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9-劉天賜:一生都在講故事

劉天賜:一生都在講故事
20:49 19/4/2017


人類的咀巴果然了不起,其他動物可言,但不能說(講)故事。這是創作的一種表現。創作、須表達的,手舞足蹈、身體語言、肢體表達,用手寫、用手畫(結繩)以至拍成硬照、拍成活動畫面,發出聲響等等,都不及說出來直接。我們一生都在說,且是說事情。

我們必要學好這種表達意思的方法。記得五十年代唸幼稚園及小學階段,課程中便有『說話』堂,講故事課。老師教學生講動聽的故事,其實教導組織一段表達方式。老師們也在講故事,說得很動聽。那時,並末有電視,只有收音機,大家靠耳朵和腦袋的幻想力、聯想力享受。而實際上也從中偷師學了說故事,學了怎樣表達自己。

現在,無論大人物或升斗小民皆不能簡簡單單說幾句得體及達意的話。不能及懼怕站在眾人面前表達,更不知措辭了。

金庸先生交帶編輯編副刊有『五字真言』:『短、趣、近、物、圖』適用於講述上的表達。

短,不要長篇大論,表達意思須要言簡意賅,這便是閣下的修辭學修養了。懂得運用合適的詞語,成語,俚語,無論是四言,五言,七言皆一句話包含了千字的意思。運用合適,令受眾倍覺言之成物,感受到幽默感。當年,鄧碧雲大老倌問我有關劇集《季節》何時完結,不能透露,答了一句『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乃一例。

趣,表達並不一定要如『楝篤笑』,句句話都令受眾發笑的。決不能悶。我給電臺同仁的忠告是,廣播節目非上課授業,乃要聽眾感到開心,必要『生鬼』,即是活潑。榕樹頭講古佬說書乃一盆生意,聽者稍悶即離開,故此,表達方式便生鬼有趣。可惜,很多同仁太過『保衛自己的身段』,不願生鬼。曾有食古不化之徒更謂:『君子不重則不威』,誤解了先師之意。

近,即取材靠近之事。洋人交際喜用今天的天氣開啟話盒子,取『近事』也。愈近身邊的事愈有感情,愈有一己之意見。容易產生共嗚,即使聽者竟見不同,卻引起了興趣欲知多一些,較為細心聆聽了。近事,無論國際或本土時事、花邊、都市流行語等,都須緊貼。今人說是『不離地』也。

物,言之有物。此『物』即是普眾大眾認識的東西。表達意思,切不可『脫離群眾』。大教授不在授課,不必說其科學的術語,不必拋其術語之書包。例如:說到『內容』,不必說『文本』,很多人不知『文本』是什麼?不必說理論,理論很悶的,令受眾傷腦筋,如我們向普眾大眾表達,便要『雅俗共賞、深淺共融』,不可深,寧可淺。

圖,印刷媒介重圖,因為『一圖勝千字』,圖的視覺效果有其極大表達能力。現在,視頻(video)更加厲害。然而,靠說話而缺乏放置圖像時怎辦?原來語言本身亦具有『圖像』的,乃是『話中帶圖』,描述表現了『畫面』,令到受眾腦海中產生圖像,有『聲音』,有『顏色』便是成功的講述了。


劉天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