治的核心戰略,由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28年3月28日-2017年5月26日)提出。布里辛斯基曾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是美國20世紀後30年的三位國際戰略大師之一,如果說亨廷頓是框架構建師,季辛吉的功勞在於提出聯中制蘇從而讓美國兵不血刃地贏得冷戰,那麼布林津斯基的功勞就是在冷戰結之後,因應全球化局勢,提出了美國通過地緣政治謀求歐亞地區的領導地位,進而控制全球的構想。他的《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1997)是冷戰結束後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在引言中,布氏稱:制定一項全面和完整的歐亞大陸地緣戰略是該書的目的。他分析了冷戰後的國際局勢及歐亞地區的權力真空,擘劃了美國在冷戰後在世界範圍內應該如何謀求並實現本國的戰略利益。其中就包括中歐局勢、中東局勢、中國崛起的發展和走向等,該書極

2024-10-11-天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用詩意翩翩寫人性殘忍

天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用詩意翩翩寫人性殘忍 20241011 南韓女作家韓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女性,她啟發了南韓文壇,挑戰「顧面子」文化,每當有外力要她噤聲,「她以更堅強、更無畏的作品回應」。 韓江-諾貝爾文學獎-素食者-文學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編譯 張詠晴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4-10-11 南韓作家韓江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女作家。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瑪律姆(Mats Malm)代表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指出, 韓江字裡行間充滿詩意,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活的脆弱。 以一種既富有詩意又令人心痛的文學風格,記下了殘酷,尤其是對女性的殘酷。 有人說,韓江是「韓國卡夫卡」。但她的變形不是巨型蟲子,而是植物。短篇故事《植物妻子》(The Fruit of My Woman,暫譯)想像已婚女子成為室內植物。 顛覆性作品《素食者》出版於2007年,翻譯成英文後,於2016年贏得國際曼布克獎,作品描述沮喪的家庭主婦突然成為素食主義者,接著又完全斷食,渴望化身為樹,倚賴陽光存活。 伊朗小說家哈克波爾 (Porochista Khakpour)為《素食者》寫書評時提到,韓江的創新風格在南韓備受肯定。 53歲韓江的獲獎是個驚喜,根據博弈網站,獎項公佈前,外界更看好中國71歲先鋒派作家殘雪。 韓江作品《We Do Not Part》的共同翻譯阿尼亞·莫里斯(Paige Aniyah Morris)則表示,韓江突破性的作品,重塑了南韓文學格局。 阿尼亞·莫里斯說,「韓江的作品啟發了韓國作家更敢於觸碰重要的主題。韓江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審查和保全面子的文化。每逢有外力要她噤聲,她依然突破重圍,以更堅強、更加無畏的作品回應」。 韓江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1970年,出生於南韓光州,她的父親也是小說家。家庭物資缺乏,經常搬家。韓江2016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成長過程中的流離失所,對一個小孩來說,實在大到難以負荷,「但我還好,因為我總是有許多書籍圍繞」。 9歲時,一家人搬遷首爾,幾個月後,光州事件爆發,政府軍隊朝民主示威群眾開火,導致數百人身亡。韓江說,這起事件讓她理解人類可以有多暴力,而這道陰影也不時投射在她的作品當中。 2014作品《少年來了》( Human Acts)當中,便描述了軍方突襲

20240921-《愛的迫降》拍攝地,知名健行路線,瑞士天空步道,懸崖邊漫遊

《愛的迫降》拍攝地,知名健行路線,瑞士天空步道,懸崖邊漫遊  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圖15之1 - 懸崖天空步道--瑞士格林德瓦的菲斯特山區,既有童話世界的景致 . . . . . . (王惠芳攝) 【明報專訊】到瑞士旅遊,對香港遊客來說,少女峰自然是約定俗成的必到景點,其實瑞士還有不少值得大家到訪的地方。好像位於瑞士格林德瓦(Grindelwald)的菲斯特(First),那裏既有讓人心跳加速的懸崖天空步道(First Cliff Walk),亦有令人心醉的高山湖泊(Bachalpsee)健行步道,還有刺激的飛索冒險活動。 菲斯特近年爆紅,多得幾年前韓劇《愛的迫降》,玄彬演的朝鮮軍官利正赫,年輕時曾留學瑞士,劇中與未婚妻合照的一幕,就是老遠跑到菲斯特取景。能獲韓劇青睞,源於2015年建成的懸崖天空步道,令這個山頭成為近年到瑞士的必玩景點。而由菲斯特健行到高山湖泊(Bachalpsee),更早於2012年獲《國家地理雜誌》列為全球最佳15條經典健行路線之一,足見這條健行路線早具「實力」。 9月人潮減 登山前留意氣溫 遊玩瑞士最佳時間為夏天,而9月左右,人潮沒夏日那麼多,加上秋天遇上晴天機會較高,9月菲斯特山區溫度為9℃至16℃左右,氣溫頗為寫意,出發前可透過官網(shorturl.at/OFFJM)查詢天氣,山上天氣變幻莫測,宜帶備合適風衣,以免着涼。 至於如何走進菲斯特山區?菲斯特屬於少女峰地區(Jungfrau Region)的其中一部分;登峰前,可以海拔1034米的格林德瓦作為基地,有時間的話,可在這個山中小鎮住宿1、2天,再從格林德瓦纜車站乘搭纜車直上菲斯特。菲斯特山區活動多籮籮,最好事前規劃,不然去到山區才心多多失預算。喜愛與山共融的,可參考以下健行路線: ◆格林德瓦纜車站乘纜車→菲斯特→懸崖天空步道→高山湖泊→折返菲斯特→坐纜車回到格林德瓦 由於筆者早前已購買瑞士旅行通行證(見另稿),故於出發前一天可以半價預購登山來回纜車票(成人票價68瑞士法郎,約628港元 ) ,而上山當日的清早便不用花時間排隊購票。從格林德瓦乘坐纜車,途經Bort及Schreckfeld兩站,期間往下看時,看見整個菲斯特山區經過用心規劃,路面平滑,既看見健行者徒步而上,亦見遊客騎單車緩緩爬坡前進。大約乘25分鐘纜車便來到菲斯特終站,四周盡是白皚皚的連綿山峰,加上人潮未至,大可

20240915-明報:中秋節的古老與時興

明報:中秋節的古老與時興 2024年9月15日星期日 圖2之1 - 筲箕灣麥堡麵包西餅店有售傳統豬籠餅。(姚超雯攝) 【明報專訊】近聞做唐餅四十載的老字號順香園餅家和灣仔「玩具街」(太原街)開業約30年的「日昇玩具」分別於中秋節前後結業,傳統不必然是守舊的代名詞,而時代的挑戰有時並不仁慈。時近中秋,抬頭望見頂上月亮愈來愈圓,上司L說她路過懷舊餅家,見店內仍有賣豬籠餅,在場不少都沒聽說過,「什麼豬籠餅?」到餅店見識,一個個竹編花籃載着金黃小豬,掛在架子上搖搖晃晃的樣子,很是有趣,深究下才發現豬籠餅原來是無餡月餅。 話說屹立於長洲逾50年的老餅店郭錦記最近在銅鑼灣崇光百貨設月餅銷售點,才發現郭錦記不止做平安包,還有做傳統唐餅,湊近一看,也有賣豬籠餅。郭宇鈿自2018年接手經營郭錦記,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來就改革,想將郭錦記這老牌子宣揚到長洲外,開始推出燒賣和牛肉球等急凍食品,在超市分銷,「我接手前,郭錦記有點像屋邨小舖,每年太平清醮都有傳媒來報道,但平日做的都是街坊生意,他們主要買唐餅」。 長洲老店堅持人手做餅 郭宇鈿接手幾年,剛好遇上2020年新冠疫情,其間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人們在家煮食,多去超市買菜儲糧,郭錦記出產的急凍食品便符合市場需求。郭宇鈿說:「疫情時人們去超市購物,我們食正個勢,好好生意。」直到現在,北上消費成風,港人留港購物意欲減少,郭宇鈿嘆市况甚疲弱,這幾年做生意如坐過山車一樣高低起伏。不過郭宇鈿稱他堅持所有唐餅都要人手製作,無添加、不用機器量產、不使用防腐劑,他說父輩經營餅店約五十載,街坊從小吃郭錦記唐餅,「他們吃過不少,好嘴刁,能嘗出味道有分別」。 月餅、豬籠餅、鮑魚酥、平安包等,郭宇鈿說都是師傅逐個手搓,「雖然辛苦,但這是一個情懷和傳統,如果變成集團式經營,全部用機器或找代工廠,就不是那回事了」,他不想摒棄父親傳承下來的手藝。手工食物因產量有限,賺不了多少錢,郭宇鈿便發展急凍食品,增加收入,開源但不節流。他說自小進出郭錦記,幫手也好,搗亂也罷,早已種下情意結。像郭錦記這種家族生意,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可說是全年無休,「別人最開心的時候(即節日),就是你最忙的時候」,像是中秋節人人闔家歡吃月餅,做月餅的師傅卻忙得不可開交,「因為這段時間才有生意」。 說到中秋節,郭宇鈿形容這是他童年的一個「缺失」,眼見別人家的孩子開開心心,與家人出去玩燈籠,「我無㗎,可

20230820-黃亞生:整死香港,就能整死中國經濟

黃亞生:整死香港,就能整死中國經濟 20230820 【評論特譯】 Project Syndicate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Sloan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的文章,原文標題是「如何殺死中國的活力」(How to Kill Chinese Dynamism),這裏特譯全文。 黃亞生在文章談及世界討論多年的問題:中國為何能在沒有民主自由創出經濟奇跡?尤其是需要開放多元的科技和創新,為何能在中國發展?中國找出獨特的模式嗎? 一如他以往的立場,黃亞生重申否定這個說法,他在文章說,西方需要法治、自由市場等來發展經濟,中國只是把這些元素外判——主要利用香港。他認為北京已把香港的一國兩制扼殺,中國將重蹈蘇聯的覆轍,空有發明,卻沒有創新,發展陷入停滯,北京將會感受到其香港政策的影響,屆時將會後悔莫及。 因此我在這裏的標題變成「整死香港 就能整死中國經濟」。 黃亞生這篇文章是建基於他近日推出的新書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 How Exams, Autocracy, Stability, and Technology Brought China Success, and Why They Might Lead to Its Decline (簡單來說就是他在sell書)。 我沒有閱讀過這本書籍,純粹根據出售的簡介,以及黃亞生接受訪問時的說法,他在書中探討整個中國歷史如何大一統和多元之間尋找平衡。他認為,國土面積大,有其好處,但不能忽略如此廣泛面積下的人民會十分多元,以科技為例,科研需要國家支持,但如果政府的意識太強,壓倒其他想法,社會思想單一,便不能令科技有更大的發展。 黃亞生說,在中國歷史上的繁榮時期,例如唐朝和後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共統治,能在大一統與多元作出平衡,因此經濟高速發展。他又認為,隋朝開創出來的科舉令中國統一全國思想,因此更有效長期統治如此廣闊的面積,但代價是大部份時間缺乏創新。 以下是文章原文的翻譯: 麻省理工科學歷史學家Loren Graham在他的著作 In Lonely Ideas: Can Russia Compete? 中展示出,蘇聯及之後的俄羅斯在很多科技中是先驅,包括各式武器、改善鐵路的技術和激光,但未能令其經濟顯著受益,這個徹底失敗的原因是俄羅斯缺乏企業家精神。 同樣的洞見可適用於帝國中國。很多源於中國的理念只是孤獨的孤兒,為

20231129-曾國平:如何低調地推銷自己

曾國平:如何低調地推銷自己 2023年11月29日 信報 「寫到最後,重讀一次這本約五萬字的書,才發覺從頭到尾都是沒有用的知識。沒有用,指的是知識不能令你賺更多錢,也不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方便。也許,當一個真文青,就是沒有目標、不談功利地追求知識的過程。」某日的凌晨時分,我在電腦打了這幾句,正式完成了我第一本書的初稿。 【愈寫愈不確定的經濟專欄】 這一段文字,頗有趕走讀者的嫌疑,在這篇專欄文章引用,就更是雙重自我倒米了。畢竟香港是個講求實際的地方,每人的時間都非常珍貴。看書費神又費時,要看當然就要看最有用的東西,例如最熱門最多人談論的知識或技能。買書花錢事小,花十數小時讀一本沒有用的書,這樣蝕底的事那有人會做? 寫到這裡,出版社的朋友也許很擔心,希望我快點轉換話題,不要再拖累這本書的銷情了。 好的好的,那就暫時不談這本書,談這個專欄吧。原來這個專欄已有超過十年歷史,而這是我寫的第六百六十六篇。且不去想這三個數字在英語文化中的不詳意義,在內地網上世界的語境裡,「六六六」據說有很厲害很巴閉的意思。驀然回首寫作生涯,唯一覺得很厲害很巴閉只有耐力恆心,竟能風雨不改地寫了五百多個星期,而題目內容竟能大致上不重複炒冷飯。 除此以外,我的專欄文章可說是「每況愈下」,愈寫愈「虛無」,愈寫愈不確定。重讀早期的文章(更準確地說是不忍卒讀,只敢偷看幾眼),只覺那時候的文字和思路是如此的斬釘截鐵,只覺那時候的題材是如此的無所不包。十年過後,知識雖隨時間增長,自信卻隨時間倒退,近年我在這個專欄寫的文章,除了題材範圍收窄,帶出的信息常常是「這個難以預測」、「那個無從得知」,同時更強調運氣、事與願違、事後孔明等因素,既不厲害,也不巴閉,沒有料事如神的勇氣,沒有洞若觀火的智慧,可說是沒有用之至。 【從有用有害到無用有用】 寫到這裡,相信連《信報》的朋友也感到不安了。《經濟3.0》始終出現在「理財投資」版,寫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不是浪費讀者的光陰嗎? 好的好的,且讓我自圓其說。從股票冧把推介,到宏觀大勢推演,我們每日都會見到這類信心十足的分析和預測。這個專家告訴你明年樓價大升大跌幾多成,那個學者又斷言股市會向上向下百份之幾,再加上當紅KOL再一次預告末日將至世人應當悔改,都是很實際的內容,而且很受歡迎,遍佈新舊傳媒的每一個角落。除了作為娛樂,我相信有不少人更會為這些分析付諸行動,改變投資決定,甚至改變人生

20240118-曾國平:香港經濟的長憂短患

曾國平:香港經濟的長憂短患 2024年1月18日 《信報》 大約廿年前,香港陷入經濟不景,漫長而痛苦,除了負增長、高失業、通縮,還有資產價格的災難式下跌。今天香港的氣氛慘淡,難免令人想起這段歷史。 只是歷史不會完全重演。香港經濟的現況,與當年有頗多分別。最明顯的,是多次的慘痛經驗後,金管局已為樓市設下重重關卡(例如壓力測試)。除了借貸保守,供滿樓比例亦比廿年前高,是以樓價未見有雙位數字的暴跌。 縱有分別,現時香港面對的困難,確有其似曾相識之處。 【物價與工資仍待融合】 寫過不止一次的,是當香港與內地制度、文化等的差別愈小,加上兩地的「邊界」愈不明顯(例如過關的快捷方便),香港各方面享有多年的「溢價」就會下降。偏高的租金,偏高的物價,偏高的工資,都要向下調整。聯匯制度下的一個特點,就是由於匯率不變,因此調整不能靠貨幣貶值,面對外來衝擊只能由價格變動去「抒解」(因此香港的通脹,波幅遠比新加坡的高)。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近年香港零售飲食場面冷清,原因之一是香港人重拾北上消費的樂趣,週末到深圳吃喝玩樂,還會到大型超市購買日常用品,為的就是低一截的價格。同理,當來往香港深圳如此方便,內地遊客自然都不會在香港過夜,白天在香港的大小景點打卡,夜晚就回到價錢低一半的深圳酒店休息。 這個兩地融合的長期過程,其實早應發生,只是2019年的社會事件,加上後來疫症令一切停頓,令價格下調延遲了而已。 旅遊零售,非香港的最大支柱,金融、物流、專業服務才是經濟命脈所在。只是當香港跟內地大城市的愈見相似,這些功能亦會受到價格低一截的替代品威脅,價格同樣需要下調。葵青九號貨櫃碼頭有用地因為需求不足而完全停用、金融機構陸續關閉香港辦公室等的新聞,反映的都是香港價格偏高,不夠內地以及鄰近地區吸引。 「高才通」之類的計劃,增加某些行業的勞力供應,亦會拉近中港工資的距離。 【匯率偏強是暫時現象】 有關香港的悲觀預測,大有市場,例如就有不少評論認為,香港經濟只是惡夢開始,只會不斷地惡化下去,永不翻身。 其實價格調整,就是令經滔得以喘息的一個過程,調整愈早完成,香港愈早反彈。根據歷史經驗,香港的價格相當靈活,上落比大多數經濟體要快。我不敢說「最壞時間已過」,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是太違反常理了。 那是否代表香港即將進入通縮,回到廿年前的境況?這視乎兩個因素。一,眾所週知,內地經濟表現相當慘淡,貿易呆滯,消費乏力

20240901-周日話題:隨心捉精靈助出征 黎青龍:鍾意無得解

周日話題:隨心捉精靈助出征 黎青龍:鍾意無得解 2024年9月1日星期日 圖5之1 - 黎青龍玩Pokémon GO已有8年,是名資深小精靈訓練員, . . . . . . (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黎青龍這天打着橙黄色煲呔,一身黑白相襯的西裝,一改以往打扮色彩繽紛的形象。他剛診完症,維持一本正經的模樣。辦公桌上擺着他的比卡超袋,袋子掛滿比卡超和卡比獸公仔,記者問他是否特別喜歡比卡超,他說:「我隻隻精靈都鍾意,特別鍾意佢(比卡超),(看上去)好乖仔。」那比卡超袋原來是去年他贊助出戰日本世界錦標賽的香港小精靈訓練員送給他的。 黎青龍是香港大學榮休教授,以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牀教授,亦是公認的肝臟科權威,膝下桃李滿門,立法會前議員陳沛然便是其一。這名肝臟專家近年與學生合著了不少有關新冠病毒的學術研究,其中關於疫苗的論文被輯錄成新書Understanding the Pandemic: Pathophysiology, Transmiss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的一部分。新冠病毒會變型,各地斷斷續續出現新一波疫情。「到𠵱家仲有啊」,黎青龍說學術界有繼續研究新冠肺炎的必要。說到這裏,他語帶自豪地說:「我打了6針(新冠疫苗)中過0次,哈哈。」 等級第二高 現有7560精靈 筆挺有型的西裝下,藏着黎青龍一顆童心,從2016年Pokémon GO一發布就開始玩,「見人玩,覺得好玩就玩」,玩到現在等級49,現存7560隻小精靈。Pokémon GO的最高等級是50,從41等開始升到50等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升上49等需要3000萬經驗值,相當於要捉3萬隻新小精靈。當記者驚歎黎青龍現存的小精靈數目之多,他立即更正:「(現有)很少,我收服了很多小精靈, 但多到要transfer,我的(小精靈容量)爆了。」 話口未完,黎青龍坐在醫院辦公室裏捉獲一隻紫色臭泥(Grimer),然後趕緊查看牠的CP值(類似對戰實力)。他共有7隻臭泥,各有不同造型,有的戴了一頂生日帽,有的則是全身綠色。小精靈形象之多變,就如黎青龍的彩色時尚一樣,記者好奇小精靈為何有多個造型,他說原因無法解釋。黎青龍一周在港怡醫院診兩日症,他說見完病人,有空檔便會掏出電話捉小精靈,「每日都玩」。到底Pokémon GO對他有何吸引?他說這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我不懂解

20200304-+黎青龍:戴口罩是常識吧

黎青龍:戴口罩是常識吧 20200304 Nic Wong jetmagazine.com.hk 準備訪問之際,我問黎醫生:「拍片訪問時,除口罩可以嗎?」 黎醫生擰擰頭,沒好氣地說:「影相拍片訪問,我想戴口罩!我想show俾人睇,我們就是要戴口罩,沒理由唔戴。嗰個人唔戴口罩,很癡線,只是硬頸。習近平都有戴!」 沒指名道姓說「嗰個人」是誰,他只揚言:「封關與否,只為香港,不是藍黃。」 閒談提到「嗰個人」的嘴臉很差,但近月來氣色時好時壞?他又說:「我不知她的氣色如何,只知她面皮好厚!」 早前醫護罷工成為焦點,日日如常開工的他,強調一切只是支持封關。「我是支持同事、支持封關,並不是支持罷工。如果做甚麼事可以令政府封關,我就支持做那件事;如果罷工可以令『嗰個人』做多點事,就應該要支持。」 「嗰個人」,好像佛地魔,過程間沒說過她的名字,又似乎,這個特首的名字讓香港人掛上嘴邊,總是充滿詛咒憤慨。 黎青龍向來不想高調,同時擔心港大續約問題,但今次實在忍無可忍。「一早就要封關!中國內地都封了很多城市,為何香港不可以?現在反而是香港被人封關,台灣、新加坡等地都封了我們。難道其他國家歧視我們?我不覺得他們歧視,更覺得他們很正確,如果我們有病,為何要傳染給別人?」 「從醫學角度來看,我認為應該是零感染。就算很難很難,也應該盡量要減低,我們有沙士的經驗,今次絕對應該要準備好一點吧!」 很多人認為,若肝臟有問題,發現時已是末期及無可救藥。黎青龍主治肝病,本來與肺炎沒甚關係,但連肝病權威都出來對政府作出控訴,可見政府無能,市民無力,我城經已病入膏肓。 Text.Nic Wong|Interview.金成、Nic Wong|Photo.Bowy Chan assisted by Stef|Location.Old Bailey 與沙士氣氛相似 疫情來襲,黎青龍雖然只是肝臟內科專科醫生,不屬於現時情況最緊張的呼吸系統科,但他每天一直在香港大學及瑪麗醫院上班。面對疫情,他眼見很多同事很慘、很陰功。「有些同事要入隔離病房做12日,那12日真的不敢見人,你知道嗎,有個瑪麗醫生租了間酒店房來住,不想回家。如果政府做得可以好一點,就不用那麼多人感染;如果醫生感染了,他們的家人也可能感染,就好似打邊爐那個案例……」 2月初醫護罷工5日,最終無奈地階段性結束,依然未能全面封關,黎青龍說現今情況只有些微改善。「當

20240817-農曆七月半:從房間永遠走不到客廳的格局──發生在我國小的故事

農曆七月半:從房間永遠走不到客廳的格局──發生在我國小的故事 2024-08-17 提醒:民俗文化與個人經驗分享,請勿盡信 內文

20240801-拉抬名次的重要指標,7家「特優」模範生是誰?

20240801-拉抬名次的重要指標,7家「特優」模範生是誰? 張彥文 Yen-Wen Chang 2024年8月號-2024台灣企業領袖100強 永續發展商業實務 內文 —來源:https://www.hbrtaiwan.com 版權所有,請勿複製使用。若欲團體授課,請至《哈佛商業評論》網站依據授課人數購買文章。

20240729-素黑:愛情不是數學!總是計較「誰錯,誰要認」的感情走不到最後

素黑:愛情不是數學!總是計較「誰錯,誰要認」的感情走不到最後 20240729 ------ 你是否要逼他必須親口承認自己的過錯呢?有些事,有些人,是否可以留一些餘地?假如他有改善,是否可以不重提往事,日後不要動不動便翻案取笑他,為自己製造廉價的快感? ------ 內文

20240724-劉銳紹:半世紀時代悲戀,命運中各自隨緣 ——51年新聞生涯掠影反映的時局大流

劉銳紹:半世紀時代悲戀,命運中各自隨緣 ——51年新聞生涯掠影反映的時局大流 2024年7月24日 這個星期,正是我新聞生涯的51歲「生日」。其間,我如夢如幻,醒醉難分,有高潮有低潮,有熱戀有失戀,故曰「半世紀時代悲戀」(這也是我的新書《夢醒癡人瘋語嘲》的副題)。與同輩相比,也許我最跌宕難測,所以「命運中各自隨緣」(鄭少秋《輪流轉》歌詞),正合眼前光景和引入標題。 不過在這半世紀中,中國內外時局起了令人陌不相識又似曾相識的變化。容我透過這51年的新聞隧道,簡略回顧昔日,再看今日風雲;聚焦主流趨勢,細探興利除弊。 (1)香港由港英年代到特區年代 ──51年前,我這個「番書仔」進入幾乎是清一色左派員工的《文匯報》,採訪過各類新聞,連娛樂、體育和突發新聞也跑過;後來適逢其會,長駐英國跟進中英會談,再長駐北京投入《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前世今生,所以我把這一切視為「沒有名分的私生女兒」。意想不到的是,無論在倫敦或北京,我先後遇上一些少有的「紅色歷程」(在此略去);但「六四」被點名「動亂精英」後,又像驚變的荒島之鳥,情歸何處?我說這些,非為緬懷過去,而是想各位替我深思夢境,教我該醉還是該醒? ──在這51年中,香港由經濟落後的工業小港,變成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確是來之不易。這裏有港英政府為吸引民心、與中國大陸周旋的政策;也有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盡最大程度使用香港的原因。無論如何,這也反映了港人的靈巧和應變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51年來的民智提升,市民不再單靠官方(無論中英)的政策和指揮,而是在官方政策下尋找自我發揮的空間,形成不衝突的雙線發展,把香港變成以中產為骨幹和成熟的公民社會,並在不同性質(包括中外)的周旋中,扮演獨特的角色,從而爭取官民之間在平衡中共存,進退則各自隨緣。如今這種角色和公民社會是否動搖?值得關注。 ──由此思考前路:香港由殖民地轉為中國的一部分,「一國」是沒有質疑的,但香港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才可對長遠發展產生最大的動力和助力,並把「兩制」的效益最大化?這數十年來我經常思考一些問題:到底「兩制」應體現在什麼地方?重點應在經濟,還是政治或社會管理模式?「兩制」既然有其好處,為什麼內地(連有條件的省市)卻不能享有「兩制」?如果說情况不同,但不同在哪裏?所以,我愈來愈糊塗,「兩制」到底是為「一國」增添活力?還是為過渡「一國」而生? ──在剛結束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裏

20240723-練乙錚:《驚心集》自序或者説—回天

練乙錚:《驚心集》自序或者説—回天 20240723 朋友告訴在剛閉幕的香港書展場内買不到我在台灣出版的書《驚心集》。是書收錄了2014-2020期間我在信報、一仔同蘋果刊出的一批舊文;唯一新作是那篇自序,香港朋友多未能看到,因此抄錄在這裏: 大約是二零零八年左右在香港的一次六四悼念,我於夜色中走進維園,地上已經坐滿了人。那是我在海外呆了幾年之後剛回去不久,儘管反二十三條立法在之前取得暫時勝利,但運動高潮早已過去,參與者收縮到基本盤,規格也回復到季節性選舉動員加一年兩次大型集會即六四燭光靜坐和七一遊行,其中六四是主軸,因爲照片會上國際媒體。我在席地而坐的人群當中走過的時候,低頭看著發覺滿眼都是「地中海」:與會人士泰半都逐漸上了年紀光了頭。那是很恰當的寫照,因爲我們那時還耿耿於懷的,就是大家青壯年時期裡發生的目睹的那件慘事;為免進入可能的同一命運,於是都致力爭取九七年實施的基本法賦予的民主化承諾。 然而,這樣望著倒後鏡開車的舊運動還要延續五六年,才在佔中運動/雨傘革命爆發之後讓路給年輕人以他們的前瞻視角帶動的新運動。兩者之間有一個深刻的代溝:老一輩的覺得,如此盡了力爭取不到也於心無愧,到時兩腳一伸去見上帝也心安理得;但年輕人可不那樣想,二零四七年的時候他們還有半輩子要活,沒有民主怎生得黑?運動二十年無寸進,他們於是釜底抽薪,開始思考自決獨立等更爲艱難也需要付出更大代價的政治出路;在他們眼中,中國成為了新的殖民帝國,香港政府已經變質成爲外來政權。 之後的那段日子裡,年輕人發動了二零一六年初的魚蛋革命和二零一九年整個下半年驚天動地的反送中運動。殖民地搞司法引渡從來都是爆炸性的;一七七六年北美十三殖民州聯合發表的獨立宣言裡列出的二十七條非獨立不可解的怨懟,其中第十九條赫然就是司法引渡:For transporting us beyond Seas to be tried for pretended offenses – 針對的主要對象當然是政治犯。同樣,自香港特區政府提出送中議案的那天起,香港就已經淪陷,也同時注定年輕一代香港人要走上自決獨立不歸路,以致在其後為時六個月的激烈抗爭裡,「光復」寫進了運動的集體綱領。然而起義失敗了;理大一役是香港獨立革命的黃花崗。國安法實施之後,不少香港人播遷域外。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可看作是上述經過的一鱗半爪。 風景不殊,擧目有江河之異。域外生

20240720-王迪詩:當你筋疲力盡的時候

王迪詩:當你筋疲力盡的時候 20240720 寫作十多年,還是第一次這麼認真地考慮轉行。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曾試過在經年累月工作後,發現自己五勞七傷,不禁問一聲──為乜。 為錢,為糊口。Exactly,99%就是這個原因。然而還有點什麼,還有那遙不可及、虛無卻推動著你繼續拚下去的類似信念的1%,於是你五勞七傷。 香港的買書市場很小,這些年來我自己兼任出版才得以勉強支撐下去,否則作者稿費每月僅數百港元,難以為生。我那所謂「出版社」其實只我一人,以這個蚊型scale只能什麼都自己動手做以節省開支,由寫作、校對、每一頁的插圖、網站、存倉、回答讀者查詢、搬運到洗廁所都由我一個人做。大量體力勞動加上海量瑣碎雜務令工時很長,睡眠嚴重不足,並已令我的創作生命消耗殆盡,本來有很多題材想寫,但我每天累得連話都說不出一句來。一位關心我的朋友勸我多做運動,我苦笑,不如問吓紮鐵工人點解唔去做gym? 身體終於出問題了,出入醫院多次,驗這驗那,躺在MRI的「洞穴」裡等候宣判的時候不禁問,搞到自己五勞七傷,為乜。 在香港幹寫作這一行從來都不容易,這是入行前已知道的,無怨,因為真心鍾意。但今天很多行業都面臨困難之際,也讓我們談談文化創作行業。我不知其他作家的狀況,今日所談只是我的個人經歷,不代表整個業界。  香港的看書人口本來已很少,近年進一步萎縮,幾十萬人移民海外,多家書店結業,零售點愈來愈少。我的讀者多是中產,大多已移民,很少移居海外後仍會買我的書,因為運費,例如英國空運一本書就要港幣八十多元,我有提供ebook但大家還是喜愛實體書。就算我已補貼了部分運費,書也不斷打折,還是卻步,因為就如一些海外讀者跟我坦誠分享:雖然賣了香港的物業有一筆錢,但移民後收入大不如前,非必要的東西就不想花錢了。 一位移民英國的朋友說:「喺英國食個完全唔好食嘅All day breakfast隨便都要十英鎊,用差不多的錢去買本書,點會唔肯?」因為書可以不看,All day breakfast 不能不吃。買書是「非必要」的。我再次強調,這裡純粹指我的書,或許他們改為在英國買英文書,或郵購其他作者的書。  我經常問自己,是我的書不好嗎?或許的確是我不夠好,另外還有原因。我上一本書《解憂80句》在誠品暢銷書榜第一位,《有腦的女人最好命》是誠品2023年度十大暢銷書,但即使如此,銷量跟以前仍是無法相比,因為誠品只是香港其中一

20240720-楊索:隱隱疼痛

楊索:隱隱疼痛 20240720 今晨從夢中醒來,眼角微濕。 好久沒夢見阿嬤了,夢裡,她變成一個小嬰兒,我緊抱著,而她面臨垂死,我一遍遍呼喊要她醒過來。 這位老祖宗、小阿嬤閉眼沒回答我。 清晨沁涼的風,吹起來令人格外清醒,一時無法入睡了,我細細回想阿嬤的過往。 有很多畫面,是阿嬤走進屋內,看見我父親白天躺著,消抵一夜賭局疲勞,或者要養足精神深夜再戰。阿嬤嘆一口氣說:「阿堂做人要有擔當,歸家伙靠你食飯啊。」她罵一句「拖駛連!」搖頭走了。 阿嬤嚴謹素樸,年輕時大粒汗小粒汗流,面對洪水炙陽,種西瓜、地瓜、稻米,養活一家七口,養豬、殺雞、綁粽、炊粿,沒一事難倒她。當我意識到祖母的存在,並且日夜抓著她的裙邊,那時60餘歲的祖母在河堤養豬,我跟隨她拔豬母乳、恰查某等野菜,落日中,我們牽手回家,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底氣。 有時,我也像父親一敗塗地,黑暗中呆坐著,一幕幕細數祖母的身影及話語。對我而言,這就像給癟掉的輪胎灌氣,我總能從徬徨喪氣爬出來。 但,祖母為何化身成小嬰兒?在垂死邊緣? 小祖宗、老嬰孩,阿貓!日有所思,隱隱作痛,我其實很焦慮,17歲的阿貓抱在手上,如冰就要化去,我充滿恐懼。 阿嬤是托夢嗎,她要告訴我什麼?清醒的那一刻,竟見到阿貓明亮的眼睛,像終夜守護著我,彷彿老人與貓都對我說,魂魄安免驚惶。 楊索 阿嬤舊照。姐夫曹昌崙攝影

20240721:星期日現場:一名偵查記者的鍥而不捨

星期日現場:一名偵查記者的鍥而不捨 2024年7月21日星期日 圖1之1 - 記協主席鄭嘉如在《華爾街日報》辦事處外見記者。她突然被炒心情 . . . . . . (鄭思思攝) 【明報專訊】記協執委原本12人名單剩下8人,一個一個退出,像《十個救火的少年》。不肯離開火場的主席鄭嘉如被公司《華爾街日報》施壓、投閒置散,到即日辭退。她也只是一名小記者、打工仔,這一個月也焦慮失眠,但她竟從沒想過放棄記協,而且不停思考對策:「雖然傳媒和工會備受好多方面的壓力,但是我們的存在不是用來……我們面對的事不是用來告訴大家現在多慘,而是告訴大家我們可以繼續下去。」這位在法國、中東和美國讀書回來的偵查記者,腦袋究竟裝了什麼信念? 我開始訪問鄭嘉如時,她立即站直,面部繃緊,眼神嚴肅。我忍不住笑:「你唔使正義凜然咁樣喎!」她呼一口氣說:「因為你夾了咪嘛(苦笑)……心情係有啲焦慮,都有啲攰,昨晚唔係好瞓到覺……呢期都唔係瞓得好好。」她只是一位30出頭的香港女生,喜歡看書,住村屋有養狗養貓。 鄭嘉如在香港土生土長,讀本地英文中學,但她在填鴨式教育之中,卻喜歡上流浪喜歡上法文,高考後考上法國巴黎第四大學,修讀哲學和社會學,她對世界好奇、喜歡思考。大學期間,她又參加交流計劃四處探索,由巴黎飛到阿聯酋阿布扎比讀書一年,同學應有不少貨真價實的阿里王子。 偵查記者的志業 2014年,她畢業回港,迎上了雨傘運動,第一份記者工作就是幫《美聯社》做助理編導幾個月。然後她考上世界頂尖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獎學金讀新聞系碩士修讀調查報道。她跟同學的畢業功課,是調查美國成為不同國家逃犯的庇護所,這份功課刊登於調查報道的殿堂級媒體《ProPublica》。她碩士畢業後在美國傳媒工作一年,2017 年回到香港。她說:「想返香港我估係,見到其他地方喪盡天良嘅事情,會關注但未必會想即刻幫手,香港嘅話先會想燃燒生命去做。 」 她要回家燃燒生命。第一份工在《香港01》偵查組工作,她說是自己記者生涯中最好玩的3年,跟同事為着公眾利益做各式各樣的調查,獲得不少新聞獎項,譬如2019年初揭發塘福懲教所跑步考試,逾200人出席紀錄造假的誠信問題,她日曬雨淋去大嶼山塘福觀察12日,又運用隱蔽鏡頭拍攝取證,最終推動懲教署的內部調查;2020年,她又揭發特殊學校「匡智會松嶺二校」多宗學童事故,包括被夾斷指骨、被長期分隔或約束,更曾有小童鯁喉

梁天卓:唔怕入錯U,至怕讀錯科?

梁天卓:唔怕入錯U,至怕讀錯科? 2024年7月19日 經濟3.0 DSE兩日前放榜,相信不少同學都在煩惱選科和選大學的問題。成績最好的,可能在留港讀醫或赴美留學之間做選擇;成績差一點的,可能在重考DSE和報讀「水泡科」之間猶豫。無論如何,這都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選擇,坊間亦因此有不少有關的「攻略」。例如上星前,有KOL在社交網站上分析他的三點看法:「首先,讀大學是好投資,一般回報相當高,收入高過非大學生好多,學費值得畀,唔使拗。但第二,你讀邊間大學,對你收入影響,分別冇你想像中咁大。然後第三,你讀乜科,分別就大了!」 讀大學是好投資很多人都知道,我在本欄亦曾經分析過。不同大學的畢業生收入不同,這並不令人意外,哈佛大學畢業生收入比哈爾濱佛教大學畢業生高誰不知道。然而,不同學科,分別可以有多大?根據KOL 再根據《經濟學人》多年前的報導,「唔同科目,真係兩回事。理科嘅,差不多全部都年均回報都10%以上,平均係12%回報⋯⋯文科嘅?極少去到好高,可能得一兩個點會高過理科平均。而仲要,有一大堆負回報,有個別仲要負到九彩。有啲係廿年平均,每年輸15%,衰過你買港股幾十條街。」 簡而言之,KOL的「攻略」是:「唔怕入錯U,至怕讀錯科」! 經濟學人報告兩點錯誤 了解媒體運作的讀者都會明白,嘩眾取寵的標題和報導往往是收視的保證。這不難理解,當有報導大字標題:「哈佛人類學畢業生錢途不及哈(爾濱)佛(教)大學電腦工程畢業生」時,讀者們很自然會按進連結,看一看這篇出人意表的文章。 然而,《經濟學人》並不是經濟學者,前者的報導分析往往不如後者的研究嚴謹。事實上,這篇《經濟學人》的報導亦只是引述一間人力資源顧問機構的分析報告。我不是說這份報告的結論全都是錯,但有兩點是值得指出的。 首先,KOL亦有提到「讀理科同讀文科嗰啲,『本身』就唔係一樣嘅人。並唔係因為『讀理科』令佢人工高,佢去讀文科一樣高。相反,亦唔係你改變主意去讀理科就包掂。」學術一點來說,這份報告的分析有所謂的「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 ):劍橋法律系畢業的麥明詩前途一帆風順到底是因為她讀的是劍橋法律系?還是因為她是麥明詩?換個角度問:如果只在會考數學科拿到一分的阮民安入讀劍橋法律系,他又會否像麥明詩(或其他同系畢業生)那樣前途似錦? 另外,KOL引述的《經濟學人》引述的報告所分析的並不(完全)是畢業生在畢業後的工

20240617-素黑:如何擺脫職場小人?記住,他們不過是隻小蒼蠅,計較它幹嘛?

素黑:如何擺脫職場小人?記住,他們不過是隻小蒼蠅,計較它幹嘛? 2024-06-17 她來找我做個案時,情緒快要崩潰了。 她說:「辦公室裡的勾心鬥角讓我很疲憊,上班永遠不是上班的狀態,下班永遠別想好好下班。那些人根本不會放過你,他們那些嘴臉真的好醜陋。就是下了班回到家,我都不能好好身心放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學習和休息,心跳得厲害,焦慮難安,嚴重影響情緒,他們對我的工作和生活影響非常大。 問題的源頭,是最初我和某位女同事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從此不說話了,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她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針對我,在辦公室裡又拉幫結派,因為她的緣故,已有另外三個同事同時針對我,處處含沙射影,我總是處於下風,每天上班都很『灰』。 」 漸漸地,她的焦慮感演變成多疑症。經我仔細追問,發現她即使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下,依然覺得同事無時無刻都在關注她,說她壞話,雖然事實上她沒有真的聽見和看到,因為他們都是坐在不靠近她的後方,可她還是「覺得」和「肯定」他們在說她。我提醒她,一部份情況可能是事實,但其他可能只是她推斷的結果。 其實不少人都有類似的輕中度「辦公室被害妄想症」,被三種思緒控制了: 1. 回想(記憶):因某次或數次的經歷而記下了受傷感,此後杯弓蛇影,容易疑神疑鬼,分不清是事實抑或只是記憶勾動了負面情緒。 2. 推想:被傷害的記憶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導致主動推論下次再被傷害的可能性,愈想愈逼真,信以為真。 3. 幻想:由推想再進一步演變成拋棄理性推斷的思路,直接靠幻想和想像製造擬似被害的聲色畫面。由於感覺逼真,堅信為真,遠遠超乎了客觀真相,這已是病症。 她承認,腦子就是放不下那些記憶和畫面,說不清是真是假,感覺卻是真的難受,很想解脫。 若你不想示弱,老是想找方法報復針對你的人(包括同事、親人、朋友等)的話,你便中計了,你將成為這些「壞人」的奴隸,失去自己應有的自由。當他們佔據了你生活的大部份時間和精神時,你自己想想,是誰贏了,誰輸了?值得嗎? 若客觀現實有限制,無法讓你灑脫或任性地辭掉不愉快的工作,或離開不想親近的人時,你能做甚麼?忍下去?積極反抗?無助地示弱?都不,你的生命不是為服侍他們,他們不是也不應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你要修煉居高的智慧。 你可以這樣想:他們只不過是打擾你的、低水準的小蒼蠅。遇到大群蒼蠅時,你是應跟它們拼命,還是遠離比較聰明?想想,你有必要費力去打敗它們嗎?只要視他

20240621-曾國平:從泰勒規則看減息條件

曾國平:從泰勒規則看減息條件 2024年6月21日 信報 聯儲局今年會減幾次息?這個每天都出現於財經傳媒的題目,其實可以換個角度看:根據現時美國的經濟狀況,政策利率水平(5.25至5.5厘)是否合適?是太高還是太低? 【與中立利率的距離】 若果通脹達到2厘的目標,若果就業情況理想,這個立場中立下的政策利率(即非收緊也非放鬆)應該有幾高?答案是2厘的通脹,加上現時估計只有1厘左右的自然實質利率(又名R-star),亦即約3厘。 現時核心PCE通脹「超標」約半厘,那實體經濟又是否「過熱」? 一個評估標準,稱為產出缺口(output gap),比較實際上和潛在的生產總值,當缺口為負數,代表的就是經濟表現欠佳。潛在生產,當然不是可以觀察到的東西,而是要靠理論加上數據才能得出的一個數字。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估算,最廣被採用,其方法是先看整個經濟裡的生產要素供應(如不同經驗、教育程度的勞動人口,以及硬件設備),再看對各種要素的需求變化,從而推算出「供求平均」下的總產量。 產出缺口計法複雜,背後有甚多假設,因此有不少版本。方法雖多,但現時答案方向頗為一致,就是現時美國的產出缺口是正數,亦即經過一輪的加息,經濟還是稍微「過熱」。用類似方式算出的失業缺口,顯示的是同一情況:現時失業率比自然情況下要低。  通脹「超標」加上經濟「過熱」,政策利率當然要比中立水平要高。至於要高幾多,我們可以參考泰勒規則(Taylor Rule)。這條由經濟學者泰勒(John Taylor)於1992年提出的方程式,既能準確形容聯儲局於正常時期的利率走向,理論上亦有若干優點(因此才要「遵守規則」),現在已成為貨幣政策制定的基本概念。根據規則,政策利率除了通脹加上自然實質利率,還視乎兩個缺口的高低。當通脹缺口又或生產缺口不是零,政策利率就要加上缺口乘以0.5。缺口是正數,利率就偏高。缺口都是零的話,政策利率就等如中立利率了。 現時兩個缺口不算太大,在泰勒規則裡加起來極其量只有1厘貢獻。加上約2厘半的通脹和1厘的自然利率,總共是不夠5厘。難怪網上有不少財經評論,都引用泰勒規則證明現時聯儲局過份保守,要減一兩次息才算合適。 【少有人談論的利率平滑】 換上不同數據(例如各種缺口量度),代入不同數值(例如比0.5大或小),使用不同自然利率,泰勒規則的答案會有多大差

20240527-專訪陸恭蕙:本港企業發展,ESG對大眾有甚麼得益

專訪陸恭蕙:本港企業發展,ESG對大眾有甚麼得益 2024年5月27日 Yo財經 在今時今日的商業世界,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的概念正逐漸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學院首席發展策略師的陸恭蕙教授,曾任環境局副局長,擁有豐富的政策和實踐經驗,她在《財經大人物》節目中與我們分享了她對於本港ESG發展的見解及建議。 全球與環保相關的革命 香港的ESG發展如火如荼,政府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最遲在2026年開始披露ESG報告,這一政策推動反映了全球對於環保和社會責任日益增長的關注。陸教授指出,這不僅是一個法規的要求,更是一場全球與環保相關的革命,意在推動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於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推動,陸教授認為香港在全球ESG實踐中的位置,其實不比外國輸蝕。 政府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最遲在2026年開始披露ESG報告,陸教授指出,這不僅是一個法規的要求,更是一場全球與環保相關的革命 推動ESG 「人的思想」是關鍵 在談到如何推動企業實施ESG時,陸教授提出「人的思想」是關鍵。陸教授強調,ESG的推廣不僅限於提升環境保護意識,更涉及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改善。她提到,ESG報告的數據,例如碳排放數據的披露,有助令企業運營更加透明清晰,讓投資者和公眾能更全面地評估一家企業的綜合表現,這對於提升企業的公信力及持續吸引投資至關重要。 陸教授強調,ESG的推廣不僅限於提升環境保護意識,更涉及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改善。 不過,中小企在ESG披露方面面臨不少挑戰,陸教授介紹了一款專為中小企設計的「碳排放計算機」,用於幫助這些企業計算其業務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這個計算機能夠簡化數據收集和報告的流程,使企業能夠輕鬆地追蹤和管理其對環境的影響,對於推動ESG實踐和提升企業透明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身為科技大學教授的陸恭蕙認為,大學在推動環保方面更具有獨特優勢,因為大學擁有前沿的研究和創新技術。她指出,大學可以培養年輕人對環保的認識和參與,並透過學術研究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環境問題。大學的角色不僅限於教育,還包括在環保政策和社會實踐中發揮領導作用。 Yahoo財經

20240521-阮穎嫻:跨國企業分拆業務,應對地緣政治變幻

阮穎嫻:跨國企業分拆業務,應對地緣政治變幻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明報文章】全球化產生了各行各業的跨國企業,以全球供應鏈競爭。但近年全球地緣政治局勢風雲變幻,以哈戰爭、俄烏戰爭及中美關係緊張,對企業的影響日益深遠。國家對別國企業施加限制,使跨國企業面臨新挑戰。以下集中討論中美關係,先探討其現象,並列舉案例,解釋企業如何面對日益高漲的風險。 在全球化興起前,企業經營主要局限本土。企業利用本地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生產出供本地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和服務,並依賴本地供應鏈運送。因此,經營策略和產品設計主要針對本地市場,很少考慮海外市場。 中美角力 對跨國企業帶來挑戰 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以及貨櫃和海上航運的普及,大幅降低遠距離交易和協調複雜生產活動的成本,使企業能將生產環節外包到低工資國家。這種生產階段的國際分離,被稱為「全球供應鏈革命」。為確保海外外包環節與本地環節無縫對接,企業將其營銷、管理和技術知識,連同外包的生產環節一起轉移到其他國家。供應鏈革命後,跨國企業的競爭力愈來愈由全球生產網絡定義,而不是國界來定義。生產網絡和價值鏈跨越國界,不再受單一國家限制,實現真正的全球化經營。 不過,中美關係惡化給跨國企業帶來挑戰。首先自2018年以來,中美兩國相互加徵關稅,引發一場持久的貿易戰。這不僅增加了跨國企業經營成本,也擾亂全球供應鏈。許多企業不得不調整生產和銷售策略。美國大幅收緊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並制裁中國與軍事工業及科技相關的公司,使跨國企業在華研發生產受限制、技術轉移受阻。美國還制定措施,限制美國資本流向中國,例如2024年開始禁止美國人投資一些開發先進半導體和量子計算機的中國公司。這給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帶來不確定性,增加投資風險。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在華業務,甚至放棄在華投資計劃。 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抉擇 一些企業面對來自政府和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在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間做艱難抉擇。香港「由亂入治」,愛國者領導政治經濟,在港經營的企業難免捲入中美地緣政治衝突。近來較多人知曉的是「《願榮光歸香港》禁制令」案。香港政府早前向法院申請禁止傳播《願榮光》歌曲,但在2023年7月被高等法院駁回;政府不服上訴,近日法院推翻最初裁決,這可能會賦予政府權力,禁制Google和其他科技公司公開分享這首歌。這對愛國者來說是件好事,但跨國科企就有點頭痕。 全球科技公司須遵守各地法律,它們會設

20240525-RFI:專訪“西藏觀察”研究員談崗托水壩對環境和人文的破壞

RFI:專訪“西藏觀察”研究員談崗托水壩對環境和人文的破壞 25/05/2024 - 22:48 中國 – 法廣駐京記者海克-施密特(Heike SCHMIDT)專訪了“西藏觀察”研究員丹增曲吉女士(Tenzin Choekyi ),讓她談了修建崗托水電站對當地居民、西藏文化和環境的破壞。本台記者認為,崗托水電站大壩威脅着數千名藏人。 Un abbé d'un monastère et des Tibétains locaux implorent en larmes une équipe de fonctionnaires en visite de mettre fin à la construction du barrage de Kamtok et à leur déplacement forcée. © Tibet Watch 作者:法廣 施密特(Heike SCHMIDT)問:修建崗托水壩對當地居民和西藏文化遺產構成什麼威脅? 丹增曲吉女士(Tenzin Choekyi )答:中國政府大約十年前決定建設崗托水電站,設計裝機容量為110萬千瓦。 這是一個由國有企業中國華電集團管理的項目,去年三月該集團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在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管轄的康區簽署了戰略協議。 居住金沙江兩岸的德格縣藏族民眾拒絕接受這個大型項目,並拒絕被迫流離失所。 項目從來沒有徵求過這些人的意見。 超過 4,000 名居民將被趕出自己的村莊和祖傳土地,遷移到其他地方,遷移到失去靈魂或歷史的現代遺址。 施密特(Heike SCHMIDT)問:為了建這個水壩,有多少村莊和寺廟將被拆除? 丹增曲吉女士(Tenzin Choekyi )答:為準備在四川省甘孜(Kardze)藏族自治州德格縣(Derge)境內的金沙江上修建大型水電站,預計摧毀6座寺廟、2個村被迫強拆,也迫使數千民眾搬遷,引發當地僧侶、藏人到德格王縣政府前和平請願,卻遭當地政府大規模逮捕,已有上千名藏人及喇嘛僧侶被抓。 在其中一個受到威脅的寺院——汪堆寺,價值不可估量的 14 世紀佛教壁畫將被拆除:它是一項文化遺產,但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和數千座寺廟和寺院的毀壞中倖存下來。 這些歷史古跡不僅對西藏人而且對全世界都很重要,但現在正處於危險之中。 施密特(Heike SCHMIDT)問:自去年二月以來示威活動不斷,但都

20240420-曾國平:為自己而活的才子作家

曾國平:為自己而活的才子作家 2024年4月20日  《信報》 在網上搜尋麥基(Bryan Magee)這個名字,得到的結果是「哲學家」。這是個流行誤解。 對哲學稍有興趣者,都知道麥基是普及哲學的重要人物,其影響力不輸再早一代的威爾杜蘭(Will Durant)。從訪問當代哲學家的電視節目(不少仍可在網上找到),到不斷再版的哲學入門著作,麥基在過去幾十年令無數人「誤入歧途」,走進哲學的奇幻世界。 只是麥基的貢獻,僅為把哲學思想消化成淺白通俗的文字,幾乎沒有提出過原創理論,也沒有作過歷史考證的工夫,因此只可以稱為「哲學普及作家」或「哲學教育工作者」,絕非一般定義下的學者,稱他為成一家之言的「哲學家」就更是言過其實了。 【名校出身能言善辯的奇才】 讀麥基2018年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Making the Most of It,就知道他從來對傳統學術生活沒有興趣,一心只想當全職作家,埋首寫小說寫哲學寫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其自傳的第三部,從牛津大學的求學時期寫到生命盡頭(他於2019年逝世),全書接近500頁,本以為沉悶枯燥(加上書本設計排版實在簡陋),不打算讀完,誰知道一翻開就不能停手。此書可讀,不只是因為麥基文筆流暢,還有的是他一生實在太豐富太精彩。 在牛津大學的短短四年,他當過牛津辯論社(Oxford Union)主席,出版了一本詩集,取得兩個學位,談了一場轟烈的戀愛,認識了很多將來的社會頭面人物。畢業後他到瑞典教一年書,談了另一場轟烈得變成災難的戀愛,令他一度精神抑鬱。後來他到耶魯讀了一年哲學,再到啤酒商健力士工作賺了大錢。他曾代表工黨參選,失敗後憑著其口才當電視新聞主播,賺更多的錢,成名以後選舉終於成功,當了好幾年的議員。到了退休年齡,積累了一定的資產,他終於不用再被工作耽誤,可以全職專心寫作。 麥基在書中提到,他每日睡覺最少八小時。若果他所言非虛,那麥基就是個世界級的時間管理大師了。也許是人之將死,尤其坦白,書中一個主題,就是麥基「不可一日無愛做」的澎湃慾望,其身邊經常有一個或以上的性伴侶,從文青學人到明星名模應有盡有。除了周旋在女伴之間,麥基更是動靜皆宜,既喜歡跟名人朋友吃喝聊天作樂至夜深,亦是古典音樂會的常客,博覽群書為著作找材料更不在話下。正職以外的生活也如此璀璨,麥基這位才子的一年,大概等如凡夫俗子的十年。 【令人羨慕的精彩一生?】 麥基成為人生贏家的秘訣

20240227-阮穎嫻:港深同城化價格趨同,未來人工勢將下跌

阮穎嫻:港深同城化價格趨同,未來人工勢將下跌 2024年2月27日星期二 今年2月18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5周年。這5年間,雖然有一半時間因為新冠疫情影響,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來往中斷,惟其餘時間香港體現逐漸融入大灣區,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愈來愈頻繁。例如2018年建成港珠澳大橋和同年開通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及2020年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令市民來往香港與中國大陸更方便;其他政策包括優化專業資歷互認、逐步實現資產互聯互通等。 優勢互補  意味香港流失部分產業 加速區內融合,固然有其好處,可以擴大市場、方便經濟業務往來,同時也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區內城市互補優勢、取長補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創新科技中心、廣州是環球貿易中心、中山是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等,大灣區各城市聯繫更趨緊密下,未來市場將進一步一體化,整個地區經濟效益更大。 但優勢互補,也意味着香港的一些產業會流失到大灣區其他城市。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香港與鄰近的深圳在工資和物價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加速融合會令這些差距持續縮小。 香港的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大約是5萬美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人均GDP約18萬人民幣,折合美元計,約香港一半。因此,深圳的工資和物價普遍比香港低。近年深圳的服務水平提高,與香港不遑多讓,達到香港中產滿意的水平,所以很多香港人每逢假日就去大灣區消遣,逛超市買餸有之,揼骨按摩有之;玩完一日計及車資,比留港消費划算。所以香港的零售市道不景氣、商店食肆「拍蒼蠅」;即使政府大力推銷「日夜都繽紛」,但迄今對提振零售和飲食業效果有限,原因是沒有認清上述的基本結構性問題。 港服務業不能再因循苟且 另一個香港服務業為人詬病的情况,就是本港服務態度不好、對客人「黑面」。其實背後的原因一樣,是因為工資出得不夠高。飲食業辛苦,工時長,長期企,而且香港服務效率高,請人要醒目、手腳快、落單準,有些人想做根本做不來,有些人則寧願較低人工也不願做飲食。在「工搵人」而不是「人搵工」情况下,服務質素要將就。要服務好,大約要幾百元一位。 一般中價以下食肆,港人慣了被服務業員工呼喝,覺得快手食完去返工或回家就算。旅客因侍應態度認為「被歧視」,港人已承受多年,都慣了,其實本地客人才是最受虐的。去外地旅遊,無不認為外地服務較好,但香港人一定會覺得手腳慢。 講到服務效率,暫時無地方比得上香港;而效率相當值

20240419-周永新:城中兩個熱門話題:消費疲弱、垃圾徵費

周永新:城中兩個熱門話題:消費疲弱、垃圾徵費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內地訪港旅客消費大不如前 第一,是香港的消費市場為什麼這麼疲弱?有補救辦法嗎?香港自去年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內地來港旅客多了,數字雖未及新冠疫情前,但街上明顯多了說普通話的遊客。不過令人失望的是,這些訪港的內地旅客,消費能力不僅比前下降,而部分訪港的目的並不在消費,只為到幾個內地網站推介的景點,算是「到此一遊」,「打卡」完後便返回內地,不在香港過夜,花費之少被冠上「窮遊」之名。 內地旅客振興不起香港的消費,本地居民又是否可以多出一分力,令市面不至如此冷清?港人疫後的消費開支,其實與疫前差別不大;無奈隨着客觀環境變化,在過去一兩年,港人消費模式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結果造成今天消費疲弱的局面。 這種市面冷清清、食肆相繼結業的情况,看來一時三刻也無法扭轉過來。就算政府急忙推出各項刺激消費措施,效果並不顯著。那麼,什麼客觀環境的變化令本地消費疲弱? 留客之道:香港是一個可以一遊再遊的地方 一是港人到內地消費已成趨勢。港人為什麼喜歡到內地消費?近日已有不少評論,筆者想補充的是︰港人到內地消費,主要是吃、喝、玩、樂,這些也是內地吸引港人的地方。不過,怎樣特色的美食,多吃幾次,便會有不外如是的感覺;第一次到主題樂園玩得開心,多去幾次,便有點厭了。為吸引港人繼續到內地消費,相信內地商人也會絞盡腦汁,盡量發揮內地優勝之處。單是吃、喝、玩、樂的滿足,吸引力不會長久。 北上消費是方興未艾,還是短暫的現象?現在難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隨着交通網絡愈來愈方便,香港在各方面融入大灣區,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與其呼籲港人留港消費,不如好好檢討香港本身的吸引力。這樣無論內地或外國遊客,都會覺得香港是一個可以一遊再遊的地方。遊客欠缺到香港旅遊的動力,除了香港消費昂貴之外,相信是香港實在「冇乜嘢睇」,否則政府不用每月舉辦煙火表演吸引遊客。至於「盛事之都」,或許可以增加香港的吸引力,惟盛事猶如興奮劑,頻率太密,就不是盛事。香港能夠吸引遊客,說到底,還是香港有條件讓遊客舒舒服服的玩幾天。 講到這裏,不得不提日本。日本所以吸引遊客,除了日圓貶值、交通方便、服務周到等外在條件,更重要是無論旅客到訪多少次,總可以找到再次到訪的理由。日本仍會是港人旅遊的熱點,就算日圓匯價回升,港人遊日的興致不會減退,近日每百日圓兌港元曾報5.1,不少港

20240331-悼:人,不是你想像的那麽理性!——悼心理學家康納曼

悼:人,不是你想像的那麽理性!——悼心理學家康納曼 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圖2之1 -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筆者每次跟學生介紹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時必用這開場白:「康納曼在2002年拿了諾貝爾獎,你猜他獲得哪領域的獎?」當然有不識事的說是心理學獎,但更多是猜和平獎。當公布答案是經濟學獎時,大家會問經濟學跟心理學有什麼關係,探知的心就打開了。 康納曼從未自稱為經濟學家,但他的心理學研究卻改變了我們把人視作理性的假定,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使用他的發現,推動了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的發展。 康納曼在上周(3月27日)逝世,享年90歲。在這人工智能時代,人到底如何思考,跟人工智能有什麼差異,誰更優勝?這些問題必定更加尖銳,更加迫切地需要解答。相信人們還是會拿着康納曼的著作閱讀和參考。何况,康納曼寫的可以成為暢銷書! 康納曼的人生 康納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猶太人,在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國,父親是一家大型化工廠的研究主管,生活過得不錯,但在德國1940年入侵法國後而改變。康納曼1934年出生於特拉維夫,即現在的以色列,當時仍是由英國託管之地。不過,康納曼的母親只是去特拉維夫探訪親友時誕下康納曼,他早年大部分時間其實在法國度過。他的父親於1944年去世,他們一家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移居到巴勒斯坦。 康納曼為什麼會成為心理學家?這當然無法以簡單的言語解釋。但康納曼提過他跟許多猶太人一樣,關注人和語言,多於花鳥蟲魚的自然世界。他沉醉於人的複雜性,沒有好人是全好,也沒有壞人是全壞,對此他曾有親身經歷。在1941年末或1942年初,猶太人須戴上大衛之星,並遵守下午6時的宵禁。少年人和朋友去玩,結果玩晚了,回家時竟遇到一名德國士兵。當時康納曼的毛衣有大衛之星,他便將毛衣反穿。士兵叫他過去,激動地用德語對他說話,還打開錢包,向他展示一張男孩的照片,並給了他一些錢。 若我們假定人是理性或不理性,又或者是善良和邪惡,我們的行為恐怕很容易被預計。但正如康納曼在他的著作《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提到人的許多決定其實受外在環境影響,比如天氣好或壞,是否快吃午飯,都會令我們的決定大不相同。 移居巴勒

20240331-譚蕙芸:是愛還是傷害?

譚蕙芸:是愛還是傷害? 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還記得出身名門的藝人何超儀去年接受訪問,提及如何貼身照顧病重的丈夫陳子聰,成為朋友圈子的佳話。大家的意思是,想不到家境優越的人成為照顧者,也會親力親為,非常難得。但一位醫生朋友卻跟我說,目睹基層面對類近情况,不少大眾也是如此貼身服侍病者,而且欠資源的他們選擇更少,卻沒有人特別關注。有錢、有資源的人,面對危疾病患,的確比窮人有更多選項。然而,這種優越也是弔詭的,一名心理學家朋友告訴我,以她觀察,基層低學歷人士或許求助意識不高,但有錢階層的應對也有其狀况:「有名氣的人一旦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見報,部分有錢人會把問題隱藏,而擁有資源可以讓他們長時間把問題隱藏。」 我的兄長患有嚴重精神病,18歲病發後,父母一直照顧他。他們三人居於加拿大千呎大宅,但30年來我哥的病沒徹底治療,外人甚至不知道我哥住這裏。直至父母年邁先後患上失智及中風,我才接手照顧責任。最初打開彼邦家門,看到的畫面讓我揪心而難過。 我不禁問,父母學歷高,資源豐厚,為何讓我哥情况拖延幾十年?我聽過親戚長輩如此形容:「你父母把他留在身邊,都係惜個仔啫。」當華人家庭的親情糾結,與頑疾和老齡化混和在一起,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迸發出來的危機,是愛還是傷害? 上周三凌晨,九龍塘發生倫常命案。一名84歲患有腦退化及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的老伯,涉嫌被其71歲妻子以膠紙封口鼻而喪命,妻子再以𠝹刀割自己的頸及手受傷送院。消息指老婦疑不堪照顧壓力患上情緒病和抑鬱症,曾向家傭表示擔心無力照顧丈夫想輕生,警方暫控老婦一項謀殺罪。 事件其中一個焦點,就是死者來自顯赫家族,生前曾為醫生。夫婦住在千呎豪宅,各自擁有卧室,由兩名外傭協助照顧。不少人問,有錢人家都發生這樣的事,窮人怎樣?言下之意,面對人生苦難,窮人固然慘,有錢人也不一定過得特別好。 這幾年,我一個人照顧3名家人,明白了一個道理。有錢更加要有智慧,銀行裏的錢是死的,要靠活人去決策,才能運用得宜去照顧老弱傷殘。 窮人才應接受福利? 一名社福界友人形容,現時香港有種標籤,只有窮人才應接受福利服務:「大家覺得,政府只需要照顧窮人,不窮到燶就不要照顧地們。既然我們視教育為一種需要向全民免費提供的服務,為何福利要和階級掛鈎?這種傾向會製造一種『自己搞掂』的想法,讓中高收入人士不願意求助。令人覺得,我求助是軟弱;其實我們要宣揚

20240313-曾國平:從一張瘋傳圖表看訊息傳播

曾國平:從一張瘋傳圖表看訊息傳播 2024年3月13日 信報 近日在網上瘋傳的一幅圖表,X軸是每個學科的博士對其學科「聰明」(brilliance)程度的評價,Y軸是其他學科的博士對該學科的評價。若果兩個數字相近,那就代表該學科的博士自我形象中肯;若果前一個數字比後者高,那就代表該學科的博士信心爆棚,自視相對地高。這幅圖之所以瘋傳,是因為哲學一枝獨秀,自我評價是一眾學科之冠,遠遠拋離外界對哲學的評價。其他人文學科亦有此現象,但程度較輕。 無論是否哲學中人,這類軟性學術趣味的圖表一向很受歡迎,例如其中一個轉發這圖表的中文面書專頁,就有近千個讚好和轉發。也許,不少人身邊都有自命不凡的哲學人,又或有其他學界遭遇可以分享,吵吵鬧鬧八掛吐糟,就令圖表突破語言障礙傳遍千里了。 【誰會深究圖表出處】 圖表過癮,我也有在面書專頁分享,但學術習慣難改,不想只分享圖表不提及出處,於是我就花了一點時間,在網上找到圖表出自的那項研究。 研究題為Diversity in STEM: Merit or Discrimination via Inaccurate Stereotype?,原來已在一本名為OpenPsych的心理學學報發表。研究的結論,就是科學、工程等STEM學科之所以較少有女性和有色人種,無關刻板印象造成的歧視(例如STEM學科給予人的印象多為男性數學天才,令女性不敢報讀,形成自我實現的預言),而是因為女性和有色人種學術能力一般較低,應付不了這些具挑戰性的學科。至於瘋傳的那個圖表,目的在指出一個學科「難讀」與否(亦即要有多「聰明」才能在學科生存),視乎問問題的對象。研究認為只問自己人不夠準確(例如問哲學人哲學有多「難讀」),外人的判斷才算客觀。 這項研究,觸及性別和種族的敏感話題,可說是相當有爭議性。有爭議性,當然跟研究是否可靠沒有必然關係,但細看這篇研究,只覺其內容頗為粗糙,文字亦不太容易消化。只是心理學畢竟不是我的專業,看不懂也許只是我的知識不足,於是我就「訴諸權威」,看看出版研究那本學報是否有一定名望,藉此判斷研究是否可靠。 【網上學術難分真假】 誰知道這本學報,原來是研究作者自己創辦的!兩位作者之一Emil Kirkegaard,是來自丹麥的極右風頭人物。先不論其各式各樣的出位言論,這人原來沒有受過學術訓練,只有一個不是心理學的學士學位,自稱其學術知識都是自學得來。由於其

20240225-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創作L的自嘲和自資之路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創作L的自嘲和自資之路 2024年2月25日星期日 圖6之1 - 黃綺琳(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金都》有一幕,女主角Stephy經過太子一間寵物店,看到一隻四腳朝天的烏龜,心軟買下,怎知店員把另一隻遞給她,她順勢接過。 這是真人真事,今日導演黃綺琳(Norris)家中仍在飼養這隻已19歲的龜。龜的主人性格優柔寡斷,在片場喊一聲「Cut!」都沒氣勢,搭小巴當眾「嗌落」都不敢。 Norris慢熱,害羞,但遇上在意之處,她又會撐到行。《金都》開拍前,有前輩拿着劇本批評,質疑「龜反肚後會自行翻身」、「女主角拿着婚紗去買龜不怕弄髒嗎?」 之後Norris經過金魚街,每次看到反肚龜都用手機拍下,開會時拿出照片展示給前輩看。事過境遷,《金都》拿下電影獎項,談起這套幾乎要夭折的作品,Norris仍氣憤難平。 就是這種執著的性格,讓她和拍檔決定自資280多萬元,拍攝一個冷門題材,一個少女想成為廣東歌填詞人的狂熱故事,今次揭開肚皮的人是Norris,這是她自己的童年往事。 即將上映的《填詞L》於金馬獎被提名「最佳改編劇本」,原來Norris改編的對象是她自己。Norris較為人知是她的編劇作品擅於寫都市男女關係,例如於ViuTV播放的《瑪嘉烈與大衛》和《嘆息橋》。 原來,Norris小時候不是夢想做編劇,她一心想成為流行曲填詞人,幾經嘗試不成功,後來決定放棄,並把心得及經歷集結成一本小書《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 書裏她說,中學時代一次音樂課,為牢記古典樂,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譜詞為「今天出殯,真的不幸,悲傷都有_預_感」。自此發現自己填詞有點小聰明,之後不斷修讀填詞課程。 為親近偶像林夕,她不惜付昂貴學費,3個月近距離接觸,「我緊張到幾乎缺氧,不斷抄筆記,林夕說,『有些同學好鍾意抄筆記,其實不用抄的。』」她說,從林夕身上學到phrasing技巧,亦即歌詞如何與旋律配合,讓歌詞組合與拍子對上,又學了「出外景」,「寫詞可以免費描述世界各地場景,拍電影就昂貴多了」。 Norris沾沾自喜:「林夕讚我寫長句好,不容易的,要有組織能力和思考邏輯。」課程完畢,同學還和林夕一起打邊爐,她記得當日林夕睡眠不足,笑說「我肯來很畀面你哋啦」,整晚坐在她身邊,回憶當年,小粉絲今天仍笑得甜蜜。 少女Norris填詞作品多達300份,但大多石沉大海,成功出街的寥寥可數。她不介意把自己

20240204-曾國平:性格決定教學模式

曾國平:性格決定教學模式 《信報》2024年2月4日 至少有數百年歷史的大學講課形式,依然是主流。在台上的老師,或操縱七彩繽紛的PowerPoint,或把紙上內容搬到黑板上,怕教不完大綱上寫的題目;在台下的學生,留心聽講是少數,盲目亂抄一通也是少數,BYOD上網自娛才是大多數。一小時左右以後,老師宣布下課,提醒下星期是功課死線,如夢初醒的學生,紛紛作鳥獸散,走到另一個課室,重覆同一組動作。 當網上資料圖書刊物唾手可得,當維基百科人工智能無所不懂,當視像自學短片深淺任君選擇,為什麼學生還要跟隨傳統,被動地聽老師轉述自己可以找到的知識? 【備受推崇的主動學習法】 為了迎合新時代,早已有不少大學老師提出新方法,籠統地可以稱之為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從小組討論到遊戲學習,從翻轉教室到角色扮演,總之就是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以不同形式主動參與,不用再乖乖坐著聽課。 搜尋學術文獻,才知道有關主動學習的實證研究,數以萬計,單單是經濟學,文章數目已足夠填滿一個書櫃。研究太多,唯有看綜合這些研究的研究(亦即meta analysis),結論原來頗清楚,就是主動學習比傳統講課有效,學生分數和學習效果都有所提升。既有證據支持,也就難怪所有大學,都大花金錢開設輔導教學的行政部門,積極幫助老師採用主動學習的模式,務求擺脫傳統,為課室增添活潑生動的氣氛。 問題是這些研究幾乎都不是隨機實驗。熱心教學、勇於嘗試的老師,才會樂意付出時間精力以新形式教學。性格外向、談笑風生的老師,才會樂意經常跟學生樂也融融打成一片。由這樣的老師帶領主動教學,效果當然顯著。就如我一個負責教「新鮮人」的同事,天生就是個表演者,課堂上講笑話舉例子引用流行文化樣樣精通,下課後解答學生疑難雜症亦極有耐性。他開的課主動學習成份甚高(他也發表了不少支持這種教學法的研究),學生也樂於跟他互動交流。當師生雙方如此配合,傳統講課就成次要了。 【老師的成本效益考慮】 只是在學界之中,行為木訥、有社交障礙的人為數甚多。對這類人來說,在台上將課程內容完整地講一次,在課後解答學生的疑問,已達能力(或容忍)極限。要這類人像結婚逐圍枱敬酒般在學生之間穿插,要這類人像電視台司儀般掌握節奏打圓場,實在是拉牛上樹強人所難,到頭來只會令課堂氣氛尷尬,效果隨時比傳統方法更差。套用實證方法的術語,主動教學研究成果的「可轉移性」(transf

20240109-洪愛珠:生了個孩子

洪愛珠:生了個孩子  1月9日 【母女學步】 去年此時,我生了孩子。一個女孩子。女兒這個月剛滿週歲。 兩年之內,發現有孕,懷胎,分娩,哺育,既魔幻又寫實。魔幻是時間,日日有變,延展跳躍忽明忽暗。寫實在肉身。不知自己的肚腹撐開,能成為胚胎的房間。不知人類最初這麼小,小如寰宇裡一隻星星。 這一切真離譜,我想。看娃娃正雙手扶牆,顛晃晃站起來。我又想,這真是個奇蹟。 不過,倘若生命皆是奇蹟,那咱們每個人曾經都是。只是不知為什麼,活長一點,又彷彿不是了。 然後孩子來了。天底下多少人,不偏不倚是這一位。 產檢時,透過醫療儀器看見這個小人類,清清楚楚,像洩漏了天機。六公分的小人兒,掌心大小,已有輪廓,有心臟,螢幕裡閃爍。胎兒心跳一分鐘可達一百六十次,聲音很急,像下雨。到了二十週,脊椎,腎,乃至大動脈,都能看見。胎兒的嘴一開一合,身子滑溜溜地轉。 再後來,肚子變沉,時刻知道她存在。一有胎動,腹中就有水聲,如人游泳,倏然翻身。 此前約莫一年,我曾懷過一次沒成形的。始終只有輪廓,無臟器與其他。像炭筆素描才打下粗稿,畫家就離開畫室,門窗敞著,人沒回來。處理乾淨後,空落落的,傷心都談不上。 再懷孕,這回有手有腳有鼻有眼。每次產檢完畢,夫妻倆都扎扎實實慶祝。孕期階段,與胎兒像隔海通信,相互揣摩。未曾謀面,已很喜歡。才知道媽媽愛孩子,是沒落地前就開始愛的。 產前一日,隆冬裡放晴。先生帶我到郊外走路。我把鞋子脫了,赤腳來來回回地兜圈子,熱量從腳掌源源暖上來。理智上雖知道,不久後就要生產,但其實此時最懵懂天真,渾然不知道分娩以後,人生是從這一邊到那一邊。 在這個已不時興生孩子的時代裡,大著肚子和帶個孩子,都招人注意。突然周遭許多婦女,親族裡的,電梯裡遇上的,吃麵併桌的,都對你高度同理,格外小心。活到中年,終究是來到了做母親的這邊,與我媽同一邊。感到和她空前靠近,然而已不能對話,多麼希望告訴媽媽,我攜著女兒望前走的時候,時時想她。 而這些念頭太多,必須寫下來。 洪愛珠 ■洪愛珠,1983年生,新北市五股人。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平面設計工作者,工餘從事寫作。著有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出版),文章多及家庭餐桌、常民吃食與人景。 ■新年伊始,本刊邀請四位作者書寫二十回專欄,週一黃崇凱【哈瓦那歸記】、週二洪愛珠【母女學步】;隔週週一李桐豪【夏日歌單】、隔週週二吳明倫【二十個開頭】。敬請鎖定閱讀

20240120-曾國平:不死的大學講課

曾國平:不死的大學講課 2024年1月20日 信報 人貴自知,而自知來源之一,就是由自己到別人的換位思考。在大學講課,固然可以對著黑板(或螢光幕)自說自話,但良心發現之時,也會試從學生角度出發,想像在課堂聽著這個人(即自己)講課,是否想繼續聽下去?還是想去做其他事情? 學生不上課,可以去吃喝玩樂,可以去行街拍拖,可以去兼職賺錢。這些選擇,太過吸引,大學老師就算有過人本領,也實在難以匹敵。且把目標定低一點:學生不上課,可以去看教科書,可以去查維基百科,可以去問人工智能。在大學講課,至少要比這些學習途徑要有意義、有營養。 照本宣科的大學教育史 大學課程,大致分為兩種。一為Seminar,一般講的是比較專門的話題,學生人數也較少,不只是老師教學,還有師生討論的部分。一為Lecture,指的是老師單向傳授知識,數十以至數百的學生被動地照單全收,師生之間的問答交流是次要。 Lecture這個字現在解作「講課」,消失了的意思是「閱讀」。在沒有印刷術的年代,複製知識甚難,要把學問傳授下去,就要靠老師在講台上拿著珍貴的文獻,逐字逐句的讀出來,而台下的學生,就乖乖的把聽到的如實記錄。 隨著印刷普及,當書本不再是極少數人可以接觸的珍品,大學講課這種古老技術,應該早就被淘汰。在十八世紀,包斯威爾筆下的約翰遜博士就這樣說:「講課曾經是有用的,但現在人人都懂得讀書,書又那樣充裕,講課就多餘了。若果你一時分神,錯過了講課的一部分,那就一去不返了;你不能像讀書那樣回頭看。」(Lectures were once useful; but now, when all can read, and books are so numerous, lectures are unnecessary. If your attention fails, and you miss a part of a lecture, it is lost; you cannot go back as you do upon a book.)約翰遜口中的「人人」,指的當然不是當時文盲仍然甚多的整個英國人口。在那個階級森嚴的年代,他的「人人」指涉範圍甚窄,只包括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的一小撮幸運兒。 約翰遜誇誇其談的時候,古騰堡的印刷術已發明了三百年,大學講課,仍然是老師講講講,學生抄抄抄。有些老師準備充足,整篇講稿有頭有尾地寫完,課

20140105-徐家健:從銀髮市場到友伴經濟

徐家健:從銀髮市場到友伴經濟 2024年1月5日 經濟3.0 日本羽田機場的意外事件,海保機上5死1傷,日航機上379人全數逃脫,託運行李區的一貓一狗卻命喪火場。據報道,前富士電視台主播笠井信輔在IG發文談論羽田機場大火事件,一名網友留言自己的愛貓在意外中喪生,並悲喊「抱歉,讓你獨自離開。」之後,有日本網友發起聯署,希望以後友伴動物乘飛機時,可以坐客艙而非貨艙。 以人口統計資料推斷需求轉變,是經濟學較有把握的做法。人口老化是大勢所趨,銀髮市場於是無限商機,少子化亦是大勢所趨。老而無後又會帶動什麼經濟? 銀髮市場重中之重,當然是醫療市場。不是嗎?近年聲稱抗衰老甚至逆齡的「不老藥」充斥市場:本地首富有份投資的食物補充品NR(nicotinamide riboside)、網絡KOL推薦的不同品牌NMN(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加上來自復活島的雷帕霉素(rapamycin)等防衰老藥物(senomorphics)和其他清除衰老細胞的去衰老藥物(senolytics),還有具道德爭議的幹細胞治療等再生醫療(regenerative medicine),都是醫療市場對銀髮一族需求的市場回應。 至於少子化,年輕人市場萎縮又可以有什麼商機呢?假如友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例如友伴犬、友伴貓等)是子女的替代品,友伴動物衍生的友伴經濟將是另一經濟新潮流。 消費模式出奇相似 關於醫療市場,醫療是否奢侈品,近年在美國引起不少爭議。美國的醫療開支佔生產總值的負擔,由1950年的5.2%,上升至2020年的19.7%,成為了全球醫療負擔最重的國家。香港呢?從1989到2019年,我們的醫療總開支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上升,比同期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3.4%高。於是,香港醫療開支的經濟負擔亦由1989年的3.6%,提升至2019年的6.8%。醫療開支跑贏收入增長,人口老化之外,醫療是奢侈品亦可以解釋這市場現象。 美國卻有輿論擔心,她們獨有的醫療保險制度引發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醫療負擔上升主因可能是病人支付的與成本脫鈎,與醫療供求無關。幾年前,一篇名為「Is American Pet Health Care (Also) Uniquely Inefficient?」的經濟學術文章卻發現: We document four similarit

20231219-阮穎嫻: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覺悟

阮穎嫻: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覺悟  2023年12月19日星期二 近日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說興起。原來這個說法在中國大陸已經流行了幾個月,然後立法會議員吳永嘉提出刪除中國大陸網民「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討論。 首先,何謂國際金融中心?任何企業,如果有「好橋」做生意,但缺乏資金,去金融中心可找到投資者有效率地融資。所謂有效率,也指投資者有見識和能力分辨好與壞的企業,如果企業發展前景不被看好,或者渾水摸魚,就無人問津。全球企業和投資者進行資金配對的地方,就是「國際金融中心」了。 港股市淨率跑輸美股以至滬深 來香港上市,首先就唔抵。根據敝校幾位同事(高平陽、孟茹靜、游楊)在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出版的《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做的研究——〈香港如何保持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他們形容很多公司在香港股市的估值「生不如死」,長期低迷。他們計過,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世界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淨率分別為2.9倍和4.2倍。恒生指數呢?0.83倍。每股股價(price)與每股淨資產(book value)的比率,大過一,即公司市值大過淨資產價值;細過一,即股市估值低過淨資產。香港不單輸畀全球平均同美股,連對比滬深300指數(1.4倍)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1.6倍)都輸掉。同一個帳面價值,如果去其他地方上市,可以集到更多資金,低股市估值減少企業來上市的意欲。 高教授他們歸咎香港企業管治失效。企業管治差,所以就算公司有那麼多淨資產放在陽光底下大家看到,市場都不願意給一個較高的估值。他們分享過有好多有錢佬家族的企業管治及股權結構等等都有問題,不過內容太敏感,這裏不詳述。 當然,香港市民和中國大陸網民更關心近期股票走勢。2019年恒生指數是約25,000點,現在只有約16,000點,同期美國標普500指數,由2500點升至4700點,散戶隨便買都有20%至40%回報,連散戶都離棄港股。不止美國,港股也跑輸全球各大指數,而且成交量萎縮,伊人獨憔悴。 我們兩三年前,以為有些中資股票因為被踢出美國股市,所以數年內會轉到香港上市。但截至今年上半年,印尼位居全球IPO(首次公開招股)市場第四位,是28年來首次超越香港。安永會計師行預期,港股IPO今年集資額將跌至20年新低,投資銀行部及相關律師樓狂炒人。這些未如人意的數字,觸發中國大陸網民「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