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2-劉紹麟:競爭文化:全球競爭與港式價值觀

劉紹麟:競爭文化:全球競爭與港式價值觀
2016/4/2


【明報專訊】香港學生念書壓力大已不是新鮮事,從1970年代至今嘗試紓緩的政策也推行了不少,例如取消升中試、取消學能測驗、取消中三淘汰試、會考及預科合併,奈何壓力不減,操練照舊,為什麼呢?政府政策與教育制度的改變,不能說完全無用,但政策受困於更大更深的環境,其作用便顯得有限了。香港教育制度面對兩個巨大的環境限制,一是比政府及學校更巨大的宏觀結構,就是新自由主義思想氾濫的香港與全球競爭的問題;二是比課本內容更深入腦細胞的思想文化,就是香港人缺乏物質追求以外的生活文化。

催谷學生不是香港獨有現象,在中、台、韓、日本,以至印度,從學校至家長也在落力催谷小朋友,連歐美據聞也開始這樣做了,某程度這已成為世界性問題。道理很簡單,以中國為例,在農村還有數以億計人口,期望知識改變命運,他們自會拚命爭奪有限的城市工作,而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方法了。新加坡即使沒有上億的農村人口,但因為要維持競爭優勢,不致被後面來的(如中國、印度)趕上,學生的壓力也相當厲害的。


幾百萬人困獸鬥

香港情况也是差不多,在新自由主義經濟氾濫的情况下,大家也深感自己是在跟全世界的人爭奪工作。跑慢一點,手上的工作便給深圳、新加坡或印度的人搶去了,你還敢跑得慢?這種不安全感使人爭奪着用不同方式突顯自己比其他人厲害。所以,不能光說家長們都是沒長腦袋的怪獸,或是文化水平太低,擺在面前的就是進名小學、名中學、名大學,以至名幼稚園,似乎對未來的生存機會影響深遠。家長重視子女的成績,連帶對學校的要求也嚴苛,進而又造成對教育工作者的巨大壓力。

香港比起台灣、日本更不利的情况,是香港連「返鄉下耕田」的空間也沒有,而且產業結構也相當單一。在這些幅員較廣較多選擇空間的地方,如受不了大城市的競爭,甘願過簡單生活,可到鄉村、小鎮歸園田居,消費水平低租金便宜,也是另一種生活的選擇。但在香港,這些選擇也不大可行,幾百萬人擠在城市裏困獸鬥,想逃也逃不掉。


全方位競逐的心態

在宏觀層面是個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的問題,在思想文化層面,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筆者也是父母,親見香港家長總有一種要不斷的考核、不斷催谷學生的心癮。如果看着小孩花了一小時無所事事,便覺得相當浪費,總要找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做做才安心。最好是可以計量、能獲得一些據說是公認的結果,拿些獎牌、考到某些等級,可以列出來讓人清楚看到的,便是有用的好東西。什麼「品格建立」、「培養氣質」,就因為看不到即時可見成效而被視為浪費時間。筆者在1980年代念中學,當時的課外活動是真真實實的課外活動,大家玩得開心然後回家;現在的課外活動,不管是學造機械人、體育、音樂、社會服務,以至加入教會接受洗禮等,全都要求兌換成各種入學、升學的好處,賺得各種分數,開列出一張亮麗的CV,最終是指向找間好學校、找份好工作等的方向。這種全方位競逐的心態,有相當強的物質主義(materialistic value)傾向,視經濟及安全為最重要。例如學習音樂、運動,以至變化氣質陶冶性情等,本身沒有自足的價值,必須是可轉換成某種經濟效益的東西才有意義。

這種態度還有其延伸效應。例如當巴士司機、紮鐵工人、電器技工,便是沒前途,甚至是不值得尊重的職業。「職業無分貴賤」這類說話,是只能對小學生說的。如要過一個「好」的人生,自然是找「上等人」的職業了。於是乎大家便從幼稚園開始進入戰場,一生人都在拚命。又因為在生命中缺乏其他視為有價值的參考,所以生活不外乎是休息、工作、再工作,公餘時候便以各種消費活動來充充電。我們對「好的生活」的理解,局限了我們對規劃未來事業的空間及生活的方式。


人生有何值得追求?

這類問題已多人談過,筆者要點出的是:如果不接受這種價值,那麼人生於世,有何目的?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東西?唯其能確立人在物質以外還有其他值得追求的東西,並使這種態度成為一種風氣,競爭文化才有可能得到平衡(要完全消滅是沒可能的了)。

這是一個香港人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一點也不誇張,也是各個古舊文明也思索的核心課題:人是什麼?人生存於世是為了什麼?人生有何值得追求的東西?我要怎樣過這生,才算是無憾、無愧、無悔?這些看似抽象的問題,實在影響到命途上每一個大小決定,指引了孰為枝節、孰為根本的優次選擇。而港式思想習慣,傾向強調實用性,在這種抽象問題上一般不太重視,少有深刻的反省。但少反省不是沒立場沒態度,而是被物質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牽着走而不自覺罷了。

在香港也有不少人是不參與競爭,或者也看到這種競爭心態的弊處,而追尋另類生活的。但在香港社會,這種生活文化仍不是主流,玩玩就好,一生這樣過便不成了。如果有年輕人一直都只做臨時工,或安於當個收入一般的救生員,而將公餘所有時間投入保育海豚,或投入三項鐵人操練,這類生活方式雖能吸引部分愛好者的支持,但社會的主流價值仍未能欣賞。

處理競爭與壓力問題,着實有不少人在政策層面作過努力。但更長遠的思考,是如何處理這些更深更大型的局限。例如說,如何培養出另一種生活態度並使之成為一股風氣?這種生活態度,又如何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得以生根成長?這些思想文化層面的課題,都是值得思考。雖然未有即時效用,卻是社會的另類基建。


劉紹麟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